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1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很多台大的學生來<全腦思考競爭力學院>這邊學習,來學習的人真的是頭腦相當優秀,也相當有學習動機,也極力想要找出自己未來的一條路。學習的動力相當強烈!

 

看到下面這篇報導,我其實覺得台大生有點幫所有的大學生背黑鍋,這篇文章講的問題其實是所有大學生的問題。只是台大生是樹大招風。

 

這也難怪,社會對這群腦力優秀的份子其實有相當高的期望,如果這群腦力優秀份子都沉淪了,那其他的大學生沉淪的機會不就又更大了嗎?

--------------------------

台大優良導師發警語 嘆臺大生脆弱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22日電更新日期:2010/02/22 16:48

 

多位臺大優良導師今天說,臺大學生愈來愈脆弱,少數人不知道能做什麼,只好繼續讀書,「希望他們勇敢跨出第一步」。

 

臺灣大學今天舉行新春團拜及第2315位臺大優良導師故事集「15堂椰林必修課」新書發表會,多位優良導師建議學業資優的臺大學生,要多學學做人、做事,不要只會讀書。

 

在臺大教書31年,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臺大學生愈來愈脆弱」。她指出,以前的學生因為家境不好,常見打工與課業難以兼顧;現在學生經濟上沒問題,父母只要求學生讀好書,臺大學生從小到大一帆風順,「因為各方面都很優秀,反而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做什麼」。

 

孫璐西說,曾有少部分臺大學生,因害怕面對社會競爭,就只好一路往上讀,讀到博士還不想就業。她遇到這種學生,除了協助學生分析人格特性、專長,還會找來畢業的學長、姐分享經驗,「一定要先踏出第一步,未來再慢慢轉換、比較」。

臺大會計系教授林蕙真則說,很多臺大生很聰明,但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她年輕時曾因調皮的男學生處處唱反調,因此被弄哭了。後來因為調皮的學生課業表現不佳被當,她還給予補考機會,想不到促成長久的師生緣。

 

對於給臺大學生的建議,林蕙真表示,她常以「做事比考試難,做人比做事難,管人比做人難」與學生分享,盼學生除了應付考試外,還要知道如何做事、做人,擔任主管後更要知道以德服人,讓人願意跟隨。

 

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尚賢表示,臺大享有最豐富的資源,他鼓勵臺大學生思考「憑什麼拿得比別人多?」、「先拿了,如何連本帶利還給社會」,建議臺大學生可以多想想這方面的事。990222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考不上名校更大的危機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 一月八日 演講說,「今天在教育上超越我們的國家,就是明天在競爭上打敗我們的國家」,他看到教育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我們也看到了,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不知從哪救起。

   

   有讀者投書質疑國高中為何要教這麼多、考這麼多,他問:這種教法除扼殺學生學習興趣,畢業後留下了什麼?

 

   台大也有教授問:大學生為什麼不會思考?

 

   中學六年填鴨太久,學生進入大學已經麻痺,即便思考也是基本的趨利避害動物模式,而沒有「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那種為天下蒼生的豪氣,或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那種書生救國的抱負。

 

   這種對自己沒有期望、對未來沒有希望,實比名校不名校有著更大的危機。

 

   最近有個學校學生作弊上了報,我朋友問他的孩子,「你會不會作弊?」他大聲說,「當然不會,因為我不在乎分數。」這話一針見血,學生會作弊是因能力達不到父母、老師要求,又不敢誠實面對,便只有作弊來逃避懲罰。

 

   作弊當然不對,但是我們是否也該檢討一下為什麼這麼重視分數?少一分為什麼要打一下?學習本有快慢,用同一把尺去評量所有的學生是否公平?

 

   除了分數,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有偏差,一切用錢來衡量,沒給學生更高的人生理想。金錢不等於成功,金錢更不等於快樂,人只有做自己要做的事才會快樂,我們應告訴孩子:假如你每晚都睡得安穩,早上起床又對一天充滿期待,那這工作就適合你。

 

   年輕時別太重視金錢,要敢放手一搏,年輕不堅持理想,年紀一大,家累一重,就易對現實妥協,妥協會造成終身遺憾。

 

   我們有時太用世俗的觀念來強求自己。有一次報登某人有志竟成,考了二十七次終於考上高考,我替他算一下:大學畢業二十二歲,當兵兩年二十四歲,考二十七次高考,豈不是五十一歲了?大好的青春都花去準備考試,沒做幾年,卻要退休了,豈不可惜?尤其是如果一直考不中,會不會是因為跟自己的性向不合?

 

   在德國,某科考試考了三次未過關,老師就會勸他去試別科,因為這表示他可能不適合這個領域。一個工作不管多有保障,不適合自己也是枉然。

 

   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只求溫飽,蘇格拉底說,「有用之人為生活而飲食,無用之人為飲食而生活」。

 

   其實在台灣只要肯做,都能出頭。有位更生,出獄後從洗盤子開始,也洗出了兩家餐館。反而一再強調生活的保障會讓孩子失去追尋理想的勇氣,而蹉跎一生。

 

   現在的知識經濟重視的是創意、創新和創業,但在講求變中有變的競爭力時,誠信仍是一切的核心,只有童叟無欺,生意才做得長久。今天要與國際競爭,最重要的仍是那個不要考試的誠信。(文章摘錄自天下雜誌3月號)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後台灣跟大陸往來必定密切,不能不了解大陸人民在想甚麼啊!這些家族危機、社會危機,台灣也不能說沒有,只是沒有大陸嚴重罷了。

 

大陸「獨二代」危機 家族社會未爆彈

 

