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1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一輩台灣人真厲害~ 早就有這種說法了

-------------

據科學家指出,嘗試懷孕的婦女多吃蔬菜水果,可以增加生女孩的機會。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學家發現,在懷孕前數週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會增加生女孩的機率。

一群接受研究的婦女當中,如果按照研究人員提供的菜單進食,80%都會生女孩。

相較之下,富含鉀和鈉的食物,例如香蕉和馬鈴薯,可能有助婦女生兒子,但這點尚未經過驗證。

荷蘭科學家相信,遵循正確飲食可以幫助夫婦增加選擇嬰兒性別的機率,雖然他們不知道受孕時機等其他因素所扮演的確切角色。

他們花了5年時間追蹤172對希望添女的夫婦情況,他們之前已育有358個兒子,但只有2個女兒。

每對夫婦在計畫懷孕前9週,為了增加血液中鈣和鎂的濃度,會開始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米飯。

此外,他們必須每天服用含重要礦物質的藥片、定期接受血液監測,並盡可能確切知道每月受孕高峰期。

據「生殖生物醫學線上」(ReproductiveBioMedicine Online)期刊報導,這項實驗結束時,完成這項計畫的32對夫婦當中,有26名母親成功生女,只有6名母親生男。

生育性別諮詢機構Gender Consult的生物學家諾蘭德(Annet Noorlander)說:「人們現在知道,如果他們一切按照我們的建議去做,懷女機率將會大增。這個方法屬試驗性階段,但我們已證明它有效。」

她的機構與來自荷蘭德爾夫特(Delft)和馬斯垂克(Maastricht)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譯者:中央社盧映孜台北3日電:2011/01/03 21:38)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霸凌」(bully)指的是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是一個長期存於學生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之間進行惡意欺負的情形。

 根據Olweus(1993:9)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動中,並進行欺負、騷擾,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的情形,即為霸凌。

 看著沸沸揚揚的新聞事件,許多家長想必也開始擔心,如果我的孩子遭遇這樣的事件,到底我敎他如何處理呢?

 兒童福利聯盟聽到許多家長的心聲,即將在一月出版反霸凌專書「十招教孩子遠離霸凌」,下面即是摘錄本書的相關建議:

 首先,如果孩子跟你說他遭到霸凌或你懷疑他被霸凌,你應該要問一些能夠勾勒出細節的問題。

 舉例來說,你可以說「我發現你再也不想要從學校走回家裡,你可以跟我說發生了哪些事情是你不喜歡的嗎?」接著,對你所聽到的事保持接納的態度,並且多問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陳述;不要不經意的說一些看法,類似像「叫他們別來煩你」或「你對她好一點嘛」,或小看霸凌造成的傷害,或為妥協霸凌找藉口。

 回應而不要回擊,因為你的孩子在這時候會特別留意你的回應方式,並且會決定他往後是否要繼續對你說。

霸凌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經驗,你的孩子需要你認可他的感覺,而不是站在霸凌者那一邊。

你可以幫忙問題解決,但是不要假設孩子會希望你跳進來實際做點什麼事。許多孩子都會害怕家長去跟老師或霸凌者的家長談,一切只會更糟;事實上,這些孩子也沒有錯,除非你非常確定孩子已經試過各種方法,或是受到什麼立即肢體攻擊的威脅,不然就多給孩子一點機會自己解決。以下幾點,能幫助你敎孩子建立特定的技巧:

第一步:建立孩子的自信──「習以為常」:

想要免除霸凌的最佳策略應從建立自信開始。有些孩子的姿勢多半是低頭、駝背、手插口袋、害怕與任何人眼神接觸,這些孩子就比較容易被作弄。所以,和孩子練習抬頭挺胸、直視你的眼睛、用清楚確定的語調說話…這些都可以建立他的自信。

第二步:直接面對焦慮與害怕:

焦慮會使自信消融,而且會顯現出來。和孩子一起練習大聲說出一些關於解決問題或挫折感受的正向語言,比如「今天早上我會過得很好」或是「我很會解決問題」。

第三步:擬出一個行動計畫並且進行角色扮演練習:

不管霸凌的狀況是什麼,把它演出來。演練再演練,直到你的孩子可以確定、清楚、堅定、自信地表達,然後將情境稍加改變並且再練習一次。這麼做是要幫助孩子建立因應的自信和能力以面對不同的霸凌情境。

第四步:假設最壞的狀況並進行角色扮演練習:

