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慧的音樂智慧
(本文已於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社3月號發表)
一、什麼是音樂智慧
聽力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最早發育出來的感官能力,也是出生後已經發育最完備的能力。出生後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懂得運用發聲創造出不同的音調節奏;二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模仿大人的歌曲;音樂的旋律、節奏是對人類腦部發展是很好的刺激,可幫助發展肢體的協調、平衡,對於訓練聽力、語言、理解認知、記憶力和節奏感也有助益。
音樂智慧是指一個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慧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音樂智慧是綜合並協調各項感知器官的能力,對於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和創作能力。最主要的是聽覺能力,發音能力,觸覺能力(演奏樂器)。
加納博士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慧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也就是說音樂需要運用數理、邏輯去理解節奏、樂譜上的節拍,又需要運用感性去感受音樂中傳達的情緒。
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指揮家等是特別需要音樂智慧的幾種職業。且音樂智慧好的人能將各種生活經驗融入在自己的音樂之中。像音樂之父巴哈的音樂具備高度的數學性;巴哈藉由平均、切分、對位等數學概念,轉化為具有靈性與和諧性的音樂。
二 音樂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比較具有敏感性,擅長捕捉聲音。喜歡回憶旋律,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幫助學習。
音樂智慧好的人通常有下列的表現:
1. 歌曲聽過一次就會跟著哼,或是聽過幾次就能準確的跟著唱、記住
2. 常常一邊做事、一邊開車,然後一邊哼唱歌曲或是聽音樂
3. 會演奏樂器
4. 對節奏變化很敏感,也能跟著打拍子
5. 對音調變化很敏感
6. 喜歡唱歌,也喜歡聽人唱歌
7. 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樂器旋律
8. 聽到音樂的時候,會不經意的打拍子或扭動身體
9. 常常在腦中浮現電視電影主題音樂或廣告歌曲
10.喜歡在有音樂的環境下工作
11.喜歡且能創作音樂作品
12.識譜能力佳,儘管沒有樂器伴奏,仍能感受其音樂及旋律
13.能辨識、重複、摹擬某些特殊的聲音、音調、曲調、節奏,音樂走調時會有反應
14.有能力藉由音樂、旋律來表達、抒發想法與感受
15.藉由學習,有辦法創作出不同的節奏、歌曲、旋律
16.瞭解各種不同的音樂、曲風、旋律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17.能把不同的曲調、節奏、聲音,與情緒做結合與聯想
18.喜歡不同的曲風或是特殊的旋律、節奏
19.瞭解樂理
20. 講話或動作很有節奏感
三 發現寶寶的音樂智慧
音樂智慧好的兒童在學習時,會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這些兒童如果在學習時可以搭配樂器、音樂錄音帶、CD唱遊時間、聽音樂會、 彈奏樂器等活動,對於其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音樂都會跟文學作品相關,如民謠、歌曲、電影主題曲、音樂劇、歌劇…等等,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一個旋律或歌曲,就會聯想到某部作品,另外, Armstrong (2000) 也指出,如果教師講課時有背景音樂當襯托,學生可以有效地記憶資訊,以巴洛克音樂及四分之四拍的古典音樂,來舒緩學習情緒最為有效。程度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K檔案,
美國曾研究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顯示一年級學生若曾學過一年音樂,比沒有學過音樂的同學,在閱讀程度上將接近於二年級的程度;而學過兩年音樂的學生,其閱讀成績則相當於三年級的程度。 (Campbell, Campbell & Dickinson, 1996)。
Sosniak發現音樂家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是音樂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家長從小孩很小的時候就安排音樂課程,並讓音樂課變成家庭例行活動。音樂家多是獨自學習、練習以達到音樂領域的進步,小孩願意花很多的時間練習並參與表演的機會。而音樂老師展現出對音樂的熱情也讓孩子更加願意上音樂課。Sosniak強調這些早期發展經驗對音樂資優兒童形成自發性動機、紀律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兒童的發展是需要家庭的物理經濟和心理環境的支持。
家長可以從下列寶寶的小動作中發現是否具有良好的音樂智慧:
1. 愛唱歌、聽歌曲、歌唱節目
2. 記憶音樂旋律能力強、學習歌曲很快
3. 沒事時會自己哼哼唱唱的
4. 喜歡打節拍、喜歡有節奏的敲擊東西
5. 對對語音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很敏感
6. 特別喜愛某ㄧ首歌曲,或是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很高興
7. 聽到音樂會靜下來聽,或隨著旋律會手足舞蹈
8. 喜歡玩耍樂器,也願意學習樂器
9. 會自編、自哼一些歌曲
10.一邊玩一邊敲打節拍或哼哼唱唱,或是可以把許多玩具或東西變成打擊樂器
11.容易分辨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聽覺敏銳
12.有個好嗓子,唱起歌來有模有樣
13.對有組織的音調高低及聲音長短變化,聽覺敏銳
14.能運用想像力將聽到的音樂做豐富的聯想
四 莫扎特(Mozart)效應真的讓孩子更聰明?
