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5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研究了18個人的大腦,繪製了400個不同的手臂動作到達目標時的MRI圖像。他們發現,大腦在計畫動作時,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定位類型:視覺地圖和身體地圖。研究發表在《神經》雜誌上。

比如芭蕾舞演員在雙人舞中抓住同伴的手或在黑夜裏撫摸受傷的小腿時,要想讓手臂到達正確的位置,其大腦要使用不同的“地圖”來定位。最新研究表明,抓住對方的手,要依靠空間視覺地圖,而撫摸小腿,則依靠頭腦中的身體地圖。

之前的觀點認為,所有的定位運動,包括導向視覺目標的或導向自身的,都是用視覺地圖來計畫。論文第一作者皮埃爾-邁克爾•波尼說:“我們發現,如果目標是視覺的,後頂葉皮層就會被啟動,用視覺地圖來編碼運動;而在黑暗中完成一個動作,目標是非視覺的,就會由同樣的大腦區域使用完全不同的身體地圖來計畫這一動作。”

在觀察大腦核磁共振圖像時,他們檢測了“血氧水準依賴信號”(BOLD),BOLD是一種能在毫米尺度觀察大腦活動的間接性方法。此外還用了一套稱為“複製壓力”的全新方法。這種方法的工作原理是,當一個腦區與兩個相似的連續動作有關時,它在第二次迴圈中會表現出更少活性。通過區分在重複相似的手臂定位活動中腦區發生回應的位置,研究小組能確定大腦用了身體地圖還是視覺地圖。

UCSB大腦圖像中心主管、心理學教授斯科特•格萊弗頓解釋說,大腦力圖製作出這個世界的地圖。一個地圖通過視覺系統來提供,另一個是身體在空間的位置,這一地圖基於皮膚、肌肉和關節的本體感受來給身體各部位定位。這兩種地圖很不同。但新發現證明,無論視覺地圖和身體地圖是固定還是不固定,大腦都能在這些地圖之間靈活切換。正是這種靈活性,支持著我們與世界相互作用的能力,幫助我們在千變萬化中完成各種動作。

研究結果能在兩方面有重要應用:一是機器人技術,另一個就是在機械腦介面的領域。比如開發幫助截癱患者的機械,關鍵就是理解與運動相關的資訊如何在大腦中表現。(來源:科技日報09:59 2010-12-11)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母乳餵養超過六個月的孩子10歲時,學習測試成績明顯較高,尤其是男孩。

 

珀斯特雷森兒童健康研究所做了此研究,研究結果線上發表在12月20號的《兒科》雜誌上,這也為長時間母乳餵養有益處增加了證據。

 

母乳餵養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有許多原因。母乳中促進大腦發育的重要營養物質,特別是大腦發育所需要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

 

男孩發育有比女孩更多的重要時間點,estrodiols的神經保護作用,母乳中的雌性激素,都對男孩有很大益處。母乳餵養也有助於培養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認知與語言學習能力。許多研究顯示男孩對母親依賴程度更高。

 

該跟蹤研究了西澳大利亞地區1989至1991年間出生的2800名兒童的發展記錄。在他們的分析中,他們使用了1038名10歲的男孩和女孩的數據。學術測試包括數學,閱讀,寫作和拼寫能力。(本文版權歸 醫藥日報 所有14:34 2010-12-20)

 

ESI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辦公室樓上是愛盲基金會,常見到盲人獨自一人來來去去。有兩次單獨搭電梯遇到盲人的特殊經驗,讓我心中一直很納悶:這些盲人莫非有第三隻眼存在?(細節不在此贅述)

現在底下的科學研究,又指出聾人的聽覺能力可以轉換成視覺能力,我們人的大腦真是神奇。所以持續不斷訓練大腦,會讓你的能力越來越不可思議喔!

