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覺 空 間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年8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視覺空間智慧是什麼?

視覺—空間智慧就是指人透過眼睛看到外在的事物與空間,並產生相應的反應,也就是眼睛對於線條、顏色、形狀、立體感與空間關係的敏感度,並能不能將視覺所接收到的訊息,在腦中呈現出來。是觀察力、圖像力、美感、空間感、方向感等多種能力的整合能力。 [1] 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能接受又能表達。

 

二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優勢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人視覺非常敏銳,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間感、色彩感、線條感,在日常生活中認路記人的本事大,對視覺元素的把握較好。擁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智慧的幼兒在繪畫、制模和建造、服裝搭配、圖形記憶方面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將來在職業偏向方面更傾向於設計類工作,如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雕塑、攝影師、美術設計……甚至還可能會成為發明家哦!

 

三 測測你的視覺空間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空間智慧有許多表現形式,對照下面的表現,你可以大致瞭解一下自己的視覺—空間智慧狀況。

1.做數學題時幾何問題學習得比較好。

2.注重外表的穿著,服裝的搭配常常被別人稱讚。

3.無聊的時候喜歡隨手塗鴉。

4.可以用圖形來表示討論中的問題。

5.喜歡組合模型玩具。

6.喜歡做白日夢。

7.喜歡自己閱讀、看電影、看電視,喜歡看書籍的插圖。

8.當別人轉述內容時,會注意看著對方的表情。

9.對人的臉孔記憶能力很強,只要看過一次,就很難忘記。

10. 喜歡利用地圖來找尋目的地。

11. 說話時臉部表情很多。

12. 喜歡寫作,繪畫,設計,塗鴉,製作表格。

13. 喜歡直接看到東西,而不是藉由別人的描述。

14. 喜歡跟人面對面接觸、談話。

15. 說話的速度比較快,但也可以很安靜,不說話。

16. 回憶事情時,會在腦海中重現當時的畫面。

17. 注意細節,喜歡制定企劃、計畫之後再開始行動。[選自《超強學習力訓練法(第二部大腦的功能)]

 

四 判斷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情況

***日常觀察

當寶寶大一點的時候,爸媽可以通過觀察寶寶平時的習慣來瞭解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發展狀況。例如寶寶喜歡塗鴉,看插圖比看文字有興趣,喜歡用鮮豔多彩的顏色來塗鴉,對於馬路上發生的事情記得很牢靠,喜歡自己搭配衣服,喜歡玩拼圖或迷宮,喜歡照相或被照相等,就說明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發展得較好。

 

***遊戲測試(適用於3歲左右的寶寶)

媽媽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哪一個在前面或哪一個在上面。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上、下、前、後。

隨意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喜歡左邊的玩具還是右邊的玩具(問的時候搖一搖玩具,讓寶寶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左右。

跟寶寶玩藏寶遊戲,讓他先去房間外面,告訴他等媽媽說藏好了,就可以進來找兔子娃娃。觀察寶寶知不知道內外的概念。

玩積木時要求寶寶把積木排列成一長排,並按媽媽的指示,依序將最遠、最近、中間的積木取來,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遠、近、中間的概念。

跟寶寶玩躲貓貓遊戲,指定寶寶躲的位置,如“你去躲到電視跟音響中間的位置,用右手捂住右耳,左手抱著肚子。” 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

 

 

五 如何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

媽媽可以通過遊戲或結合生活中的細節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從培養方位的概念、顏色的概念、幾何的概念開始進行,如果寶寶還不太會說話,媽媽可以讓寶寶用手指指出正確的答案。

 

***<方式一>方位遊戲

1.在跟寶寶溝通、遊戲的過程中加入方位概念,例如用“你用左手去拿在媽媽前面的紅色小熊給媽媽!”來取代“你把小熊給媽媽!”

2.看圖畫書時,媽媽可以指著書中的插圖要寶寶說出或指出哪一隻小熊在最前面,哪一隻小鳥停在樹枝的最上面。

3.照鏡子的時候,跟寶寶說說話,例如“動動你的左手,就可以看到鏡子裏的人也動動左手。”

 

*** <方式二>指出插圖的內容物

看圖畫書時,要寶寶說出書中的插圖都畫了些什麼,指出的東西越多越好。也可以要寶寶說說書上的鳥跟一般常見的麻雀、鴿子有哪里長的不一樣,以此來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注意在挑選圖畫書的種類時,一定要有認識環境的相關書籍。

 

***<方式三>一起逛街

帶寶寶逛街是培養視覺—空間能力最好的時候,媽媽只要刻意地多跟寶寶說話就行了。例如經過櫥窗時,問寶寶他看到什麼,他最喜歡什麼,離我們最遠的是什麼,最大的是什麼,寶寶自己覺得最可愛的是什麼等類似這樣的問題,之後要求寶寶用手指出來或說出來。如果是走每天帶寶寶散步的路線,可以讓寶寶想想下一家店會是賣什麼的店,或是經過櫥窗時讓寶寶說說有沒有哪些佈置跟昨天不一樣。也可以常常變換散步的路線,讓寶寶有機會從不同的方向行走來認識周遭環境。

 

***<方式四>自己搭配衣服

毎天早上幫寶寶穿衣服時,媽媽可以先挑選兩套衣服讓寶寶自己決定想要穿哪一套。等寶寶大一點會自己搭配衣服時,讓寶寶自己決定穿著,來訓練他的美學能力。

 

