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際 關 係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年11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一、什麼叫人際關係智慧
人際關係智慧是留意個人差別的能力,特別是察覺及分辨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感受、性格、動機、目的的能力。什麼是他人的動機?他人是怎樣工作的?如何才能與他人更好地合作?
人際關係智慧也可以說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使我們瞭解別人,掌握與別人溝通時,注意他們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情緒、氣質、動機方面的差異,並能運用語言、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方式與他人相互交流資訊、溝通情感的能力。能在團體中扮演各種角色,如團體成員或領導者。人際交往智慧使人更好的與他人一起工作。 (註一)
具有熟練的社交技巧的人能夠表露心聲,並善於提高別人生活品質的人,都具有積極、正向的人際關係智慧。
人際關係智慧也包含洞察自身的能力。它意味著能否傾聽內心的聲音並採取適當的措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如何計畫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註二)
二、人際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人際關係智慧發展較好的人可以理解他人及其關係、識別他人隱藏的需要和意圖。善於傾聽、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通常在人群中十分自在,喜歡和朋友一起;喜歡參與團體活動,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善於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並能發現其個別的特質。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應來思考。
擅長人際關係技巧的人喜歡和年齡相仿或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由於具有影響同伴的能力,他們在小組工作、集體攻關與合作中經常有優異的表現。有些人很能體會別人的感覺,對多元化民族的差異感到好奇,或對課堂學習與社會的關聯感興趣。有些人則能對任何社會或政治議題持有獨特的見解、並且能夠經常幫助他人、尊重不同的價值與意見。
領導者、政治家、外交家、心理諮詢人員、公關人員、演員、推銷員、教師、政治家、宗教領袖、律師、管理人員、人類學家、仲裁人員、法律顧問、護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校長、臨床醫生、旅遊代理需要具有較高的人際智慧。
三、如何判斷孩子的人際智慧情況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慧的寶寶喜歡看到陌生人,充滿好奇。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愛笑、喜歡與人互動,討人喜歡。會主動靠近其他的寶寶,想要接觸、並和他一起玩。
兒童時期,人際交往表現為善於體察家長的喜怒及心情,懂得察言觀色,能識別他人的情緒變化,善於與他人合作等。可以從下面行為發現;
1. 能夠關注、安慰、照顧、教育別人。
2. 勇於承擔責任,積極地進行分工合作、而不注重在遊戲中競爭。
3. 在小組中扮演領導角色,表現出組織和指揮團隊的才能。組建團隊,或者在同伴中推動團隊關係。
4. 能夠解決他小朋友的衝突,使得每個人開心。
5. 喜歡和別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歡一個人待著)
6. 在人群中既能擔當領導人,也能扮演好服從的角色。
7. 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
8. 能夠傾聽他人說話。通過傾聽明瞭他人的動機、意圖,自己才能作出合適的行動,對他人作出適當的反應。
9. 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
10. 喜歡交新朋友
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智慧
兒童的人際智慧,取決於家長在兒童早期成長的過程的培養與開發。1歲以下的寶寶,見到自己喜歡的人會要求抱抱,也會對著陌生人微笑。
1歲過後,能區分自己與別人,也能區分媽媽和旁人。不願與陌生人多接觸,在新環境裏他也表現出木訥、不能適應。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環境可以讓他感覺安全和放鬆。從3歲開始自己獨立,從獨自遊戲到喜歡與同齡兒童遊戲,這是兒童人際關系發展的關鍵時期。
1. 多參加集體活動、邀請小朋友來家做客、去別的小朋友家玩
拉著孩子的小手跟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打招呼。讓孩子感覺通過語言和動作與人互動的快樂。在互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用眼睛看著對方,讓他體會與人在視覺上的交流。
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他們會相互學會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以及人際問題的解決方式。家長需要做的是教育孩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提醒他多與周圍的小朋友進行溝通,協調好人際關係,引導他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若孩子內向,只要孩子的行為改變一點點,不管家長滿意與否,你都要鼓勵讚美他努力的勇氣。
2.讓孩子參與接待、適當地帶他參加各種聚會
家長會給孩子好的人際交往示範:你同鄰居熱情地打招呼,和小朋友問好,然後寒暄,最後道別說再見,整個過程都被孩子記在心裏。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這些社交經驗,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身教是最重要的部份,不管是對待親近的家人、或是附近的鄰居,孩子自身也要與各種人交往,給孩子帶來更多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也讓孩子學習與大人打交道。這樣次數多了、自信心增強了,孩子在人前也就落落大方。
3.和小朋友一塊玩耍,一起回家
為孩子與其他孩子接觸和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只要有機會,就要盡可能創造一起遊戲,讓孩子能夠深切地體驗到與同伴合作的樂趣。逐步培養他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的精神,從而獲得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意帶孩子找鄰居同齡小朋友玩,想玩別人的玩具時先把自己的玩具同別人交換,不可硬性奪過來,讓他漸漸學會一些交往技巧,再慢慢擴大他的交友範圍。
