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提升腦力 (5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幾個重點:

1.自我肯定的人判斷/規劃/分析/個性的思考腦細胞比較多

2.想太多的人思考周密,但是暫存記憶(工作記憶)比較差一點.(我個人猜想可能是他們隨時隨地都在動腦筋想事情,比較不會專心於記憶眼前手上的這一件事情)---Monica Hu

--------------------------------

科學家:凡事三思 但想太多有副作用

科學家說,思考是件好事,但可不要想太多。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News)報導,英國科學家研究人們對本身所做決定的評價,對大腦大小的影響,他們發現,對自己的決定更為肯定的人,大腦額葉(frontallobe)部位的細胞比較多。研究報告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

 

但英國最近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有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想得太多。這些人的記憶較差,也可能變得憂鬱。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佛萊明(StephenFleming)說:「想像一下自己參加超級大富翁(WhoWantstoBeaMillionaire)之類的遊戲節目,但你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你可以運用你所知,向觀眾詢問意見,向他們求救。」

 

前述倫敦研究團隊要求32名自願者做困難決定。參與者必須看著兩張非常相似的圖片,分別為黑色與灰色,然後說出那一張的黑點顏色較淡。

 

然後,他們必須說出對他們的答案有多麼確定,範圍介於16。對自己的答案較確定的人,腦袋前方的大腦細胞較多,這個部位稱為前額葉皮質(anteriorprefrontalcortex)。

 

這個大腦部位與許多大腦失調與精神障礙有關,包括自閉症在內。先前有人研究人們即時做出決定時,額葉腦會如何運作,但沒有研究到個人間的差異。

 

這項研究是首次顯示出,額葉腦大小與人們的生理差異有關。額葉腦大小的差異與對本身決定的評價有關。

 

研究人員希望深入了解這些類型差異,也許能幫助有精神障礙的人。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之一的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專家魏爾(RimonaWeil)博士說:「我覺得這對精神病患具有重大意義,他們可能不太了解本身所罹患疾病。」

 

她又說,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改善病人的能力,讓他們認清自己有毛病並記得服藥。

 

不過,對自己的想法思考太多,不全然是件好事。

 

英國史特靈大學(UniversityofStirling)認知心理學家阿羅威(TracyAlloway)博士說,有些人有考慮太多的傾向,這可能會導致憂鬱。他沒有參與前述最新研究。

 

英國一項1000多人參與的全國性研究,觀察「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工作記憶涉及短期記憶片段資訊的能力,但也涉及記憶起這些資訊以及利用它們做某些事的能力。

 

舉例來說,你可能必須記住所看到的形狀與顏色,還要回答它們看起來像什麼等問題。阿羅威說:「我會把它形容成大腦的便利貼。」

10%15%的人只能記住2件事,他們的工作記憶力較差,比較會仔細考慮事情,而且會考慮太多。

 

前述兩個研究團隊在「英國科技節」(BritishScienceFestival)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英國科技節今年在伯明罕阿斯頓大學(UniversityofAston)舉行。(中央社台北20日電更新日期:2010/09/21 08:27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燈光顏色會影響大腦思考

 

台灣科大建築科技中心色彩團隊打造「智慧空間實驗室」,找出最適合的客廳照明與視聽環境,結果發現黃白光的鎢絲燈最能讓人放鬆;不管在明室或暗室看電視,若牆面背景較亮,人的眼睛就會相對舒適,建議民眾在電視後加裝照明。

 

光電所助理教授陳鴻興指出,關燈看電視時,電視亮度和背後牆面或周圍空間明暗差距太大,客廳又是移動空間,偶爾喝水、拿東西,人不可能直盯電視,瞳孔在明暗間不斷放大又縮小,易感疲勞。

 

有趣的是,台科大也發現「低色溫、黃白光的鎢絲燈」較易讓人放鬆,光電所教授胡能忠指出,經量測腦波證實,在「高色溫、藍白光」照射下,腦中α波呈現出對環境的高警覺性、情緒緊張;但在「低色溫、黃白光」照射下,α波則呈警覺較弱狀態,情緒較放鬆。

 

因此辦公場所適合用藍白光,才能提振員工精神,「若和人相親,則切忌選擇藍白光的餐廳,否則失敗率不低。」〔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自由時報:2010/02/05 04:11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路讓腦袋更靈光!

 

(路透紐約13日電)眾所週知走路可讓正在老化的身體變靈活,最新研究顯示,走路也能讓腦袋更靈光。

 

研究指出,走路的確可增進大腦迴路的連結,而隨著白髮增加,大腦迴路的連結傾向逐漸減少。

 

領導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mois)研究團隊的克雷默(Arthur F. Kramer)博士說:「當我們變老時,大腦連結模式會減少。」

 

克雷默的走路研究發表於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研究團隊追蹤70名年齡介於6080歲年長者長達一年。研究人員以身心健康、經常做伸展和強身運動的人當作控制組,評估之前少動而如今開始走路者所獲效益。

 

克雷默說:「我們也量測大腦功能。」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檢視大腦網絡。他們量測年齡介於2030歲的年輕人作為比較對象。

 

