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慧 自然探索智慧

(本文已於20079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發表 作者:胡雅茹)

一、什麼叫自然探索智慧

3-4個月的嬰兒就開始學習看自己的手和辨認眼前目標。5-7個月的嬰兒會想用手捕捉想要的東西。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連串對外在環境不停地探索的過程。

H.Gardner(1995) 補充加入第八項智慧-自然探索智慧,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探索智慧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且此種智慧在其他動物身上亦可發現,藉此種智能,人類得以便是植物、觀測天氣與及找尋糧食資源,進行採集、狩獵進而以農耕的方式求取生存。(1) 所以說自然探索智慧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H.Gardner並進一步說明,自然探索智慧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如奧地利修士孟德爾(G.J. Mendel)由碗豆實驗察覺遺傳定律,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D.Mendeleyev,1869)由當時地球已知元素發現週期表的存在,並預測未來可能被發現的元素,都是這種能力的極致表現。

自然被認為是知識的核心。就如同美國一位自然學家John Muir曾經說「假如你拾起一片樹葉然後思考它,你會瞭解這片葉子與地球上其他每一樣東西的關聯」。只要孩子花點時間來享受及辦別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即能夠充份啟發所有的洞察力及經驗。當然,這也是家長能提供給小孩及自己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

二、自然探索智慧的發揮

簡單的說,自然探索智慧是指人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即是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並且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

或是指對自然特別瞭解或有志研究自然的人,特別能理解自然界的變化,如動植物學家、海洋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環境生態學家、環保人士、生態攝影家、園藝工作者、國家公園巡邏員、動物園管理員等。

這項能力較為優異的人,能夠輕易的區別動、植物、天文星象,喜歡接近大自然,喜歡種植、飼養動物、登山、潛水、旅遊等活動。

像孩子喜歡戶外活動,深深喜愛自然界的生物,從一隻小昆蟲到一棵巨齡的大樹,都是他研究的對象;還會花很多時間運用放大鏡、望遠鏡做不同的觀察;喜歡收集標本,對動植物如數家珍。

常接觸大然的孩子較尊重生命且情感豐富,心胸也較開闊,懂得惜物、愛物。有時連一顆小石頭,在孩子的心中,都可能是活的,甚至是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

三、家長如何做好引導孩子的準備

<事前準備>

每次都要與孩子討論時間和去處,討論到那裏玩什麼?做什麼?事先應當準備什麼?準備的內容應包括閱讀或講解關於目的地的資料、科普常識或傳說,準備好玩時必帶的工具、儀器和生活用品;還要預料到遊玩時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如氣候突變,遇到蛇等危險物),應作哪些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接受磨煉,勇敢探險,保證安全。

貼近大自然得從小開始,興趣才能持久;喜愛大自然得從家長開始,若家長本身就老嫌泥土髒,孩子多半免不了會對大自然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事後紀錄>

活動當晚,引導孩子寫旅遊日記和觀察日記,把所做所想、所見所聞的真實而細微的感受寫下來,把發現的問題、思考過程和解決結果記錄下來,以加強思維、記憶和想像。一二年級的孩子如果還不會寫日記,可以要求他口述活動和感受,家長幫助記錄,然後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寫。

<輔助設備>輔助可以測定感覺器官感覺不到或感覺不精確的一些事物。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三棱鏡、指南針、尺、量杯、秤、溫度計、濕度計、地球儀等。

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然探索智慧

生至六歲的孩子是感覺的探險者,透過感官來獲得知識。要讓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分類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飼養、採集、製作等動手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認識自然界的能力。認識和瞭解自然事物和現象,離不開實踐,大自然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好課堂,不要把孩子留在教室裏,要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去。

平時刻意詢問孩子問題像是馬路邊的小草如何生長?行道樹樹枝如何發芽?樹葉怎樣掉落?牆縫裏怎麼會長出小草?螞蟻怎樣搬食物?蜘蛛怎樣結網?小鳥怎麼飛?

觀察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春夏秋冬不同的天空,區別晴天、多雲、陰天,觀察月亮的圓缺,認識四季星座的變化,雲彩的變幻。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屋裏也有大自然,如蚊子什麼時候叮人最厲害?鹽怎麼潮濕了?菜刀怎麼生了鏽?屋角怎麼長出了綠苔?山的顏色為什麼會變化?收音機變換了方向為什麼聽不見廣播了?下雨前家裏為什麼悶熱?爺爺為什麼腰疼?

要搶在兒童習慣了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之前,啟發他們多提問,多思考,多討論,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從小給他們一雙帶疑問的眼睛,一副帶疑問的耳朵,一個善於思索、對問題追根求源的大腦。這樣,他們將來才有可能去揭開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奧秘,做出重大的發現、發明和創造。

<方式一>跟新生兒進行面對面遊戲

邊微笑邊緩慢地將臉轉向右側或左側,讓孩子的視線隨著你移動,至少停留幾秒鐘。幫助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意識,培養他的好奇心。

<方式二>平時鼓勵孩子在家庭附近的自然環境中玩

<方式三>安排一年四次,需花費半天時間以上的出遊

讓孩子接觸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大自然的變化。盡可能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不同的面目,接觸多種自然現象,尤其是要多接觸原始的自然狀態,如大海、沙漠、森林、沼澤等等平時較難見到的去處

另外,每12年最好到較遠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即使天氣不好也可以出遊,讓孩子感受各種天氣的變化。

