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提升腦力 (5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培養商業腦的7種組織力》中,勝間和代將「邏輯思考力」與「水平思考力」列為其中兩種。

相較於邏輯思考(垂直思考)集中於篩選、收斂出正確答案;水平思考著重於質疑問題本身,拓展思考範圍。因此,勝間鼓勵讀者並用水平思考(橫軸)與邏輯思考(垂直的縱軸),成為具有「立體思考」的商業人。

在書第四章,她提出了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實踐水平思考的幾項方法。閱讀、對話,增加新構想的種子若等到要提出構想時,才急忙輸入資訊,是想不出什麼好點子的。勝間強調,平常就要不經意地蒐集素材,做為啟發新構想的種子,才能提升水平思考的效益,她建議:

1 多閱讀、與他人對話,以產生新想法。思考沒有結論,是因為輸入的量不夠。讀書時,應不斷思考內容,並試著與舊知識組合,嘗試找出相反的論調。面對新事務時,應嘗試賦予新的見解,跳脫既有成見。與人交談時,盡量吸收對方的觀點,久而久之內化成自己的構想。

2 構想成形後,盡可能多與他人討論,試探「市場評價」。勝間表示,有好構想的人與沒有好構想的人的差異在於,「有沒有讓剛成形的構想接受評價、回饋及反應,再將回饋做為新的資訊加以利用,並且改進構想。」愈快速、反覆地讓自己的想法接受評價,思考力將以等比級數增強。向對的人請教,從失敗中學習。

3 交換資訊時,要嚴選對手。和好的對手交談,才不會浪費時間,要是選錯對象,讓好構想遭到無意義的批評,反而會讓水平思考的幹勁消耗殆盡。勝間認為,可以進行水平思考的對手,至少必須符合兩項條件之一:(1)有可能成為你點子的使用者;(2)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針對自己正在構思的點子,如果身邊不易找到專業人士,可嘗試以「點子的潛在使用者」的立場出發,試著思考「如果是○○○,應該會購買這項商品吧?他會怎麼評價這個點子」,有助於讓構想更具體化。

4 構想愈是無法順利進行,愈要從失敗中學習修正。水平思考時浮現的構想,多半屬於嶄新的內容,失敗的機率也相對較高。然而,失敗卻也是激發人回頭仔細思考、重新學習、避免重蹈覆轍的重要動力。「失敗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請務必培養這樣的想法,」勝間表示。(經理人雜誌更新日期:2011-01-29 記者:整理‧撰文‧編輯 / 劉揚銘 攝影 / 賀大新 )

ESI廣翰思惟 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的重要性遠超過我們的認知。許多證據顯示,壽命長短與否,睡眠是最重要的因素。

醫學界很早就證實了睡眠和免疫功能之間密切的關聯。當我們熬夜到凌晨三點,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減少了三○%,僅存的白血球活動力也變差。

長期睡眠不足還使人愈來愈笨、變得遲鈍,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和人互動變得冷漠以及對事物的好奇與動機大幅減弱。近年來,更發現長期睡眠不足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之間有高度的關聯性。

只要每天少睡一小時,長期累積下來即足以造成身體的病變。

睡眠剝奪所造成的各種意外事件,更一再被科學界證實。研究證實,一般人只要連續保持清醒十七至十九個小時後開車,反應及判斷力等同於酒醉駕駛(血液中酒精濃度○.○五%)。

美國成人睡足八小時的,十年前還有將近四成,去年只剩兩成多。相較於美國,台灣的生活更是緊張忙碌,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和夜生活上,相對睡得更少了。

要知道自己的睡眠夠不夠,有三種方法:

第一,早上不靠鬧鐘可以醒來。除非是極大的壓力,如果我們睡眠充足,大腦會自動覺醒,在該醒來的時間醒來。

第二,如果一躺下,在五分鐘內自動睡著,表示睡眠不足,太過於疲累。

第三,白天很容易就打盹,也是睡眠不足的跡象之一。(天下雜誌更新日期:2011-01-14 記者:整理/謝明玲 )

ESI廣翰思惟 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科學家已發展出一種利用低度電流通過腦部,以達到提升創意之效的「思考帽」(thinking cap),而且初步測試結果令人振奮。他們說,這個將兩個電導體以橡皮帶固定在頭部、造型奇特的裝置,能暫時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容易解決複雜的問題。

研究人員說,在六十人參與一項簡單數學解題的實驗中,戴著思考帽完成測試者,是未戴者的三倍之多。雪梨大學「心智中心」主任斯奈德說,該裝置能壓抑與認知有關的左腦,同時刺激與創意相關的右腦。不過,他也強調,戴上思考帽不會變得更聰明,也沒有幫助記憶的效果,「但若想重新審視一個問題,它就可以派上用場。」

他說,該研究的目的在於抑制匯集人生經歷的心理模板,協助使用者不受先前經驗的限制來看問題或所面臨的狀況。他補充說,這項研究是受到左邊大腦損傷,而創造力突增的事故受害者的經歷所啟發。

斯奈德團隊從前述實驗中發現,只要以低度電脈衝刺激受測者大腦十到十五分鐘,便可使其獲得新的思考模式,且應用時間可達一小時,解題率因而大幅提高至六十%。若無這類刺激,解題率只有二十%,「這是我們迄今所知最大幅度的認知強化效果」。他說,思考帽對藝術與解決問題有潛在的功能,雖然相關科學仍處於起步階段。〔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11/02/11 04:11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

ESI廣翰思惟 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他想到的,我卻想破頭也想不到?問題可能出在,我們都太專注於邏輯,忽略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過去,我們之所以不重視水平思考,多半是出於一種「後見之明的邏輯」──所有有價值的點子,在事後來看總是合乎邏輯(否則我們也無重看出其價值了)。邏輯思考沒有告訴我們,那些事後看來合理的假設,最初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思考兩階段:水平發想+垂直驗證