克雷默說:「有氧運動組在記憶、專注力與其他各種認知過程上也有改善。」他解釋稱:「隨著走路組的老人變得更健康,大腦不同區域的網絡連結也會增加,變得跟20幾歲年輕人差不多。」

 

但並非一夕間就能出現如此效果,走路組是在訓練12個月後才出現成效,6個月後的檢驗未發現明顯差異。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專家密勒(Lynn Millar)博士,對這些研究發現絲毫不感到驚訝。她說,走路看起來像是簡單活動,但走路時大腦實際上會把不同來源訊息整合在一起。

 

安德魯大學(Andrews University)物理治療教授密勒說:「走路時,我們會整合視覺訊息、聲音訊息,以及腳部位置和使用多大力道等來自關節和肌肉的訊息。」

 

她說:「這是老早就有的觀念:用進廢退。為了獲取成效,我們必須重複做,而走路就是重複性活動。」中央社(翻譯)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得好自然就會頭腦清晰! 保持自然就會幫助睡眠睡得好

 

為了一夜好眠做了萬全準備,讓腦袋無法放空休息,反而是造成失眠的主因。

 

蔡佩珊教授表示:「經營睡眠應該以自然為前提,讓腦部在睡眠前三十分鐘就開始放鬆。另外,睡前泡澡或喝溫牛奶能溫暖身體,讓體溫升高後再降溫便容易產生睡意,這就是所謂的溫差法助睡。」

 

「另外,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褪黑激素在睡眠中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也是不可忽視的角色,」蔡教授強調,「褪黑激素是白天黑夜生理時鐘的掌管者。」光線是影響褪黑激素分泌的因素之一,蔡教授建議睡前半小時內讓自己身處柔和光線下,有助於褪黑激素的分泌同時也能放鬆心情,有益入睡。

 

睡個好覺好處不少,連瘦身都可以變得更容易喔!

 

睡眠時間其實是各種荷爾蒙分泌的高峰期,只要妳善於利用「夜的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與可體松(Cortisone)荷爾蒙,便能輕鬆享受好眠以及有效減重燃脂的效果。

 

褪黑激素是由人類大腦下垂體的松果體所分泌,它能夠傳遞身體睡眠與清醒的週期,進而影響睡眠。褪黑激素在夜間11點到凌晨2點分泌達到高峰,讓人容易入眠;在白天清晨6點到8點,當人體眼球中的視網膜接觸到光線後,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人因而甦醒,這當中的分泌量相差十倍。因此,褪黑激素開始分泌後2 3 個小時上床,將會獲得最佳的睡眠

 

台北醫學大學蔡佩珊教授指出:「光線對褪黑激素的分泌有顯著的影響,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黑暗,而晚上睡覺時環境越暗,提升白天與黑夜褪黑激素的差距,可加深睡眠,也能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尤其是在半夜11點到早上6點這段時間,褪黑激素的增加會使體溫下降,而為了維持一定的體溫,可體松荷爾蒙便開始發揮作用,進一步開始燃燒脂肪。

 

若想要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從飲食下手,例如蔬果中的蕃茄、洋蔥、黃瓜、櫻桃、香蕉等;穀物類食物的燕麥、米、玉米等都可以攝取到褪黑激素。另外,蔡教授也建議,在生活作息上,曬太陽可以提昇白天與黑夜褪黑激素的差距,白天多做運動或增加活動量,可使夜晚褪黑激素分泌量增加。中午午睡也不宜太久,也是會影響晚上睡眠喔!

 

總而言之,早睡早起,避免挑燈夜戰,才不致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讓妳這段時間不但睡得好,也可以讓妳在睡眠時同時輕鬆瘦身。(康健雜誌)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有成人因為一直都不能專心 , 所以來上我的課希望能幫助他專心一點 , 看過他上課的表現後 , 我覺得他好像一個過動兒的表現啊 , 所以當時建議他去看心智科 , 後來證實他的確是一個"過動症"的病人 , 以下兩篇報導會讓我們對於成人過動的現象有初步的了解 .

 

如果你也有下列的情況 , 別再猶豫了 , 趕緊去看心智科吧!(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

 

PS:「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症候群」(ADHD)也有人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就是所謂的過動兒.

 「注意力缺損症」(ADD)也有人稱為注意力缺失症.雖沒有過動兒那麼嚴重 ,但也是常常造成上課秩序的混亂.

 

=========================

成人也有過動症 可獲改善

 

過動症不只是孩童的病!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報導指出,成人工作表現不盡理想時也有可能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記憶力不佳、容易偏激解讀他人說法,導致自我價值低落,也會做出較多危險行為,但醫師建議,透過規律生活、食療方式,就可以改善症狀。

 

成人過動症主要症狀包含以下三點:

首先是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不容易專心完成一件事,做事欠缺條理;

第二,容易衝動,患者缺乏耐心,也難以克制情緒;

第三,有過動傾向,雖然患者不會老是如坐針氈,但是卻常會忍不住做小動作。

 

以上這些症狀可能會讓患者的職場表現不穩定、人際關係不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康健雜誌訪談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蔡啟斌,他說,過動症的肇因目前尚未確定,但主要是出於大腦前額葉的活動力弱,而且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導致難以控制需要專心的活動。

 

治療成人過動症的方式可從自我管理做起,建立規律生活作息、保持環境整齊、一次只做一件事、紀錄每日應完成的事項,都能夠幫助患者專心應對繁忙的公事。

 