***<方式五>佈置家裏的環境

在家裏設置一個小角落,讓寶寶自己決定要放什麼東西來進行裝飾。

 

***<方式六>按主題找物品

每天選定一種主題,要求寶寶找出符合的物品。例如:在客廳裏面帶有紅顏色的東西有哪些?在房間裏面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戴在頭上的?這可以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

 

***<方式七>隨意塗鴉

在家中固定擺放一些紙、色筆,供寶寶隨意塗鴉時使用。寶寶有時塗鴉並沒有特定目的或是主題,有時只是色塊的表現。可以鍛煉寶寶對線條、色彩、形狀的把握,是提升空間智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方式八>填色

要求寶寶畫畫時將顏色填滿,或許寶寶在填色時會用跟線條不同的顏色來填充,這正是想像力的發揮,也是探索環境的開始,媽媽千萬不要要求寶寶畫出跟真實物品一模一樣的顏色。有些填色的書籍也可以買來讓寶寶填色。

 

***<方式九>自己觀察作畫

指定寶寶畫出生活中的物品,或是要求他以積木組合出來。千萬不要“指導他應該怎麼畫,寶寶畫出來後,也不要批評他畫得像不像,只要叫寶寶解釋他的圖就好了,在必要時給予細節方面的提示,讓寶寶重新觀察,並補充畫出。如果有媽媽的讚美,寶寶會更有興趣去完成。

 

***<方式十>畫出故事的畫面

媽媽說故事給寶寶聽後,要求寶寶畫出剛剛聽到的畫面,或是他最喜歡的一段情節。

 

***<方式十一>畫地圖

要求寶寶畫出家裏空間擺設的地圖,或是畫一畫到爺爺家去的路線圖。

 

 

視覺—空間智慧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視覺空間能力發展好的父母,所生養的寶寶這方面的能力也會比較好。

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完全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與父母的遺傳沒有多大聯繫。父母只要在生活中多多引導寶寶,讓寶寶充分接觸環境,再加上合適的培養方法,就一定能看到寶寶的進步。

 

***<誤區二>寶寶美學表現不好,一定要糾正他。

有時寶寶的服裝搭配結果可能不盡理想,但是既然讓寶寶自己選擇了,媽媽就不要干預或推翻寶寶的想法,或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寶寶身上,而要讓寶寶自己試著從錯誤中尋找經驗並建立美學能力。

寶寶畫畫的美觀與否還牽涉到手指肌肉發展的狀況,所以媽媽千萬不要急著批評寶寶畫得歪七扭八的。

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這樣的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

 

1: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空間智慧系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 現 孩 子 的 多 元 智 能

 

(本文已於20077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智商怎麼來的呢?1905年由法國比內設計,先找出各年齡層兒童的所知所能,依此設計可以客觀計分的題目。將測驗結果稱為「心智年齡」,原始目的在找出智能不足兒童,然後加以合適的教育,只是適用小孩子,而且是一種教育評估工具。

後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塔曼,將之改良成「史丹福比內測驗」,內容包括現代智力測驗中常見的語文、推理、邏輯、數字測驗等。適用於大人跟小孩,並將心智年齡換成一個明確的數字,稱為「智商」(IQ),就是將「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乘以100」。一般人都落在「100」左右,智商的數目多少,只是排名而已,智商140的人不等於是智商70的人的「兩倍」智力。

智力測驗種類繁多,但它只能測出「你已經知道的」技能或知識,無法測出一個人如何形成答案的「思考過程」;換句話說,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一個人學習或行程新觀念、新知識的能力。智力測驗高的人,只能說是他們知道的比較多。

再者到目前為止的智力測驗都受到設計者的文化背景所影響。智力測驗或許可以準確測出一個人在學校課業的表現,以及吸收知識的速度。但天才需要比單純吸收知識更多的東西,天才有躍過已知知識界線,創造出新東西的能力。

有個老生常談的例子:物理老師在一次期末測驗中要求學生寫出如何測量一幢高塔高度,在老師的標準答案中,必須利用氣壓計,測量塔頂的氣壓與地面的氣壓,依據氣壓差直就可換算出塔的高度。其中一個學生,卻寫出了十個答案;例如從屋頂將氣壓計擲下來,觀察記錄其下跌速度,再計算出建築物的高度。或是將氣壓計送給高塔的看守人,請他告訴我們他的高度。或是用氣壓器ㄧ個接一個的,用氣壓器的高度慢慢測量出塔的高度。

孩子與生俱來都是充滿好奇的,幾乎沒有家長不被幼童問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過。孩童也是充滿創意,與對週遭環境事物充滿直覺及想像能力。假如我們就是 那位 老師或是這位孩子的家長,我們是否接受這些偏離標準答案的答案?你是否會表示你的欣賞,並鼓勵孩子對自己的想法作出驗證?或是鼓勵孩子遵守老師所教導的標準答案,以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優異成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的角色之時,無不希望自己過去或現在所無法實現的需求,可以在下一代呈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不僅中國父母有,西方教育也同等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品質。當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時,讓教育從業人員與家長得以從智力測驗的迷思中解脫,更加懂得發覺與欣賞孩子的不同潛能。