<方式四>採集大自然

小魚、小蝦、昆蟲、樹葉、野花、種子、各種石頭、礦物及凡是孩子覺得好奇的大自然產物。這些採集來的物品要保存好,有的可以飼養,有的做標本,有的將來做實驗,如種子可以種植,樹枝可做盆景,樹葉可做剪貼畫等。

收集標本,利用標本與觀察大自然玩比較、比對和分類的遊戲。

<方式五>跟孩子說有關大自然的故事或神話

例如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故事、麥哲倫、哥倫布環遊世界的探險故事等。還要多閱讀詩詞文章中描寫大自然的名篇,多學習反映大自然規律的成語。

<方式六>陪孩子閱讀大自然攝影集、旅遊介紹

<方式七>把大自然引進家裡,指導孩子處處留意、細心觀察和記錄。

種豆芽、做麵包餅乾、做菜前解剖雞鴨魚肉、摸自己脈搏與心臟的跳動,觀察燃燒的火焰。

養蠶寶寶、養寵物等給予孩子機會學習責任感及培養對自然學習的態度之外,更直接的建立了孩子們的信心;當孩子們能夠成功的照顧它們之後,也就可以照顧其他及其環境。

<方式八>在家種植物

只要孩子會說話、有自由行動的能力時,就可以開始嚐試著讓他種植植物,一般上幼稚園之後就是很恰當的時機。孩子的喜好有90%受父母親影響,所以想培養孩子喜好植物,父母本身也要有興趣。舉例來說,徜若父母本身就不愛種植,不斷地嫌泥巴髒,那麼長期下來寶寶多半也會抱持這種想法。

香草植物的用途廣,不僅可以入菜還可以泡茶、做餅乾;並有其特殊的味道及外型,對寶寶來說較新鮮、好辨認。

柚子、龍眼、蘋果、橘子等常吃的水果,也是寶寶最棒的大自然初體驗。但水果成長需耗費較長的時間,寶寶的耐性不一定可以維持,因此重要的是過程,藉由發芽、開花的過程,寶寶可以認識生命的源起。

小朋友平時常接觸的蔬菜。如:高麗菜、青江菜、茼蒿等,可以現採現吃的,對寶寶都有頗大的吸引力。媽咪只需找一處陽光充足的陽台,及一個較深的大盆子(如:寶寶的小澡盆,先在底部打幾個洞),拉著再倒入培養土、植入種子,就大功告成。

做觀察日誌也是培養孩子觀察力的好方法。除了親自到戶外認識花草,每天從圖鑑上認識一種植物,也是很棒的經驗。由父母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使植物自然地融入孩子的世界中,才能使孩子的喜好得以延伸,待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還能保有愛惜花草的好習慣。

<方式九>玩泥巴

可讓孩子自然地接觸大自然,還有助於其末稍神經的觸覺發展,好處不少。當然如果您真的不方便帶孩子至戶外,陶土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不用擔心孩子接觸過多的化學顏料。

<方式十>想辨法解決日常遇到的難題

  孩子總喜歡摺紙飛機,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嘗試找出怎樣摺紙飛機能滑翔得最穩定而達至飛得最遠的效果。或是在玩飛盤時,如何把飛盤丟的高或是丟的遠?怎樣才能又高又遠

家長可以試著在生活活動中問孩子,跟孩子一起想怎樣解決問題,培養孩子觀察這個世界,並思索如何協助世界更美好。

<方式十一>幫他複習學過的動物、植物。

五、培養自然探索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到大自然中去

常見父母帶孩子春遊夏旅,到風景優美的地方玩耍。孩子穿著漂亮衣裳,背著大包零食,還塞滿了零花錢,出去奔跑了一天,嬉鬧了一天,吃喝了一天,甚至在公園裏踐踏草坪,隨處拋撒廢棄物,最後高興而又疲憊地回家了。

這樣出去玩但所受教育實在是膚淺得很,甚至還產生相當的負效應,如孩子極易養成見美不美、見奇不奇、浮躁不羈、講究吃喝的不良心理。

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有目的性,根據遊覽地的特點、地理條件、季節,確定做什麼,觀察什麼。

到大自然中去不僅要看、要玩,更可貴的是同時要做,如去學習照相、素描、採集、認物、鋤地、釣魚、划船、溜冰、滑雪、爬樹、野炊、露宿、堆雪人、植樹、登山、游泳、放風箏等。

大自然中許多現象是短時間出現的,必須隨時注意,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和活動,不可放過。例如曇花一現,櫻花盛開,油菜花遍野,荷塘月色,大雪覆蓋,電閃雷鳴,暴風驟雨,日食月食,日出日落,蠶結繭,蛇蛻皮,樹發芽,雛雞出殼等等,這些現象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天就消失了,特別要提醒孩子抓住機遇,注意觀察。

<誤區二>怕回答不出問題而逃避孩子的發問

相信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時就很頭痛。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喜歡提問,並能提得出各種問題,這是他們求知興趣和聰明才智的表現;而善於提問又是推動深入實踐和觀察,充分發展思維和想像,掌握豐富知識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動力。所以學問是又學又問的結果。

如果家長不知該怎麼回答,或是不知道答案,其實正是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引領孩子一起查字典、上網詢問、到圖書館找資料,讓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始終要鼓勵孩子善於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和討論問題,懷疑不科學的解釋,學習查閱資料和正確解答問題,養成觀察提問的良好習慣。