1980年後出生的中國第1代獨生子女,他們的孩子同樣是獨生子女,被稱為「獨二代」。和「獨一代」一樣,冷漠、無法合作等特質也延續到「獨二代」身上,衍伸許多潛在的社會問題。

 

中新社報導,「80後」的中國第1代獨生子女,如今進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經成家立業、養育後代,而他們的孩子同樣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被稱為「獨二代」。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表示,「第1代獨生子女失去手足之情,到第2代,這種情況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殘缺將比第1代更加嚴重。」

 

周孝正說:「獨生子女帶來的問題很多,比如說親情缺失。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意味著他們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情感,成了心理和人格上有缺陷的一代人,孤獨、自私等問題一一出現。」

 

實際上第1代獨生子女在心理上並未真正成熟,卻已經要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顯然做得並不好。

 

而「獨二代」大多是由爺爺奶奶撫養,「獨一代」儘管生了孩子,但是他們習慣被別人照顧,不會撫養孩子,甚至沒有撫養的意識。

 

因此,「獨一代」和「獨二代」之間存在隔闔。因為「獨二代」是隔代撫養,導致「獨一代」和「獨二代」之間的衝突。「獨二代」不但沒有手足之情,連父母之情也非常淡薄。

 

「獨二代」不僅缺乏親情,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出生和成長的人更有著機器般冷漠,只承認競爭法則而不講其他。

 

一位初中生就表示:「我相信我會比別人強。因為,這個社會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情感的缺陷外,「獨二代」還面臨價值觀的扭曲問題,在孩子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周孝正說,獨生子女從1980年代始,是為緩和人口爆炸問題,但效果並不盡人意,「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儘管有人說中國少生了3億人,但發揮最大作用的是社會進步帶來必然的出生率下降。」

 

他指出,「人口負增長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說老年化的問題,另外就是勞動力問題,農村人口是勞力的主要力量,農村都生一個孩子了,進城務工的比例就變得很小,勞動力未來可能出現缺乏。」

 

周孝正談到大陸「頂客族」則說,「現在很多頂客家庭不要小孩,儘管目前這種現象還不普遍,但必須重視,一旦多起來,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壓力,對於未來的人口、養老等問題都將影響深遠。」(中央社更新日期:2010/02/22 16:43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別太高興!

 

繼上次北京神童後,又一個廣州神童,都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看樣子孩子有神童表現的家長也不能太開心。

 

我曾教導過一個智商130的小四學生,屬於資優智商,但是卻有妥瑞症,反倒是表現出學習遲緩的現象。

 

也曾經教導過一個小三的資優生,但是卻隨時把自己是資優生這件事掛在嘴邊,上課總是吵吵鬧鬧干擾其他同學,講髒話、作弄同學。表現出智商100分,行為卻是不及格。

 

不管怎麼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還是只要平安健康最好!(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別太高興!

 

許多電影裡的主角擁有超能力,令人羨慕不已,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超強記憶力的小孩,廣東一名7歲男童小豪,在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老師對話,但經過檢查卻發現,他竟然是患了罕見疾病。

 

電影《第三類奇蹟》中,約翰屈伏塔飾演一名被一道光打中後,就擁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而現實生活裡,住在佛山的小豪跟電影主角一樣擁有超強記憶力。

 

記者拿著照片問:「這是PHOTO嗎?英文怎麼拼?」小豪回答:「是的,P-H-O-T-O…」他又隨手拿起玩具吉他,說:「吉他,GUITAR…G-U-I-T-A-R…

 

據了解,小豪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幼稚園老師對話,還得了不少獎狀。小豪母親表示:「2歲到3歲的時候,發現他記憶力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特別是英語。」雖然感到很自豪,但小豪越長越大時,父母卻發現他特別好動,還常常自言自語、答非所問。小豪父親說:「我擔憂他現在回學校,一班的老師學校會以為這種兒童不正常。」

 

經過醫生檢查,才發現小豪有過人記憶力,是因為患了亞斯柏格綜合症這種罕見疾病。不過,醫生指出,這屬於機械記憶,完全不經思考

 

目前,小豪已經接受治療,父母希望他可以趕快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更新日期:2010/02/18 09:16 今日新聞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湘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nd map心智圖(亦稱之為心智繪圖、思維導圖)

這次我們所舉辦的2010小學天才冬令營(全腦多元智能教育) 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942&prev=1040&next=1044&l=f&fid=28

就是融入各項全腦思考的技巧,很多小學生下課後私下像我們老師反映,雖然以前有老師也教過他們,但是覺得好難喔。但是這裡所教的mind map比較容易聽得懂,現在知道怎樣自己畫mind map了。很高興直接聽到學生的讚美。

 

繪圖學習法席捲台灣 兒童腦力開發「畫」出來

 

(中央社消費情報20100203 11:02:07)大環境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越來越多補習班、加強班因應而生,然而根據專家的研究,除了少數特殊兒童,一般兒童的智商都差不多,差別只是每個人使用的大腦方式不同,被挖掘出的潛能也不相同。

 

對此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鑽研開發全腦的方法,「心智繪圖」就是其中一項。心智繪圖最大的特點在於化繁為簡,幫助學生迅速釐清學習重點,把握其中精隨,此外也能加深學習記憶,在繪圖過程中激發右腦。(中央社報導更新日期:2010/02/03 11:59)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早學閱讀 未必是好事

 

【特約編譯葉興台綜合報導】很多家長和教育人士認為,兒童學習閱讀應越早越好,但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越早學習閱讀,不一定就越好。

 

根據紐西蘭媒體Stuff.com報導,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研究員希伯斯坦蘇嘉特(Sebastian Suggate)的一項研究發現,5歲起教小孩閱讀,其閱讀能力未必比從7歲起開始學習閱讀的小孩更好。