此外,在人際相處上,患者可以學習適度拒絕他人、問清楚對方意思,也可以預防與他人相處上的困擾。

 

目前過動症也可藉由藥物治療,還能從中醫的食療著手。據中醫師曾綺華認為,過動症的病因可能是出在脾胃系統,而非腦部,由於「胃熱」體質會造成患者判斷力減弱,因此可改吃清淡的蔬食,避免炸物與甜食。

 

康健雜誌更專訪一位事業發達的成人過動症患者,蔡旺達目前是袖珍工房負責人,雖然他從童年至今,遭受許多因過動症帶來的痛苦,但是他投入袖珍藝術創作之後,將無法專心的障礙轉化為創新的機會。

 

由於蔡旺達容易忘記先前創作的過程,反而幫助他在創作上不畏困難,激發更多元的創作空間。【2010/09/06 台灣醒報記者蕭如君報導】

 

注意力缺損症 30萬成人易恍神

卅七歲的黃先生在證券公司擔任部門經理,每天在股市交易期間看報表,某日被發現他簽核的報表少了一個零,若交出去,公司將損失上億。這麼粗心大意讓他警覺「很不對勁」,結果就醫診斷為「注意力缺損症」。

 

據統計,台灣這種成年版的「過動兒」約有卅萬人,若覺得自己工作上常出紕漏、為小事分心,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聰財表示,國外統計,罹患「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症候群」(ADHD)的比例占人口的三至六%,其中三成是 「注意力缺損症」(ADD),約占人口的一至二%。以全台灣一千六百萬成年人計算,約有卅萬成人有注意力缺損問題。

 

楊聰財說,類似黃先生這樣把數字少看一個零的狀況非常普遍,一般民眾常以為只是一時粗心,直到錯誤百出或釀成大禍,才會警覺不對勁。

 

黃先生差點害公司損失上億,他回想發現「注意力不集中」帶給他極大生活困擾,例如常把洗面乳當牙膏使用,容易被小事情分心,老婆小孩說話他也經常充耳不聞。就醫治療服藥一段時間,配合注意力訓練後,現在他在工作上可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生活也不再丟三落四。

 

楊聰財說,現代的父母已注意到衝動型過動兒問題,但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兒常被忽略。很多成年人做事大而化之、小錯不斷,忘了該做的事,聽別人說話很不專心,導致要對方一再說同樣的事,這都是ADD症狀,甚至會造成人際溝通困擾。

 

楊聰財指出,注意力缺損患者求診比率非常少,其實這些症狀可藉中樞神經活化藥物及注意力訓練來治療,大約只需服藥半年左右,都有機會好轉。

 

另外,平時可在家中做注意力訓練,例如在幾個地方擺放不同東西,要求在一分鐘內記住位置,拿走後再正確放回去,反覆訓練自己記憶力及注意力。【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2010/09/24 03:27

 

 

注意力難集中 不是粗心可能是病

三十七歲的敖先生在證券公司上班,最近常注意力不集中,某日在簽核報表時,被上司發現由敖先生簽核的報表竟然少了一個零,若是交出去的話,公司至少損失上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敖先生注意力無法集中,經過評估後,診斷罹患「注意力缺損症」(簡稱ADD)。

 

預計台灣約有三十萬成人患有「注意力缺損症」。若小時候有過動症,長大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注意力缺損症」。

 

楊聰財醫師解釋,「注意力缺損症」患者容易因為小事分心、常忘了該做的事,而把注意力放在次要事件上,聽別人說話也很不專心,導致要對方一說再說同樣的事情。

 

一般人罹患「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症候群」(ADHD)的比率約占總人口三至六%,其中「注意力缺損症」患者便占了近三成。

 

以全台灣一千六百萬成年人計算,就有超過三十萬人可能罹患「注意力缺損症」,研究顯示「注意力缺損症」有遺傳傾向

 

。醫師表示,一般民眾通常都以為自己只是一時粗心,直到錯誤百出或釀成大禍,才會警覺自己不對勁,所以求診的民眾非常少。

 

楊聰財說,睡眠障礙、焦慮症、失智症等也都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但治療方式差別很大,要經過專業醫師診斷,才能知道病因。若確診為「注意力缺損症」,可藉由藥物及注意力訓練加以治療;一般患者大約只需要服藥半年左右,都有機會好轉。(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9/24 06:30)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髮族健忘 男生早但慢 女生晚但快

 

步入銀髮族階段,男性比女性更早出現健忘?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測試兩千多位7089歲長輩,測試項目包括記憶力、思考技能等。

 

結果發現,年長男性出現健忘的比率比女性高,且思考能力也不如同齡女性。不過只要女性罹患失智症,病情很容易急轉直下,在短時間內快速流失記憶、思考力。

 

研究人員觀察7080歲的年長者是否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研究人員以健忘等症狀為判斷指標。數據顯示,年長男性健忘程度比女性增加50%。這項研究發表於「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常被解釋為正常老化過程,事實上,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失智症有關。失智症患者心智會逐步退化,包括記憶、人格都會慢慢消失,最後連自尊也蕩然無存。

 