現代的許多教育學者不斷的提出新觀念,打破對於『智商』的迷思。我們必須要先就什麼是『智能』做ㄧ個了解,才能更真切的理解人類的智能潛能。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者Gardner(1983)對智能的定義:「在某種文化情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能力」,這個定義強調智能的社會文化性,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價值觀,因而人們對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現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台灣的老ㄧ輩長者普遍性認為男幼童會比女幼童晚ㄧ點學會說話,所以當一個男孩子到了ㄧ般開口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時,家長並不會擔心這個男孩子是不是說話能力有問題,或是學習能力有問題。

Gardner1999)更進ㄧ步對智能的解釋是:身心潛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是一種處理訊息,這種潛能是在某種文化情境下能主動地解決問題或創造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這種定義中智能是看不到也無法測量的,這些潛能能否被引發出來,要視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及所提供的機會而定,以及一個人自身、家庭、老師或其他人影響下所作的選擇和決定。

從此看來社會對於智能的評價就像對美麗的評價一樣,會隨著時空、社會背景、當代的社會需求而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愛迪生,在他發明電燈與留聲機之前,他的爸爸與學校老師無不把愛迪生當成是一個笨蛋,因為他ㄧ直沒有辦法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及格的成績。

Gardner博士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特色有著下列幾項:每個人都至少有八種智能、智能以統合方式運作、大多數人的智能可以發展到適當的水準、適當教育可以提升智能的發展。

在跟家長接觸的經驗中,許多家長常常誤解了多元智能理論,而將孩童貼上標籤,例如ㄧ味的將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全都歸咎於孩童本身的數學智能較低。

或是只重兒童較為優異的智能的學習,忽視弱勢智能之學習。例如有些家長認為孩童有音樂天份,積極的提供孩童學習音樂的機會,而忽略了人的ㄧ生尚需要其他項的智能來協助解決問題。

也有些人誤認多元智能教育就是要強調分科才藝教育,拼命的送孩子學習各項才藝與技能,期望孩子能方方面面具備。其實在人類學習的過程中,本來就需要使用到多種的智能,才能完成一項新事物的學習。舉例來說:球類運動不僅訓練兒童肢體運作智能,也訓練空間智能,在團體的球類運動中更需要運用人際、內省、語言智能,來凝聚團隊精神與團隊合作。

語文智能

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以表達自己想法和瞭解他人的能力。

把語言的結構、發音、意思、修辭和實際使用加以結合,並能運用自如。

音樂智能

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能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

Sosniak(1985)指出音樂才能通常很早即顯露出來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Sosniak在研究音樂家之後發現他們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被視為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

肢體運作智能

肢體運作係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感覺,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邏輯數學智能

為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能計算、分類、分等、概括、推論和假設驗證的能力。

數學智慧下有三個次智慧:包括數學智慧、科學智慧及邏輯思考智慧。

 

多元智能

理論

   人際智能

即是許多智力的學者專家所主張的社會智能,或新近Goleman(1995)所提出的情緒智能(EQ),他們同樣是處理人事的能力,而不是處理物事的能力。

擁有這種智能較能自我省察與自我肯定,也較亦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群體生活,也較易於在社會上嶄露頭角。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係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

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自然探索智能

自然者智能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

H.Gardner(1995)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者智能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

內省智能

指了解自己內在感受、夢想和觀念,並能自省、自制的能力。

多元智能雖然表示大多數人都完整的擁有八種智能,但每個人都還是顯露出某些智能的較為優異(郭淑賢,陳淑惠,2000)。所以,GardnerCarbo等著名學者,主張向兒童傳授新知識時,最好由其最強的能力或發展得最好的智能作切入點(Carbo, 1987; Gardner, 1991),再利用其第二優異的能力或智能去強化學習。例如:以語言為主,感覺為輔的學生而言,最好能先透過語言、聲音等聽覺渠道去接觸新事物,再輔以實踐活動(hands-on activity)作配合,在真實場景或充滿實物的環境下進行,讓兒童透過觸摸及參與其中去「感受」知識。

家長不妨先在家中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現情況。做ㄧ下紀錄,往後我們會再將各項智能的優異點做說明,來發掘兒童的智能潛能。

 

參考文章:

超強學習力訓練法-胡雅茹

多元智能理論-朝陽科技大學 王為國

全方位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趙李婉儀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

捕捉聯想力,提升邏輯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ㄧ、聯想力奠定知識吸收與思考的基石

當外在的刺激由我們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接收,進入神經系統中,大腦將訊息傳送到潛意識中跟過去的經驗做比對,然後辨別出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遇到什麼樣的東西。如果過去的經驗量不夠做線索的比對,我們的頭腦就無法辨識與創造出新的想法。這樣的腦部運作過程,最容易看出來及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記憶力的好壞。

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艾倫研究發現,記憶靠的是聯想力,和智商沒關係。在兩千五百年前,希臘就出現一位過目不忘的遊唱詩人西蒙德。只要是他到過的地方,他都能夠清晰地記住當地的一草一木。其實,西蒙德只是靠聯想的方式來幫助他進行記憶。

在我們的學習之中,常常需要動腦筋思考,思考就是為了某個目的或是某個題目,所做的認知、想像、分析、判斷、演繹、歸納、推理、創造等。聯想力就已經包含了上述的部份動作,自某種記憶、感覺、印象而回憶起另一種觀念或記憶。我們所具備的聯想力,其實對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