 

蘇嘉特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小孩應從5歲起學習閱讀的看法似乎有爭議。他表示:「對於小孩有閱讀學習障礙的家長而言,這項研究可能令他們寬慰不已,希望小孩儘早精通閱讀技巧,過程可能比想像中還要複雜。」這項研究強調早期學習語言和學習的重要性,但否定提早學習閱讀的重要性。

 

紐西蘭教育部指出,在兒童開始上學之際,就教導他們閱讀,可幫助他們建立學習基礎。紐西蘭教育部發言人柯林麥克葛瑞格(Colin McGregor)表示:「認識英語給予孩子參與廣大世界所需的理解、知識和技能。」

 

蘇嘉特的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論文,追蹤了近4百位兒童,並未發現從5歲起教導兒童閱讀,有任何優勢的證據,他比較從7歲和5歲開始學習閱讀的兒童,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在11歲時就能跟上腳步。

 

蘇嘉特指出:「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仍然可以透過與成年人遊戲、對話和互動而學習,他們的長期學習並未受到影響,這些活動甚至為他們後來的閱讀發展保留了一片沃土。

 

蘇嘉特指出:「如果從5歲開始學習閱讀有優勢,在5歲之前學習閱讀難道會更有優勢?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延後時間。」他總共進行了一項國際性研究和兩項紐西蘭研究,每項研究都支持上述的論點。

 

家長湯馬斯羅賓的5歲兒子雷夫很喜歡閱讀,他懷疑自己能否在雷夫滿7歲之前不讓雷夫拿書。羅賓說:「雷夫喜歡閱讀,他讀的越多,對他就越好,在他上小學之前,我們就為他朗讀,但他一旦開始閱讀,就變得愛不釋手。」

 

紐西蘭教育評估局不久前才公布一項有關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讀寫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學一、二年級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關鍵。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1/04 00:07 葉興台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群學生相當的可愛!

 

他們的腦筋其實是不錯的,可能還比一些死讀書的學生要來得好一點,但他們因為環境屬於弱勢,表現不如一般人的預期,這次的課程就是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更加積極快樂地生活著。

 

因為要保護這些孩子的隱私權,我們不公布他們的活動照片。在此僅將龍山國中的感謝狀公布出來,希望能給龍山國中的用心多一點的掌聲,給這群學生多一點的支持與鼓勵。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怪現象:媽媽幫孩子來上課

 

最近很喜歡在課堂上舉我的外甥玩facebook的開心農場當例子。

 

外甥在今年12/2剛滿3歲,其實他在好幾個月前就會自己在開心農場上買肥料、澆水、除草、種菜收割。這個例子讓很多大學生驚訝不已,才三歲啊!

 

我在課堂上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我們沒有辦法告訴下一代,以後你應該要做甚麼?

 

因為這些下一代要解決我們過去從來沒有面臨到的問題,要使用過去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設備。

 

其實現在的生活資訊量已經爆炸1000倍以上,腦中接受的資訊量越多,自然可以運用的方法越多,或是思考的廣度越廣。

 

我們只能盡量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識。給他思考的空間與創意的空間。其他的都沒有資格給小孩,因為小孩從出生後接受的資訊比我們過去成長的階段還要多更多。

 

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很多家長會用自己過去的學習觀念與方法來教育小孩,甚至把小孩當成是永遠的小朋友。

 

A太太已經50歲了,上課的第一天就告訴我:「我如果學好了,我跟你說我會介紹我孩子來學習,所以你一定要讓我學好。」(他的小孩已經30歲了)

 

B太太40歲左右,上課第一天的下課跑來跟我說,小孩正在念國中,孩子課業很忙但是成績不好,光忙學校的課業就很忙碌了,孩子沒有時間來參加學習力訓練課程,所以媽媽自己來學,希望我教他怎樣回去轉教給小孩。(他的小孩念國二。)

 

其實這種家長一陣子就會出現一個,剛開始的時候,下課後我都很熱心地教這種家長回去教自己的小孩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結果我發這種家長腦筋通常都很僵化,要教他的東西,他有時候都還抗拒不願意照做,自己回家之後也沒有練習。

 

後來我再遇到這種家長時,我都回答一句話:你先試聽看看,如果你覺得還不錯的話,你再報名上課。

 

因為我發現,這種家長通常自己的腦筋活在過去的時代,家長自己還活在過去的教育環境中。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很強烈,一直都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如自己,所以他要先幫孩子把關、幫孩子學習。

 

我能體會家長的用心與辛苦,說真的這種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去建議孩子應該怎麼做?因為孩子的能力說不定比家長自己的學習能力還要好。

 

在教學超過3000個孩子之後,我個人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媽媽越懶惰,孩子就會越獨立!媽媽管愈多,孩子學習的越不好。

 

這句話很多家長都能聽懂意思,但是要做到很不簡單。(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

 

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

 

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

 

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

 

「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

 

「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成為孩子的導師。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

 

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

 

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

 

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

 

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葉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則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是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

 

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

 

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

 

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

 

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

 

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早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

 

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

 

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0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午後至傍晚: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 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

 

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晚上:放鬆與充電的時段 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

 

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

 

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

 

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

 

幼兒最佳的培育環境

 

夜間關燈,白天則儘量讓孩子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

 

盡可能哺育母乳。

 

嬰兒醒著時,盡可能對他說話,撫觸身體,模仿各種表情給他看。當孩子會模仿大人動作或發聲時,要讓孩子感受父母真心的喜悅。

 

孩子開始會模仿大人說話時,儘量讓他多聽、多記,而且要常帶他外出,實際體會語言的意義和概念。

 

