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慧 自然探索智慧

(本文已於20079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發表 作者:胡雅茹)

一、什麼叫自然探索智慧

3-4個月的嬰兒就開始學習看自己的手和辨認眼前目標。5-7個月的嬰兒會想用手捕捉想要的東西。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連串對外在環境不停地探索的過程。

H.Gardner(1995) 補充加入第八項智慧-自然探索智慧,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探索智慧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且此種智慧在其他動物身上亦可發現,藉此種智能,人類得以便是植物、觀測天氣與及找尋糧食資源,進行採集、狩獵進而以農耕的方式求取生存。(1) 所以說自然探索智慧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H.Gardner並進一步說明,自然探索智慧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如奧地利修士孟德爾(G.J. Mendel)由碗豆實驗察覺遺傳定律,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D.Mendeleyev,1869)由當時地球已知元素發現週期表的存在,並預測未來可能被發現的元素,都是這種能力的極致表現。

自然被認為是知識的核心。就如同美國一位自然學家John Muir曾經說「假如你拾起一片樹葉然後思考它,你會瞭解這片葉子與地球上其他每一樣東西的關聯」。只要孩子花點時間來享受及辦別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即能夠充份啟發所有的洞察力及經驗。當然,這也是家長能提供給小孩及自己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

二、自然探索智慧的發揮

簡單的說,自然探索智慧是指人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即是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並且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

或是指對自然特別瞭解或有志研究自然的人,特別能理解自然界的變化,如動植物學家、海洋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環境生態學家、環保人士、生態攝影家、園藝工作者、國家公園巡邏員、動物園管理員等。

這項能力較為優異的人,能夠輕易的區別動、植物、天文星象,喜歡接近大自然,喜歡種植、飼養動物、登山、潛水、旅遊等活動。

像孩子喜歡戶外活動,深深喜愛自然界的生物,從一隻小昆蟲到一棵巨齡的大樹,都是他研究的對象;還會花很多時間運用放大鏡、望遠鏡做不同的觀察;喜歡收集標本,對動植物如數家珍。

常接觸大然的孩子較尊重生命且情感豐富,心胸也較開闊,懂得惜物、愛物。有時連一顆小石頭,在孩子的心中,都可能是活的,甚至是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

三、家長如何做好引導孩子的準備

<事前準備>

每次都要與孩子討論時間和去處,討論到那裏玩什麼?做什麼?事先應當準備什麼?準備的內容應包括閱讀或講解關於目的地的資料、科普常識或傳說,準備好玩時必帶的工具、儀器和生活用品;還要預料到遊玩時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如氣候突變,遇到蛇等危險物),應作哪些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接受磨煉,勇敢探險,保證安全。

貼近大自然得從小開始,興趣才能持久;喜愛大自然得從家長開始,若家長本身就老嫌泥土髒,孩子多半免不了會對大自然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事後紀錄>

活動當晚,引導孩子寫旅遊日記和觀察日記,把所做所想、所見所聞的真實而細微的感受寫下來,把發現的問題、思考過程和解決結果記錄下來,以加強思維、記憶和想像。一二年級的孩子如果還不會寫日記,可以要求他口述活動和感受,家長幫助記錄,然後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寫。

<輔助設備>輔助可以測定感覺器官感覺不到或感覺不精確的一些事物。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三棱鏡、指南針、尺、量杯、秤、溫度計、濕度計、地球儀等。

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然探索智慧

生至六歲的孩子是感覺的探險者,透過感官來獲得知識。要讓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分類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飼養、採集、製作等動手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認識自然界的能力。認識和瞭解自然事物和現象,離不開實踐,大自然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好課堂,不要把孩子留在教室裏,要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去。

平時刻意詢問孩子問題像是馬路邊的小草如何生長?行道樹樹枝如何發芽?樹葉怎樣掉落?牆縫裏怎麼會長出小草?螞蟻怎樣搬食物?蜘蛛怎樣結網?小鳥怎麼飛?