<誤區三>不需要給小寶寶獨處的時間

  不要無時無刻地拿個玩具在寶寶眼前晃來晃去,這樣做不但不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反而會令寶寶疲憊不堪,甚至會讓寶寶的觀察範圍縮小,只注意自己眼前的玩具,而減少對其他資訊的攝取。有一種觀點認為,小寶寶需要爸爸媽媽夜以繼日地關懷和照顧,但也不時需要地一些自我空間,一個人玩玩具,或者到處爬一爬。

一旦寶寶確認家長是值得信賴的,並可隨時從家長得到愛和幫助,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旅程。也許你會發現,寶寶經常會拉著你,把一朵花指給你看,或者是拼命地讓外婆去看他發現的一顆星星,其實這些行為都反映了他想建立一種親人支持他走向外面世界的關係。這時家長應該多和寶寶目光交流,這樣可以激發寶寶想要與人交談,進而進行交流的欲望。只有更多地探索和與外界交流才能更好地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讓他們越來越聰明。

 

1:Barkman,1999;Burke,et.al.,1994;Glock,et,al.,1999;Roth,1998)

 

參考書目:

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張湘君、葛琦霞

透過科學專題研習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展-蘇詠梅、鄭美紅

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 覺 空 間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年8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視覺空間智慧是什麼?

視覺—空間智慧就是指人透過眼睛看到外在的事物與空間,並產生相應的反應,也就是眼睛對於線條、顏色、形狀、立體感與空間關係的敏感度,並能不能將視覺所接收到的訊息,在腦中呈現出來。是觀察力、圖像力、美感、空間感、方向感等多種能力的整合能力。 [1] 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能接受又能表達。

 

二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優勢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人視覺非常敏銳,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間感、色彩感、線條感,在日常生活中認路記人的本事大,對視覺元素的把握較好。擁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智慧的幼兒在繪畫、制模和建造、服裝搭配、圖形記憶方面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將來在職業偏向方面更傾向於設計類工作,如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雕塑、攝影師、美術設計……甚至還可能會成為發明家哦!

 

三 測測你的視覺空間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空間智慧有許多表現形式,對照下面的表現,你可以大致瞭解一下自己的視覺—空間智慧狀況。

1.做數學題時幾何問題學習得比較好。

2.注重外表的穿著,服裝的搭配常常被別人稱讚。

3.無聊的時候喜歡隨手塗鴉。

4.可以用圖形來表示討論中的問題。

5.喜歡組合模型玩具。

6.喜歡做白日夢。

7.喜歡自己閱讀、看電影、看電視,喜歡看書籍的插圖。

8.當別人轉述內容時,會注意看著對方的表情。

9.對人的臉孔記憶能力很強,只要看過一次,就很難忘記。

10. 喜歡利用地圖來找尋目的地。

11. 說話時臉部表情很多。

12. 喜歡寫作,繪畫,設計,塗鴉,製作表格。

13. 喜歡直接看到東西,而不是藉由別人的描述。

14. 喜歡跟人面對面接觸、談話。

15. 說話的速度比較快,但也可以很安靜,不說話。

16. 回憶事情時,會在腦海中重現當時的畫面。

17. 注意細節,喜歡制定企劃、計畫之後再開始行動。[選自《超強學習力訓練法(第二部大腦的功能)]

 

四 判斷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情況

***日常觀察

當寶寶大一點的時候,爸媽可以通過觀察寶寶平時的習慣來瞭解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發展狀況。例如寶寶喜歡塗鴉,看插圖比看文字有興趣,喜歡用鮮豔多彩的顏色來塗鴉,對於馬路上發生的事情記得很牢靠,喜歡自己搭配衣服,喜歡玩拼圖或迷宮,喜歡照相或被照相等,就說明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發展得較好。

 

***遊戲測試(適用於3歲左右的寶寶)

媽媽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哪一個在前面或哪一個在上面。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上、下、前、後。

隨意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喜歡左邊的玩具還是右邊的玩具(問的時候搖一搖玩具,讓寶寶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左右。

跟寶寶玩藏寶遊戲,讓他先去房間外面,告訴他等媽媽說藏好了,就可以進來找兔子娃娃。觀察寶寶知不知道內外的概念。

玩積木時要求寶寶把積木排列成一長排,並按媽媽的指示,依序將最遠、最近、中間的積木取來,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遠、近、中間的概念。

跟寶寶玩躲貓貓遊戲,指定寶寶躲的位置,如“你去躲到電視跟音響中間的位置,用右手捂住右耳,左手抱著肚子。” 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

 

 

五 如何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

媽媽可以通過遊戲或結合生活中的細節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從培養方位的概念、顏色的概念、幾何的概念開始進行,如果寶寶還不太會說話,媽媽可以讓寶寶用手指指出正確的答案。

 

***<方式一>方位遊戲

1.在跟寶寶溝通、遊戲的過程中加入方位概念,例如用“你用左手去拿在媽媽前面的紅色小熊給媽媽!”來取代“你把小熊給媽媽!”