在生活中讓孩子感受數字的存在,一起數數字,認識數字的概念。

 

大量朗讀書給孩子聽。

 

等孩子會閱讀後,讓他自己大量閱讀。

 

多做演算練習。

 

(文.朱芷君 2007/06 康健雜誌 103 資料來源:《天才的創造法》,川島隆太著,如何出版。)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因材施教的潛能開發~最近新聞有感

這個畫面讓我想到最近的新聞 ~~
膽小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0GKjAcYQcE&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上週新聞講到某家心智潛能開發機構的爭議,幾位關心教育的朋友寄了一些相關內容給我看,從這些內容看起來,這家潛能開發公司的確是有點怪,我說很奇怪的是這家公司怎麼把原本應該是訓練成年人的方法,拿來訓練小孩子。光從這一點來看,我也不認為這家公司的教學有多專業,或是有多正常,因為最基本的「因材施教」都沒有做到。

 

很多學生來問我對這家潛能開發公司的看法,我本來不想要在這個新聞熱頭上跟著炒新聞,因為現在亂七八糟的新聞實在太多了,評論多了,人也會變得負面思考起來。

 

本來朋友還跟我說這件事情應該會影響到那些正派經營的潛能開發公司吧?我是很樂觀的認為,這種新聞事件,把壞份子揪出來,短時間內對好公司雖然會有影響,但是長期來看,能因此留下好公司這也是一種好事。

 

倒是看到很多記者拼命去採訪腦神經學家-洪蘭,洪蘭也一貫秉持直言不諱的態度,一樣大肆批評了坊間機構教育方法(新聞本文請見本文之末)。洪蘭是以前的教育部長曾志朗的老婆,雖然他不斷的批評了學習體制外的教育,但是洪蘭怎麼沒有想想是因為學校體制內的教育一樣是讓家長憂心,才會讓家長拼命往學校外尋求能幫助孩子的管道。

 

根據以前的主播戴忠仁在news98電台採訪洪蘭後告訴我的內容,洪蘭的小孩以前也不能適應台灣的教育,後來也是送出國去念書。從這點來看,台灣話說的對:「自己的孩子難教」。每個人都是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怎樣教育孩子的。

 

今天連李家同都上新聞去批評這件新聞事件了(附於本文之末),讓我覺得這件事情還真是有趣,明明一看就知道是有問題的新聞,怎麼還需要動用這些所謂的「專家」來奉勸家長呢?

 

台灣的小孩是有糟糕到讓這些家長急瘋了?還是真的家長都被催眠了?還是台灣的家長太懶惰,都只想把小孩的問題丟給別人去處理?

 

電腦跟電視對小孩子的視力有損害,像是前陣子的新聞澳洲政府打算擬訂「2歲以下的孩童不能看電視」這件事情是對的,但是又有多少家長做到這點呢?很多的教育業者製播影音光碟,不就是要幫助父母把小孩子丟給電視機或是電腦去教育嗎?

 

我在大陸的幼稚園看到西方國家的家長都讓幼兒上半天班,他們覺得讓小孩上整天班對發育發展有不良影響。

 

但中國的家長都讓幼兒上全天班,好像不上課就會輸人家似的。等到了小學,一樣的觀念又來了,同學去了補習,我們家的小孩不補好像就會輸人家似的。

 

當孩子剛出生時,家長都只有一個唯一的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當孩子上學後,家長卻用各種方式,送去補才藝、要求學校的成績、讓孩子無法健康快樂長大。這是中國家長(台灣也一樣)的人性。

 

我在大陸看到很多家長拼命讓小孩補習奧數(奧林匹克數學,分很多階級,有些題目是高中生的數學題),那時我就想,這些小學生就提早學國中的解題方法,那樣叫做對小孩好嗎?

 

還有國中生的回家作業裏開始做高中生的數學題,這種提早先學的效果,能說是提升了這個孩子的數學能力嗎?等到大家都學到高中時,還不是大家都會了,這個小孩有比其他高中同學強嗎?

 

我在大陸也看到了中小學生回家作業拼命做數學題,同類型的題目要做個20幾題,做到那種不用思考,都能把解題步驟背起來,因為考卷上的題目很多就是要比速度才寫的完。

 

但是我看到幾個台灣太太,也被這種補習奧數就是對小孩數學能力開發的風氣洗腦了。

 

老祖先不也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晚學的人不一定就會比較差啊!看樣子,有了小孩,就會落入教育謎團中,看不清楚。

 

我看到了台灣與大陸家長有一種瘋狂的地方 : 要求小孩做出大人的能力。(如果小孩能做到,就追捧他是聰明或是天才!)

 

成功的定義到底是甚麼?李家同在新聞中講的「成功」定義有點偏頗,但或許這就是一般家長定義的成功。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

洪蘭:潛能開發 沒這回事【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0/262009/10/26 聯合報】

 

「根本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惡魔式的訓練方法絕對不正確,小孩若長期恐懼,神經反而會萎縮;她也說,坊間流行採智商測驗(IQ Test)、皮紋檢測來測孩子的智能、性向也不準。

 

洪蘭昨天在教育部補助發展一流大學的成果展中,以「教出優秀人才─從認知神經科學談起」為題發表演講;她認為,給小孩的學習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不好,但台灣顯然是「太多」了,希望台灣家長別急著要小孩吞火,要有耐心等待小孩成熟,到時就會水到渠成。

 

洪蘭指出,很多潛能開發業者都說,我們只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另外沒有用到的百分之九十要靠「潛能開發」,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以在地震中被土石掩埋的孩子為例,短短五天沒用眼睛視物,視覺皮質馬上就會被觸覺、聽覺皮質拿去用了。