針對最壞的狀況進行討論和角色扮演,不要否認害怕的感受,如果不能完全表達情緒的話,反倒會阻礙孩子成功解決霸凌,透過害怕的感受來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反而比較能建立自信。

第五步:進行任務報告:

問問你的孩子:「進行得如何?哪些有效?哪些沒有效?」、「你的方法應該要怎麼改變呢?」、「你明天的計劃是什麼?」…進行角色扮演並從旁協助孩子把計畫弄得更周詳些。

第六步:再度減壓練習:

耐心誘導孩子說出在學校的情況,用不讓孩子感到厭煩的方式來了解他的狀況,如果事情進行不如想像中順利,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想想下一步該怎麼做:「你覺得需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有沒有朋友可以幫忙?」、「你需要大人的幫忙嗎?」,也問問你自己有沒有一些長期的計畫,像是讓孩子去上自我防衛的課程等等。(以上內容摘自兒童福利聯盟的電子報)

ESI 全腦學習力課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詳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說明了,三歲以前的小孩也是需要用同樣的方法多多鍛練他,因為這是他們建構大腦知識的學習方式.

 

英國牧羊犬能記憶區分1000多個單詞 堪比3歲小孩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一隻博德牧羊犬能記住1022個單詞,遠遠超出其他狗。  

 

心理學家Alliston ReidJohn Pilley集中訓練了這只名叫Chaser的博德牧羊犬三年,來測驗它最多能記住多少單詞。

 

他們命名了1022隻玩具,包括飛盤、球、毛絨玩具等讓Chaser記憶。結果發現Chaser能名記住所有的名字,並且還能根據玩具的作用和形狀將其歸類,相當於一個3歲左右的小孩子能完成的事。

 

據《新科學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在測驗時,隨機挑出20隻玩具,讓Chaser按名字重新排列,而每次Chaser都能做對18個以上。近三年來,Chaser已經完成了838次這樣的測試。

 

心理學家稱,通過每天4-5個小時對Chaser的所記單詞的測試,他們確定Chaser可以記憶並區分所有玩具,並不只是簡單地聽眾指令。

 

雖然這不能表明狗可以像小孩一樣學習語言,但至少表明狗記憶語言的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多。(2010-12-23 14:48:02  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馬利1223日 電)

 

 

ESI超強記憶等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詳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這些內容與觀念就是平時常常在課堂上告訴同學的,現在剛好有其他人整理出來了,我就直接引用過來給大家看囉!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上一篇文章的7大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  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

 

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  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

 

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

 

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  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  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  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  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10分鐘,是很必要的。「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

 

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

 

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

 

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多用創新的教學並使用左右腦啟發方式,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

 

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

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

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

 

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

 

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

 

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以上內容節錄自轉寄的email,著作與智慧財產權為原作者與原出版業者所有)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坐不住的原因 :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

 

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 一兩 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傳統學習,死背強記

 

傳統學習大多是機械式的學習模式,讓孩子的大腦感到疲倦無法吸收,就算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以上內容節錄自轉寄的email,著作與智慧財產權為原作者與原出版業者所有)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祝所有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九十九年公務人員高普考放榜,今年年紀最大的錄取者是五十七歲的劉姓考生,錄取高考電子工程類科,年紀最小僅廿歲、還在技術學院就讀,錄取高考會計類科;有五名博士考取普考。

 

太誇張了,只有五個博士考取普考。因為碩博士即將邁上大學生的後塵,也是未來最容易失業的一群,這證明了一件事情以前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造就考試領導教學的風氣。

 

只要是受到中國科舉制度文化影響的國家,國中生與高中生都很憂鬱,尤其大陸學生憂鬱症比例可是高的很。

 

看看德國吧! 人家技職學校很多,很多人只有技職學歷,但是造就出工業強國。

 

台灣的社會腦袋不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制度觀念,永遠就會有考試領導教學──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

 

美最佳教師:考試太多 錯誤政策

 

來台訪問的美國知名教師、洛杉磯霍伯特小學五十六號教室的教師雷夫.艾斯奎昨天表示,教學最困難的是,「如何告訴孩子在這麼瘋狂的世界中,依然保持誠實,然後有尊嚴的生活。」

 

在美國和台灣,學生每天要應付愈來愈多考試,是錯誤的教育發展方向。

 

雷夫被喻為全美國最好的老師、曾榮獲美國各項教師獎項,在霍伯特小學第五十六號教室擔任五年級老師。他應《親子天下》雜誌邀請,今天參加在台北縣舉行的「國際品德教育論壇」。

