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小學天才夏令營 =全腦多元智能教育 , 高效率學習法  

活動照片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0/12

地點:南港高中

演講主題:打造超強學習力

講師: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老師

          現任 ESI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記憶法的第一步 : 分清楚甚麼才是能幫助記憶的「圖像」? 

 

圖像就是你可以看的到的、摸的到的、想像的到的物件,而且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的定格畫面,大家看到後都知道那是什麼,才符合記憶要的圖像。

 

首先「實體」的物件才能形成圖像,也就是具體的事物。

 

例如,當我們說到鴨子,我很確定大家腦海中的畫面一定是嘴巴扁扁的,腿短短、脖子短短,腳掌有蹼的鳥類,一定不會是出現鵝或是雞的畫面。但是當我們說到寒冷,大家腦中出現的畫面可能是冰箱、雪、聖誕老公公、圍巾、手套、暖爐、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大家腦中的出現的物件都不一樣,所以寒冷是「沒有固定的圖像」的。所以形容詞、副詞、集合名詞是不能幫助記憶的。

 

說到「日本」,這是真實存在的地方,但是我們腦中出現的畫面可能有壽司、相撲選手、日本國旗、生魚片、櫻花、富士山等,發現每個人選擇的代表物件都不一樣,沒有辦法聚焦在單一物件上,所以地名是「沒有固定的圖像」的。

 

另外顏色沒有辦法單獨存在,一定要附在某物件上才能形成具體的畫面。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攻其不備」教我們的事  (好電影推薦-「攻其不備」)

 

很多人喜歡學習,但也很多人學完之後,就不去運用自己學到的內容,把這些花時間學來的內容存放在自己的大腦裡,收藏起來。

 

前幾天看了一部很棒的影片,珊卓布拉克演的「攻其不備」。

 

裡面是經典的劇情(或許你也可以說是一種老掉牙的劇情),一個人無私地幫助一個有才華的青年,最後青年果然發光發熱。這種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

 

老掉牙的觀念為何每隔幾年就會讓大家感動呢?這其中是不是有甚麼永恆不變的真理隱藏在裡面呢?

 

或許是因為工作職業病的關係吧!我特別注意片中美國式的教育方式跟台灣人有何不同?

 

首先-美國教育教我們要看事情優點,然後就勇往直前地去做!

 

珊卓布拉克說得很經典:過去說要幫忙他的人,最後都跑掉了,所以他不相信妳們。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那種願意無條件幫助別人的心,片中很多人願意幫助青年,卻也很多人幫到一半就打退堂鼓了。主角的偉大就在於繼續無私地幫助青年。

 

珊卓的角色看到了青年的才華,沒有想這個青年會為他帶來甚麼好處,就是覺得如果青年的才華沒有被發揮出來,那真是太可惜了!珊卓全家人主動願意幫青年一步步符合社會的期望,讓他有機會能在社會的規範下發揮專長。

 

很多人追求速效、速成,追求白吃的午餐,追求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珊卓不是用負面思考的人,他沒有因為青年還有不能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就認定他的未來無救了。

 

珊卓只是想辦法一關關陪青年克服,就像<秘密>影片中所說的:你就像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開車,你看不到前方任何的東西,但只要你的車頭燈能讓你看清楚前方10公尺 的路,你就能一路開下去,直到你抵達目的地。

 

其次-美國家長不會只希望孩子只在學校裡面學習

 

「攻其不備」劇中珊卓布拉克的小兒子還是個小學生,他完全就是一個獨立自主有思想的小學生,因為他沒有任何人給他指示或是暗示,他完全自己想方法來幫助青年,例如發現青年缺乏抽象思考時,就用瓶瓶罐罐來幫助青年把規則記熟;主動到場幫青年錄影,因為這樣可以讓青年回家後可以檢討;主動把錄影光碟片寄送到各地大學;主動幫青年跟各大學代表面談。

 

整個過程中,珊卓布拉克沒有跟小兒子說:你趕緊去寫作業!

也沒有說:你還小,這件事情是大人的事情,你不要插手!你把自己管好就好了!

 

但是台灣的家長就會這樣給孩子一種觀念,只看重孩子在學校跟補習班的學習,只看重成績與學歷。只希望孩子拼命念到碩士或博士。所以孩子養成只重視學歷、不關心他人。

 

當電視上播出哪個青年又不讓坐時,其實記者應該要去採訪他們的父母,而不是採訪青年為何不讓坐?