 

「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需要終身學習!」洪蘭說,「別輸在起跑點」觀念也是錯的。

 

洪蘭並指出,智商測驗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夠準確,也不利於文化刺激較少地區的孩子;且當初發展的目的,是在篩出不能閱讀的孩子,而不能藉此挑選出菁英。

 

洪蘭也反對補習式的反覆練習,並且以三個不同容量水瓶的裝水實驗說明,重複套用公式的孩子,會喪失思考的能力;反而是第一次參與實驗的孩子,可以自己想出最簡單的解法。

 

優秀人才到底該如何教出來?洪蘭花了很多時間談品德及閱讀。她建議家長,教品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如走路走得到的地方,就不要浪費錢坐計程車。

 

至於閱讀,洪蘭則推薦「親子共讀」,「抱著孩子讀一本書,會讓孩子喜歡上閱讀,覺得閱讀很好玩、溫暖,還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錄音帶是不能取代母親的。」

================

望子成龍,子不成龍【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2009/10/282009/10/28 聯合報】

 

最近,我們國家發生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有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將孩子送進了一家號稱可以幫助孩子心智開發的補習班,這個補習班居然叫孩子吞火,鬧成了社會新聞。除了這則新聞以外,我們又發現很多家長帶孩子去檢測皮紋,在我看來,這等於看手相,可以說是可笑之至,但為什麼有這麼多家長信這些玩意兒?還不又是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將來能夠非常地出人頭地。

 

這種望子成龍的想法,並非只有台灣才有,大陸的孩子一樣可憐,因為一大堆的小孩子被迫去解一些數學上的難題,這些都是奧林匹亞的數學題目,昨天聯合報公布了一個難題,你如果是小學生,你一定不會,但你如果學過代數,又一定會。我看了這個題目以後,利用代數,一下就解出來了。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地折磨孩子呢?為什麼不等孩子學會代數再給他這個題目呢?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信心嗎?給小學生這種題目,有點像叫高中生發明微積分。

 

大陸這種給小孩子難題做的事情終於成了大新聞,也迫使成都政府嚴禁奧數。我們這裡也許情形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我就看到好多小學生完全不會做的數學題目。對於絕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這種題目的唯一作用是使他們害怕數學。

 

大家不要以為美國家長不會如此地望子成龍,美國人也有很多的家長渴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迪士尼公司因此推出了「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專門給三歲以下的孩子看,在二○○七年,一位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做了研究,發現太小年紀就看電視,學習能力反而會降低。有一個在波士頓的團體正準備對迪士尼公司提出訴訟,迪士尼公司也宣布對購買這些DVD的家庭退錢。

 

我們家長和老師,都不該對孩子們期望過高,我們只要孩子們在功課上有基本的能力,就應該心滿意足矣。對孩子有太高的期望,絕對害了孩子,即使他很聰明,也可能因為過高的壓力反而失去了信心。

 

不知何故,我們對「成功」看得太重了,坊間充滿了如何成功的書,也難怪家長們個個摩拳擦掌,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比爾蓋玆或下一個郭台銘。要到達這個境界,必須從小就開發他的心智。難怪有的孩子要被迫吞火,有的要被迫做數學難題,更有些小嬰兒從小就被迫讀英文詩。

 

望子成龍,是不好的事,家長們都應該知道這一點,因為孩子極可能有一種被扭曲的價值觀。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學生,因為國文作業(並非考試)得了八十六分而痛哭不止。後來我終於說服了孩子的家長不要太關心孩子的分數。果真,孩子不會因為分數差一點而痛苦不堪。如果孩子的父母一直希望他必須考到九十分的話,他極可能已放棄唸書了。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年齡的兒童該閱讀甚麼書?

一個人80%以上的知識要通過閱讀獲得。閱讀能力是基礎教育的靈魂,主要依賴于幼兒時期的早期閱讀教育。早期教育應重在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0~2歲-語言發展期。以對話、說故事、看大圖像的圖畫書(例如顏色、大小、形狀等具體主題)押韻兒歌、立體玩具模型是很需要的,經過看、聽、唸、說、觸摸,能使嬰兒有具體的感受與經驗。在嬰兒心情愉快時,清晰的反覆說些簡單的話語,並配合動作、食物、圖片等協助嬰兒了解成人的語言。

2~6歲-聽故事,看繪本、說故事、知識性和生活經驗的概念圖畫書(例如交通、家人、自然、情緒等抽象主題)。是提供孩子的想像空間和建立正確閱讀態度的黃金時期。大人宜以正確的發音跟幼兒說話,適時的給予鼓勵,並將語言學習視為遊戲的一部份。對幼兒講解要慢而清楚,多重覆幼兒不熟悉的句子,多談論幼兒熟悉的話題,激發語言能力。如果故事長,宜先說大意,再挑關鍵詞,帶著幼兒的小手指,一字一字念。

6~8歲-童話、童謠、寓言、故事、神話、繪本等。大約小一下學期開始,兒童比較熟悉拼音技巧,識字多了,才會漸漸開始習慣自己閱讀。幼兒園的兒童,閱讀能力好不好、喜不喜歡閱讀,跟家長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向有關,因為幼兒識字不多理解力也有限,需要家長在旁陪讀或說給他聽。親子閱讀方法有三種方式:「照書唸」保持著作的原味、「對話式閱讀」邊唸邊討論(註二)、「讀書會」式共同討論一本書。

8~10歲-詩歌、英雄偉人傳記、散文、知識性讀物。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 Hu,著作權屬於作者,受國際法保護)

註二:對話式閱讀是美國心理學家Whitehurst教授提出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童壽命有多長?