創造是有效的組合各種資訊,再根據新的資訊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定義中第一句話所需要具備的其中一種能力就是聯想力,將各種零零散散的訊息,利用聯想力一一組合起來。

聯想力跟個人的生活經驗有絕對的關係,能不能在過去所見所聞之中,找到跟現在相關的事物。

聯想力好的人,能夠對同一問題啟發出多種方面、不同角度的構思。原有的資訊越豐富,構思的數量應該也要越多,但常常是因為對我們的聯想力缺少訓練,習慣循著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而無法流暢的連結出不同的構思。

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情引伸到其他地方,和其他相關的事情串聯起來;當點子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當我們能從越多種角度去構思。以上就表示我們的聯想力很不錯。在學習上也更能旁徵博引的將曾經學習過的內容作良好的串聯。

 

二、聯想力的分類

聯想力是一種思考上的聯結能力,它能促使我們產生水平思考、跳躍思考、逆向思考等重要的關鍵,所以聯想力豐富的人,其思路敏捷,反應快速,創意的泉源。亞里斯多德幫聯想下了一個定義:「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具備有大自然的規則性,也就是根據聯想而來的東西。」聯想力可以分為幾項,簡單的說明如下:

看到狗想到貓,看到雞想到鴨。藉著感覺、印象,依照事物類別的類似性去做聯想的結果。

說到夏天就想到冰淇淋、游泳。看到小鳥就想到鳥籠。從時間、空間、觀念的角度去做聯想。

還有從相反的方向來作思考角度。看到男生想到女生,看到黑色想到白色等。也就是人家常說的逆向思考。

看到颱風想到泥石流,說到得獎想到獎金。也就是兩者的關係是從因為所以….而來。

還有一種是在特殊事件中,或個人的生活經驗中,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例如:曾經到過北京天安門的人,只要說到天安門,在他的腦海裡「天安門」不只是一個廣場而已,還代表著北京。

 

二、聯想力之水平思考

傳統的思考方式,指的就是「垂直思考法」;人假定一個目標或是角度,然後像堆積木般,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依對錯的邏輯推理方式架構起來,就像電腦的操作一樣。

每個人都可以經由訓練而得到較佳的思考方法。訓練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打破既有的僵化思考,利用各種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管你所提想出來的答案是多麼的荒謬,不必先有「對錯」的判斷,只要放心大膽地去聯想,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狄伯諾極力鼓吹的「水平思考」,已經成為牛津英文辭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了。「水平思考」是指「透過非傳統方式尋找棘手問題的答案的思考方式。」

而「水平思考」是在思考的起點就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假設,像是積木一樣,再試著找找看這些積木有沒有可能有連接之處。像是發明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的方法,就比找尋如何治療天花的方法,不僅省時也省錢,且直到今天醫學界還找不出好的治療天花的方法。

 

三、邏輯力開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接收到很多的訊息或知識,如果沒有用自己的邏輯加以判斷,再多的訊息對我們而言也是無用的。

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都是「對」、「不對」的問題,除了肯定與否定之外,還有很多選擇。也因為事情的發生不僅是有一體兩面,還有一些條件不清楚的模糊地帶出現,有時讓人思考混淆不清,反而模糊了焦點所在。這時就必須要依賴邏輯力幫我們釐清事件的本質或本意。

「邏輯」是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整理出來的「基本」的思考原則,沒有學過邏輯的人,也能正確的思考;就像沒有學過物理學的人也會打撞球、游泳、騎腳踏車一樣。但是學過物理學對這些活動有幫助。

當兩個人在吵架的時候,常會聽到一方說:「這是什麼道理呀!」「這個人實在是不講理!」一個被人家說是「不講道理的人」和被人家說是「不講信用的人」,都是很沒面子的事。講道理就是講邏輯。有邏輯力的人,就可以更簡潔、準確、合理的思考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懂得邏輯思考的人能靜下心來聽取別人意見;心平氣和的婉轉說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很合理、很有條理、容易被理解、能化繁為簡,就具有說服的力量,能不被各種意見所混淆,使事物得到圓滿的結果。如果不懂邏輯的人,常常面臨困難,卻想不出方法。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沒有耐心,經常打斷別人的好意。容易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會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學習,我們想要找到最安全的方式,去完成我們的目的,所以我們會去上課、去聽演講、去看書、去請教別人,就是希望別人的經驗,給我們看他所走過的路,有沒有成功?夠不夠安全?但是光請教別人的經驗,不代表我們自己也能夠套用這樣子的成功模式。想想看,很多成功的商店經營成功之後,就會開放加盟連鎖,讓別人也能依循自己的成功模式同樣獲得成功,但是加盟商真的100%也跟著成功了嗎?