關於人類的思考方式,狄波諾將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稱為「知覺篩選」(perceptual choice),亦即在腦中將資訊分門別類,把感知到的事物互相結合,產生各種概念與想法;然後再進入第二階段,運用邏輯有效地處理,驗證想法的正確性與可能性。一旦我們決定採取何種方式看事情(例如,選定了關注領域、切入點與思考元素),邏輯就可以派上用場,但無論如何,邏輯本身不能決定我們看事情的方式。

因此,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

狄波諾在《創意有方》(Lateral Thinking forManagement)中解釋:「在第一階段有效率地應用水平思考產生點子,能讓事情在第二階段變得容易,水平思考不但不會減損垂直思考(即邏輯思考)的效益,還會擴大它的用處,就好像槍瞄得愈準,就愈容易打中靶心。」

狄波諾提醒,「(然而)大部分的思考錯誤都是認知錯誤,而不是邏輯錯誤。」資訊科學中有句名言:「Garbage in, garbageout.」意思是,我們輸入電腦的問題與數據(第一階段思考),決定了電腦輸出的資訊是否有效、有意義。優越的「處理」無法彌補「知覺」(perception:看待事物的方式)的不足。

商業世界,最需要水平思考

根據《嚴肅創意》,狄波諾將水平思考定義為「一套用來改變觀念與認知,並且系統性地產生新想法的技術,」目標在於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重組概念和衍生各種選擇,探究各種可能與方法,而非只追求同一種方式。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寫到,「大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沒有認真思考,而是單純地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好像都不知道為了解決問題該怎麼想、該用什麼方法想。」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副總裁內田和成在《假說思考法》中提到,「能比別人早一步看出問題所在,或是迅速提出解決方案,不在於分析能力或資訊蒐集等技術層面,而在思考模式的差異。」

內田說的思考模式,就是BCG的「假說思考」法:在蒐集資料、著手分析之前,先不斷思考問題的全貌,提出暫時性的結論(即假說),再逐步驗證。這正是一種兩階段思考的形式,先運用水平思考的技巧,迅速找出各種可能性,提出更精準的假說,直搗問題核心,之後再著手提出解決方案。

知名顧問勝間和代也在《培養商業腦的7種組織力》中寫到,「有效率地蒐集有限的資訊,巧妙地進行組合,在一定時間內導出與後續行動相關連的解答,這就是商業思考的基本。」在她提出的7種商業思考力中,水平思考便是其中之一。

在商業世界裡,環境瞬息萬變。自滿是會致命的!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蒐集訊息、運用創造力來解讀訊息、做出判斷,而「水平思考(產生新想法)+邏輯驗證」,永遠是最有利的思考工具。

思考力和聰明才智無關,是有技巧、可練習的

值得慶幸的是,水平思考是一種系統性的技巧,「可以學習、演練和利用,就像學會數學或邏輯技巧一樣,」狄波諾在《應用水平思考法》(LateralThinking)中說明,水平思考和創造力息息相關,不過創造力是對結果的描述,水平思考則是對過程的描述;對於結果我們只能崇拜,但對於過程,我們可以學習。而聰明才智也並不影響創意的能力,就像汽車的馬力再強,沒有優異的駕駛技術也是枉然。

每天三分鐘,持續運用水平思考的技巧,讓它成為一種態度與習慣,就能讓我們成為點子永不匱乏的思考者。

水平思考的用途:

❶想出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選出最適當的方案。

❷催生新產品、新(行銷)概念、新組織(概念)。

❸簡化那些逐漸變得很麻煩的想法(運用分割法)。

❹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一些原本很適當的做法,例如降低成本、提出改善時。

❺提出假設、解決問題。

❻蒐集資訊。尤其是需要產生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時。

❼用不同方法看數據資料,從中獲得最大量的洞見。

❽創意地回應別人提出的計畫、政策、想法。

❾預防尖銳的意見不合或兩極化,以及僵硬概念的產生。

❿斟酌各種決策的可能結果。

資料來源:整理自《應用水平思考法》,桂冠出版;《創意有方》,天下文化出版;《嚴肅創意》,長河出版;《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臉譜出版。(經理人雜誌更新日期:2011-01-29 記者:整理‧撰文‧編輯 / 劉揚銘)

ESI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專家發現控制記憶的腦部化學物IGF-II,有助腦退化症病人增強記憶能力。專家稱,IGF-II出現在腦部的海馬體,海馬體負責儲存記憶,但隨著年齡漸長,IGF-II水平便下降。科學家將實驗老鼠放到箱內,當他們行到箱內黑暗位置時便電擊牠們,發現當牠們知道不要行到黑暗位置時,腦內的IGF-II水平大幅上升,顯示IGF-II有助記住資訊。

 

科學家指,控制IGF-II水平,除有助病人記憶外,亦可幫助人忘記事件,如助士兵忘記戰場上的經歷,或是擺脫情傷的「忘情藥」。(本文來自香港報紙AM7302011年01月28日)

 

ESI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了就經常忘東忘西,感覺記憶力變差,腦袋變得不靈光嗎?除了老化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外,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其實也是原因之一;例如體重過重、少吃蔬果,而又缺乏心智活動,即可能會較一般人容易罹患所謂的阿茲海默症。

人體健康實際上包含了生理及心理兩個部份,缺一不可。

充足的營養及適當的飲食即是維持生理健康的首要條件,平日就要避免高油、高脂以及含有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並且大量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菠菜、綠花椰菜、抱子甘藍、藍莓、葡萄與石榴,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鮪魚、沙丁魚、鯖魚和鯡魚也是不可錯過的;如此不僅可以保持思緒敏銳,還能維持好身材和預防癌症、糖尿病及心臟病等疾病。