研究顯示,大約每6位年長者中有1位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每10人中有1人罹患失智症,約四分之三心智能力正常。男性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大約占19%,而女性14%。

 

研究首席作者羅納德‧彼德森醫師(RonaldPetersen)指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男性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盛行率比女性高。男性也許較早出現認知退化,但過程較緩慢、循序漸進,而女性很可能一下就從記憶力正常演變成失智症,雖然出現症狀的年紀比較晚,但病程比男性快得多。

 

彼得森醫師接受英國「獨立報」訪問時提醒,一旦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徵兆,一定要及早診斷,盡早介入治療。(2010/09/08 00:07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男性更容易出現記憶喪失

 

新研究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輕微的記憶和思考能力喪失

 

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診所的研究者Ronald Petersen博士表示,可能是性別相關的原因所致。

 

研究顯示,有時會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輕微認知不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這個狀況,對男性的影響大於女性。

 

有記憶和思考能力方面問題的輕微認知不佳者,可能會將這視為正常的老化過程,通常是由旁人發現這些問題。

 

研究顯示,輕微認知不佳者在幾年內發生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增加,但是,並非每個有輕微認知不佳的診斷者都會發生阿茲海默氏症。

 

【輕微認知不佳:男性和女性之比較】

Petersen博士的研究發現,男性的輕微認知不佳是女性的1.5倍。

 

Peterse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這是首次發現社區男性之MCI盛行率較高的研究,如果其他研究確認這些結果,將可確認性別在此病症機轉佔有一席之地。

 

他表示,例如,男性可能比較早出現認知衰退,但是病程比較緩慢,而女性可能是在年紀較長時從正常記憶直接變成失智且病程更迅速。

 

【檢測記憶技能】

 

研究者對明尼蘇達州Olmstead郡的2,05070-89歲男性和女性進行了個人訪談,詢問研究對象的記憶和病史,檢測其記憶和思考能力。研究發現:

* 14%的研究對象有輕微認知不佳。

* 10%有失智。

* 76%有正常的記憶和思考能力。

* 19%的男性有輕微認知不佳,女性則是有14%

* 面對面訪談時發現有失智者之中,3.3%未曾發現有失智。

Petersen博士表示,我們的結果顯示,MCI和失智的比率整體達22%,顯示出影響和治療它們的公共衛生狀況的重要性。

 

研究對象中,教育程度較低、未曾結婚者的輕微認知不佳比率較高。那些有ApoE e4基因-和阿茲海默氏症風險增加有關者,也發現其輕微認知不佳比率增加。

 

這篇研究登載於美國神經科學院的神經學(Neurology)期刊 。Sept. 7, 2010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力與理解力的關係

原則上記憶力跟理解力是兩種不一樣的能力,但是你一定有一種經驗,好像東西理解後不用刻意去背,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因為理解力會影響記憶力。

記憶力分成兩種,一種是理解記憶,就是上面說的那樣,一種是機械記憶,最接近的說法就是重複多念幾次就背下來,死記硬背算是機械記憶的一種方式。

理解記憶會隨年齡增加是因為見多識廣的效果,但是前提是你要見多,自然慢慢就會識廣

但是這個見多,不是隨便看看,隨便做做就可以喔!必須要把專注力放進來,還要多多思考內容,這樣才行。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研究:1天1杯咖啡防失智

 

研究人員表示,每天喝1杯咖啡可作為保持長壽的秘訣。

 

根據「每日電訊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研究什麼可以協助人類活到100歲的獨特調查顯示,每天喝1杯咖啡,即使患有高血壓的人也可以活得很健康。

 

報導說,根據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喝咖啡可以改善血管動脈彈性,也能防止心臟病。

 

這項調查對象,都是長期居住在希臘伊卡里亞島(Ikaria)、年齡在65100歲的居民。伊卡里亞島以「長壽之島」聞名,島上1/3居民均超過90歲。

 

島上居民罹患癌症風險比例,比起西方平均低了20%罹患心臟病風險也少了50%。尤其,島上居民沒有人有失智症。(譯者:中央社黃自強更新日期:2010/09/02 07:59 中央社)

 

----------------------------------------------------------

其他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爾散散步 腦袋變聰明

 

大家都知道散步有助腰圍變細,如今新研究發現,散步也會讓你變聰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不用加快走路速度,只要每週悠閒的散步幾次,不但可以健身,還能讓你頭腦更靈光。

美國研究人員指出,每週3次,以自己喜歡的速度散步40分鐘,可改善智力。

 

科學家說,溫和的走路運動會增進大腦迴路的連結,阻止與老化相關的腦功能退化,還能增進推理能力。

 

美國伊利諾大學(Illinois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以近100名自已承認常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民眾為對象,研究他們的腦部掃描資料,結果發現相較於只做伸展運動的人,每週散步幾次的人在一年後認知功能水準有明顯的進步。

 

領導研究的克雷默(Art Kramer)教授說,早先的研究發現,運動可增進大腦特定結構的功能。

 

但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緩和的運動,也能改善重要的大腦網絡的協調。(中央社張曉雯台北28日電更新日期:2010/08/28 19:41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見的錯誤大腦迷思

 

當「大腦開發」蔚為風尚…..你是趨之若鶩的緊張大師?