 

四、只是複製思想並不會讓你成功

複製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複製成功不是,複製思想(就是學習)也不是;放到學習這件事來看,學習者本身的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學習者本身的邏輯力。

當我們面臨失敗時,我們會知道原來我們用錯了解決方法。但我們學習效果不好時,我們就應該知道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錯了方向;不管事情或思想,一定都有先後順序,想清楚彼此之間的關連性,就已經踏出思考的第一步。

曾經有一位窮光蛋努力的思索為什麼我會貧困?是因為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如果財務沒有問題,那我就不會這麼窮的。為什麼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那是因為我沒有很多財產,工作收入也不多,沒辦法存下什麼錢,所以財務狀況有問題。我為什麼會又沒有錢,又沒有財產呢?原來就是因為我窮。

很多人常常被自己的非邏輯思考給耍的團團轉,而找不出糾結的線頭,陷入思考困境。我們做任何學習都一樣,老師所說的話或書本所寫的內容,大家的接收都是一樣的,但是聽進每個人的腦海中,所理解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成效就有所不同。好的學習成果,根基在好的學習能力,向外求來的捷徑,不ㄧ定是我們合用的。

蘇格拉底被處決的前一晚上仍跟學生侃侃而談,有一個學生對他說:「老師,我不忍心看你被不公平的處決!」蘇格拉底說:「難道你忍心看我被公平的處決嗎?追求真理!愚昧是罪惡的來源。」蘇格拉底一生秉持獨立思考,不斷的去探究真理,並且在雅典街頭上教導年輕如何思考。

所有眼睛、耳朵所接受的外在學習內容都是資料,資料進入腦中經由邏輯理解做出比較、分析、整理、歸納,才會變成知識,知識需要經由使用、運用、轉化才會累積成智慧。閱讀跟邏輯力之間呈現互為因果的關係,邏輯力高的人,理解力就高,自然閱讀吸收會比較好;大量的閱讀並比較相同主題之間的差異性,可以提升我們的邏輯理解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提升我們自己的邏輯能力,才能確保我們接收到的內 容是 老師所要給予我們的內容,我們也能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具體行為。如果我們本身的邏輯理解度不夠,再怎樣努力思考或是用功,還是達不到我們的目標-運用所學知識。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優等獎文章

 

展 現 創 造 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一、創造=創意+可行的做法

觀察力是一切思想活動的源頭,觀察力就像樹木的根一樣,不斷的從外在環境吸收訊息;聯想力就像樹木的樹幹一樣,不斷的把各項訊息輸送到樹枝上;邏輯力就像是樹木的樹枝,決定了樹木的生長形狀;創造力就像是樹葉跟花一樣,是我們所看到最美麗的部份;邏輯力跟創造力都是思考能力的一種,缺少邏輯力就長不出創造力,缺少創造力就像樹木只剩光禿禿的枝幹一樣,ㄧ點生命力也沒有。

創造是將新的事物引出的過程。以過去沒有使用的新鮮方式來看待任何事物,或賦予任何事物前所未有的新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包含有三個部份;一是高度的觀察力,從生活周遭中辨別出別人可能會忽略的有意義事物;二是高度的聯想力,以有意義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事物串聯起來的能力;三是勇氣,表現出新結果的勇氣。

 

二、習慣是創意的殺手

你最近的創造力如何呢?是否每天都會產生並運用新的創意?你會去參加跟自己所學無關的課程或會議?你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問一個人相同的問題,發掘對方心中真正地想法?你是常問「如果」之類問題的人?或是你常常說出以下列出的12句話呢?

………..這不是那樣的情形;

………..這不可能作做的到;

………..這絕對是不行的;

………..這不是一個對我們最好的結論;

………..這個想法我們用不到;

………..這個點子曾經想過了;

………..這成本太高了;

………..這緩不濟急;

………..這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

………..我們不能忽略了現實;

………..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這真是個笑死人的想法。

創意跟一個人的人格、習慣、態度、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因素常常會成為阻礙一個人創意思考的障礙。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創意的人,可以過著創意的生活,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開始穿鞋子、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打招呼、走路、開車、綁安全帶、搭捷運、刷卡、洗澡、睡覺、甚至談話、上網,幾乎99%的動作都屬於慣性的動作,動作一再地重複就慢慢變成是我們固定的習慣。習慣讓我們不用事事都依賴大腦一步步去思考跟下決定,例如天冷了多穿衣、早上遇到人說早上好,習慣讓我們的生活輕鬆又便利,可是這些行為是最沒有創意的。任何事情不管它原先的處理方式是多麼地有創意,只要一旦成為習慣,反而會變成扼殺我們創意的來源。

我們現在試著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注意一下,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現在換過來用跟原本相反的方式去做,雖然可以做得到但是覺得怪怪的。如果要你用你最舒服的方式交叉雙手,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原來的方式。第一次我們交叉雙手的方式,應該都只是隨機產生的動作,一次兩次慢慢地養成習慣之後。習慣讓我們覺得舒適,只要跟原本習慣不一樣時,剛開始總是覺得不舒服。

事實上習慣有很多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還影響著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人類是唯一有創造衝動和創造力生物。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新風格、新發現、新突破的科學家或是藝術家才有創造力。創造力跟天賦或是智商無關,人人都有創造力,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現出來。例如有一次家裡的漏斗一時找不到,我的媽媽就拿了一個紙杯,在底下鑽了一個洞,然後把杯子稍微壓扁,就可以把糖順利裝進罐子裡。

 

三、想像力是創造力之母

創造力會跟想像力有很密切的關係,想像力跟創造力一樣,都是將已經有的觀念加以分析、綜合,而創出新的構想,兩者是一體的兩面。至於想像力在學術上的分類很多,在這裡簡單的舉例說明:

臆測性想像-從來沒有實際經歷過,只根據片斷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而想出新的構想或是推測。例如:有一天媽媽跟姐姐在廚房洗碗,爸爸跟弟弟在客廳看電視,忽然聽到一聲碗盤落地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弟弟就說這一定是媽媽打破的,因為媽媽沒有罵人。或是台灣選舉季節常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命理師,根據所學的命理學說來推論選舉結果。

創造性想像-不管是舊東西賦予新的風格或是改良,將東西從無到有的思考過程。不被過去所限制,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想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創舉。例如:美國畫家海曼,畫素描時常常要修改時就找不到橡皮擦,非常生氣。於是他就把橡皮擦綁在鉛筆末端,後來朋友建議他申請專利,海曼成了「有橡皮擦的鉛筆」的發明人。

再現性想像-根據過往的經驗做延伸,重新做定位。例如味精的發明,日本 池田菊苗 教授分析於海帶的獨特風味,發現了「麩胺酸」,並且將之產品化(就是味精、味素)。或是富蘭克林帶著風箏與萊頓電瓶在雷雨中放風箏,閃電時風箏上鑰匙發出火光,富蘭克林兩手痠麻:「高興大叫,我被電到了!我被電到了!」證實天上的閃電,跟我們用的電是一樣的。

構造性想像-分析任何找出各種因素中合理而且有意義的組織或架構。例如:牛頓看天上的月亮每天都高掛在天空,不會掉下來。炮彈卻會掉下來,他怎麼想也想不出為什麼。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很久,看到成熟的蘋果掉下來落到地上,突然高興的跳了起來,因為他發現了地心引力了。就是從月亮、蘋果、砲彈這三樣東西所推理出來的。

替代性想像-改良現有的事物不合意的地方。例如要跑得快,就必須選運動鞋代替皮鞋。例如:萊特兄弟對於人不能飛這件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鳥,發明飛機。對於飛機需要滑行跑道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蜻蜓的飛行樣子,發明了直升機。對於夜間行動視線不良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蝙蝠以聲波掌握物體的所在,發明了雷達。對於哺乳類無法在水中長期生存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哺乳類海豚的換氣及潛水方式,發明了潛水艇。

 

四、投資時間去捕捉創造力

創造力常常被人形容的好像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難以捉摸、無法具體形容的東西。事實上,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理論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魔術。創造力其實是把過去存放在我們腦中的舊觀念,應用在新場合、新方法、新組合。

很多人常常說他們很忙,一大堆事情等著馬上去做好,抱怨著沒有時間好好的思考。實際上,不願意花時間去想新方法的態度,也是一種習慣。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思考得越多,就會越有時間。」告訴我們如果願意多花點時間,去想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自然就會幫我們節省很多做事時間。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像鋸木工人一樣,陷入下面的困境之中;面對堆積如山的木材,鋸木工人埋頭苦幹,一直不停地鋸木頭完全不敢休息,沒有時間想什麼其他的方法,也沒有時間去將鋸子磨利,因為木頭實在太多了,只能將時間全數花在鋸木頭上,不能讓浪費,於是斧頭越來越鈍,效率越來越差。很多人面對問題時就像鋸木頭工人一樣,不願意投資額外的時間去磨利他們的創造力。

達文西小時候就是腦袋中充滿幻想的小孩子,因為想像力太過豐富了, 常常 老師跟家人都認為達文西愛說謊,而跟達文西的爸爸告狀。幸好,達文西的爸爸都會這樣回答:「他不過是個愛作夢的小孩罷了!」如果達文西生長在現在,可以想像的是,可 能會被 老師跟家長認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甚至常常被處罰或是被要求作業要重寫,需要被嚴加管教。想像力、創造力、學習興趣、嘗試錯誤的勇氣就這樣的被扼殺了。

不管學術上的分類如何,「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是要從過往的生活經驗中,讓我們找出對未來有幫助的地方。創造力豐富的人,生活角度會越來越廣,於是生活態度會越來越美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活動都可以保養我們的創造力。當我們看完電影之後,買個電影原聲帶回家聽,聽的同時在腦海中重現原本的情節畫面。如果喜歡閱讀小說的人,可以試著閱讀科幻小說,讓自己的想像力一起進入超現實的環境中。喜歡動手做東西的人,可以學習一些理論少、創意高的活動。例如插花、變化髮型、手工藝等。

 

五、生活創意小故事

網路上有一個笑話,說明了創造力隨時都會出現,只要你能用心去探究問題,創造力無所不在;

乍聞朋友「佑道」的兄長名字分別為「圖道」、「焉道」時,心中暗自猜想命名者定是學識淵博,且對於中國人所謂之「道」有深厚的研究,更臆測其名必定出自於古書的某一章節。

終於有天難掩好奇心,將滿腹疑問請教同事佑道,佑道聽完我的問題之後哈哈大笑,然後娓娓道來其「道」。

原來佑道的兄弟名字都是父親所取的,佑道的父親是位純樸莊嫁人。生大哥時,正是他家的花生田收成時節,為了慶祝花生豐收、又生了兒子的雙喜臨門,他父親決定為兒子取名為「圖道」,因為用台語發音,跟花生(土豆)同音,用字也不俗,所以老大就叫「圖」。