 

雷夫昨日與台灣媒體座談時表示,擔任老師二十八年年,前兩年在一所貴族學校任教,第二年他帶學生參加數學競賽得冠軍,那時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好老師。

 

「但那時霍伯特小學的校長告訴我,貴族學校學生素質很好,誰在那裡都是好老師,沒什麼特別。」

 

雷夫受到這些話的刺激,決定到全美第二大的霍伯特小學任教,而且專教母語非英語的新移民小孩。

 

雷夫說,在霍伯特小學遇到各式各樣學生,有時他會氣得想將學生扔出窗外。他也遇到「怪獸家長」,甚至有家長曾拿著槍到學校要殺他。

 

教學過程他曾很挫折,但如果他放棄了,更沒有資格要弱勢學生堅持下來。【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日期: 2010/09/28

 

 

全美最佳教師 貧民區創奇蹟

 

曾獲全美最佳教師獎的雷夫‧艾斯奎,以「道德發展六階段」教導品格教育,許多老師仿效。他今天提醒老師們放慢腳步,勿追求速成,「道德發展六階段」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為迎接教師節,「親子天下」雜誌邀請曾獲全美最佳教師獎的雷夫‧艾斯奎(RafeEsquith)來台,分享他在美國洛杉磯貧民區公立學校任教創下的奇蹟。

 

雷夫任教28年的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

 

(HobartBoulevardElementarySchool),是美國第2大公立小學,高達9成學生家境清寒,且出身非英語系家庭。雷夫利用他任教的「第56號教室」創造奇蹟,培養許多優秀學生,獲頒全美教師獎。

 

雷夫說,從小父親就教導他要回饋社會,他13歲第1次打工就是在夏令營和其他小朋友度過。和孩子相處的快樂經驗,讓他奠定走向教師之路的契機。雷夫說,即使得再多獎,都比不上陪孩子一起笑重要。

 

教學的方法有很多,雷夫提到,他會讓孩子準備考試,但會教育孩子別太過注重成績,那不是人生的全部;讓孩子建立自信、不恐懼考試,自然會有好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犯錯,也不會受到責罰。

 

除學校課業外,雷夫也提供豐富節目讓孩子選擇,他相信孩子能從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然後努力學習。雷夫說,只知過程不知結果並不好,許多以前教過的學生回到學校展現的成果,就是最好的榜樣,讓孩子有遵循的模範。

 

雖然備受外界推崇,雷夫謙虛說,自己進修的方式是從其他「好老師」身上學習。就像他以前教過的學生,就是最嚴厲的老師,會告訴他哪裡做對和做錯;他太太也是好老師,在太太提醒下,他才體悟到成績並不是最重要。

 

雷夫採用「道德發展六階段」教導學生品格教育,成為許多老師仿效的教學方法。雷夫提醒老師們,應該放慢腳步,不要一味追求速成,因為教育非一蹴可幾,「道德發展六階段」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雷夫的「道德發展六階段」,依序為不想惹麻煩、得到獎賞、討好某人、按照規定、體貼別人、自身的行為準則。(中央社記者許秩維日期: 2010/09/27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我要你比別人強,這個觀念造就多少憂鬱的小學生啊!

 

以下英國研究證實了我常講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不是短跑,未到終點之前,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何必為一時的領先感到驕傲呢?! 家長又何必為一時的落後就感到沮喪呢?!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英國研究97%神童變凡人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資優兒童往往沒有童年,且承受極大壓力,童年生活的樂趣、創造力是成就未來的基礎。

 

茀利曼(Joan Freeman)教授自一九七四年起,研究二一位數學、藝術或音樂資優兒童,直到今日。

 

她表示,這些資優兒童在六、七歲時潛力驚人,好像未來必能大有成就。但成年時,達到傳統認定為「成功」標準者,大約只有三%(六人)。

 

英國《每日郵報》廿七日報導,研究發現,許多神童未能出人頭地,癥結在他人對待他們的方式,有些神童甚至被剝奪了童年生活。

 

另外,一些心急的家長讓孩子背負太大壓力,或資優兒童與同齡友伴脫節,最後落得朋友很少。

 

茀利曼強調,資優兒童心理上並不比別人脆弱,甚至更堅強,只是所謂「資優」指的是更能處理智能上的事物,而非感情方面的事物。

 