規律的運動也不可或缺。勤於健走、有氧舞蹈、瑜珈可以幫助預防老化所產生的記憶問題,做運動過與不及都不健康,重點是要持之以恆。

心理方面則是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情,適當地處理壓力。壓力會使你的腦袋釋放出致命的荷爾蒙,所以偶爾必須停下腳步來享受生活;並且可以嘗試學習新的事物及接受挑戰,如培養新的興趣、閱讀、學習外文及下棋等。

經常動腦可以使你的腦袋保持靈活並持續使神經細胞產生新聯結,研究已經證實經常玩填字遊戲、電腦策略遊戲以及腦筋急轉彎對頭腦有益。試著使用你不太慣用的那隻手來畫畫或寫字、刷牙;一定要看電視的話,選擇電視節目也是一門學問,別再看那些會使腦袋退化的綜藝節目了!能夠提供新知識的歷史或是科學節目倒是可以看看。

充足的睡眠及正常的社交活動也是不可忽略的要點。一般而言,成人每晚的睡眠時間至少應該在 7 至 9 個小時之間,以幫助修復大腦及增強記憶力;而每天至少與人對話 10 分鐘,也可以促進大腦的活動及思考的敏銳度,效果就跟玩填字遊戲一樣。

喜愛菸酒的人則要注意了!根據研究,吸煙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只要戒菸,即使你是老菸槍,還是可以減少發生記憶問題的危機;而儘管適度飲酒有益心臟健康,酗酒的人 (每週 14 杯以上) 腦容量反而會縮水。

最後再提供一項由研究發現,可以增強大腦記憶力及專注力的簡單運動:首先,採用站姿將兩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再以左手捏住右耳的耳垂,右手也是同樣的動作;接著一邊吸氣,一邊儘可能地完全蹲下;最後再一邊吐氣,一邊起立;如此重複同樣的動作持續 3 分鐘;若是覺得吃力,也可以先從持續 1 分鐘開始。

可能的話,每天讓自己的頭腦接觸新事物是最能保持頭腦靈活的辦法,希望新的一年,每個人的聰明跟智慧都能跟著長一歲,而不再只是老一歲。(naturalnew.com)

ESI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成績很好,其實我個人發現只要孩子本身喜歡閱讀、喜歡學習、很認真聽課,這些孩子自然成績就會很好)

 

在今年曼哈坦史岱文森高中入圍2011英特爾科學獎的五位學生中,胡一茂(Mao Hu,見圖)是其中唯一的華裔,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他平時喜歡閱讀紐約時報,除了對科學感興趣,小小年紀已顯示出商業才能,他鼓勵華裔學生「除了重視學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也非常重要」。

胡一茂此次參賽的研究是從神經生物學出發,圍繞動物的神經系統如何運作而展開。胡一茂表示,他對人的大腦和記憶如何工作,以及怎麼影響人的行為非常感興趣,他的研究從去年月開始,花費半年時間完成。

課餘時間,胡一茂喜歡閱讀。

胡一茂還負責學校機器人隊的籌款和財務管理,管理金額有3萬5000元,在工作中也培養起對商業的興趣,和許多華生一樣,他的夢中學府是麻省理工學院,但專業尚未決定。

胡一茂鼓勵華人學生,除了學業,挖掘自己喜歡的東西非常重要,他認為只要能找到動力,任何課業都不難,與東方式教育相比,他認為西式教育強調個人性,但有些鬆散,最好兩者可以平衡。(世界新聞網記者孟芳紐約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January 18, 2011 06:00 AM)

 

ESI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與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是當代蓬勃發展的新興學門。

神經科學從多方向整合性的了解腦功能,結合了早先分散在生化、細胞、系統功能、行為、心理、人工智慧等等領域中有關神經細胞與神經系統的部分,再加上臨床醫學研究的部分所形成的新學門。 認知科學旨在研究人類的認知與智慧,已蔚然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它整合了傳統的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神經心理學、計算科學、資訊科學與演化生物學,是一個跨領域的嶄新認知科學,由不同面向,探討人類心智(MIND)活動,它已成為世界各先進國家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也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諾貝爾獎得主Francis Crick其後半生在UC San Diego與Salk Institute致力於認知科學有關的意識歷程(Consciousness)的研究,他生前並且認為:「21世紀將是瞭解心智的世紀」,另一位諾貝爾的得主Eric Kandel於2006年也說「21世紀心智(mind)的生物學研究正如同20世紀的基因生物學研究同等重要」。

世界上一流大學或主要研究單位均設相關研究所、學程與研究中心。日本自1997年開始每年有大約40億台幣設立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美國MIT也成立腦研究中心,甚至印度也成立國家腦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Brain Research Center)。

美國與日本繼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完成人體基因體圖譜之後,即推動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世界學術主潮流,很明顯已步入21世紀的腦世紀(Century for Brain)的時代。(摘錄自台大腦與心智研究所)

ESI相關課程內容請見詳情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5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研究了18個人的大腦,繪製了400個不同的手臂動作到達目標時的MRI圖像。他們發現,大腦在計畫動作時,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定位類型:視覺地圖和身體地圖。研究發表在《神經》雜誌上。

比如芭蕾舞演員在雙人舞中抓住同伴的手或在黑夜裏撫摸受傷的小腿時,要想讓手臂到達正確的位置,其大腦要使用不同的“地圖”來定位。最新研究表明,抓住對方的手,要依靠空間視覺地圖,而撫摸小腿,則依靠頭腦中的身體地圖。

之前的觀點認為,所有的定位運動,包括導向視覺目標的或導向自身的,都是用視覺地圖來計畫。論文第一作者皮埃爾-邁克爾•波尼說:“我們發現,如果目標是視覺的,後頂葉皮層就會被啟動,用視覺地圖來編碼運動;而在黑暗中完成一個動作,目標是非視覺的,就會由同樣的大腦區域使用完全不同的身體地圖來計畫這一動作。”