2.看圖畫書時,媽媽可以指著書中的插圖要寶寶說出或指出哪一隻小熊在最前面,哪一隻小鳥停在樹枝的最上面。

3.照鏡子的時候,跟寶寶說說話,例如“動動你的左手,就可以看到鏡子裏的人也動動左手。”

 

*** <方式二>指出插圖的內容物

看圖畫書時,要寶寶說出書中的插圖都畫了些什麼,指出的東西越多越好。也可以要寶寶說說書上的鳥跟一般常見的麻雀、鴿子有哪里長的不一樣,以此來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注意在挑選圖畫書的種類時,一定要有認識環境的相關書籍。

 

***<方式三>一起逛街

帶寶寶逛街是培養視覺—空間能力最好的時候,媽媽只要刻意地多跟寶寶說話就行了。例如經過櫥窗時,問寶寶他看到什麼,他最喜歡什麼,離我們最遠的是什麼,最大的是什麼,寶寶自己覺得最可愛的是什麼等類似這樣的問題,之後要求寶寶用手指出來或說出來。如果是走每天帶寶寶散步的路線,可以讓寶寶想想下一家店會是賣什麼的店,或是經過櫥窗時讓寶寶說說有沒有哪些佈置跟昨天不一樣。也可以常常變換散步的路線,讓寶寶有機會從不同的方向行走來認識周遭環境。

 

***<方式四>自己搭配衣服

毎天早上幫寶寶穿衣服時,媽媽可以先挑選兩套衣服讓寶寶自己決定想要穿哪一套。等寶寶大一點會自己搭配衣服時,讓寶寶自己決定穿著,來訓練他的美學能力。

 

***<方式五>佈置家裏的環境

在家裏設置一個小角落,讓寶寶自己決定要放什麼東西來進行裝飾。

 

***<方式六>按主題找物品

每天選定一種主題,要求寶寶找出符合的物品。例如:在客廳裏面帶有紅顏色的東西有哪些?在房間裏面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戴在頭上的?這可以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

 

***<方式七>隨意塗鴉

在家中固定擺放一些紙、色筆,供寶寶隨意塗鴉時使用。寶寶有時塗鴉並沒有特定目的或是主題,有時只是色塊的表現。可以鍛煉寶寶對線條、色彩、形狀的把握,是提升空間智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方式八>填色

要求寶寶畫畫時將顏色填滿,或許寶寶在填色時會用跟線條不同的顏色來填充,這正是想像力的發揮,也是探索環境的開始,媽媽千萬不要要求寶寶畫出跟真實物品一模一樣的顏色。有些填色的書籍也可以買來讓寶寶填色。

 

***<方式九>自己觀察作畫

指定寶寶畫出生活中的物品,或是要求他以積木組合出來。千萬不要“指導他應該怎麼畫,寶寶畫出來後,也不要批評他畫得像不像,只要叫寶寶解釋他的圖就好了,在必要時給予細節方面的提示,讓寶寶重新觀察,並補充畫出。如果有媽媽的讚美,寶寶會更有興趣去完成。

 

***<方式十>畫出故事的畫面

媽媽說故事給寶寶聽後,要求寶寶畫出剛剛聽到的畫面,或是他最喜歡的一段情節。

 

***<方式十一>畫地圖

要求寶寶畫出家裏空間擺設的地圖,或是畫一畫到爺爺家去的路線圖。

 

 

視覺—空間智慧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視覺空間能力發展好的父母,所生養的寶寶這方面的能力也會比較好。

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完全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與父母的遺傳沒有多大聯繫。父母只要在生活中多多引導寶寶,讓寶寶充分接觸環境,再加上合適的培養方法,就一定能看到寶寶的進步。

 

***<誤區二>寶寶美學表現不好,一定要糾正他。

有時寶寶的服裝搭配結果可能不盡理想,但是既然讓寶寶自己選擇了,媽媽就不要干預或推翻寶寶的想法,或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寶寶身上,而要讓寶寶自己試著從錯誤中尋找經驗並建立美學能力。

寶寶畫畫的美觀與否還牽涉到手指肌肉發展的狀況,所以媽媽千萬不要急著批評寶寶畫得歪七扭八的。

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這樣的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

 

1: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空間智慧系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 現 孩 子 的 多 元 智 能

 

(本文已於20077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智商怎麼來的呢?1905年由法國比內設計,先找出各年齡層兒童的所知所能,依此設計可以客觀計分的題目。將測驗結果稱為「心智年齡」,原始目的在找出智能不足兒童,然後加以合適的教育,只是適用小孩子,而且是一種教育評估工具。

後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塔曼,將之改良成「史丹福比內測驗」,內容包括現代智力測驗中常見的語文、推理、邏輯、數字測驗等。適用於大人跟小孩,並將心智年齡換成一個明確的數字,稱為「智商」(IQ),就是將「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乘以100」。一般人都落在「100」左右,智商的數目多少,只是排名而已,智商140的人不等於是智商70的人的「兩倍」智力。

智力測驗種類繁多,但它只能測出「你已經知道的」技能或知識,無法測出一個人如何形成答案的「思考過程」;換句話說,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一個人學習或行程新觀念、新知識的能力。智力測驗高的人,只能說是他們知道的比較多。

再者到目前為止的智力測驗都受到設計者的文化背景所影響。智力測驗或許可以準確測出一個人在學校課業的表現,以及吸收知識的速度。但天才需要比單純吸收知識更多的東西,天才有躍過已知知識界線,創造出新東西的能力。

有個老生常談的例子:物理老師在一次期末測驗中要求學生寫出如何測量一幢高塔高度,在老師的標準答案中,必須利用氣壓計,測量塔頂的氣壓與地面的氣壓,依據氣壓差直就可換算出塔的高度。其中一個學生,卻寫出了十個答案;例如從屋頂將氣壓計擲下來,觀察記錄其下跌速度,再計算出建築物的高度。或是將氣壓計送給高塔的看守人,請他告訴我們他的高度。或是用氣壓器ㄧ個接一個的,用氣壓器的高度慢慢測量出塔的高度。