茀利曼說:「我想強調,資優兒童也是一般人。但他們面臨特殊挑戰,尤其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所以顯得不快樂、很孤獨。」有些父母或老師可能感到資優兒童帶給他們威脅,而他們的反應是給予壓抑。

 

茀利曼指出,資優兒童需要的是大家接受他們的本質,給他們合宜的機會發展潛能,並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持。

 

資優兒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部分原因是他們很多方面都優秀,所以必須花時間在好幾項領域中摸索,卻不見得能找到專心投入的領域。另外,把資優兒童放溫室培養,一旦遭逢巨大壓力,就會無法應付而失敗。

 

茀利曼也警告,孩提時代的快樂與創造力是做大事的基礎,絕不能剝奪孩子們的童年光陰。(更新日期:2010/09/28 03:31中國時報潘勛)

 

 

 

研究: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研究指出,在幼年時跳級的小孩,只有極少部分會在長大時發揮所有潛能。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Telegraph)報導,他們在往後日子失敗與成功的機率都差不多,因為有許多天才兒童想擺脫就學時外界對他們的期待。

 

英國密德薩克斯大學(MiddlesexUniversity)客座教授弗利曼(JoanFreeman),在一項大規模研究中追蹤了210名天才兒童,發現只有6人會發揮他們的潛能。

 

其中一個例子是,兩名11歲小孩在同一天進入一間精英音樂學校就讀,結果其中一名變成國際知名的鋼琴家,另外一人目前則在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兼差,房子有遭銀行收回之虞。

 

佛利曼教授說,許多小孩對「跳級教育」感到反感。她在新書「天才的生活:天才兒童長大的情況」(GiftedLivesWhatHappensWhenGiftedChildrenGrowUp)中提到這項研究。

 

她告訴「星期泰晤士報」(TheSundayTimes):「天才兒童在67歲時,會展現驚人潛力,但有許多人被困在某些情況下,無法發揮潛能。」

 

她說,他們受夠了要「勤勉不懈」,她又說,天才兒童應該跟較不天才的其他人一樣,受到相同對待。

 

她說:「他們在就學時能夠應付得來,但是當他們發現可以自己作決定,不用理會自幼年時附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與期待時,有些人就會失控。

 

佛利曼教授強調,「天才兒童」跟其他人一樣,情感沒有那麼脆弱,有些人的情緒強度甚至更強。

 

但她說,「天資聰穎是指他們較能運用智力處理事情。」

 

她又說:「我想強調,天才兒童也是正常人,但他們卻面臨一些特殊的挑戰,尤其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特別是他們常被視為是奇怪的而且不快樂。」

 

「像父母與老師等其他人,覺得被他們威脅,所以會對他們說出難堪的話。他們需要的,是能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有適度發揮潛能的機會以及可以信賴的精神支持。」((中央社張曉雯台北27日電更新日期:2010/09/27 22:36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爬太少! 小孩易成躁動兒

 

八、九個月大的小孩究竟該不該讓他盡情的爬,許多家長以為,讓小孩在地上爬行,很容易因為手足接觸,感染疾病,時常將他們抱在手上,不過,幼兒治療師提出了不同觀點,因為缺少爬行的腦部刺激,反而容易讓小孩成為躁動兒,更建議一天至少要爬一小時才健康。

 

寶寶爬行競賽,小手小腳賣力向前衝,就是要早一步到達終點,有小朋友等不及乾脆站起來走比較快,很多小寶貝連爬都還沒學會,直接學走,幼兒治療師表示這可能會讓小朋友成為躁動兒,因為家長過度呵護,有些小朋友根本連爬都不會。

 

醫師表示躁動兒是因為背部肌肉、頸部肌肉以及前庭刺激反應不好才會引起過動反應,許多家長得知特地將小孩送到爬行班上課,醫師建議八個月的小朋友是學爬好時機,一天一小時的爬行時間,爸爸媽媽如果限制太多,恐怕對心愛小寶貝可能不是好事。(摘錄自網路新聞 更新日期:2009/09/24 16:46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洋媳婦的教育方法...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 「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的!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 「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麵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懇求道。 「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幹,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我知道。」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0年7月20日 台北電台 晚上九點到十點 :

由主持人丹萱 , 專訪台灣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 , 談談家長如何面對兒童的學習 , 怎樣讓孩子培養出自己的能力?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數學怎麼學?學好數學應該注重甚麼?