-----------------------

1. 研究發現聾人有超強視覺

經常有報道說聾人或盲人的其他感覺器官有增強的能力,但直到現在,沒有人能解釋如何會這樣以及爲什麽會這樣。

西安大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腦與精神中心Stephen Lomber的帶領下已經發現,增強的視覺能力與大腦中通常處理先天聾貓聽覺訊息的大腦重組部分有種因果關系。研究結果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爲聾人大腦中可能發生的可塑性提供了深刻見解。

貓是唯一一種除人之外可能生來耳聾的動物。使用先天聾的貓以及可以聽見的貓,Lomber和他的團隊表明,在聾貓中只有兩個特定的視覺能力增強了:在外圍區域的視覺定位以及視覺運動檢測。他們發現,部分聽覺皮層通常會撿到周邊的聲音以提高視力,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功能不變,但從聽覺轉換爲視覺。

“大腦是非常有效的,而且不讓閑置的空間浪費,” Schulich醫學牙科學院的生理藥理系和社會科學心理學系副教授Lomber說。“大腦以增強某些功能來對失去的感覺進行有益的彌補。例如,假如你聽不見,你將獲利可通過余光看到從遠處開來了一輛車,因爲你無法聽到那輛車從側面接近;同樣你也能夠更加准確地測出事物移動的速度。”

Lomber和他的研究小組正在探索如何區別聾人的大腦和聽覺正常的人的大腦,以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操作耳蝸。如果大腦已經給自己發出信號去彌補缺失的聽力,聽力恢複後又會發生什麽情況呢?“我用的類比是,如果你沒有用自己的小屋而是借給朋友用,那個朋友爲了舒適,可能會重新安放家具再住進去。他們可能不會只是因爲你已經回來了就離開,” Lomber解釋道。

他還計劃進行一項研究,以探究這些變化在曾經能聽見的人的大腦中是不是也會發生,抑或聽覺經驗會阻止這些變化的發生。(本文版權歸 醫藥日報 所有,英文原文由 西安大略大學 提供。17:59 2010-10-12)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2. 年輕的大腦更容易改變內部結構

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與以色列貝斯醫療中心Alvaro Pascual-Leone合作進行的新研究證明,在年輕時更容易改變大腦的內部結構。研究人員發現,與運動有關的大腦視覺皮層的一小部分只有在生下來就眼瞎的人的大腦中可以重組,而不是那些在生活中失明的人。

這項新發現在10月14日《現代生物學》期刊上有詳細的描述,揭示了大腦在最初幾年如何改變的, 這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在之後的生活中被改變內部結構的大腦的能力如何優化。這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爲醫學進步使先天失明的人恢複視線變得可能,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arina Bedny說。

在20世紀50和60年代,科學家開始認爲,只有當一個人在生命早期的特定時間段,接觸到相關信息,如語言或視覺信息,某些大腦功能才能夠正常發育。之後,他們推論,大腦失去了應對新輸入的信息的改變的能力。

動物實驗支持了這一推論。例如,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被蒙住眼睛的貓,眼罩除掉後,不能正常的看見。把成年貓蒙住眼睛則沒有類似的視覺效果。

然而,最近幾年有迹象表明,事實比以前所認爲的有更多回旋的余地,Bedny說。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Rebecca Saxe的實驗室工作,後者也是《現代生物學》該文的作者之一。許多神經學家現在支持這一想法:在生命早期的一個時期改變腦結構,過了該時期會變得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

Bedny,Saxe和他們的同事希望確定中間的颞部(MT/MST)是否在任何時期或只在生命早期可以被改變。他們選擇研究MT/MST,部分地因爲它是被研究最多的視覺區域之一。在能夠看得見的人身上,MT的區域是專門用于動作視覺的。

在病人大腦兩半球都失去MT功能的罕見情況下,他們無法視覺上感受到運動。例如,如果有人倒入一杯水,他們將只能看到一個不動的,凍結的水流。

以往的研究表明,盲人的MT是通過聲音處理接收,但這些研究並沒有區分人們是在生命早期還是後來成爲盲人的。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三組對象——有視力的,先天失明的,和生活中成爲盲人的(九歲或以上)。他們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測試他們的MT是否會回應移動的聲音 - 例如,接近的腳步聲。