 

當電視上播出祖父母、父母當孫子的書僮時,這些祖父母、父母一句:沒辦法!就是因為疼小孩阿!甚至有祖父母跟父母還嗆聲記著說:等你自己有小孩時,你就知道了!

 

台灣的家長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學習是生活教育、影響孩子最大的教育是身教。

 

如果有年輕人說:你們大人就是沒有做好榜樣,怎麼能怪我不學好呢?那這個年輕人就是所有的責任都往別人身上推,完全忘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最後-看完了影片,我們自己又會真正去做嗎?

 

常常聽到大家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又常常聽到人家講:在社會上工作就是要處處防小人。

如果第一句話是真的,為何又有第二句話呢?

如果第二句話是真的,為何又有第一句話呢?

 

別忘了,別管別人怎麼說,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你才能決定你自己要怎麼做!

 

很開心眼腦直映讀書會的夥伴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自由人」!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的薪水被低估了?

 

想拿高薪前,你必須先認清老闆出價的邏輯。根據一項調查,許多人以為老闆虧待自己、薪水低於市場行情,其實問題是出在「頭銜膨風」了,也就是老闆美化了員工的頭銜,但實際上,員工所領的薪水並沒有低於市場行情。究竟在「頭銜」與「薪水」之間,企業如何管理?

 

美國著名薪資調查網站Salary.com,曾在20052006年間做了一項「員工工作滿意與留任意向調查」,發現高達65%的受訪者想在未來3個月內換工作,理由又以「目前薪水太低」最為普遍。

 

在比對所屬產業的實際情況後,Salary.com指出,這些不滿意薪水的受訪者中,薪資確實低於市場行情的只佔18.7%。換句話說,超過8成受訪者都「誤會」老闆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被虧待。

 

與其說是薪水太低,倒不如說是頭銜不切實際,與工作內容不符,自然也就領不到這個頭銜「該」領的薪水。Salary.com因此建議:「下一次當你因為不滿意薪水想離職,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永遠不會有人認為自己薪水太高,然而,Salary.com的調查點出另一個角度的現實:你對薪水的不滿,經常只是緣於一種「錯覺」,這錯覺的背後是:你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該值多少錢。

 

1. 頭銜好聽高薪

大多數人仍習慣透過職稱來認識工作、定義薪水。但企業運作的實務是:「頭銜」與「職務」早已脫節。頭銜好聽不一定百分百等於高薪。

 

外商比較重視頭銜在對外觀感上發揮的策略效果,本地企業對職稱的管理就比較嚴謹,頭銜偏重於對組織內宣示的權力、地位。傳統、大型的製造業,由於組織層級複雜,又對頭銜的態度最保守。

 

企業為了吸引人才,大方給頭銜變成最簡單又不花成本的做法。於是,就業市場上,同樣叫「行銷經理」,有人一個月領15萬元,手下帶領一個大團隊;有人可能月薪4萬元,做的只是專員或助理的工作。如果光看名片上的職稱,當然很容易令人困惑,引起混淆。

 

2. 學歷、年資、經驗與薪水脫鉤

2個要打破的迷思,則是認為學歷、年資、技術等衡量「個人品質」的因素,仍然是主導薪資水準的要角。它們的確有影響,但是影響力正逐漸縮小。

現在企業獎酬制度的趨勢,是把工作職責、對內貢獻度、市場行情、雇用價值,這些工作本身的客觀指標比重拉高,用它來畫定每項工作薪水的上下限。個人的學歷、年資,只能讓薪水在上下限中做微幅調整,很難有「破格」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看工作本身來決定付多少錢,不會因為來的人是誰、有多少經驗而多付太多,」。

 

用「職等」取代「職位」」,為的是破除頭銜的迷障。企業運用這些機構提供的數據,把工作轉化成職等來給薪,而不是職稱。

 

25個職等的7大指標:專業知識、營運知識、領導責任、解決問題複雜程度、對營運影響程度與範圍、人際關係複雜度。

 

以美商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為例:

界定營運規模
1.
營業額 2.員工人數 3.市場、國際化程度 4.產品、服務多元性

決定層級
1.
根據25個策略性問題來決定層級。 2.釐清職涯歸屬,是管理職或是專業、技術職。

評定職等:7項評等因素
1.
專業知識 2.營運知識 3.領導責任 4.解決問題複雜度
5.
對營運影響程度 6.對營運影響範圍 7.人際關係複雜度

評定分數,得到職等。

統計受調企業中,每個職等工作的薪資分布,得到市場行情的範圍。

企業再依據自身情況,決定個別薪資水準。

 

(摘錄自cheers雜誌200612)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