 

數學程度在那裡,所用的教材也不同。好的數學老師,再加上好的數學診斷,才能正確了解數學。

 

學校教的是數學基本原理,當懂了,自然會變通。數學不適用選擇或填充方式去思考,而是對題目能有反覆反芻的想法去印證心中邏輯推理。

 

一般的數學補習班,考題偏向學測型考不出真正數學能力,補習班只教見招拆招,沒教你獨立思考。一直著重於解題,卻剝奪了讓孩子了解基礎原理的機會,所以對於數學細胞比較不活躍的小孩,無形將他們推入死胡同。當然這死胡同,在國小國中你見不到,當你見到孩子對數學束手無策已經高中了。

 

如果小孩是在小學階段,建議家長要親自陪孩子學數學,不要送去數學補習班,絕對是很值得的事。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大恐怖片 夢魘嚇一生

 

英國每日郵報二十六日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坎特的研究發現,一旦被恐怖片嚇到,影片帶來的恐懼效果往往一輩子無法消失。

 

影片心理學專家坎特在詢問數百名成人後發現,歷來最嚇人的五部恐怖片,分別是(順序無關排名)「大白鯊」、「驚魂記」、「It」、「半夜鬼上床」與「鬼哭神號」。

 

驚魂記 讓女性不敢輕鬆淋浴

 

坎特的調查發現,希區考克名片驚魂記裡突如其來的血腥攻擊與緊張揪心的音效,使得淋浴這項原本正常的每日活動,硬是被加入恐怖元素,「在我的研究中,許多女性迄今仍無法舒服放鬆地淋浴。」

 

而音效駭人的「大白鯊」則會把男人嚇得皮皮挫;至於小孩則最怕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原著改編、描述小丑從馬桶或排水孔爬出來攻擊小孩的「It」,有些孩子甚至長大後依然畏懼小丑。

 

至於半夜鬼上床也讓不少人夜不成眠。坎特說,由於片中的血腥殺人魔王佛萊迪只能在夢中發動攻擊,若要保命就只有保持清醒,因此還真的有不少人照辦。

 

小孩怕狼人 成人怕異形

 

有些恐怖片專嚇特定年齡層的觀眾,例如小孩最怕描述人類變成狼人或其他動物的恐怖片,大人則比較怕遭遇外星人威脅的片子,像是雪歌妮薇佛的「異形」,就讓不少人難以入眠。

 

恐怖片會刺激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即便前腦清楚知道沒有理由害怕,但杏仁核還是會有自我保護機制,使身體做出原始直覺本能反應。例如,因大白鯊一片而產生恐懼感者不僅會怕海,甚至也怕湖泊與池塘,即便這些人明明知道湖泊與池塘裡根本不可能會有大白鯊。〔(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10/06/27 04:11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孩提時多接觸大自然,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較高。

 

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這項調查是在去年底,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六十多歲的五千名男女以及一萬一千名中小學生所做。結果顯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經驗豐富的人,每個月讀一本書以上者七一%,不在戶外玩耍者只有廿四%有讀書習慣。戶外玩耍者的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占五十%,另一組則占四五%。

 

這項調查也顯示,有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

【中國時報更新日期:2010/05/26 02:26黃菁菁/東京廿五日電】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看電視 長大變笨又變胖

 

加拿大研究團隊三日於美國醫學會《小兒與青少年醫學檔案》(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兒童若從兩歲開始就常看電視,長大後更易發胖,智力發展受阻,課業表現較差,且易受同學霸凌。

 

該研究調查一九九七年至九八年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生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位孩童。這些孩童的父母記錄小孩在兩歲半及四歲半觀看電視的時數,等小孩成長到十歲,再由學校教師評估其課業表現、衛生習慣及心理社會發展。

 

結果顯示,兒童若從兩歲開始,每周多看一小時電視,長大後數學表現差六%,課堂參與度少七%,遭同學欺負的機率高一%,另外運動量少九%,吃下肚的零食分量則多一%,身體質量指數(BMI)高五%。此外,研究數據指出,兩歲兒童平均每周觀看電視八.八小時,四歲兒童則觀看十四.八小時。

 

研究人員認為,學齡前階段對腦部的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應減少小孩看電視的時間,這樣小孩才能夠做更多有助身心發展的活動。這份研究已引發社會關注,要求政府針對孩童看電視的時數設限。

在美國,小兒科醫生建議家長禁止兩歲以下孩童看電視,而兩歲以上孩童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宜超過一至兩小時。

 

法國政府禁止電視公司針對三歲以下兒童製作節目,澳洲政府則建議三至五歲兒童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不宜超過一小時。(中國時報 更新日期:2010/05/04 02:12 實習編譯林力敏/綜合報導中國時報【實習編譯林力敏/綜合報導】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大學搶人才家長:笨蛋才選台大

 

這將是一個會影響你孩子一生的關鍵決定——該不該到中國念大學?