孩子與生俱來都是充滿好奇的,幾乎沒有家長不被幼童問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過。孩童也是充滿創意,與對週遭環境事物充滿直覺及想像能力。假如我們就是 那位 老師或是這位孩子的家長,我們是否接受這些偏離標準答案的答案?你是否會表示你的欣賞,並鼓勵孩子對自己的想法作出驗證?或是鼓勵孩子遵守老師所教導的標準答案,以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優異成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的角色之時,無不希望自己過去或現在所無法實現的需求,可以在下一代呈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不僅中國父母有,西方教育也同等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品質。當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時,讓教育從業人員與家長得以從智力測驗的迷思中解脫,更加懂得發覺與欣賞孩子的不同潛能。

現代的許多教育學者不斷的提出新觀念,打破對於『智商』的迷思。我們必須要先就什麼是『智能』做ㄧ個了解,才能更真切的理解人類的智能潛能。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者Gardner(1983)對智能的定義:「在某種文化情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能力」,這個定義強調智能的社會文化性,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價值觀,因而人們對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現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台灣的老ㄧ輩長者普遍性認為男幼童會比女幼童晚ㄧ點學會說話,所以當一個男孩子到了ㄧ般開口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時,家長並不會擔心這個男孩子是不是說話能力有問題,或是學習能力有問題。

Gardner1999)更進ㄧ步對智能的解釋是:身心潛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是一種處理訊息,這種潛能是在某種文化情境下能主動地解決問題或創造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這種定義中智能是看不到也無法測量的,這些潛能能否被引發出來,要視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及所提供的機會而定,以及一個人自身、家庭、老師或其他人影響下所作的選擇和決定。

從此看來社會對於智能的評價就像對美麗的評價一樣,會隨著時空、社會背景、當代的社會需求而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愛迪生,在他發明電燈與留聲機之前,他的爸爸與學校老師無不把愛迪生當成是一個笨蛋,因為他ㄧ直沒有辦法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及格的成績。

Gardner博士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特色有著下列幾項:每個人都至少有八種智能、智能以統合方式運作、大多數人的智能可以發展到適當的水準、適當教育可以提升智能的發展。

在跟家長接觸的經驗中,許多家長常常誤解了多元智能理論,而將孩童貼上標籤,例如ㄧ味的將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全都歸咎於孩童本身的數學智能較低。

或是只重兒童較為優異的智能的學習,忽視弱勢智能之學習。例如有些家長認為孩童有音樂天份,積極的提供孩童學習音樂的機會,而忽略了人的ㄧ生尚需要其他項的智能來協助解決問題。

也有些人誤認多元智能教育就是要強調分科才藝教育,拼命的送孩子學習各項才藝與技能,期望孩子能方方面面具備。其實在人類學習的過程中,本來就需要使用到多種的智能,才能完成一項新事物的學習。舉例來說:球類運動不僅訓練兒童肢體運作智能,也訓練空間智能,在團體的球類運動中更需要運用人際、內省、語言智能,來凝聚團隊精神與團隊合作。

語文智能

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以表達自己想法和瞭解他人的能力。

把語言的結構、發音、意思、修辭和實際使用加以結合,並能運用自如。

音樂智能

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能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

Sosniak(1985)指出音樂才能通常很早即顯露出來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Sosniak在研究音樂家之後發現他們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被視為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

肢體運作智能

肢體運作係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感覺,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邏輯數學智能

為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能計算、分類、分等、概括、推論和假設驗證的能力。

數學智慧下有三個次智慧:包括數學智慧、科學智慧及邏輯思考智慧。

 

多元智能

理論

   人際智能

即是許多智力的學者專家所主張的社會智能,或新近Goleman(1995)所提出的情緒智能(EQ),他們同樣是處理人事的能力,而不是處理物事的能力。

擁有這種智能較能自我省察與自我肯定,也較亦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群體生活,也較易於在社會上嶄露頭角。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係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

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自然探索智能

自然者智能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

H.Gardner(1995)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者智能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

內省智能

指了解自己內在感受、夢想和觀念,並能自省、自制的能力。

多元智能雖然表示大多數人都完整的擁有八種智能,但每個人都還是顯露出某些智能的較為優異(郭淑賢,陳淑惠,2000)。所以,GardnerCarbo等著名學者,主張向兒童傳授新知識時,最好由其最強的能力或發展得最好的智能作切入點(Carbo, 1987; Gardner, 1991),再利用其第二優異的能力或智能去強化學習。例如:以語言為主,感覺為輔的學生而言,最好能先透過語言、聲音等聽覺渠道去接觸新事物,再輔以實踐活動(hands-on activity)作配合,在真實場景或充滿實物的環境下進行,讓兒童透過觸摸及參與其中去「感受」知識。

家長不妨先在家中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現情況。做ㄧ下紀錄,往後我們會再將各項智能的優異點做說明,來發掘兒童的智能潛能。

 

參考文章:

超強學習力訓練法-胡雅茹

多元智能理論-朝陽科技大學 王為國

全方位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趙李婉儀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

捕捉聯想力,提升邏輯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ㄧ、聯想力奠定知識吸收與思考的基石

當外在的刺激由我們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接收,進入神經系統中,大腦將訊息傳送到潛意識中跟過去的經驗做比對,然後辨別出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遇到什麼樣的東西。如果過去的經驗量不夠做線索的比對,我們的頭腦就無法辨識與創造出新的想法。這樣的腦部運作過程,最容易看出來及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記憶力的好壞。

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艾倫研究發現,記憶靠的是聯想力,和智商沒關係。在兩千五百年前,希臘就出現一位過目不忘的遊唱詩人西蒙德。只要是他到過的地方,他都能夠清晰地記住當地的一草一木。其實,西蒙德只是靠聯想的方式來幫助他進行記憶。