觀察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春夏秋冬不同的天空,區別晴天、多雲、陰天,觀察月亮的圓缺,認識四季星座的變化,雲彩的變幻。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屋裏也有大自然,如蚊子什麼時候叮人最厲害?鹽怎麼潮濕了?菜刀怎麼生了鏽?屋角怎麼長出了綠苔?山的顏色為什麼會變化?收音機變換了方向為什麼聽不見廣播了?下雨前家裏為什麼悶熱?爺爺為什麼腰疼?

要搶在兒童習慣了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之前,啟發他們多提問,多思考,多討論,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從小給他們一雙帶疑問的眼睛,一副帶疑問的耳朵,一個善於思索、對問題追根求源的大腦。這樣,他們將來才有可能去揭開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奧秘,做出重大的發現、發明和創造。

<方式一>跟新生兒進行面對面遊戲

邊微笑邊緩慢地將臉轉向右側或左側,讓孩子的視線隨著你移動,至少停留幾秒鐘。幫助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意識,培養他的好奇心。

<方式二>平時鼓勵孩子在家庭附近的自然環境中玩

<方式三>安排一年四次,需花費半天時間以上的出遊

讓孩子接觸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大自然的變化。盡可能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不同的面目,接觸多種自然現象,尤其是要多接觸原始的自然狀態,如大海、沙漠、森林、沼澤等等平時較難見到的去處

另外,每12年最好到較遠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即使天氣不好也可以出遊,讓孩子感受各種天氣的變化。

<方式四>採集大自然

小魚、小蝦、昆蟲、樹葉、野花、種子、各種石頭、礦物及凡是孩子覺得好奇的大自然產物。這些採集來的物品要保存好,有的可以飼養,有的做標本,有的將來做實驗,如種子可以種植,樹枝可做盆景,樹葉可做剪貼畫等。

收集標本,利用標本與觀察大自然玩比較、比對和分類的遊戲。

<方式五>跟孩子說有關大自然的故事或神話

例如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故事、麥哲倫、哥倫布環遊世界的探險故事等。還要多閱讀詩詞文章中描寫大自然的名篇,多學習反映大自然規律的成語。

<方式六>陪孩子閱讀大自然攝影集、旅遊介紹

<方式七>把大自然引進家裡,指導孩子處處留意、細心觀察和記錄。

種豆芽、做麵包餅乾、做菜前解剖雞鴨魚肉、摸自己脈搏與心臟的跳動,觀察燃燒的火焰。

養蠶寶寶、養寵物等給予孩子機會學習責任感及培養對自然學習的態度之外,更直接的建立了孩子們的信心;當孩子們能夠成功的照顧它們之後,也就可以照顧其他及其環境。

<方式八>在家種植物

只要孩子會說話、有自由行動的能力時,就可以開始嚐試著讓他種植植物,一般上幼稚園之後就是很恰當的時機。孩子的喜好有90%受父母親影響,所以想培養孩子喜好植物,父母本身也要有興趣。舉例來說,徜若父母本身就不愛種植,不斷地嫌泥巴髒,那麼長期下來寶寶多半也會抱持這種想法。

香草植物的用途廣,不僅可以入菜還可以泡茶、做餅乾;並有其特殊的味道及外型,對寶寶來說較新鮮、好辨認。

柚子、龍眼、蘋果、橘子等常吃的水果,也是寶寶最棒的大自然初體驗。但水果成長需耗費較長的時間,寶寶的耐性不一定可以維持,因此重要的是過程,藉由發芽、開花的過程,寶寶可以認識生命的源起。

小朋友平時常接觸的蔬菜。如:高麗菜、青江菜、茼蒿等,可以現採現吃的,對寶寶都有頗大的吸引力。媽咪只需找一處陽光充足的陽台,及一個較深的大盆子(如:寶寶的小澡盆,先在底部打幾個洞),拉著再倒入培養土、植入種子,就大功告成。

做觀察日誌也是培養孩子觀察力的好方法。除了親自到戶外認識花草,每天從圖鑑上認識一種植物,也是很棒的經驗。由父母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使植物自然地融入孩子的世界中,才能使孩子的喜好得以延伸,待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還能保有愛惜花草的好習慣。