 

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日前宣布,今年起,台灣高中畢業生,只要學科能力測試成績達「頂標級」,即可免試申請北大、清華等中國一百二十三所大學;加上教育部去年宣布,希望在今年六月前開放認可中國四十一所大學學歷。

 

中國的大學之門,正對著台灣學子大為敞開。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跟進,就從此被淘汰?假如我的孩子在台灣只能念很差的學校,是否能到中國念更好的學校?類似的討論,在各地發酵。

 

「當然選北大,想都不必想,笨蛋才選台大!」《拒絕聯考的小子》作者吳祥輝說。他最小的孩子念高一,現在休學跑去打籃球;他舉雙手贊成讓孩子去中國念書。

 

九章數學創辦人孫文先的女兒考上台灣大學,卻選擇到北京大學讀數學。父親做藝術拍賣工作的葉沛潔,高中就讀北一女人文社會資優班,第一次學測成績可以甄試上台大,但她選擇到北大。學測成績可以上台大醫檢系的何安琪,也選擇走入復旦大學醫檢系。

 

她們,或她們的父母,看到了什麼?為何會讓剛滿十八歲的孩子離鄉背井?

 

「失去中國就沒有未來!」吳祥輝強調,看教育要往三十年之後看。他說,去中國可以學三件事情:一是感受與理解中國;二是掌握人脈;三則是學習他們看事情的大器,而不是停留在小而美的島國心態。

 

「全球化趨勢擋不住,」台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洪迪光也大投贊成票。他認為,此刻對台灣高中生來說,要擠進中國前十大名校的門檻,遠低於內地任何省分的中學生,是中國對台讓利的難得機會。

 

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近二十年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則認為,當大學因全球化競爭開始搶人才後,家長要開始懂得,把到各國念書的優缺點理性盤點出來,然後做出抉擇。

 

他舉例,中國的大學裡仍有共產黨支部,學校最大的不是校長而是黨委書記,政治掛帥的特質是不會改變的。若要去中國念書,要適應這個環境是你必須付出的成本,但收穫可能是感染中國校園努力念書的氛圍。

 

當國際化教育時代來臨後,全部人都要學會做抉擇,這個挑戰,包括父母與小孩都要面對。(摘錄自商業週刊更新日期:2010/04/21 16:44 文/曠文琪、尤子彥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繼續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我就再也不想革命了。」這是德國電影「竊聽風暴」裡面引述自俄國革命者列寧的一段台詞



 

創造力=體驗熱情

 

根據最近的研究結果指出,胎兒在母親腹中,可聽到外界的聲音,可分辨出是母語或是別的語言,並對此做出不同的反應。所謂語言,不僅是表達出的意思有所差異,還有著音響及音調、強弱等各種屬性。孕育在母親胎中的小小生命,首先是將語言當作一種「音樂」,聆聽著父母親的聲音。

所謂音樂,對人類來說,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若由腦的功能來判斷,與音樂有關的,並不只有判別「音」而已。為了真正理解聆聽音樂時的這份喜悅,必須拆解音樂成立的過程。這些都來自音樂的重要元素——韻律、旋律、抑揚頓挫等,也就是音與音連結的關係。這些要素,如何在時間軸上排列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天才型的腦科學作家茂木健一郎不斷鼓勵讀者,藉由累積、感受生活中不同的體驗,激發生活的熱情,將會為大腦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與活力。只要願意實行,這個讓大腦進化的方程式,將會永不停歇。(摘錄自音樂腦一切皆誕生於音樂>>一書)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的行為稱得上是怪獸家長?

 

你覺得怎樣的行為,馬上會讓你想到「怪獸家長」這個詞?