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他們讓36名大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448協奏曲後,再給學生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的空間推理能力有大幅度的增加;很多家長也開始期望莫札特的音樂對寶寶的腦部發育有正向的影響。於是,「莫札特效應」這個名詞便成為了各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台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復健音樂治療師楊嬿璿卻表示,這個研究的結果是有待商榷的:1.實驗中大學生能力的增加,是否就能直接說應用在寶寶身上也一樣有效?2.「空間推理能力」只是「認知功能」中的一部份,不能就此推論對整體智力的改善3.在聽完音樂的10分鐘後便進行智力測驗,無法真正判讀該音樂在長久效益上的影響。4.這項實驗對亞洲人的影響是否相同?目前並無相關的實驗證明。
雖然「莫札特效應」仍待進一歩實驗證明,但在美國和加拿大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中,証實了莫札特的某些特定曲目,可以調適EQ情緒智商與壓力抒解,甚至可增加免疫系統之功能及防禦疾病發生之能力。
五 如何培養寶寶的音樂智慧?
Armstrong (2000) 指出有五種用來活躍學生音樂智慧的主要教學方法:(1)旋律、歌曲、饒舌歌及吟唱;(2)唱片分類目錄 (discographies);(3)超記憶音樂(supermemory music);(4)概念音樂化(musical concept);(5)心情音樂(mood music)。也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傾聽、聲音、震動型態、節奏以及音色的形式,樂器、環境的聲音、各種音質合鳴、各種生活中的節奏、聲帶發出的聲音,來培養音樂智慧。
<方式一>讓孩子習慣生活中隨時有音樂的存在,無形中訓練孩子的音感與聽力
1. 選擇帶有輔助音樂的玩具。
2. 播放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與歌曲,古典樂、流行樂、大自然音樂、歌劇、獨奏曲等,並且可以偶爾詢問寶寶是否能區分其中的不同與告知聲音的特色,並與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
<方式二>陪孩子欣賞音樂劇、舞台劇、相聲、說唱藝術,藉由文字與音樂的結合,讓孩子感受情緒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也了解語言的語調、節奏與情緒的關係
<方式三>跟孩子玩歌唱接龍,挑選熟悉的歌曲,一人唱ㄧ句。也可以以一人唱兩句的方式試著改編歌詞。
<方式四>參加音樂欣賞的活動,不僅了解創作者的動機與背景,同時也能了解音樂的三種層次:一為感官性;由聽覺產生的快感;二為感受性:意境內涵的感受;三為音樂性:音樂的旋律、音色、音質等探討。這三個層次,這也是音樂家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方式五>閱讀音樂家的故事與自傳,激發孩子對音樂的好奇心。
<方式六>讓孩子學習樂器或唱歌,也能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與對事物的投入。並鼓勵孩子隨時以哼哼唱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方式七>跟孩子一起玩模仿歌唱大賽,看誰模仿的最像。電視上常見的廣告歌曲簡短但是印象深刻,就是很好模仿的題材。也可以延伸成改造歌曲大賽,將廣告歌曲的歌詞做更改,變成是賣另ㄧ項產品。
<方式八>固定一周一次全家歌唱或音樂表演時間,不僅大人紓解壓力,孩子也能在其中得到表演的機會。讓孩子唱歌時也跟著打拍子。
<方式九>挑選跟音樂有關的遊戲光碟,跟孩子一起玩。
<方式十>讓孩子試著用家中的物品製作成打擊樂器,還可以玩聽聲音猜猜看是哪個物品所發出的聲音。必要時輔助一些打擊樂的音樂或是影片,讓孩子學習自己模仿打擊。