4.通過鏡子認識五官和觀察人的表情。讓他用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建議你經常抱著孩子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認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並讓他用手摸自己的臉和五官,讓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使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特徵,幫助他快速識別出電影或電視裏的人物是否反面角色。鼓勵他演短劇和小品。看過電視後談談戲中的角色,儘量要求他將戲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徵述說一遍。
從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去覺察和接納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學會參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體會別人的感受;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5.鼓勵他主動地幫助別人
如當別的小朋友生病後,可讓他去主動看望,或者多讓他經歷一些困難和失敗的考驗。
6.培養社交禮儀
隨時隨地把握學習機會,教導孩子瞭解『禮貌』。在不小心踩到孩子時,家長也要記得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貼心,逐漸建立孩子對人的同理心。
讓問候和感恩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以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就會很自覺地打招呼和說謝謝,而這正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
8. 培養團體感
在家中凡是有好東西每人都有份,誰也不許挑。
9.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媽媽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試著多讓孩子獨立做家事,像是拿紙巾、塑膠碗、書本等,並且多鼓勵孩子把自己丟的東西撿起來;每當孩子做了這些要求的小事,別忘了稱讚他,並且重複唸一遍他的好行為,這樣自然會讓孩子覺得「幫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為避免孩子以後在團體中難堪,要培養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則因小事被小夥伴嘲笑而變得害羞,不合群。
10. 問孩子問題,為什麼他們會對他人的動作和情感做出這樣的反應
1-3歲的寶寶還不懂得「同理心」,他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處境,這時候故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媽媽可以藉著說故事,和寶寶一起討論故事的內容,引導寶寶瞭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行為、動機和感覺。
寶寶有了安全感和同理心,媽媽才能適時的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例如:這時候媽媽告訴寶寶:人跟人相處要有禮貌、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等,寶寶才能夠理解。“你為什麼覺得他會這麼想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會怎麼想呢?”“你曾經這麼想過嗎?什麼時候?”“為什麼他會這麼做呢?”“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為什麼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麼使他成為領導者的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開始理解人們的行為。(有時在看電視和電影的時候問這些問題,考察他們的個性,比談論現實中的人物會更簡單些。)
11.通過角色扮演來學習人際互動。
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來和寶寶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來和寶寶對話,通過布偶將一些日常對話和小故事講給寶寶聽,不僅可以讓他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視覺力和想像力。
12. 看病遊戲
這個遊戲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戲。一個做醫生,一個做護士。假裝玩具娃娃生病了,醫生給它看病、護士照顧它。學會了解決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修養使用與分配等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13.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個人經歷、與孩子討論有關人際關係的話題。
大人們經常不向孩子們解釋他們的行為。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爸爸或媽媽的感受會那麼特別,他們的行為那麼特別。不管這種表現是表達對別人行為的失望、對自己行為產生的挫敗感,還是由於學成了一些東西而感到高興,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們談談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這麼做。
14.幫助孩子瞭解別人對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15.讀有關動機及人格特質的故事給他聽,或與孩子討論故事人物的需求。
五、家長在人際智慧智慧方面的注意事項
1.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根據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利用周圍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來為寶寶創設各種條件從而培養他們的人際社會智慧。