 

總投票數:6992

 

1.我的小孩永遠是對的

 

34.5%

2410

 

2.過度保護、把老師當褓姆

 

6%

418

 

3.緊迫盯人、事事都問

 

7.2%

503

 

4.強力干涉教學方式

 

7.3%

511

 

5.不准老師體罰責罵小孩

 

2.5%

172

 

6.一天到晚找老師「溝通」

 

7.1%

496

 

7.教好小孩全是老師的責任

 

4.6%

324

 

8.要其他家長配合自己

 

4.9%

346

 

9.自以為是、態度高傲

 

18.6%

1302

 

10.只管成績、其他都不重要

 

7.3%

510

 

( Yahoo!奇摩新聞)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貴在「養趣」

 

在芬蘭時,有一次大女兒下課回到家說:「我覺得我們老師真的很奇怪,只因為有幾位同學的功課沒有如期完成,老師就說,那他要好好了解一下,是不是因為給學生的功課量過多了?」

 

回到台灣之後,時時想起芬蘭教育現場的種種「小題大做」:當學生考試沒有考好,老師會反思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夠好?還是題目出得難度過高?當學生未能如期完成功課,老師會深入思考與了解事實的真相為何?是自己出得太多,還是學生學得不夠理想?在他們的想法裡,考試與作業構成整體「學習」的一環,是用來協助老師與學生對於學習進展的了解與認識。

 

我不禁感嘆,功課與考試真正「過量」的,並不是北歐,而是我們的教育現場。但極其有趣的現象,卻是大家在無可奈何之下,選擇了視而不見,讓這種對成長中孩子負荷過大的教育方式,成為一種常態。

 

在我們的教育觀裡,以為只要有學生達到高分成績,即便這些學生只是全體學生數的五%或一○%,就要求所有的孩子,無論資質、家庭環境、興趣志向到底如何,一概毫無辨別的要他們「見賢思齊」;卻不願意花精神功夫深入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做得到?有些卻做不到?做到的孩子,是如何辦到?是依自己的能力?還是有家庭或其他老師的力量?而對於那些無法做到的學生,原因又在哪裡?有沒有可以盡力協助輔導改善之處?

 

 

只論完成,卻不論如何完成

 

今年二月返國銜接國中教育的大女兒,在開學第一週,就不停要我們主動寫字條、打電話、或親自到學校跟老師說明,她有一、兩項作業未能如期完成,是因為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她不願意做完,希望老師能明瞭,她一定會儘快補齊。

當時,我和先生走在女兒的校園裡,巧遇一位老師,她告訴我們:「哎呀,很多國內的同學也都做不完,不少學生是到學校後才互相抄作業。」要我們千萬別擔心,功課做不完,本來就是一種「常態」。

 

也有老師好心的建議,要學會抓重點「做」,學校老師交代的大小事項,本來就得自行取捨。從學生沉重的書包、疲憊的身影中,以及每天如雪片般飛來的作業、測驗卷、試題等,我明白,無法區分出課業中所謂「輕重緩急」的孩子,除了會累壞自己身子、自信心深受打擊之外,時間勢必不夠用,學習成果也必然會受影響。

 

但要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得從老師交付的所有事項中,挑出輕重,學會應付交差就好,這對於從北歐單純、踏實環境回來的女兒,真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學校環境所加諸的各種投機與取巧,在北歐的教育思維裡,是既不可取、也有點匪夷所思。在學習過程中,耍了小聰明跳過任何一個步驟而沾沾自喜的情況,對北歐人來說,是不踏實、不扎實、不老實,不僅虛浮、可笑,更不會當成開心事。

 

回到國內的現場,雖然眼見、耳聞的課業與考試皆已「過量」,但因升學壓力的重要考量,所以沒有時間去檢視問題的最根本面,反而讓孩子知道:考試有技巧、念書有重點,功課要會「取捨」,最後只論完成,卻不論是如何完成的。

 

親師會時,某科目老師說,他這一科遠比不上「主科」重要,所以不會去增加孩子回家課業的負擔。聽得令人心痛的是,我們的孩子在青澀年少時分,就被操練出了一身好「功利」,不是慎思明辨學問的功力,而是在課業中去區分輕重與高低的「功力」。

 

不考試就不主動念書?