在我們的學習之中,常常需要動腦筋思考,思考就是為了某個目的或是某個題目,所做的認知、想像、分析、判斷、演繹、歸納、推理、創造等。聯想力就已經包含了上述的部份動作,自某種記憶、感覺、印象而回憶起另一種觀念或記憶。我們所具備的聯想力,其實對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

創造是有效的組合各種資訊,再根據新的資訊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定義中第一句話所需要具備的其中一種能力就是聯想力,將各種零零散散的訊息,利用聯想力一一組合起來。

聯想力跟個人的生活經驗有絕對的關係,能不能在過去所見所聞之中,找到跟現在相關的事物。

聯想力好的人,能夠對同一問題啟發出多種方面、不同角度的構思。原有的資訊越豐富,構思的數量應該也要越多,但常常是因為對我們的聯想力缺少訓練,習慣循著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而無法流暢的連結出不同的構思。

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情引伸到其他地方,和其他相關的事情串聯起來;當點子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當我們能從越多種角度去構思。以上就表示我們的聯想力很不錯。在學習上也更能旁徵博引的將曾經學習過的內容作良好的串聯。

 

二、聯想力的分類

聯想力是一種思考上的聯結能力,它能促使我們產生水平思考、跳躍思考、逆向思考等重要的關鍵,所以聯想力豐富的人,其思路敏捷,反應快速,創意的泉源。亞里斯多德幫聯想下了一個定義:「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具備有大自然的規則性,也就是根據聯想而來的東西。」聯想力可以分為幾項,簡單的說明如下:

看到狗想到貓,看到雞想到鴨。藉著感覺、印象,依照事物類別的類似性去做聯想的結果。

說到夏天就想到冰淇淋、游泳。看到小鳥就想到鳥籠。從時間、空間、觀念的角度去做聯想。

還有從相反的方向來作思考角度。看到男生想到女生,看到黑色想到白色等。也就是人家常說的逆向思考。

看到颱風想到泥石流,說到得獎想到獎金。也就是兩者的關係是從因為所以….而來。

還有一種是在特殊事件中,或個人的生活經驗中,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例如:曾經到過北京天安門的人,只要說到天安門,在他的腦海裡「天安門」不只是一個廣場而已,還代表著北京。

 

二、聯想力之水平思考

傳統的思考方式,指的就是「垂直思考法」;人假定一個目標或是角度,然後像堆積木般,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依對錯的邏輯推理方式架構起來,就像電腦的操作一樣。

每個人都可以經由訓練而得到較佳的思考方法。訓練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打破既有的僵化思考,利用各種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管你所提想出來的答案是多麼的荒謬,不必先有「對錯」的判斷,只要放心大膽地去聯想,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狄伯諾極力鼓吹的「水平思考」,已經成為牛津英文辭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了。「水平思考」是指「透過非傳統方式尋找棘手問題的答案的思考方式。」

而「水平思考」是在思考的起點就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假設,像是積木一樣,再試著找找看這些積木有沒有可能有連接之處。像是發明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的方法,就比找尋如何治療天花的方法,不僅省時也省錢,且直到今天醫學界還找不出好的治療天花的方法。

 

三、邏輯力開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接收到很多的訊息或知識,如果沒有用自己的邏輯加以判斷,再多的訊息對我們而言也是無用的。

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都是「對」、「不對」的問題,除了肯定與否定之外,還有很多選擇。也因為事情的發生不僅是有一體兩面,還有一些條件不清楚的模糊地帶出現,有時讓人思考混淆不清,反而模糊了焦點所在。這時就必須要依賴邏輯力幫我們釐清事件的本質或本意。

「邏輯」是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整理出來的「基本」的思考原則,沒有學過邏輯的人,也能正確的思考;就像沒有學過物理學的人也會打撞球、游泳、騎腳踏車一樣。但是學過物理學對這些活動有幫助。

當兩個人在吵架的時候,常會聽到一方說:「這是什麼道理呀!」「這個人實在是不講理!」一個被人家說是「不講道理的人」和被人家說是「不講信用的人」,都是很沒面子的事。講道理就是講邏輯。有邏輯力的人,就可以更簡潔、準確、合理的思考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懂得邏輯思考的人能靜下心來聽取別人意見;心平氣和的婉轉說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很合理、很有條理、容易被理解、能化繁為簡,就具有說服的力量,能不被各種意見所混淆,使事物得到圓滿的結果。如果不懂邏輯的人,常常面臨困難,卻想不出方法。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沒有耐心,經常打斷別人的好意。容易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會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學習,我們想要找到最安全的方式,去完成我們的目的,所以我們會去上課、去聽演講、去看書、去請教別人,就是希望別人的經驗,給我們看他所走過的路,有沒有成功?夠不夠安全?但是光請教別人的經驗,不代表我們自己也能夠套用這樣子的成功模式。想想看,很多成功的商店經營成功之後,就會開放加盟連鎖,讓別人也能依循自己的成功模式同樣獲得成功,但是加盟商真的100%也跟著成功了嗎?