在觀察大腦核磁共振圖像時,他們檢測了“血氧水準依賴信號”(BOLD),BOLD是一種能在毫米尺度觀察大腦活動的間接性方法。此外還用了一套稱為“複製壓力”的全新方法。這種方法的工作原理是,當一個腦區與兩個相似的連續動作有關時,它在第二次迴圈中會表現出更少活性。通過區分在重複相似的手臂定位活動中腦區發生回應的位置,研究小組能確定大腦用了身體地圖還是視覺地圖。

UCSB大腦圖像中心主管、心理學教授斯科特•格萊弗頓解釋說,大腦力圖製作出這個世界的地圖。一個地圖通過視覺系統來提供,另一個是身體在空間的位置,這一地圖基於皮膚、肌肉和關節的本體感受來給身體各部位定位。這兩種地圖很不同。但新發現證明,無論視覺地圖和身體地圖是固定還是不固定,大腦都能在這些地圖之間靈活切換。正是這種靈活性,支持著我們與世界相互作用的能力,幫助我們在千變萬化中完成各種動作。

研究結果能在兩方面有重要應用:一是機器人技術,另一個就是在機械腦介面的領域。比如開發幫助截癱患者的機械,關鍵就是理解與運動相關的資訊如何在大腦中表現。(來源:科技日報09:59 2010-12-11)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富含蔬菜、水果、橄欖油與魚的地中海飲食,可能阻止或減緩高齡相關的認知功能下降。

這個由義大利、希臘與其他地中海區域文化特徵組成的飲食模式,已經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種類癌症風險;而這項研究與其他研究現在顯示,這種飲食對心智健康可能也有好處。

地中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魚類、豆類、非精製穀物、橄欖油,以及在用餐時適度飲酒。

研究人員發現,越遵循這種飲食的老年人,發生老年相關認知功能退化的速率比未遵循的人們慢,即使在校正其他因子後,例如教育程度,也是如此。

Rush大學臨床營養副教授Christy Tangney博士在一篇新聞稿中表示,我們攝取越多蔬菜、橄欖油、魚類以及適度飲酒,我們年邁的腦部與身體狀況將會越好。

【測試心智技巧】

在這項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進行中的芝加哥健康與高齡化計畫所收集來的資訊,這項研究追蹤了3,759位居住在南芝加哥的65歲以上老年人。

每3年,受試者們接受記憶與基本數學技能的測試,並且填寫他們食用這139種不同食物頻率的問卷;這項研究追蹤時間平均是7.6年。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受試者遵循地中海飲食的程度,接著比對他們年齡相關認知功能下降的分數。

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的遵從度最高為55分,平均分數為28分;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高於平均分數的受試者,年齡相關心智功能下降速度比分數較低者慢。

研究人員也針對受試者們對健康飲食指標-2005的遵從度進行研究,這種飲食是根據2005年美國飲食指南;他們發現對此種飲食的遵從性,與年齡相關認知功能退化速度之間沒有關係。(出處: WebMD Health News作者: Jennifer Warner最後修改日期: 2011/1/14 下午 02:38:29)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者發現了大腦結構中一個非常關鍵部分的組成:突觸,或者稱作接點,連接相鄰兩個神經元。這項工作應有助於理解突觸在存儲記憶時的工作原理,以及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現已證明這些疾病是因為突觸微妙的結構中出了問題。

該研究小組是由英國劍橋附近的桑格研究所(Sanger Institute)的Seth Grant領到的,他們曾第一個編制出精確包含了突觸資訊加工機制中所有蛋白組分的庫。在當前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他們報導說,這一生物過程涉及超過1,461個。

人類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元平均都與其他1000個左右的神經元連接著。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因此大概就有100萬億個突觸,突觸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工作部分。

當一個發射神經元的突觸末梢接受到電信號時,就會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之後,這些化學物質迅速擴散到神經元與停靠位點之間的微小間隙中。停靠位點上有一些受體,它們位於接受神經元的表面上。

接受信號的受體是一些由蛋白質組成的微妙複合體,他們會對接受的資訊進行加工和存儲。

神經解剖專家稱這種能處理資訊的蛋白質複合物為突觸後密度,因為這些蛋白粘在一起就像一個小圓斑。

Grant 博士認為,這些蛋白質可能連接在一起形成若干生物機器,用於處理資訊和改變神經元的物理性質,這是一種存儲記憶的方式。

這些機器的耐受力似乎非常脆弱,只要編碼他們的基因那兒出了變異,就會有畸形蛋白產生,發病就會在所難免。桑格(Sanger)研究小組發現,當編碼突觸蛋白的第169位基因發生突變後,就會導致269種人體疾病。(本文版權歸醫藥日報所有2011年1月)

詳細課程內容請見ESI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全腦思考競爭力學院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B族維生素可減緩老年人大腦萎縮的趨勢。

此次研究涉及168名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被分爲兩組,一組每天服用大劑量的B族維生素,另一組飲食如常。2年後,雖然兩組老年人的大腦都出現萎縮趨勢,但那些服用B族維生素的老年人,其大腦的萎縮程度較小,甚至只相當于最嚴重大腦萎縮程度的一半。

研究人員認爲,這一發現爲防治老年癡呆症帶來了新希望,但並不建議老年人立即開始大量服用B族維生素,因爲上述發現只是初步研究結果,其結論和影響還需通過進一步研究加以確認。(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健康頻道16:37 2010-09-30 )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最愛進補、食補、藥補,補過頭也會加速痴呆症發生喔!