 

最近和一位曾住海外、兒子目前就讀台北某「明星」高中的朋友聊起,她的孩子不時會反思學校過量的考試、課業與眾多教育制度面等問題。孩子見到同學之間最後選擇作弊來抵擋念不完的書和考不完的試,以便應付師長的壓力和取得「可以看」的成績。孩子的老師在了解他的疑慮後,提出一個和多數中學老師一樣的質疑:「為什麼如果老師不考試,學生就不念書?如果老師不出作業,大家就不會主動學習呢?」

 

我和朋友談至此時,哈哈大笑,我們笑的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最後會變成認定只有考試,才會讓孩子們念書呢?教育理念要培養的,應該是鼓勵孩子親近、喜愛知識,是主動學習與求知的態度和精神啊。

 

我們談起在海外讀書,學校不是沒有考試,也不是沒有作業、不用念書,但是考試的時間與數量,都界定在合理的範圍內,由老師運用真切的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再設法尋求對孩子身心發展與智能啟迪最有利的方式,協助孩子循序漸進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杞人憂天」的成天擔心孩子不念書,憂心升學率,然後學校和老師天天考孩子、出作業,活生生像是趕鴨子人家,拿著竹鞭在後面緊緊盯著、追著跑。最後還很無奈的再來質問孩子:「為什麼,你們都不會主動念書呢?」

 

樂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芬蘭教育上課時數少、作業適量、考試不多、體能與課外活動充足等基本事實面,有許多值得逐一思辨與探究的哲理,我就先以「學問的樂趣何在?」來談芬蘭強調的學習概念與立論基礎,其實和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觀點正好不謀而合。

 

最近有機會讀到林語堂在民國七十年再版的《論孔子的幽默》一書中幾篇文章,他在四十年前,也就是芬蘭進行教改的前十年,就對當時國內教育現況提出了語重心長的見解。他在〈學問與知趣〉一文裡開門見山的說:「今日現行的教育制度,不知是由哪裡搬來,其罪惡罄竹難書。其目標、方法、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為考試,考試為升學。』所以與學問為求知,求知在養趣之方法相去甚遠,與啟發心知、培養天才之旨趣相去又甚遠。……」

 

這位中華文化的智者、文采幽默的達人,在幾乎半世紀前就指出:「……學校教育,應該是為啟發學生對於學問的興趣及求知欲而設的,……一切課程功課,須以學生的身心體力為第一限制。這是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及註冊課為中心的教育。……」他曾經在演講會中,說出今日聽來頗有黑色幽默的話:「現今的教育制度,是國家有計畫摧殘青年健康最美好的制度。」並沉重的問:「難道這些小孩,都不是我們的孩子嗎?」

 

林語堂認為:「覺察、懷疑,是一切思想的主力。求知、養趣,是一切學問的水源。」對照芬蘭教育一再強調的求知貴在「養趣」,對於所有會影響學生求知興致的事務,都會擔憂在過與不及之間,破壞了學生在求學時期對於學習樂趣的養成。

 

芬蘭不會用影響孩子學習初衷的排名來鼓舞學生學習,最大原因就是深信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讓孩子體會到從全然不會到逐漸學會的過程裡,所產生的莫大成就感。那種因為發現、領悟之後而產生的衷心喜悅,才是驅使孩子樂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這個道理,就如同林語堂所言:「學問起於好尚,而終於驚奇。」大師還更加說明:「……家長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焦急他們子弟的教育,教他們埋沒了這求知的旨趣。……」

 

四十年後,讀起林語堂當年所寫下的教育見解,時光荏苒,而他所遇見、並且沉痛呼籲要改善的問題,不僅依舊,甚至愈加沉重。

 

這讓我在講述芬蘭教育概念的同時,更加直視我心的去思考,希望大家能睜開心靈深處那雙慈愛與悲憫的眼眸,超越可能習以為常的「外國月亮」是否大與圓的障礙,從最基本、最貼近學生需要、最符合人性的「學習樂趣」,去和林語堂先生一起檢視:教育,到底能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養趣」啊?(作者陳之華)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青少年愛冒險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十來歲的青少年們,本能就愛冒險,因為人們在這個階段,會比其他年齡層的人們,更喜歡危險情境所帶來的威脅。研究認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經常涉入嗑藥、飆車,或是不安全性行為等高風險的活動。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只要一踏進「青春期」,似乎就標示著要去探索「危險」,所以,有人會飆車,有人會嗑藥、酗酒、瘋狂節食,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是從事各式各樣在其他人眼中,既瘋狂又不安全的事。(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10/03/25 14:35)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虎!奇摩「話題」舉辦「必教會小孩的事」投票活動,

期間為201029212,總計11076票。

 

25%「品德禮貌」。

15%「尊重與同理心」。

10%「是非判斷力」。

6~8%網友選擇「獨立思考」、「待人處世」、「自信樂觀」。

5%的網友「保護自己」和「負責」。

 

小孩要會這些,否則難有貴人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