 

四、只是複製思想並不會讓你成功

複製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複製成功不是,複製思想(就是學習)也不是;放到學習這件事來看,學習者本身的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學習者本身的邏輯力。

當我們面臨失敗時,我們會知道原來我們用錯了解決方法。但我們學習效果不好時,我們就應該知道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錯了方向;不管事情或思想,一定都有先後順序,想清楚彼此之間的關連性,就已經踏出思考的第一步。

曾經有一位窮光蛋努力的思索為什麼我會貧困?是因為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如果財務沒有問題,那我就不會這麼窮的。為什麼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那是因為我沒有很多財產,工作收入也不多,沒辦法存下什麼錢,所以財務狀況有問題。我為什麼會又沒有錢,又沒有財產呢?原來就是因為我窮。

很多人常常被自己的非邏輯思考給耍的團團轉,而找不出糾結的線頭,陷入思考困境。我們做任何學習都一樣,老師所說的話或書本所寫的內容,大家的接收都是一樣的,但是聽進每個人的腦海中,所理解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成效就有所不同。好的學習成果,根基在好的學習能力,向外求來的捷徑,不ㄧ定是我們合用的。

蘇格拉底被處決的前一晚上仍跟學生侃侃而談,有一個學生對他說:「老師,我不忍心看你被不公平的處決!」蘇格拉底說:「難道你忍心看我被公平的處決嗎?追求真理!愚昧是罪惡的來源。」蘇格拉底一生秉持獨立思考,不斷的去探究真理,並且在雅典街頭上教導年輕如何思考。

所有眼睛、耳朵所接受的外在學習內容都是資料,資料進入腦中經由邏輯理解做出比較、分析、整理、歸納,才會變成知識,知識需要經由使用、運用、轉化才會累積成智慧。閱讀跟邏輯力之間呈現互為因果的關係,邏輯力高的人,理解力就高,自然閱讀吸收會比較好;大量的閱讀並比較相同主題之間的差異性,可以提升我們的邏輯理解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提升我們自己的邏輯能力,才能確保我們接收到的內 容是 老師所要給予我們的內容,我們也能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具體行為。如果我們本身的邏輯理解度不夠,再怎樣努力思考或是用功,還是達不到我們的目標-運用所學知識。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優等獎文章

 

展 現 創 造 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一、創造=創意+可行的做法

觀察力是一切思想活動的源頭,觀察力就像樹木的根一樣,不斷的從外在環境吸收訊息;聯想力就像樹木的樹幹一樣,不斷的把各項訊息輸送到樹枝上;邏輯力就像是樹木的樹枝,決定了樹木的生長形狀;創造力就像是樹葉跟花一樣,是我們所看到最美麗的部份;邏輯力跟創造力都是思考能力的一種,缺少邏輯力就長不出創造力,缺少創造力就像樹木只剩光禿禿的枝幹一樣,ㄧ點生命力也沒有。

創造是將新的事物引出的過程。以過去沒有使用的新鮮方式來看待任何事物,或賦予任何事物前所未有的新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包含有三個部份;一是高度的觀察力,從生活周遭中辨別出別人可能會忽略的有意義事物;二是高度的聯想力,以有意義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事物串聯起來的能力;三是勇氣,表現出新結果的勇氣。

 

二、習慣是創意的殺手

你最近的創造力如何呢?是否每天都會產生並運用新的創意?你會去參加跟自己所學無關的課程或會議?你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問一個人相同的問題,發掘對方心中真正地想法?你是常問「如果」之類問題的人?或是你常常說出以下列出的12句話呢?

………..這不是那樣的情形;

………..這不可能作做的到;

………..這絕對是不行的;

………..這不是一個對我們最好的結論;

………..這個想法我們用不到;

………..這個點子曾經想過了;

………..這成本太高了;

………..這緩不濟急;

………..這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

………..我們不能忽略了現實;

………..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這真是個笑死人的想法。

創意跟一個人的人格、習慣、態度、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因素常常會成為阻礙一個人創意思考的障礙。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創意的人,可以過著創意的生活,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開始穿鞋子、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打招呼、走路、開車、綁安全帶、搭捷運、刷卡、洗澡、睡覺、甚至談話、上網,幾乎99%的動作都屬於慣性的動作,動作一再地重複就慢慢變成是我們固定的習慣。習慣讓我們不用事事都依賴大腦一步步去思考跟下決定,例如天冷了多穿衣、早上遇到人說早上好,習慣讓我們的生活輕鬆又便利,可是這些行為是最沒有創意的。任何事情不管它原先的處理方式是多麼地有創意,只要一旦成為習慣,反而會變成扼殺我們創意的來源。

我們現在試著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注意一下,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現在換過來用跟原本相反的方式去做,雖然可以做得到但是覺得怪怪的。如果要你用你最舒服的方式交叉雙手,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原來的方式。第一次我們交叉雙手的方式,應該都只是隨機產生的動作,一次兩次慢慢地養成習慣之後。習慣讓我們覺得舒適,只要跟原本習慣不一樣時,剛開始總是覺得不舒服。

事實上習慣有很多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還影響著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人類是唯一有創造衝動和創造力生物。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新風格、新發現、新突破的科學家或是藝術家才有創造力。創造力跟天賦或是智商無關,人人都有創造力,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現出來。例如有一次家裡的漏斗一時找不到,我的媽媽就拿了一個紙杯,在底下鑽了一個洞,然後把杯子稍微壓扁,就可以把糖順利裝進罐子裡。

 

三、想像力是創造力之母

創造力會跟想像力有很密切的關係,想像力跟創造力一樣,都是將已經有的觀念加以分析、綜合,而創出新的構想,兩者是一體的兩面。至於想像力在學術上的分類很多,在這裡簡單的舉例說明:

臆測性想像-從來沒有實際經歷過,只根據片斷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而想出新的構想或是推測。例如:有一天媽媽跟姐姐在廚房洗碗,爸爸跟弟弟在客廳看電視,忽然聽到一聲碗盤落地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弟弟就說這一定是媽媽打破的,因為媽媽沒有罵人。或是台灣選舉季節常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命理師,根據所學的命理學說來推論選舉結果。

創造性想像-不管是舊東西賦予新的風格或是改良,將東西從無到有的思考過程。不被過去所限制,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想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創舉。例如:美國畫家海曼,畫素描時常常要修改時就找不到橡皮擦,非常生氣。於是他就把橡皮擦綁在鉛筆末端,後來朋友建議他申請專利,海曼成了「有橡皮擦的鉛筆」的發明人。

再現性想像-根據過往的經驗做延伸,重新做定位。例如味精的發明,日本 池田菊苗 教授分析於海帶的獨特風味,發現了「麩胺酸」,並且將之產品化(就是味精、味素)。或是富蘭克林帶著風箏與萊頓電瓶在雷雨中放風箏,閃電時風箏上鑰匙發出火光,富蘭克林兩手痠麻:「高興大叫,我被電到了!我被電到了!」證實天上的閃電,跟我們用的電是一樣的。

構造性想像-分析任何找出各種因素中合理而且有意義的組織或架構。例如:牛頓看天上的月亮每天都高掛在天空,不會掉下來。炮彈卻會掉下來,他怎麼想也想不出為什麼。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很久,看到成熟的蘋果掉下來落到地上,突然高興的跳了起來,因為他發現了地心引力了。就是從月亮、蘋果、砲彈這三樣東西所推理出來的。

替代性想像-改良現有的事物不合意的地方。例如要跑得快,就必須選運動鞋代替皮鞋。例如:萊特兄弟對於人不能飛這件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鳥,發明飛機。對於飛機需要滑行跑道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蜻蜓的飛行樣子,發明了直升機。對於夜間行動視線不良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蝙蝠以聲波掌握物體的所在,發明了雷達。對於哺乳類無法在水中長期生存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哺乳類海豚的換氣及潛水方式,發明了潛水艇。

 

四、投資時間去捕捉創造力

創造力常常被人形容的好像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難以捉摸、無法具體形容的東西。事實上,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理論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魔術。創造力其實是把過去存放在我們腦中的舊觀念,應用在新場合、新方法、新組合。

很多人常常說他們很忙,一大堆事情等著馬上去做好,抱怨著沒有時間好好的思考。實際上,不願意花時間去想新方法的態度,也是一種習慣。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思考得越多,就會越有時間。」告訴我們如果願意多花點時間,去想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自然就會幫我們節省很多做事時間。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像鋸木工人一樣,陷入下面的困境之中;面對堆積如山的木材,鋸木工人埋頭苦幹,一直不停地鋸木頭完全不敢休息,沒有時間想什麼其他的方法,也沒有時間去將鋸子磨利,因為木頭實在太多了,只能將時間全數花在鋸木頭上,不能讓浪費,於是斧頭越來越鈍,效率越來越差。很多人面對問題時就像鋸木頭工人一樣,不願意投資額外的時間去磨利他們的創造力。

達文西小時候就是腦袋中充滿幻想的小孩子,因為想像力太過豐富了, 常常 老師跟家人都認為達文西愛說謊,而跟達文西的爸爸告狀。幸好,達文西的爸爸都會這樣回答:「他不過是個愛作夢的小孩罷了!」如果達文西生長在現在,可以想像的是,可 能會被 老師跟家長認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甚至常常被處罰或是被要求作業要重寫,需要被嚴加管教。想像力、創造力、學習興趣、嘗試錯誤的勇氣就這樣的被扼殺了。

不管學術上的分類如何,「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是要從過往的生活經驗中,讓我們找出對未來有幫助的地方。創造力豐富的人,生活角度會越來越廣,於是生活態度會越來越美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活動都可以保養我們的創造力。當我們看完電影之後,買個電影原聲帶回家聽,聽的同時在腦海中重現原本的情節畫面。如果喜歡閱讀小說的人,可以試著閱讀科幻小說,讓自己的想像力一起進入超現實的環境中。喜歡動手做東西的人,可以學習一些理論少、創意高的活動。例如插花、變化髮型、手工藝等。

 

五、生活創意小故事

網路上有一個笑話,說明了創造力隨時都會出現,只要你能用心去探究問題,創造力無所不在;

乍聞朋友「佑道」的兄長名字分別為「圖道」、「焉道」時,心中暗自猜想命名者定是學識淵博,且對於中國人所謂之「道」有深厚的研究,更臆測其名必定出自於古書的某一章節。

終於有天難掩好奇心,將滿腹疑問請教同事佑道,佑道聽完我的問題之後哈哈大笑,然後娓娓道來其「道」。

原來佑道的兄弟名字都是父親所取的,佑道的父親是位純樸莊嫁人。生大哥時,正是他家的花生田收成時節,為了慶祝花生豐收、又生了兒子的雙喜臨門,他父親決定為兒子取名為「圖道」,因為用台語發音,跟花生(土豆)同音,用字也不俗,所以老大就叫「圖」。

後來生了二哥,覺得「道」字頗為文雅,希望也將此字放到名字裡,二哥生來白胖可愛,日後肯定是個大帥哥,於是命名為「焉道」(音似台語的「英俊」)。

媽媽懷老三時,眾人都依照肚子的形狀猜測這一胎一定是女孩,父親獨排眾議,堅信一定是男兒,後來不出所料,果然生了一個胖小子,既然是猜對了,於是就有了「佑道」(因同台語的「猜到」)的名字。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