還是冷靜破解學習密碼的聰明人?

正確認識大腦,才能高效學習、享受智慧人生。

不可不知常見的錯誤大腦迷思有「三歲定終身」、「莫札特音樂效應」、「訓練左手可以開發右腦」……,這些都是我們常聽到,流傳在許多家長、教師甚至上班族之間,坊間十分流行的「大腦迷思」。(原文作者王秀園)

 

常見錯誤的大腦知識-2

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821&prev=860&l=f&fid=6

 

常見錯誤的大腦知識-1

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807&next=774&l=f&fid=6

 

坊間盛傳錯誤的大腦測驗-2

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739&prev=762&next=734&l=f&fid=6

 

坊間盛傳錯誤的大腦測驗-1

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734&prev=739&next=654&l=f&fid=6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右腦間的胼胝體是讓兩個半腦知道溝通訊息使用的,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的大,使得女生多數會比男生更能一心多用,雖然腦科學家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是直到今年英國心理學家才在行為上得到證明。以下這篇報導就是行為上的證明。(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女性比男性更能一心多用

 

英國科學家證明了女性可以一次做好幾件事,男性卻不行。

 

英國哈特福大學心理學家羅斯說,英國人都有個印象,女人經常可以一心好幾用。為了證明這個說法,他找了一百個學生,男女各一半。他們有八分鐘的時間做一些簡單的數學,在地圖上找到一家餐館還要想出在一個場地找到一把鑰匙的方法。這八分鐘裏面,每個人還會聽到一次電話響,不過,受測試的人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接這個電話。

 

羅斯說,從結果來看,女學生這四件事情都可以處理得很好,但是,男生最多只能解決三件事。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些男生處理得最糟的是想出找鑰匙的方法。羅斯說,一般來說,男人的空間感比較好,不過,在沒辦法專心的狀況下,男生的空間感似乎也差了。他說,很多男生會直接跳進場地中心開始找。到最後沒辦法整塊地方找個一遍。女生多半會停看聽,最後選擇從一邊開始找,來個地毯式搜索。(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10/07/18 16:35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壞脾氣讓思路更清晰?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澳洲心理專家多年來研究情緒,結果發現脾氣暴躁讓人們思路更清晰。

 

他的實驗顯示,相對於那些討人厭的樂天派,壞脾氣的人較擅長決策,也較不容易受騙上當。

 

佛格斯(Joe Forgas)教授告訴澳洲「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愉悅可助長創意,陰鬱則造成專注與謹慎思考。

 

這名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South Wales)研究人員指出,脾氣暴躁者比快樂的人更能應付艱難狀況,因為大腦「促進訊息處理策略」的方式不同。

 

他要求受試者觀看不同的電影,接著回想人生中正面或負面的事件,設計目的在於讓他們進入好心情或壞心情。

 

然後他請受試者參與一連串任務,包括判斷都市傳說的真假,並提供事件的親眼描述。

 

處於壞心情的人表現優於那些開心的,他們錯誤較少,溝通也較佳。

 

佛格斯表示:「正向心情似乎可促進創意、合作及仰賴心理捷徑,負面心情則可刺激專注、小心思考,並更加注意外界。」

 

研究也發現,悲傷的人較擅長透過書寫的論述表明自己的情況,佛格斯指出,這顯示「輕微的負面情緒,或許實際上會促進更具體、更適應、最終更成功的溝通風格。」

 

他過去的研究顯示,天氣對我們也會有類似效果。潮濕陰鬱的日子讓記憶力更敏銳,大太陽的天氣則令人健忘。(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6/09 00:07 【台北訊】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科學:方向感與生俱來,男女無異

 

科學家研究小白鼠發現,公鼠和母鼠在開始爬行以前,先天就存在方向感,這個結果可能擴大引申至所有動物,包括人類。

 

研究人員發現,公鼠和母鼠方向感並無差異,意即天生方向感架構相同。

 

這份報告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科學家在報告中說:「或許男、女某一方是否方向感較好的老掉牙問題,可能是關於我們如何建構腦中地圖,而非探討與生俱來的工具。」

 

英國和挪威的研究人員在眼睛尚未睜開、也還不會爬行的小老鼠體內植入迷你感應器,這些老鼠首次開始探索新環境時,便開始記錄牠們的神經活動。

 

結果發現,新生鼠的方向感訊號與成年鼠無異。這種訊號能讓老鼠了解自己的方位。

 

空間感在早期也已存在,不過會隨著年齡增進,距離感則在出生後幾天啟蒙。

 

倫敦大學學院行為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卡庫其(Francesca Cacucci)說:「這項研究首次釐清相關過程,顯示空間概念在非常早期就已經存在,很可能在出生2周內,而不太可能是透過學習得來。」(路透倫敦17日電更新日期:2010/06/18 10:17 )中央社(翻譯)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大腦視工具為人體的延伸

 

可曾想過為何在用筷子吃飯時,我們能夠如此精準地使喚兩根細長的棒子將食物不偏不倚地送入口中,而不是塞進,譬如說,鼻孔裡去呢?科學家一直假設,這是因為大腦的感知已經將筷子視為手的一部分。

 

而根據 六月二十三日 出版的國際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的研究成果指出,現在可能已經找到了實驗上的證據,來支持這項假設。