老人長期飽食引起大腦早衰

生活中常常會發現身邊的老年人或反復詢問和重複同一個問題,或不能辨別方向、容易迷路走失,或忘記熟人的名字和日期,或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穿著古怪,或性格古怪、好發脾氣,或想做某件事一下子又忘記了等等,這就是醫學上常說的癡呆症。

導致癡呆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人們生活水準提高,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尤其是許多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屬擔心患者營養不夠,大用補品、補藥,造成老年癡呆病人營養過剩,這是十分有害的,應當加以避免。

據醫生介紹:老人進食過飽營養過剩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的物質會明顯增加。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則會引起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智力減退等現象。(文章來源:39健康網11:14 2010-11-08 )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計顯示,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愈高的國家,愈愛吃肉,飲食中脂肪含量愈高,愛吃魚類的芬蘭、瑞典,阿茲海默症患者比例最低,這是因為肉類中的omega-6脂肪酸會引起腦細胞慢性發炎,而深海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則能使腦細胞柔軟有彈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連帶達到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效果。

每天最好吃一次富含DHA及EPA的青背魚,如秋刀魚、青花魚、沙丁魚、鮭魚、鰹魚。由於DHA和EPA容易氧化,最好買新鮮的魚貨,盡早食用,或和維生素A、C、E等抗氧化劑一併攝取,效果更好。

卵磷脂。它能修復受損的細胞膜,有助乙醯膽鹼合成,使腦部變得更靈活,提升記憶力。卵磷脂在體內還扮演乳化劑的角色,可以活化脂肪代謝,抑制壞膽固醇附著於血管壁。卵磷脂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雞蛋、大豆及大豆製品(豆腐、豆漿、納豆、豆干等)。

維生素B群負責製造體內能量,也是神經細胞和神經傳導物質生成不可或缺,富含B群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酵母、小麥胚芽、豆類、肉類、肝臟等。肉類或肝臟和洋蔥、大蒜、韭菜烹調,對身體吸收B群更有幫助。

年紀愈大,愈需要補充抗氧化物質,代表性的維生素包括A、C、E。其中維生素E能與細胞膜的脂肪共存,並將氧自由基無毒化,保護腦神經細胞,預防阿茲海默症,而被視為大腦的守護神。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為胡蘿蔔、菠菜、鰻魚、雞肝;食用苦瓜、花椰菜、柑橘類則可補充維生素C,胚芽、堅果類、豆製品則為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黃、紅椒同時有維生素C和E,常吃南瓜則可一次吃到維生素A、C、E。(摘錄自2006/09 康健雜誌 94期 文.朱芷君)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寶中醫-姜通,教你活化記憶力

 

隨時保持求知精神,是他的活力泉源。

 

他的記憶力好得驚人。診間桌上堆滿一疊疊書報資料,看似凌亂,卻有一定的放置邏輯,當我們詢問是否有相關資料時,姜老先生竟然轉了個身,在後方資料堆中抽出正確的文件,讓人嘖嘖稱奇。

 

姜通除了看診之外,還要做研究、寫書,每天回家後必定把當天看病時手寫處方重新整理、建檔,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小時也樂此不疲。

 

他精通英、日語,每天除了國內的報章雜誌之外,還要閱讀國外的資訊,「因為中醫也要現代化,繼續研發不同的藥材啊!」他點頭回答。

 

工作之餘,星期四、日休診時,早上在家閱讀寫作,下午和朋友相約打牌,既可休閒娛樂,又有活化腦力功效,這也是姜通記憶力一級棒的妙招喔!(摘錄自天下雜誌)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詳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真神奇,有失憶症,也有甚麼都能記住的超憶症。

 

超憶症男子 啥都記得住

 

美國58歲男子鮑勃‧佩特萊拉擁有驚人的超級記憶力,他能記住過去53年來生命中每一天發生的幾乎任何事情。科學家們發現,鮑勃和“失憶症”患者正好相反,患上了一種名為“超憶症”的疾病。

 

記得5歲後每次生日細節

 

據報道,美國58歲男子鮑勃‧佩特萊拉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市一名電視制作人,鮑勃擁有驚人的記憶力,鮑勃記得他自從5歲以來所有生日的細節,也記得他過去40年來的每一個新年夜的情景。鮑勃記得他第一次遇見某個好朋友的日期,以及他過去53年來大多數日子的談話內容。鮑勃記得自從1971年他觀看奧斯卡頒獎典禮以來每年的主要奧斯卡獎項都頒給了誰,也能告訴你被指控犯有雙重謀殺罪的球星辛普森被判無罪那一天的準確日期是“1995103日 ”。

 

輕鬆考試無需複習

 

5歲時,鮑勃就有很好的記性。而隨著年齡增大,他的記憶力有增無減。鮑勃稱,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天賦是在上小學的時候,當時他可以輕松地通過每一次考試,甚至無需進行任何複習,因為所有學習內容他都過目不忘,精確地記在了他的大腦中。

 

鮑勃還利用他的超級記憶力將大腦變成了一個“電話本”。他說:“我記得所有人的電話號碼。許多人如果丟了手機一定會很驚慌,因為他們把所有的號碼都存在了手機里。可我的手機于2006924日 丟失之後,我一點也不著急,因為手機里沒有任何號碼,號碼都存在大腦裡了。”

 

超憶成因仍然是謎

 

  直到去年,當鮑勃主動參與加州大學一項關于記憶的研究活動之後,他的驚人記憶力才終浮於出水面。當時,科學家對鮑勃隨機詢問了60個記憶難題,鮑勃全部答對。科學家發現,鮑勃和“失憶症”患者正好相反,患上了一種名為“超憶症”的疾病。這種病有時也被稱為“超級自傳體記憶症”,患者的大腦某處控制記憶的部位可能發生紊亂或者受到創傷,令他的記憶力得到增強。

 

  據悉,鮑勃擁有超強記憶力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鮑勃說:“我一直都擁有驚人的記憶力,但我從不為此大做宣傳或者向陌生人吹噓。人們經常懷疑我大概是個類似電影《雨人》男主角那樣的自閉症患者───這類人通常心智發展有缺陷、但在記憶力方面卻又有著特殊天賦,或者以為我只是在騙人。但我兩者都不是,雖然我也無法解釋這是怎麼回事。這種超級記憶力伴隨了我一生,而我則充分利用了這種能力。”