媽媽們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寶寶特別愛說:「這是我的」,他們會當著別人的面前盡所能地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來拿或碰等等。如有好吃的東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吃。看到新奇玩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先玩,他們並沒想到其他小朋友也想玩。因為自我中心是幼兒期的特點,孩子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4歲幼兒對朋友的理解是,「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人」。要給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與同齡人充分交往。
2. 用口頭語言、表情語言和肢體語言來鼓勵和支援寶寶。
外出作客或家中來了客人時。孩子一般都喜歡聽好話,不願在別人面前出醜,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別人面前揭短處,多談優點,並恰當地提出自己的希望。
在困難、失敗的時候,家長應做的是「肯定成績」,而不是訓斥、嘮叨。這時孩子最需要的理解、同情、體諒,不能批評指責。對不足之處幫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走出困境。這樣孩子會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別人。
3. 要敏感地注意到孩子受到的傷害。
小孩子可能願意向你傾訴他們的煩惱,大孩子會感到尷尬而將痛苦隱藏起來。因此不要對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輕易放棄。
六、家長在人際智慧智慧方面的認識誤區
1. 怕孩子受欺負,所以成天把孩子關在家裡
家是天堂,不是避難所。孤獨中長大的兒童,不適應環境,缺乏自我控制,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感,內向、孤僻情況將持續到少年。
2. 要求孩子時間用於彈鋼琴、學外語、寫字等,不讓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玩耍。
獨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夥伴,家長更要在孩子的交往方面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孩子走向夥伴。
3. 過於嬌慣溺愛、過於嚴厲
家長不恰當地贊賞孩子,使孩子容易高傲,不願意和其他小孩子玩耍。也不要對孩子打罵,這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孤獨的性格。
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孩子就失去了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家長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家長先開口,教他叫叔叔或姨姨。家長常喜歡拿孩子來炫耀,次數多了則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家長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當孩子頑皮時,家長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4. 總是希望他們的孩子扮演領導的角色
雖然有時孩子也是這麼希望的;其實讓孩子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成為一個領導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被管理者。
5. 成人過度的直接干涉將剝奪幼兒的發展機會
家長怕孩子吃虧,過分保護,使孩子膽小怕事、遇事畏縮、躲避、愛哭泣、不敢與人接觸。家長應該加強孩子的應付能力,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當孩子發生爭執時,家長的引導方式和態度將會影響他未來的人際發展。建議用轉移的方式來解決,比如:用玩具或有趣的食物來吸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問題,有時在孩子眼中卻往往被看得很重,不管家長有多焦慮,也不要表現出對這種事情的過分關注。家長應該是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之後,談一談解決辦法,然後結束這個話題。
曾被別人拒絕的孩子往往是工作最努力、最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人。她們從兒時的經歷中學到了應付人生逆境的手段,也許因此會更加容易成功。
註一: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H. Gardne出版「心理結構」(Frame of Mind)一書所提倡的多元智慧,將人際智慧列入個人智慧的重點之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沙洛維(P.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梅耶(J. Mayer)乃創立情緒智能一詞,提出情緒智能五大要素:
1. 認識自身情緒:某種感覺一產生,就能覺察到;較能瞭解自己情緒的人,較能駕馭自己人生。
2. 妥善管理情緒:情緒激勵時,能夠保持冷靜,加以自制。
3. 激發自己:積極樂觀、建立明確目標,激勵自己追求成就。
4. 認知他人情緒:覺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具有同理心。
5. 人際關係管理:善解人意,與人相處良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網路,幫助自己成功。
註二:
根據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緒智商)管理學家的研究,構成人際智慧的四大要素是:組織的能力、協商的能力、聯繫的能力、分析的能力。
組織的能力:把人凝聚成同一志向目標的團體,把事情理出頭緒來掌握,把言詞歸納成清晰的重點,這些就是對人、事、語文的組織能力。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要件。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劇院的導演與製作人、軍隊指揮官及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多具備這種能力。
協商的能力:人際的排難解紛,事情的相生互補、化異為同,善於仲裁與排解紛爭。是從事外交、公關、法律、咨詢等專業必備的能力。
聯繫的能力:即表現同理心的能力。這種人很容易將心比心、易地而處、善體人意、方便溝通。適於團體合作,更是忠實的伴侶、朋友與事業夥伴。其中教師、推銷員、管理者、宗教家、慈善家、社會工作員等更不可缺。
分析的能力:敏察他人的行為動機與情感,客觀解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正確詮釋別人的語言文字,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是心理醫師、諮商輔導師、專業顧問、小說家、劇作家的必備要件。
參考資料:
親子相處時間長短與幼兒人際智慧發展的相關研究——徐中偉
變色龍與低能兒 宇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