 

這份研究中指出,長久以來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裡,存在著所謂「身體圖式」(body schema)的概念,認為人腦有辦法發現自己身體所佔據掉的空間範圍大小,才能夠自如地控制人體,並且對來自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為了證實這項概念,來自法國里昂第一大學的科學家Alessandro FarnèLucilla Cardinali所率領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

 

受試者被要求使用一個類似鉗子的長柄工具,在十到十五分鐘的期間內,反覆去抓取一個位於前方的物體。研究小組則以高解析度的動態捕捉系統,記錄下受試者在未使用工具前,以及使用工具之後,空手攫取同一物體的動作。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熟悉了長柄工具,再去空手取物時,手移動的速度和加速度變緩,但是精準度不受影響,整體的動作方式有如他們的手臂應該更長一般。

 

Lucilla Cardinali表示,這證明了人腦能夠自由地將外在工具融入身體圖式,從而使人類有效地發揮工具的效能。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者Michael Arbib,卻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有趣但不具決定性」。他說,有可能是因為受試者的手部在習慣了如何操作長柄工具之後,突然間要改變肌肉的運動方式,改以徒手去抓取物體,心理上的不確定感導致手部動作變緩。但是作者Cardinali反駁,稱實驗所使用的長柄工具並非如此複雜,「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一拿起來就會用」。(台灣醒報更新日期:2009/06/25 11:11 李柏勳)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的潛力是無限的且令人著迷的 , 雖然以下新聞提到英國自閉症男子的大腦運用方式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 , 但是他對數字有圖像化的概念 , 連心算都很快的表現 , 讓人對大腦的神秘更加好奇喔!

----------------------

 

英自閉症男精通10國語言, 能背萬位圓周率

 

美國廣播公司報導,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雨人)中,(達斯汀霍夫曼)成功演繹了一位自閉症的白癡天才。而在現實生活中,現年31歲的英國男子(丹尼爾)無疑是真人版的雨人。

 

丹尼爾從小患有自閉症,卻精通10國語言,對數字更有獨特的感應力。他能輕鬆將圓周率背誦到小數點後第22514位,還能不假思索地說出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丹尼爾應邀上美國廣播公司節目時技驚四座,因為他的心算速度比電腦還快!

 

據報導,丹尼爾1979131號出生在英國倫敦,是家中的老大。按照他的說法,他的生日算是他與數字結緣的特殊徵兆,因為311979都是質數,而質數正是他的最愛,他能識別直到9973的每一個質數。

 

在丹尼爾眼中,從11萬,每個數字都是獨特的,它們擁有不同的色彩、質地、形象甚至情感。

 

對數字的形象化使他運算數學易如反掌。他說:數學具有對稱美。當他在做除法時,他能看到一個螺旋狀物體,一圈一圈盤旋而下。最後的形狀就是正確答案。

 

除此之外,他還有驚人的語言能力。他會10國語言,並曾在短短7天內學會冰島語。他甚至還自創了包含1000多個詞彙的語言,並將它稱為(曼提語)(中廣新聞網更新日期:2010/06/04 08:05)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誰有需要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如何思考的方法

A:學會創意與邏輯兼具的思考方法,讓你增加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加快思考的速度與靈活度。在人際溝通、問題解決、創意提案、工作執行等等,可以抓住關鍵重點,自然可以省下不少時間。

   只要你想要改善生活品質,想要提昇工作績效,想要提高學習成果,多些時間進修、旅遊、陪家人朋友、做自己的想做的事,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做起,就從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工具開始吧!

 

Q來自英國的學習法到底是甚麼?有何特色?

A:mind mapping包括快速記憶(超強記憶術)、mind map心智圖、全腦式速讀三大技法。其中mindmap中文翻譯名稱有心智圖、思維導圖、腦圖、樹狀圖等各式名稱,由1970年代由英國的東尼博贊(Tony Buzan)先生所研發。結合大腦的左右腦文字與圖像的特性,無形中提升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等,也是訓練大腦思考能力的訓練方法。

    1971Tony Buzan開始將他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mind mapping的學習,有知識性的傳輸,但有更多是技術上的運用。要動手做之前有老師的講解說明,動手做的時候,有老師在旁即時點出錯誤及盲點,練習完了,有老師的回饋及建議。

    本機構將三大技法,根據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課程內容上做在地化的調整。在職場上的運用做完整的規劃,以團體諮商與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完全懂得運用來展現自己、訓練自己。

 

ESI 戰勝快速記憶 戰勝心智圖 戰勝全腦式速讀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1329&prev=-1&next=1328

 

 

 

備註:

      速讀課程是兩天加起來一共12小時 , 主要針對閱讀速度與閱讀理解做訓練 , 這兩點能力建立好後自然"理解記憶"能力會有所增加.
PS:
記憶分成兩種 , 一種是機械記憶(死記硬背) , 一種是理解記憶 . 主要是針對理解記憶能力做增加
.
       若是目標放在考取公職 , 這種考試內容需要大量化繁為簡的能力與超強記憶力 , 看這種考試用書的速度慢是因為這兩項的能力薄弱所造成的 , 建議應該上的課程是 "活化思考學習力訓練的課程=超強記憶術+mind map心智圖訓練" , 對你考試才是有直接的幫助.