 

每每看到神童的例子,我都很期待這些神童日後有更優異的表現。

 

從下面報導看來,神童的會有優異的表現,都是來自於強烈的興趣,與強烈的自我要求,所以發展出高度的智力表現。

 

可惜多數都是因為年紀小就做出大人的表現,因此被冠上神童,當神童長大後,如果沒有辦法比一般人表現得更為突出,那麼神童也就留在回憶中了。(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

英國7歲神童考數學 輕鬆打敗中學生

 

據報導,一名7歲的英國男童阿里(Jude Alli)正在慶祝通過一場數學測驗,而這項測驗的一般受測者,都是年齡大他一倍的中學生。

 

阿里六歲時參加測驗時拿到D級分,他表示數學很簡單,對於參加考試是抱著極其興奮的心情。他表示:「我馬不停蹄的學習數學,幾乎停不下來。」

 

獨立報(Independent)表示,媽媽說阿里打從年幼時就天賦異秉,七月大會走路;一歲多就能開口說話。

 

英國中學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Secondary Education)測驗結果,英國中學生今天就能收到。

 

另有一名八歲男童也順利通過數學測驗,通常這項測驗的應試者為16歲。

 

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塞維爾(XavierGordon-Brown)是英國中學會考史上拿到最高分A*的最年輕應試者。

 

塞維爾研讀數學完全出於興趣,媽媽艾瑞卡(譯音Erica)說,兒子早在兩歲半時就會背乘法表。

 

艾瑞卡說:「塞維爾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數學是他的興趣,只要是感興趣的事情,他就會全力以赴。」

 

「兒子並沒有受過溫室教育,但他自我要求很高,老實說,有時候我會替他擔心。」

塞維爾彈奏三種樂器,還會說三國語言。(法新社倫敦28日電更新日期:2009/08/28 15:05 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帶給孩子的影響力

「要做好父母,唸書給兒女聽是最大的訣竅之一」出自前美 國第一 夫人芭芭拉布希。

數字傳媒發達,刺激孩子太早受到固定影像知識左右,失去想像空間,較自我為中心,不能面對挫折;具有閱讀習慣的孩子,未來就有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容易成為符合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有創造力、變通力、應對力的人才。

兒童閱讀可分成二種型態;靜態(單項接收)的有:看繪本、讀故事、欣賞經典好片……等。動態(雙向互動)的有:旅行、散步、參加聚會、看表演(展覽)等。

及早引導正確的閱讀,有助於幼兒腦力開發、語言發展。根據研究,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人,語文、認知與詞文能力會特別強。閱讀可以喚起兒童的創造力、專注力、想像力,讓思維更活潑、多元、有彈性、接觸不同的世界,延伸多種的視野。閱讀也是改善及穩定幼兒的情緒良好的方法之一。(註一)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 Hu,著作權屬於作者,受國際法保護)

註一:「閱讀治療」(Bibliotheraphy)早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淨化篇中已論及,但圖書治療一詞是在一九一六年才由美國仙姆爾‧科洛博士(Samuel Crothers)正式提出。著名的例子是美國心理治療師桃莉‧海頓曾以朗讀童話故事的方法,成功引導封閉多年的孩子走出心靈桎梏。

 

閱讀視野愈廣的孩子,都具有下面的特質:

1.    喜歡聽故事,很容易隨著書中的情節而大笑。

2.    圖畫日記特別生動可愛。

3.    表達有創意,知道重點。

4.    對自己很有信心,聽到老師舉的故事例子,會熟悉的像故事的老朋友。

5.    有自編故事,看圖說話的能力。

6.    樂於分享,會把書裡有趣的插圖趕快給同學看。

7.    對新知的好奇心強,容易與世界接軌。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 Hu,著作權屬於作者,受國際法保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創造高智商的孩子的關鍵

 

電視新聞每隔一陣子總會報導哪個三歲以下的孩子,認識多少字、記住多少歌曲、認識多少商標。看到以下這則報導千萬不要只是羨慕而已,這段內容最重要的是在最後一段:只知道二歲的女兒每天都問很多問題,為了回答她的問題必須絞盡腦汁找答案。

 

創造高智商的孩子有兩個重要的關鍵;

一、孩子本身求知慾旺盛

二、父母願意拼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其實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頭腦的內容也是空白的。上面兩個要素都要備齊才能真正培養出天才兒童。

 

父母提供再好的教育環境給孩子,若孩子缺乏自己主動學習的心,是可以達到比一般人學得更多更好。但離真正的天才那還差遠得了。

 

不過就算不是真正的天才,也比一般人強得多了。

 

所以父母本身不僅決定孩子天生的基因,也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有多少。(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

英二歲娃腦力與霍金、比爾蓋茲相當

 

英國一名二歲小女娃卡琳娜智商高達160,跟天文物理大師霍金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相當,有資格加入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

 

新華網報導,卡琳娜的媽媽說,經常有人誇她女兒很聰明,她就找專家測測是否女兒真的異常聰明,結果在持續45分鐘的IQ測驗中,卡琳娜小妹妹的語言能力、記憶能力、數字、模型能力都讓測試官驚訝,認為她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超人的語言天賦。

 

媽媽想不出家族中有什麼人特別聰明,只知道二歲的女兒每天都問很多問題,為了回答她的問題必須絞盡腦汁找答案。(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09/06/10 17:05)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在椅子上晃 有益學童身心健康

德國研究發現,孩子坐在椅子上前後搖晃,對身體和心理都有幫助。

德國薩爾大學研究人員說,他們設計了一種可以搖晃的椅子。研究發現,孩子坐在這種椅子上,上半身的血液循環比較順暢。搖晃的動作也會減輕孩子脊椎骨的壓力。脊椎骨受壓以後,通常會影響身體的姿勢、呼吸以及器官的運作。