<方式九>玩泥巴

可讓孩子自然地接觸大自然,還有助於其末稍神經的觸覺發展,好處不少。當然如果您真的不方便帶孩子至戶外,陶土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不用擔心孩子接觸過多的化學顏料。

<方式十>想辨法解決日常遇到的難題

  孩子總喜歡摺紙飛機,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嘗試找出怎樣摺紙飛機能滑翔得最穩定而達至飛得最遠的效果。或是在玩飛盤時,如何把飛盤丟的高或是丟的遠?怎樣才能又高又遠

家長可以試著在生活活動中問孩子,跟孩子一起想怎樣解決問題,培養孩子觀察這個世界,並思索如何協助世界更美好。

<方式十一>幫他複習學過的動物、植物。

五、培養自然探索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到大自然中去

常見父母帶孩子春遊夏旅,到風景優美的地方玩耍。孩子穿著漂亮衣裳,背著大包零食,還塞滿了零花錢,出去奔跑了一天,嬉鬧了一天,吃喝了一天,甚至在公園裏踐踏草坪,隨處拋撒廢棄物,最後高興而又疲憊地回家了。

這樣出去玩但所受教育實在是膚淺得很,甚至還產生相當的負效應,如孩子極易養成見美不美、見奇不奇、浮躁不羈、講究吃喝的不良心理。

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有目的性,根據遊覽地的特點、地理條件、季節,確定做什麼,觀察什麼。

到大自然中去不僅要看、要玩,更可貴的是同時要做,如去學習照相、素描、採集、認物、鋤地、釣魚、划船、溜冰、滑雪、爬樹、野炊、露宿、堆雪人、植樹、登山、游泳、放風箏等。

大自然中許多現象是短時間出現的,必須隨時注意,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和活動,不可放過。例如曇花一現,櫻花盛開,油菜花遍野,荷塘月色,大雪覆蓋,電閃雷鳴,暴風驟雨,日食月食,日出日落,蠶結繭,蛇蛻皮,樹發芽,雛雞出殼等等,這些現象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天就消失了,特別要提醒孩子抓住機遇,注意觀察。

<誤區二>怕回答不出問題而逃避孩子的發問

相信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時就很頭痛。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喜歡提問,並能提得出各種問題,這是他們求知興趣和聰明才智的表現;而善於提問又是推動深入實踐和觀察,充分發展思維和想像,掌握豐富知識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動力。所以學問是又學又問的結果。

如果家長不知該怎麼回答,或是不知道答案,其實正是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引領孩子一起查字典、上網詢問、到圖書館找資料,讓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始終要鼓勵孩子善於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和討論問題,懷疑不科學的解釋,學習查閱資料和正確解答問題,養成觀察提問的良好習慣。

<誤區三>不需要給小寶寶獨處的時間

  不要無時無刻地拿個玩具在寶寶眼前晃來晃去,這樣做不但不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反而會令寶寶疲憊不堪,甚至會讓寶寶的觀察範圍縮小,只注意自己眼前的玩具,而減少對其他資訊的攝取。有一種觀點認為,小寶寶需要爸爸媽媽夜以繼日地關懷和照顧,但也不時需要地一些自我空間,一個人玩玩具,或者到處爬一爬。

一旦寶寶確認家長是值得信賴的,並可隨時從家長得到愛和幫助,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旅程。也許你會發現,寶寶經常會拉著你,把一朵花指給你看,或者是拼命地讓外婆去看他發現的一顆星星,其實這些行為都反映了他想建立一種親人支持他走向外面世界的關係。這時家長應該多和寶寶目光交流,這樣可以激發寶寶想要與人交談,進而進行交流的欲望。只有更多地探索和與外界交流才能更好地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讓他們越來越聰明。

 

1:Barkman,1999;Burke,et.al.,1994;Glock,et,al.,1999;Roth,1998)

 

參考書目:

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張湘君、葛琦霞

透過科學專題研習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展-蘇詠梅、鄭美紅

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