PS: 這兩種課程熟練後 , 只要是你想要記的內容 , 都能記得久記得牢

 

=======================================

ESI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全腦思考競爭力學院
聯絡人-張小蘭,週一到週五 9:00-18:00

             esi1314@gmail.com

電話-02-23705193 網路電話07010026715

地址-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50號22樓25室

      (台北火車站對面,新光三越站前店與凱撒飯店中間的K-mall樓上)

=======================================

其他課程網頁 http://esi.iproducts.com.tw/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固定睡68小時 對健康最好

 

 

兩篇關於睡眠的文章,這個部分過去我曾在課堂上教導大家過,現在有了科學證明,希望所有人都能切實的照顧好自己的睡眠時間。

=============

睡眠太少或太多 早死機會增

 

英國媒體報導,最新研究發現,睡太少或睡太多都會增加早夭機率,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與超過9小時的人,都比睡眠時間正常者更容易早死。每晚固定睡68小時,也許對健康最好。

 

這項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在65歲以前死亡的機率,比每晚固定睡足68小時的人高12%。英國華威克大學與義大利那不勒斯斐德利可二世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分析總人數130萬人的16項研究後,做出上述結論。該研究結果已刊載於「睡眠」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稍早研究已顯示,睡眠不足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有關。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睡太多也會早死;每天睡超過9小時的人,早夭機率比正常人多3成。

 

此一結論與「睡眠」期刊上週刊載的另一份研究結論大相逕庭;稍早的研究指出,每晚睡10小時或更多的人,變成百歲人瑞的機率比較高,理由是高壽者比較健康,所以睡得也比較好。

 

不過,最新這份研究卻持不同看法,認為睡太多是憂鬱症、活動量低等潛在疾病的徵兆。此外,部份癌症也與睡太多有關。(編譯張沛元/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10/05/06 04:11)

 

研究:晚上睡不到6小時 小心提前入棺材

 

英國和義大利研究員已提出警告說,晚上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恐將提前踏入棺材。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研究員表示,經常睡眠不足的人死亡機率,比擁有「理想睡眠」68小時的人高出12%

 

他們還發現,睡眠超過9小時和早逝也有關連,縱然睡太多可能只是健康不佳的一種徵兆。

 

這項刊登在期刊「睡眠」(Sleep)的報告,是根據16項研究約150萬人的資料而成。資料來自早期英國,美國,歐洲和東亞國家的相關研究,藉以尋找睡眠和死亡之間的關係。

 

英國華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負責「睡眠、健康和社會計劃」(Sleep, Health andSociety Programme)研究的教授卡布奇奧(FrancescoCappuccio)說:「現代社會人們的平均睡眠逐漸減少,這種模式在全職員工中更為常見,原因可能來自工時變長和輪班頻繁的社會壓力。」

 

卡布奇奧說:「另一方面,健康狀況惡化也時常伴隨著睡眠時間延長。」

 

如果睡眠不足和死亡存在真正的因果關係,將等同16歲以上英國人因此死亡者將超過630萬人。

 

英國勞柏羅睡眠研究中心(Loughborough SleepResearch Centre)教授霍恩(Jim Horne)認為:「睡眠只是反映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而且會受到許多疾病和病症影響,包括憂鬱症在內。」

 

他說,改善睡眠可能無法讓人變得更健康或活得更久,「但晚上睡不到5小時的人,顯示健康可能不對勁」(中央社更新日期:2010/05/05 19:21)(中央社台北5日電)。(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競爭力的歷史,誰的競爭力強,誰就能存活下來或是成為一方的霸主,於是人類對培育天才有著極大的崇景,不僅試著從生理角度研究天才的來源,也從測驗結果來篩選天才。

 

我的小學三年級同學暑假的時候,也被父母送進補習班接受所謂天才的訓練,大量填寫智力測驗式的考題來訓練,當我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在學校接受智力商數測驗時,我記得她果然是全班的數值最高者。不過小學畢業後,我們就失去聯絡了,現在的我蠻想問問他,對於當初的訓練感受如何?

 

藝術家莫札特、畢卡索、莫內、梵谷等人,也都不是智力測驗或是學校考試可以考出他們的能力來的。我們無法從筆試中測驗出誰是音樂神童?誰是繪畫神童?因為目前的測驗題目並沒有關於這部份的考題。

 

智力測驗種類繁多,但它只能測出「你已經知道的」技能或知識,無法測出一個人如何形成答案的「思考過程」;換句話說,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一個人學習或行程新觀念、新知識的能力。智力測驗高的人,只能說是他們知道的比較多。

 

智力測驗或許可以準確測出一個人在學校課業的表現,以及吸收知識的速度。但天才不僅單純吸收知識,吸收更多的東西,天才更有超過目前已知知識界線,創造出新東西的能力。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苯環的分子結構的問題,由德國化學家凱庫里在火爐前打瞌睡,夢中看到原子鏈像蛇一樣動了起來,這條蛇後來用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凱庫里才猛然醒悟,發現苯環的結構是封閉式的。這樣的創新能力就不是智力測驗測的出來的。(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Q高,IQ也會高!