結果很清楚,Bedny說。先天失明人士的MT對移動的聲音有反應,但在能看得見的人以及後來失明的人則沒有。

這表明,後天失明的人,他們在早年獲得的視覺輸入使得MT複合體形成了典型的視覺功能,在失明後它不能再處理聲音。先天失明的人從未收到任何的視覺輸入,因此該區域是在出生後由聽覺輸入。

“我們需要把生命早期看作是使大腦如何工作成形的機會之窗,”Bedny說。 “這並不是說後來的經驗不能改變,但在早期它更容易組織起來。”

Bedny認爲,通過更好地了解大腦結構在生命早期如何改變,科學家們或許可以學習如何在以後的生活中重新改變。現在只有極少數恢複視力的情況,但如果它變得越來越普遍,科學家們將需要找出如何再培訓病人的大腦,以便可以處理新的視覺輸入。

“未解決的問題是大腦是否可以重新學習,以及在學習上孩子與成人的大腦如何的不同,”Bedny說。

Bedny希望在今後的研究中能探討MT開關的行爲後果。這些將包括盲人是否在聽覺處理上比能夠看得見的人有優勢,以及如果視力恢複,是否存在缺陷。(本文版權歸 醫藥日報 所有,英文原文由 麻省理工學院 提供。10:42 2010-10-23)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最愛進補、食補、藥補,補過頭也會加速痴呆症發生喔!

----------------------

老人長期飽食引起大腦早衰

生活中常常會發現身邊的老年人或反復詢問和重複同一個問題,或不能辨別方向、容易迷路走失,或忘記熟人的名字和日期,或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穿著古怪,或性格古怪、好發脾氣,或想做某件事一下子又忘記了等等,這就是醫學上常說的癡呆症。

導致癡呆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人們生活水準提高,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尤其是許多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屬擔心患者營養不夠,大用補品、補藥,造成老年癡呆病人營養過剩,這是十分有害的,應當加以避免。

據醫生介紹:老人進食過飽營養過剩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的物質會明顯增加。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則會引起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智力減退等現象。(文章來源:39健康網11:14 2010-11-08)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富含蔬菜、水果、橄欖油與魚的地中海飲食,可能阻止或減緩高齡相關的認知功能下降。

這個由義大利、希臘與其他地中海區域文化特徵組成的飲食模式,已經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種類癌症風險;而這項研究與其他研究現在顯示,這種飲食對心智健康可能也有好處。

地中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魚類、豆類、非精製穀物、橄欖油,以及在用餐時適度飲酒。

研究人員發現,越遵循這種飲食的老年人,發生老年相關認知功能退化的速率比未遵循的人們慢,即使在校正其他因子後,例如教育程度,也是如此。

Rush大學臨床營養副教授Christy Tangney博士在一篇新聞稿中表示,我們攝取越多蔬菜、橄欖油、魚類以及適度飲酒,我們年邁的腦部與身體狀況將會越好。

【測試心智技巧】

在這項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進行中的芝加哥健康與高齡化計畫所收集來的資訊,這項研究追蹤了3,759位居住在南芝加哥的65歲以上老年人。

每3年,受試者們接受記憶與基本數學技能的測試,並且填寫他們食用這139種不同食物頻率的問卷;這項研究追蹤時間平均是7.6年。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受試者遵循地中海飲食的程度,接著比對他們年齡相關認知功能下降的分數。

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的遵從度最高為55分,平均分數為28分;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高於平均分數的受試者,年齡相關心智功能下降速度比分數較低者慢。

研究人員也針對受試者們對健康飲食指標-2005的遵從度進行研究,這種飲食是根據2005年美國飲食指南;他們發現對此種飲食的遵從性,與年齡相關認知功能退化速度之間沒有關係。(出處: WebMD Health News作者: Jennifer Warner最後修改日期: 2011/1/14 下午 02:38:29)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