 

4名“超憶人”都是左撇子

 

據悉,目前全世界只發現了4名擁有類似“百科全書”般記憶力的“超憶症”成年人。

 

據悉,美國43歲女子吉爾‧普賴斯是第一個被發現患有“超憶症”的奇人,她是美國洛杉磯一所學校的管理人員,能記住從1980年以來自己生命中每一天發生的任何大事小事,但這種“天賦”卻讓她飽受折磨。去年,吉爾還出版了一本新書《無法忘記的女人》,披露她的傳奇故事。

 

  而在吉爾之後,加州大學“學習和記憶神經生物學中心”的科學家對2000多名記憶力超常的人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到更多和她一樣的“超憶症”患者,結果最終發現了包括鮑勃在內的另外3名“超憶人”。CT大腦掃描發現,鮑勃等“超憶人”的大腦形狀都與正常人略有不同

 

而且他們有著許多相同之處:譬如他們全都是左撇子、他們都喜歡大量收藏電視指南、老電影和劇院節目單等東西───這些“收藏品”多得甚至塞滿了整個房間。(2009-03-25 12:42:08新浪網)

 

ESI超強記憶等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詳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孕期補充葉酸和鐵 小孩較聰明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說,在尼泊爾鄉村地區的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補充葉酸和鐵質的婦女,生出來的小孩較聰明,組織力較強,運動技能也比較好。

 

他們說,貧困地區的人通常缺鐵,這些地方的婦女若能確保在懷孕期間取得這些基本的營養照護,對未來小孩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彭博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Health)的國際衛生專家克里斯汀(Parul Christian)說:「鐵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的必要物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缺乏鐵質是全球最常見的營養失調,大約20億人受到影響。

 

早期缺鐵會干擾神經發展,影響生化和代謝,對智力和細微動作發展都有妨礙。

 

克里斯汀的研究團隊針對676名學齡兒童和他們的母親進行臨床實驗。一組婦女在懷孕期間獲得鐵劑、葉酸和其他營養分的補充,另一組則獲得微量營養素。這群79歲的孩童,有約80%已開始上學。

 

她接受訪問時說:「我們看到產前補充鐵質和葉酸,對小孩的智力發展和精細動作發展,以及學齡期間的各項能力發展都有明顯的影響。」

 

克里斯汀表示,「影響範圍很大,包括智能,執行能力以及精細動作的能力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孩日後的學業成績。

 

她說,若能花小錢提供貧困地區孕婦應有的營養素,就能讓許多小朋友受惠。

 

WHO估計,開發中國家幾乎每2名孕婦,就有1個貧血。約40%的學齡兒童也有貧血現象。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提供經費贊助。(路透芝加哥21日電更新日期:2010/12/22 09:55)中央社(翻譯)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是需要好好保護的,神經突觸的連結更是大腦智力的關鍵。科學家發現某種特殊蛋白質跟大腦的疾病有關,我想不久的將來腦部疾病導致的失智症應該會越來越少了吧?!

 

PSD攸關130種腦部疾病

 

科學家今天表示,他們已發現名為後突觸質密區(PSD)的蛋白質束,在130多種大腦疾病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研究也凸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等疾病,與人類行為的演化存在令人驚異的關連。

 

人類大腦是由數以百萬計、各有專門功能的神經細胞所組成的迷宮,由稱為突觸(synapse)的數十億計電子和化學傳遞路徑,負責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

 

在突觸之間的是多種蛋白質的組合體,形成被稱為後突觸質密區(post-synaptic density, PSD)的分子核心構造,據信這會干擾突觸功能,引發疾病和行為改變。

 

由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ellcome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葛蘭特(Seth Grant)領導的研究團隊,從接受大腦手術病患身上取出的突觸抽取出PSD,研究報告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Neuroscience)期刊。

 

葛蘭特指出:「我們發現,超過130種大腦疾病涉及PSD,遠比預料多。在影響數以百萬計民眾的廣泛人類疾病中,人類的PSD是焦點核心。」

 

除了常見、會造成患者衰弱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外,涉及PSD的人類疾病還包括癲癇以及自閉症等兒童發展疾病。

 

迄今已被鑑定出的各種PSD,是來自1461種蛋白質的組合,每種蛋白質都有各自的基因碼。(譯者:中央社陳宜君)(法新社巴黎19日電更新日期:2010/12/20 08: 20 F 50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後日服阿斯匹靈5年以上可降低癌症死亡率

 

生病時總是腦力會變差一點 , 但請務必把所有的新聞文章看完後才能開始決定要不要吃阿斯匹靈? 不然你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喔!!

-------------------------------------

研究:阿司匹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每天服用微量阿司匹靈能降低多種癌症風險,由於證據十分有力,研究人員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日服用阿司匹靈,作為預防保健之用。

 

服用阿斯匹靈的價值,早已引發熱烈討論,最新的研究結果讓各界討論得更加激烈。阿斯匹靈升高腹內出血風險,至每年每千人就有1例。

 

8項臨床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每日服用最低75毫克微量阿司匹靈者,實驗期間癌症死亡率較未服藥者低21%,持續用藥5年,死亡率低34%8項臨床實驗對象共25570人。

 

研究發現,服用阿司匹靈最能預防人們罹患胃腸癌,且腸胃癌病患持續服用阿司匹靈5年後,死亡率較未用藥的病患低54%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教授羅斯威(Peter Rothwell)表示,雖然服用阿斯匹靈有腹內出血的風險,但風險過小,在阿司匹靈能有效減少癌症和心臟病風險兩相權衡下,已逐漸蓋過缺點。(路透倫敦7日電更新日期:2010/12/07 13:15)(中央社)翻譯

 

阿斯匹靈減少多種癌症的死亡率

根據一篇研究,服用阿斯匹靈一段時間可明顯降低死於某些癌症的風險,此助益和劑量、性別及抽菸無關;該研究也發現保護效果隨著年紀增加。

 

