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詹院長:

 

很開心收到你的回應!

 

科學家總是盡力用一己最大之力,設定實驗條件去揭開人類大腦秘密。我本身是第三類組的學生,我當然同意科學驗證的重要性,畢竟中國人最喜歡說「眼見為憑」,也因此科學家總是受人尊敬的。

 

您在信中所說的內容並沒有錯,我認為只是我倆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已,如同<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樣,每個人都想要知道大象是什麼,個人經驗不同,導致詮釋方式不同,但都是大象的一部分。

 

大腦吸收資訊,然後內化成知識,這個過程需要很多內在因素組合,才能順利達到。您信中所說「速讀若有效果時,主要還是靠高度專注力及認知基模(schemata)的廣度」,這點我同意。但我要稍微修正一下成為「革除默讀與透過眼腦直映,是一種達到上述兩種情形的方法」。我的論點就像是美國人鼓勵孩子玩橄欖球,並不是希望他成為橄欖球國手,而是希望他從這個過程中能獲得意志力、榮譽感、團隊感、合作能力等。所以速讀是一種過程,而閱讀品質才是目的。

 

我們學習閱讀,從小開始,從認字->字義->詞義->句義->段落意涵。曾志朗教授研究與速讀並不衝突,在實際閱讀時,常常不一定需要一個字一個字默讀過去才會有比較好的理解,常常我們是只要看到某些關鍵字詞,就知道文章大概在講甚麼。

 

您的觀點著重「閱讀」的成效這件事情,這一點我是同意的,在我書中第45頁開始的「對速讀的錯誤認識」中提到:

1.學習速讀是為了要追求更好的閱讀品質才是,不是光求速度就好。

2.不同的閱讀題材,會有不同的閱讀速度,能自由依照內容的難易度調整閱讀速度,才是最重要的。

3.懂得篩選出重要關鍵字並加以吸收,才是速讀的方法與精神

 

以上是全腦式速讀法所訓練的重點,教導學生該快快讀的書就要快快讀,不要浪費時間去精讀,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放在值得精讀的內容上,要懂得分辨甚麼書該速讀,甚麼書該慢讀。甚麼時候要速讀,甚麼時候要慢讀。

 

我這近八年來個人教學經驗是,不管台大學生或一般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班學生、社會人士來學習速讀,不管他們本身是主修哪一類組的人,他們都希望能提升閱讀與學習的「速度」與「理解」。他們幾乎都在學習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過去都執著於初階的閱讀:字義理解與句子意義的理解(大學以前的學校考試最常考的),而忽略了高階的閱讀是要除了要掌握文章意涵外,還要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做連結。

 

而傳統的速讀訓練方法,僅僅是標榜「速度」,這是我稱之為學習速讀的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適合拿來練習的內容就是您所說的報紙雜誌那種。速度能次次都穩定後,再進入第二到四階段的訓練。

 

(全腦式速讀訓練方法從這裡開始)第二階段就要進入到「理解」,這個階段要求的是保持閱讀速度不變,開始用平時不擅長或是不熟悉的內容來練習。

 

我所教導的速讀訓練是教導學生不要只是求第一階段的「速度」,還要進入過第二到四階段的「理解」,才是真正學好速讀。

 

你信中所舉的例子都是屬於教科書、論文類,這種內容在第一次的學習時,本來就不適合拿來速讀。但是在重複學習時,就很適合用速讀的方式進行複習的工作。

 

因此我認為,你跟我說的是同一件事情,並沒有衝突,第一次學習教科書、論文的速讀訓練是屬於第三階段的才會進行的。

 

當然在我這本<<眼腦直映快讀法>>的書中並沒有提到四個學習速讀的階段,因為這是我在課堂上需要測驗學生後,根據每個人的閱讀理解程度,分別給個人練習建議時才會教的內容。也是因為很難訴諸文字化的內容,因為要根據不同人給不同的建議,所以寫淺了會有讀者自己亂練一通浪費時間,寫深了又有讀者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怎麼練習,於是乾脆不要寫進書裏。

 

您於信末所提的「在腦中根據意象或某種特殊的符號系統來思考,而不需要在腦中使用語言」的現象,的確是我希望學生能達到的「眼腦直映」的效果:眼睛看到甚麼,腦中就要相對產生反應,這個反應可以是圖像化的或是某些關鍵字的存在,但絕不能是文章中的整句句子。「眼腦直映」並非完全否定文字語言的存在,因為文字本身也是一種圖形符號,我們本身也很需要透過文字跟語言來傳達腦中想法。我也很希望看到能有一些科學的實驗,來證明這一個現象。

 

再次向您感謝你的回應,讓我能在前人科學研究中收穫很多。以上個人想法,還得再佔用您的時間去閱讀,很開心能有與您交流的機會。

 

新春愉快!

 

胡雅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