後來生了二哥,覺得「道」字頗為文雅,希望也將此字放到名字裡,二哥生來白胖可愛,日後肯定是個大帥哥,於是命名為「焉道」(音似台語的「英俊」)。

媽媽懷老三時,眾人都依照肚子的形狀猜測這一胎一定是女孩,父親獨排眾議,堅信一定是男兒,後來不出所料,果然生了一個胖小子,既然是猜對了,於是就有了「佑道」(因同台語的「猜到」)的名字。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一等奖

 

抓住21世紀的關鍵能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一、競爭力與學習的關係

美國統計指出,上班族從二十歲到六十歲退休前,平均將會換5-7個工作或職位,平均一個工作或職位做5-6年;日本「終身雇用制」瓦解,「人力派遣」興起;早在2004年,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宗謀:「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前五年會用到所學的百分之二十,之後就完全沒用到,如果沒有求知的心、學習的習慣、思考的能力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彼得聖吉在1994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練》一書中所提企業的五項修練,包括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參與團隊學習、建立共同願景以及推動系統思考,企業必須建立出「學習型組織」才不致於在行業競爭下被淘汰。「競爭」似乎是我們從小到大最常接觸到的字詞。

過去漁獵、農耕社會,為了溫飽肚子跟猛獸、土地競爭;科舉時代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進京趕考,以文字筆墨競爭;現代人依然為了更好的生存條件而競爭,只是競爭的方式多元化了。

競爭力就是我們選擇的能力。競爭力就是我們如何選擇比別人好、比別人快,學習力就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去選擇!就算不跟別人競爭,我們也會跟過去的自己競爭,學習就是要讓你具備更佳的選擇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學習能力的判定,非指學習效果好不好,亦非學習方式對不對,而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或是新技能時,個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人人都有學習能力的問題,只是或多或少不一樣;假設人人皆無學習能力問題,那世上應有滿坑滿谷的天才,讓我們這個世界過得更美好,不是嗎?

 

二、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現在的人大多數都知道,人生病是自身抵抗力不足導致疾病上身,是故增強抵抗力是根本之道。於是乎現在是預防醫學的時代,不在於告訴你吃什麼藥才會快又好,而教你怎樣方式增強抵抗力,活的健康又愉悅。

學習力差的孩子,通常也會伴隨其他的問題。今日所見孩子不管是成績不良,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缺少自信心等行為問題,都是昨日日積月壘的結果,真正的原因通常是發生在更早之前,因為學習能力不佳所造成的。

可惜目前為止,多數教育機構或單位,不管是正統、非正統的,都像傳統醫生一樣,必須等你感冒了,才能幫你治療,給你藥吃。過去哪個醫生能夠讓你的病可以好的更快,那個醫生就是名醫。高速競爭的社會,多數的教育機構都是等我們覺得自己有不足之處,就會對應出一種學習的方法或技巧,就像吃藥ㄧ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英文培訓學校的熱潮了。如果我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就很棒的話,那還需要ㄧ再的上英文培訓學校嗎?

 

三、到底要多聰明?到底要多有智慧?

自小到大,舉凡學習快速、學習效果好的人,我們大多數都會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那什麼樣的標準才是優秀的學習能力呢?先回到字詞本身的涵義,何謂聰明?何謂智慧?

「聰明」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smartcleveringeniousintelligence

samrt指的是聰敏的;伶俐的。

clever指的是敏於學習和理解的;機伶的;伶俐的;靈巧的。

ingenious指的是(指人)善於用新的或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問題的;心靈手巧的;善於發明創造的。

intelligence指的是學習、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智慧」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wisdomwit

wisdom指的是在做決定或判斷時,表現出的經驗和知識;正確的判斷;明智;有鑑識的想法。

wit指的是用措辭、構想等,產生巧妙幽默的能力;悟性;理解力。

由字典解釋得知「聰明」意思在於明察四方;「智慧」意思在於通達事理。

學校成績好的人,既不能說是「聰明」,也不能說是「智慧」,只能說是ㄧ個會考試的人,或是會讀書的人。

家長必須反思一下,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

 

三、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

ㄧ個會讀書的人,是根據課本上寫的標準答案,寫出正確答案。許多的知識,隨著時空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

最明顯的例子是發表地動說的伽利略奠定近代科學實驗的基礎,開創了近代科學文明。在當時社會可是神經病兼邪教份子,需要被處以死刑的。伽利略因為發明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被教會審判終身監禁。朋友及女兒都勸他放棄自己的看法,他說:「即使我改變,也不能阻止地球繞太陽運行的事時啊!現在的我們,每ㄧ個人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行的。科學方面的知識更是日新月異,以前我們在課本上學習到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是8848公尺,但是實際上地殼變動,讓喜馬拉雅山每年都會增高。

會思考、會動腦筋想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都是普通平凡,就像愛因斯坦一樣,把愛因斯坦放在現在的學校,可能下課鈴響了,考卷上第一題都還寫不完。因為他不會寫下原本課本上有的答案,反而寫下許多自己心思細膩的觀察及想法,考試成績自然就不理想了。所以聰明的人,常富有觀察力、想像能力、創造力。

經由生活中不斷產生的成功失敗經驗累積與人生閱歷,磨練形成出一種智慧。俱備聰明智慧的人,會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並做出最有利於當下的選擇。

 

四、心態影響能力,能力影響方法,方法影響效率

自古至今,家長永遠都在問一個問題:大家一起學習,為何別人的小孩,學得都很好,我的小孩總是慢人家一步?像這樣的小孩,常常是在他還沒進入小學之前,或是成績還沒開始變差之前,就已經累積了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因子,現在看到成績不好是結果。問題的累積通常是在更早之前就已經發生,沒有人去糾正他。