英國牛津、John Radcliffe醫院的Peter Rothwell博士等人,在Lancet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結果。

 

這群作者之前的研究顯示,低劑量阿斯匹靈(75-300毫克)減少大腸直腸癌案例達四分之一,因該症死亡的比率也降低超過三分之一。最新的研究確認了稍早的結果,結論認為在其他類型癌症有類似效果。

 

  【阿斯匹靈與癌症的新發現】

 

  這項研究著眼於檢視預防心臟病發作之阿斯匹靈日劑量的8個研究,共有25,570名病患,其中674人死於癌症。他們指出,相較於沒有服用阿斯匹靈者,服用阿斯匹靈的人癌症致死數減少21%

 

   該研究也顯示,服用阿斯匹靈的好處隨著時間增加,5年後,所有癌症的死亡率減少34%、胃腸道癌症的死亡則是減少54%

 

  這些研究對象被追蹤達20年時,有1,634名研究對象的直接死亡因素是癌症。這20年的追蹤,確立了服用阿斯匹靈者的實質癌症,如肺癌、前列腺癌、腦癌、膀胱癌和腎臟癌的死亡風險比對照組低了20%,胃腸道癌症死亡風險則是低了35%

 

  根據癌症類型,減少的死亡風險為:
  * 食道癌(60%)
  * 大腸直腸癌
(40%)
  * 肺癌
(30%)
  * 前列腺癌
(10%)
  

  作者們表示,胰臟癌、胃癌與腦癌的減少難以量化,因為死亡數較少。
  
  【保護效果隨著時間增加】


  作者們發現,低劑量阿斯匹靈的保護效果隨著癌症類型和服用期間長短而有所不同。例如,服用5年後,只有在食道癌、胰臟癌、腦癌、肺癌有明顯結果;10年左右則是胃癌與大腸直腸癌;15年左右是前列腺癌。
  
  肺癌和食道癌的任何幫助受到腺癌的限制,主要常見於非吸菸者。
  
  【中年人應服用阿斯匹靈嗎?】


  之前的研究發現阿斯匹靈與減少心臟病發作及中風有關,但是醫師在建議是否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方面很謹慎,因為有胃出血風險。Rothwell博士表示,至於對癌症的效果有多少,我認為或多或少可以減少一些風險。
  
  不過,他表示,研究作者並未根據該研究提出服用阿斯匹靈的建議。
  
  Cardiff大學的阿斯匹靈專家、未參與該研究的Peter Elwood醫師表示,醫師們通常不願意建議阿斯匹靈,因為在要處方時會想起有引起出血的風險,病患對此風險的詮釋則可能不同。
  
  Rothwell 博士等人表示,需要更多研究,特別是對乳癌和其他婦科癌症的影響,以及瞭解20年之後的結果,該試驗的進一步結果預計在2011年發表。
  
  【有希望的結果】


  英國癌症研究健康資訊與證據主任Ed Yong在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這些有希望的結果建立在諸多證據上,認為阿斯匹靈可以減少發生或死於多種癌症的風險。稍早的研究認為,只可以從服用高劑量阿斯匹靈獲益,這篇新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低劑量,服用至少5年之後,也可以降低死於癌症的風險。
  
  除了對癌症死亡的影響之外,阿斯匹靈對我們的健康還有其他效果,例如減少中風風險,但是,會增加腸道出血機率。我們期待明年的結果可以有更深入的瞭解。
  
  我們建議,任何想要服用阿斯匹靈者須先找他們的醫師討論。【24drs.com更新日期:2010/12/13 00:35 Dec. 6, 2010 –

 

日服少量阿斯匹林 癌死率減2

 

阿斯匹林不僅能止痛而且可以防癌!根據英國最新醫學研究,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林,癌症的死亡率減少逾20%

 

先前的研究顯示,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以降低高危險群民眾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但對健康成人預防罹患心肺疾病的效果有限,同時可能提高胃與內臟出血的風險。

 

根據牛津大學等研究機構對25000名以英國為主的病患所進行的調查研究,每天服用阿斯匹林的病患,癌症死亡率減少20%,其它病因死亡率也減少10%

 

這項阿斯匹林的實驗研究進行48年,研究人員發現,病患長期日服阿斯匹林,防癌的預防效果可以延續20年。

 

這項公布在英國著名期刊「刺胳針」(Lancet)的研究指出,綜合來看,日服阿斯匹林20年以上,癌症的死亡率可以降低20%,其中大腸癌死亡率可以降到40%,肺癌30%,食道癌死亡率可以大減60%,效果顯著。

 

帶領這項研究的羅斯威(PeterRothwell)指出,每年英國約每1000人中1人有內臟出血問題,服用阿斯匹林使內出血的風險加倍,但是中年人出現內出血的機率「非常低」,年逾75歲後風險則大幅增加。(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12/08 06:00)

 

微量阿斯匹靈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根據今天發表的劃時代研究報告,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能顯著降低多種癌症的致死風險。

同一批研究人員先前的研究報告顯示,長久以來就是家庭成藥基本藥品的止痛萬靈丹阿斯匹靈(Aspirin),有助預防結腸癌。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新研究首度顯示,阿斯匹靈可用來預防前列腺癌、肺癌、腦癌、咽喉癌等。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教授兼研究主要作者羅斯威(Peter Rothwell)說:「這些研究結果首度證明,阿斯匹靈能夠降低多種常見癌症的死亡率。」

 

羅斯威及其同事審閱8份過去的臨床實驗,對象超過25500人。每份實驗,都有一部分受試者服用阿斯匹靈,一部份服用安慰劑作為對照。

 

過去的這些臨床實驗,沒有一個的原意是測量阿斯匹靈對癌症的影響。

 