研究人員說,坐傳統不會晃動的椅子的孩童,上半身多半會向前傾,導致呼吸不順,血流不順,影響孩子的注意力。(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09/04/20 16:05)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嗜看電視 暴力、不專注

 

研究指出,螢幕暴力促使孩子學習攻擊行為,也會增加體重並影響睡眠品質。

 

三歲前看電視長大的孩子,七歲時會出現不專注問題。0~3歲平均看一小時電視,長大後認識字彙就減少68個字。

克里斯塔基斯研究表示,未滿三歲的孩子,如果一天看兩個小時的電視,出現無法專心情況的機率,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出20%

 

而有父母陪伴玩積木的1824個月的寶寶,因為有父母引導,長大後認識語彙多出15%

 

克里斯塔基斯指出,學前階段的男孩每天看1小時暴力節目,攻擊行為增加2倍。學前階段暴露於螢幕暴力下的孩子,到校後的攻擊機率高出一般孩子的4倍。

 

高達88%的幼兒,會模仿螢幕、真人示範或卡通中的暴力行為,而這種拳打腳踢的攻擊行為將持續長達8個月。不過,一旦電視內容呈現正向行為,孩子也會在真實生活中模仿。

整體來說,孩子電視看得越多,甚至還在臥房看電視,語言能力就越差。

 

電視還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為了看電視,孩子不願上床,半夜還容易驚醒,睡眠品質不好,也嚴重影響學習及情緒。

 

==================

 

課程名稱:銀髮族腦力訓練  1002

日期97/12/31~98/01/21    每週三 18:30~21:30

 

課程效益:培養跟得上時代的思考,不會被兒孫嫌棄思想落伍、預防老年癡呆。對象:不想變成死腦筋、不想老年癡呆症的銀髮族

 

時數:12小時        

  

 

課程規劃:

1.     銀髮族的記憶訓練、人名面貌的記憶術

2.     帶孫子也可以訓練腦力?生活中的腦力訓練(思考力)

3.     提升腦力就不用怕詐騙,還會幫你增加投資眼光(邏輯力)

4.     創意力與記憶力的訓練、打牌贏牌秘訣

 

講師介紹Monica Hu胡雅茹(台灣學習力訓練師)

著作-超強學習力訓練法、学习力超强训练法

專欄-孩子寶貝雜誌(廣州)、孩子雜誌(廣州)

獲獎-2007中國教育學會一等獎(北京)

主要研究課程-超強記憶、全腦式速讀、mindmap思考法、創意思維訓練、時間管理、會議技巧、生活理財、演說魅力、全腦師資培訓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豐富的環境讓表現變好

撰文明克爾(JR Minkel)翻譯/涂可欣

 

將成年齧齒類動物放在一個有玩具、轉輪和較寬敞的豐富環境中,牠們腦部海馬(hippocampus)通常會長出較多的新神經元,科學家猜測,神經新生(neurogenesis)可能與豐富環境下,鼠類焦慮減低、學習和記憶表現較佳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想進一步測試這關聯,於是先以放射線破壞小鼠的海馬,結果卻出人意料,接受放射的小鼠在豐富環境下進行空間學習測試的表現,和正常鼠一樣好,情緒也同樣安穩。

 

科學家430日 在《自然:神經科學》的網路版發表論文指出,豐富環境對促進學習和減低焦慮的效果,並不是神經新生所造成,至少對小鼠來說是如此。這項研究對人類神經新生的作用,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因為有些研究人員相信,神經新生對治療憂鬱症極為重要。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8月號】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的現象我去年在青島也看到了, 能讀得起公辦民營小學的家庭,都算是有錢人,她們之所以讀這樣昂貴的學校,很多都是父母爲了讓孩子從小在"富人圈"裏打滾,從小建立好人脈關係,好為孩子將來的事業打算.

所以我常常見到有幾個小朋友,沒有同情心,沒有同理心,會依照穿著的價錢來批評同學,會比較家裡開的車子的昂貴程度.

我相信家長不是故意的,但是家長卻讓孩子在這樣嫌貧愛富的環境中長大,這些未來大有機會成為"精英份子"的小孩,未來將用他們的想法來帶領中國.中國人的未來~實在堪慮.