<方式十一>跟孩子一起自製音樂錄音帶,將孩子的歌聲或表演錄下來。並鼓勵孩子自己創作歌曲,並錄製下來。歌曲可以表達情感,是音樂智慧轉換到語言智慧的具體方式。
<方式十二>幫孩子將喜愛的音樂或歌曲錄在一起,讓孩子可以ㄧ邊玩遊戲ㄧ邊聽。
<方式十三>運用各種不同的樂器或是物品所敲擊發出的聲音,讓孩子用動物或是交通工具等來做想像。例如鑼想到消防車,也想到救難犬。大鼓想到大卡車,也想到聖伯納犬。
<方式十四>跟孩子一起隨音樂起舞,運用肢體的運動讓孩子對於節奏與感覺有更深的感受。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害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也表演給孩子看。
<方式十五>寫作業播放舒緩的樂曲,控制在50分貝左右,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會幫助孩子功課記得牢。
六 音樂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逼迫孩子必須學習音樂要達某一個程度才行
Sosniak(1985)指出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
通常音樂神童或傑出表現者的家長,大都歷經過以下三個階段或歷程;1.關心並給予孩子接觸音樂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玩遊戲中,產生對音樂的樂趣與興趣。2.找一位瞭解孩子的音 樂 老師,學習正確的音樂技巧。3.當孩子樂在其中後,找尋大師級的專家指導,讓孩子更上一層樓。
音樂是很隨性的,沒有一定標準,是跟著每個人的喜好與品味而改變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必須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引導孩子學習音樂;逼迫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對音樂的挫折或恐懼感。
<誤區二>女孩子在唱歌跳舞方面總比男孩更有才能與興趣
女孩在語言和身體動作協調上要比男孩發展早些,讚美跟鼓勵常常讓女孩子越做越好。家長應該主動給男孩子較多的鼓勵和機會,讓他們對音樂的更有興趣。若想提升音樂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方嘗試,並且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孩子的內向與外向特性,鼓勵或協助他挑選出喜歡的音樂及活動,才能真正達到啟發的目的,讓他有均衡的發展。
<誤區三>音樂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師,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心情、內心感覺、安全、自由、被尊重、愉快等,均可以蘊釀孩子擁有良好的音樂氣質。建立能夠避免嗓音的環境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同時也要容忍孩子玩音樂所產生的聲音。
備註:
Sosniak(1985)指出音樂資優兒童的特徵如下:
1.對音樂與旋律自然地產生反應。
2.喜歡唱歌和自創歌曲。
3.對於音調有強烈的感受。
4.聽力敏銳。
5.在音調和視覺符號連結上有好的記憶能力。
6.對聽過的音樂具有很強的記憶力。
7.常以音樂表達情感。
8.能配合音調。
9.有良好的鑑賞能力。
10.能分辨音樂結構的不同。
11.喜愛上音樂課和演奏樂器。
12.對音樂十分專注。
在鑑定方式上,Sosniak則指出學校應該以音樂性向測驗鑑定音樂資優兒童。
參考書目:
1. Thomas Armstrong,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遠流出版社
2.超強學習力訓練法 – 胡雅茹
3. 讓幽雅樂聲提昇孩子的音樂智慧-陳龍安
4.音樂藝術才能特質檢核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