工業成熟發展,生活節奏快,ㄧ切以「快速」為依歸。

效率=成果/時間。過去的學習,常常要求速成,沒有時間讓我們「慢慢理解內容」,因此許多時候我們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解決。等考完試後,就把內容全數忘光。ㄧ次次考試就這麼應付過去。對於「學習」這件事,我們漸漸習慣於用應付的態度去面對。

學習效果也一樣,許多人看到一些不認識的字詞,就想:啊!才一個不懂而已,跳過去沒什麼關係。常常就在這種心態之下,積累著許多不理解的字詞,而讓我們最後發現,怎麼我們常常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得到的學習成果並不怎麼樣。或是,越學下去就發現越多的不懂,最後就乾脆放棄了。

孩子白天交給學校,放學後交給託管班管教功課,家長多半都不理解自己小孩學習問題發生的原因。家長常以自身看到的外在表象,直接下結論,缺少耐心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於是選擇用更多家教或是測驗卷,希望能搶救學習成績,於是乎學生對於學習越是恐懼。現在孩子因為資訊取得管道多且容易,家長若沿用過去教育方式逼迫孩子學習,常常適得期反。不是有家長從幼兒園開始一直替小孩煩心,就算到孩子長大找工作,家長還是不能放心?

從小到大,我們許多人都在家長殷殷切切的期望中長大,也在這樣的期望中不斷地遭受挫折,所以我們又告訴了自己「我不是天才。」、「我做不到。」「我不能。」、「我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將痛苦的學習過程及不好的學習結果,跟學習本身做連結,畫上等號,漸漸的遇到學習時,我們的潛意識就跳出來告訴自己:我就是學不好、我要很努力才能學得好。

許多人都在這種學習噩夢中長大,只要是跟學習沒有關係的,絕對是興致勃勃。只要是跟學習相關的,馬上就意興闌珊。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學習」這兩個字的意思,跟「痛苦」沒什麼兩樣。成為上班族之後,就發現工作上還是要學習,還是要念書。這種學習上的負面情緒與習慣,如果沒有將之除去,於是學習的惡夢又開始了。

比馬龍效應(Pymalion Effect)1960年哈佛大學的Rosenthal Jacobson進行的學童心理學實驗。首先針對6-12歲的學童進行智力測驗。將學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告訴學校老師,實驗組學生智商較高,是資優生。當老師知道學生是資優生後,就用比較難的教材內容來教學,也花更多心力教導他們,對學生的課業成績投入比較多的關心。ㄧ年之後,實驗組的學生在成績及各項表現上都比其他班級學生來的優秀。

事後這兩位教授公佈真正答案,這群實驗組學生,不過是隨機選出的學生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資優生,因為老師預期「學生ㄧ定會成功」的心理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刺激學生的成長。相反的,如果個人從小都否定自己的能力,長大後自然也就難以建立了不起成就。

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習效果好不好,追根溯源是跟我們的學習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技巧只是旁枝末節,但是技巧好壞,會影響我們在學習時的心理狀態。

 

五、看總分?還是看單科成績?

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要經歷過多少大大小小的考試,中考、高考、研究所考試、公務員考試、證照考試,請問:要考上的話,是要看單科成績,還是看總分?

每次在課堂上問這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就是:看總分!

再問:請問你有補習數學、物理、化學、英文,任何ㄧ科的人,請舉手!總是會有超過一半的人舉手。

如果只看重最弱的部份,傾全力去照顧它,就算真變成了強項,其他部分反因被犧牲而變弱,學習的總分還是不會提升。

曾在ㄧ篇文章上讀到,現在的人看到地上一塊錢,連彎腰下去撿都嫌麻煩。因為這篇報導,我就多了一份注意力在地上的錢幣上,發覺地上的ㄧ塊錢還真多!如果你是要換新手機的人,你就會發現自己常常會將視線移向周遭人的手機上。要換車的人,就會留意馬路上有沒有自己想要買的那一種車款。

總分決定於各科成績的表現,卻總是將焦點放在最弱的科目上,一直不斷的花時間去加強,短期內並不會看到大幅成長效果,而其他的科目卻因為疏於照顧,成績也沒有進步。然後就覺得更加心慌了,是不是自己不夠用功?是不是自己念書時間不夠多?甚至是不是自己根本就是太笨呢?

因此,我們的心思若是老放在缺點的部份,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缺點這麼多,心情也就會因此而焦慮不安。如果我們懂得找出學習弱點,並持續訓練學習優點,如此方能提升學習總分,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會愉快多了。

曾有個探險家到美西探險,紮營時當地印地安人跑來對他說:「今天會下雨!」探險家不理他就繼續工作,到了晚上真的下雨了。第二天印地安人又跟他說:「今天會颳大風。」也真的刮了大風。

於是每次印地安人來預測氣象時,探險家就給它10元,聊表心意。天氣也真的就跟印地安人預測的ㄧ樣。探險家相當佩服印地安人的能力。有天,印地安人跑來了,卻什麼也沒說,探險家就問今天的天氣如何?印地安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的收音機壞了。」

當你認清學習本質,你就不會再被學習迷惑。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