===============================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 家說給 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 國小女 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有一頓沒一頓。富小孩不解,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時候家長帶孩子來的時候,都會帶著孩子的問題一起來,因為一胎化,每個小孩都是家中的重心所在,家長對於孩子的重視程度都是一樣的,差別只是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一樣,孩子的行為展現也跟著不一樣。
大略可以將家長的分成幾種:
1.心急如焚型:
這種家長對於孩子的一分一毫的相當的注意,非常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但不一定對孩子的教育有正確的方法,在行為表現上有可能會積極的求取各種名師或是家教來協助孩子發展,也有可能自己主動去研究孩子的課程內容,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各種才藝,陪孩子一起寫作業。
因為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注意,家長不見得會真心聽得進去專家的建議,不是過分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很特別的孩子,而在內心對專家的意見視而不見,就是覺得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認定某種教育方法後就會徹底實施,而忽略孩子成長是一個動態的變化,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的結果。
2.慢一步型:
這種家長因為某種因素,將孩子的教養交給長輩或是保母,自己對孩子的成長變化不清楚,但對孩子要求都能滿足,對於孩子的作業可能會不定時的關心與檢查。學校的家長會跟家中的父母、保母大概就是這類家長了解孩子的管道,藉著第三者來教育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在關鍵時候出現就好。
雖然這種家長對孩子的真實變化不清楚,但是不表示他對孩子的教育就不關心,有可能家長會喜歡看教育相關書籍或聽演講,會積極幫孩子找尋名校、名師來教學,他相信別人會將他的孩子教育的很好。至於什麼是名師或專家,就看家長自己的標準在哪裡。
3.等一下型:
這種家長喜歡看看別人怎麼做,再來決定自己要怎樣教育孩子。他喜歡打探別人在哪裡上幼兒園?跟哪一個老師學習?別人的孩子回家後都做些什麼?再來評估自己的孩子要不要也跟著一起做。因為這類型的家長相信專家,所以他希望可以看到別的孩子效果後,再來決定要相信哪個專家。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積極,事實上這種家長常常是在希望可以幫孩子找到最好的心態下,而錯失孩子的教育時機。專家的意見對他不一定有用,事實上他更相信街坊鄰居的教育心得。
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家長,因為我們的社會心態本身就不完美;東方社會無形間仍保有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的觀念。因為一胎化的關係,家中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好像孩子的社會成就不佳,就是家長給的不夠所造成的。
事實上一般人所說的社會成就,評估定義在於金錢擁有多少或工資賺多少、擁有多少的獎狀或工作職稱好不好、管理多少人或職位高低;而不是在於幸福感有多少、興趣嗜好有多少、知心朋友有多少、對社會的良好貢獻度有多少。
我最常看到的景象是,當地上有了垃圾,小學生會說有垃圾,然後家長就過來撿起來丟到垃圾桶;中學生會一腳把垃圾踢開,踢到比較看不到的地方;大學生會根本視而不見。因為家長從小幫孩子撿垃圾、丟垃圾,加上孩子都是看到別人對垃圾視而不見,所以孩子從小養成垃圾自然有”別人應該”去清理。
很多家長從幼兒園開始花了大把金錢將孩子送到昂貴的私校、學習各種才藝、參加各種競賽,卻是教育出一個自私冷漠的孩子,擁有高學歷、高知識、高收入,卻有著低度的社會關心與人際關心。很多小孩不是長大工作後,還回家跟父母要錢?很多孩子因為以前從來不吃苦,工作稍微辛苦了點,就受不了了嗎?很多孩子不是因為從小接受溺愛,犯錯不知反省還嫌嘮叨嗎?
因為家長可以提供給孩子的學習機會變多了,孩子從親子班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學習刺激,當然孩子的反應能力增加,思考能力增加,但是孩子的聰明不一定會用在對的地方
如果社會的價值觀沒有改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評估標準當然不會改變,學校的教育自然也不可能會落實真正的素質教育。一切好的教育還是從家庭教育開始。
 
作者介紹:Monica Hu 胡雅茹
1.台灣學習力訓練師 
2.2007中國教育學會ㄧ等獎
3.中華全腦開發教育學會創會理事
4.主要研究課程-快速記憶、全腦式速讀、mindmap思考法、創意思維訓練、時間管理、會議技巧、生活理財、演說訓練、講台魅力
5.著作:超強學習力訓練法(台灣教育部指名推薦&中台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指定用書)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父母培養我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珍是我以前的同事,年紀已經40多歲了,最近瘋狂的閱讀大量的管理與銷售方面的書籍,聊天時開口閉口都不忘引經據典一番,來證明他的觀念。

 

「我跟你說,窮爸爸富爸爸書裡面說:『有四種工作的角色,要成為有錢人,就是不要當領薪水的人,要當系統的擁有者。』這樣才能真正的賺到錢,不要自己去賺錢,要讓系統幫你賺錢。」小珍很興奮的說著。

 

「我記得十年前我讀這本書時,裡面主要是講到現金流的觀念,最終目標是要想辦法成為投資者,讓錢自動幫你賺錢,系統擁有者只是過渡的角色而已,目的是幫你建立用錢滾錢的投資觀念。」我對小珍補充了我自己看書的心得。

 

小珍馬上接著說:「你要想辦法建立自己的系統,讓別人幫你賺錢,這樣你不用很辛苦的工作也能有錢進來呀。」然後小珍馬上開始講解某家公司的制度。

 

其實我有幾個好友都是傳銷最高聘階的高收入者,大家相處久了,讓我對傳銷也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小珍跟我說話的過程中,讓我感覺到,他只是ㄧ隻鸚鵡,將所閱讀的書籍內容重複說出來,以便好說服我成為他的下線。

 

我從小就在父母無心插柳的情形下,養成了我喜歡大量閱讀的習慣,看到世面上很多的事情,有些許不明白的地方,我一定想辦法查資料或是請教專家,就是一定要弄個明白。有時甚至我不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完全排斥,會先去接觸、了解他,等一切了然於胸後,再繼續不喜歡下去。也因為這種追根究底的個性,讓我遇到很多事情時都能有定見,不會隨著週遭的人員的鼓動而起舞。

 

小珍的上線這時插了一句話說:「你看,我們這些做的很好的人,都是從來沒有做過傳銷的人,所以這是ㄧ家讓人很容易成功的公司,你現在加入剛剛好。」

 

我說:「如果傳銷做不好的人,他自然會離開這家公司,從此不再做傳銷,或是另外再換一家傳銷公司,這種人就會一家換過一家。如果傳銷做的好的人,自然就會在同一家公司繼續待下來,最後情形當然看起來都是沒有做過傳銷的人反而做的好。我想這就是傳銷業的特性吧。」當場七八個傳銷商ㄧ片沉默。

 

這時我心中很感謝我的父母,從小讓我大量的閱讀,並養成我獨立思考的個性。我也希望小珍能盡快找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繼續人云亦云。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