 

智商(IQ)代表一個人的聰明的程度,但美國伊利諾大學對情緒智商(EQ)進行研究發現,經過EQ訓練的孩子,學術表現高出11%,因此目前很多美國的中小學,都開設有EQ訓練的課程。

 

根據伊利諾大學的研究顯示,一般學生除了要學習數學與科學外,還要參加社交與情緒訓練的課程,因為EQIQ是同等的重要,經過社交和情緒訓練的孩子,比起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在學術表現上高出11個百分點,而這是因為EQ高的人,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專注力較佳,在學術上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

 

許多中小學教師也認為,參加社交與情緒訓練的課程是未來的趨勢,因為懂得與人相處和在考場上拿高分一樣的重要,而真正聰明的人,在社交和考試方面,自然也會有不錯的表現。(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國華(今日新聞更新日期:2010/03/25 00:47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

 

IQ=聰明!?研究顛覆舊觀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智商和這個人是否成功,沒有必然的關係,最近更有研究顯示,要成為整體表現良好的人,智商的重要性,大約只佔了25%

 

這個才剛剛脫掉尿布戒掉奶瓶的3歲娃娃,正在進行智商訓練,目的是讓他能順利通過幼稚園入園測驗,是的,你沒聽錯,不分中日台美韓,對於許多相信「贏在起跑點」的父母來說,孩子「考進」好的幼稚園,是很必要的。

 

用僵化的測試來斷定兩歲孩子的聰明程度,或許很荒謬,但是對成年人而言,標準智商測驗,還真的能判定一個人的IQ,一般人的IQ大都在100左右,而越聰明的大腦,運作起來越省力。

 

其實成年人還是有辦法增加智商的,根據研究人員說法,普通人只要每週5天,每天持續練習增加智商的小遊戲半個小時,大約1個月後,智商就能從100提升為105

 

要是覺得付出的時間與獲得的分數不成比例,那就看看另一項研究好了,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整體表現如何,其實智商只佔了百分之25的份量,其他百分之75,靠的是各種後天的努力和訓練,所以啦,光是憑藉著高IQ,其實並不足以讓任何一個人,成為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者。(民視新聞王皓綜合報導更新日期:2010/03/23 17:01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右腦不是唯一,應該整合左右腦

 

坊間有些才藝班標榜先開發孩子的右腦,才能帶動左右腦平衡發展;日前有日本某位專家也推廣右腦開發。

 

但是大腦是左右同步發展的,包括孩子在探索環境時,各式經驗就已經開始刺激大腦的發展,且左右腦同步進行。

 

人們生來兩半腦,不是為了要二選一來方便浪費,然後還白養半個腦袋一輩子的。

 

雖然左右腦各有不同負責的任務,但是實際運作時,左右腦的功能卻不能一分為二、各自發展,應該靠密切合作才能發揮較大的功能,即使學習身心靈也是一樣,才能發揮至極限。

 

身心靈有一部份屬於右腦,也得要走過左腦才能進入右腦,所以不能忽視左腦與右腦平衡的重要性。

 

人腦生來是一張白紙,我們怎樣養它,它就會變成怎樣,所以人的左右腦也大不同。

 

右腦的優點很多,包括創新與感性、記憶與想像力等,所以不要讓右腦的缺點包括情緒失控、意氣用事、自由心證等來淹沒掉右腦的優勢。

 

左腦的優點則是秩序、管理、邏輯與判斷、決斷與執行。所以不要讓左腦的缺點包括限制、固執與保守等,來局限了左腦的力量。

 

25歲之前專攻右腦的記憶區塊,其實是正確但不完整的。

 

美國加州的Dr.Robert Orrstein的研究證明,當左右腦同時思考時的效率可增加5~10倍,這時候往往容易產生絕妙創意。

 

有關創造力的產生,整體來看大約要經過下面幾個步驟:產生興趣(左右腦)─準備(左腦)─謀劃(左腦)─開發(右腦)─確認(左腦)─執行(左右腦)

 

可見右腦雖是靈感之源,但絕非創造力的全部。也就是突發點子進入右腦後,得靠左腦來結合資料做好分析以便發展出一個解決問題或執行方案的方法,然後兩腦一起將之實踐。

 

美國教育是學子要多去吸收資訊,分析比較尋求結論。老美非常教育下一代要獨立思考、情感自控、法理情的規範嚴謹,這都是純左腦理性式教育。(摘錄自【中時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2010.03.22)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EQ高,IQ也會高!

 

智商(IQ)代表一個人的聰明的程度,但美國伊利諾大學對情緒智商(EQ)進行研究發現,經過EQ訓練的孩子,學術表現高出11%,因此目前很多美國的中小學,都開設有EQ訓練的課程。

 

根據伊利諾大學的研究顯示,一般學生除了要學習數學與科學外,還要參加社交與情緒訓練的課程,因為EQIQ是同等的重要,經過社交和情緒訓練的孩子,比起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在學術表現上高出11個百分點,而這是因為EQ高的人,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專注力較佳,在學術上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

 

許多中小學教師也認為,參加社交與情緒訓練的課程是未來的趨勢,因為懂得與人相處和在考場上拿高分一樣的重要,而真正聰明的人,在社交和考試方面,自然也會有不錯的表現。(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國華今日新聞更新日期:2010/03/25 00:47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