實驗時間48年不等,受試者只要服用75毫克微量阿斯匹靈,癌症死亡率就可降低21%。這個劑量是一般止頭痛劑量的一小部分。

 

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效果,在服用阿斯匹靈5年後最為顯著,視不同癌症類型而定,可降低30%-40%不等。(譯者:中央社陳禹安)

新聞來源:法新社(法新社巴黎7日法新社更新日期:2010/12/07 12:00

 

日服阿斯匹靈 降低罹癌風險

 

「神奇藥丸」阿斯匹靈真能治百病?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日服阿斯匹靈的民眾可以降低死於癌症的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經分析25570位民眾後發現,每日服用75毫克劑量的阿斯匹靈510年後,死於各類癌症的機率降低34%以上。不過,研究人員若斯威爾強調,「民眾千萬別因此開始服用阿斯匹靈,這次研究結果僅證實阿斯匹靈擁有的其他效果而已。」

 

因為稍早的研究曾指出,日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造成內出血的風險,不過,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卻認為,「過去阿斯匹靈造成的副作用與好的作用之間的天平,現在因為證實可降低死於癌症風險,天秤二端已出現變化,」若斯威爾認為,40歲以上的成年人日服阿斯匹靈至少廿年後,其效果就會大於副作用。

 

紐約大學醫學院醫師亞斯藍則指出,「阿斯匹靈可能會延緩癌症發展,讓癌細胞在變成侵略性破壞人體前,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這次研究也發現,民眾服用阿斯匹靈期間長達廿年後,死於腫瘤癌症風險降低20%,而胃腸癌則為35%、肺癌30%、大腸癌40%以及食道癌6成,而且其結果無關劑量,而是必須維持長期服用的習慣,不過若斯威爾仍提醒,民眾服藥前,仍應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Lancet》期刊。【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更新日期:2010/12/07 14:03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懼可讓我們遠離危險,而大腦的機制很奇妙,一個小小的部位受損,就讓人從害怕到什麼都不怕. 杏仁核負責情緒的功能,杏仁核受損後卻讓人失去恐懼感,但不知道會不會連其他的情緒也失去了.

=====================

美國婦人因為腦損對恐懼無感

 

美國一位名叫SM44歲婦人,是貨真價實的天不怕、地不怕,她並非冷血、也沒有精神病,更不是什麼英雄,她從來沒有恐懼的感覺,是因為她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缺損,傷害到她腦部杏仁核,杏仁核與害怕的情緒有關,一旦被破壞,就不會再產生恐懼感。(夏明珠報導)

 

SM的生命經驗,證明天不怕、地不怕,可能會很危險。十五年前,她在公園裡碰到一名男子,用刀抵住她的喉嚨,揚言要割斷她的脖子,她用無比冷靜的語氣跟對方說,上帝會懲罰犯罪的人,男子突然放了她,她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繼續散步回家。長期研究她的愛荷華大學教授說,或許是他無懼的態度,嚇到了對方。

 

其實要不是她什麼都不怕,她應該也不致於發生那件事,因為當時是深夜,她單獨走在公園裡,那名看起來很明顯是嗑了藥的男子,對她招手,她絲毫沒有猶豫的就走上前去,這不是她第一次因為什麼都不怕,而自陷危險,她能活到現在,只能說非常走運。

 

在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用盡了所有他們想得到的方式來嚇她,觀察她的反應,要他自己評估自己的恐懼指數,SM自稱痛恨蛇和蜘蛛,可是她卻可以把蛇抓在手裡,撫摸蛇的鱗片、甚至碰牠的舌頭,有一次,她被帶去遊樂園的鬼屋,鬼沒嚇到她,反而是她嚇到了鬼,因為她伸手去戳一個鬼的頭,說她想摸摸看是什麼感覺,零到十的恐懼指數,她自己評定她的恐懼感是零。(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10/12/17 12:05 )

 

 

啥米攏嘸驚 原來腦中缺少杏仁核

 

啥米攏嘸驚?科學家發現,美國一名婦女因為腦中杏仁核受損,讓她從此無所畏懼,不但不怕蛇和蜘蛛,也不怕架在脖子上的刀,更不用提恐怖電影。科學家希望藉由她的案例,能為治療壓力後創傷症候群帶來解答。

 

1930年代,科學家發現移除猴子腦中的某一部份後,牠們變得不怕蛇,後來發現是少了杏仁核在作祟。現在類似反應,也出現在人類身上。

 

這項研究發表於《現代生物》期刊,作者賈斯汀‧費因斯坦(Justin Feinstein)表示,恐懼的根源是生存,杏仁核幫人們避免危險,避開讓人置身危險的事物。這名婦女因為罹患罕見的皮膚粘膜類脂沉積症(Urbach-Wiethe disease),杏仁核受損,所以失去偵測避開危險的能力,反而表現出過度好奇心。

 

她對恐懼的反應與眾不同,她表示雖然明知某物危險,但常會被好奇心征服,所以不害怕。她表示痛恨蛇和蜘蛛,但實驗安排她到寵物店時,她卻抓起一條蛇把玩起來,還仔細觀察蛇,「透露出著迷和好奇。」

 

她兒子回憶,幾乎從沒看過媽媽害怕。她曾被歹徒拿刀架在脖子上,她看著歹徒冷靜地說,如果你要殺我,得先過我守護神的天使這一關,結果歹徒竟放她走。研究人員帶她到有人扮鬼的鬼屋,給她看恐怖影片,結果通通無效。

 

科學家相信她之前曾感到害怕,因為她形容童年時曾怕黑,被狗嚇過,她曾遭遇毆打、家暴、搶劫、用槍威脅。

 

費因斯坦表示,希望藉由研究她的案例,能幫助自阿富汗伊拉克戰地歸來的美軍,或這類飽受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的患者,恢復對生命的好奇與信心。【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綜合報導更新2010/12/17 10:42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點選裡面的課程名稱就可以見到詳細的說明)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