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國家,飢餓的大象會跑到農田吃農作物,但西方科學家發現,利用蜜蜂可以阻止大象破壞農田。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科學家很早就聽說,大象害怕非洲蜜蜂,於是從前年開始,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和一個叫作(搶救大象)的保育團體,在東非國家肯亞用17個村莊做實驗,在每個村莊四周樹立十根柱子,每根柱子上掛一個蜜蜂窩。

過去兩年,野象總共32次試圖闖入這些村莊尋找食物,但每次都被蜜蜂嚇跑,只有一頭公象曾經穿過蜜蜂防護網,進入村莊。

這個發現對肯亞農民大有幫助。在此之前,肯亞農民為防止大象破壞農田,有時會放毒藥,有時朝大象開槍,但還是無法阻止大象破壞農田。(中廣新聞網 2011/7/18)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及美國專家發表研究報告,警告過度上網可能導致青少年腦部出現變異,讓大腦皮層中負責處理情緒、語言、視覺、聽覺等功能的灰質萎縮,長遠影響集中力、記憶力、決策力甚至定立目標的能力,亦會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導致「不當」行為。

專家估計,中國大陸約有2400萬名青少年上網成癮,有關研究亦以大陸大學生為對象。

上癮愈久 灰質愈萎縮

研究人員為兩批學生分別進行腦部磁力共振掃描(MRI)比較,結果發現,上網成癮者大腦的灰質(grey matter)均出現萎縮,而且上癮時間愈長,灰質萎縮得愈嚴重。此外,大腦內部負責傳遞信息的白質(white matter)亦出現改變。研究人員稱,這些腦部結構變異是由上網成癮所導致,會令青少年認知功能出現缺陷,更容易對互聯網產生依賴,甚至出現長期功能障礙。

權威期刊登研究結果

英國牛津大學藥理學教授及腦部專家格林菲爾德(Baroness Greenfield)曾警告,兒童的專注力欠佳,可能與使用電腦及社群網站有關,並指出公眾對於使用電腦可改變年輕人腦部的證據關注不足。她認為,這次研究的結果惹人關注,顯示年輕人上網成癮的年紀,與其腦部變化有明顯關係,認為需要更多資源進行更多類似研究。

這項研究在網上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刊登。該期刊刊登的文章平均有2.8名專家覆核,多名諾貝爾得獎者也曾在該期刊刊登文章。(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2011年7月18日 13:03)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倘遇到問題,我們會先用腦思索一下,抑或立即想上網找找看?

美國一項研究揭示,搜索引擎Google讓人一輸入關鍵字就找到大量資訊下,不僅助長了大家對互聯網的依賴,還在改變腦袋選擇記憶的方式——自動篩走可以隨便搜尋到的內容,科學家稱這為「Google效應」。

《科學》期刊周五刊載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斯帕羅(Betsy Sparrow)領導的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某些資訊是網絡上俯拾皆是的話,我們的大腦便會對之「選擇性失憶」,但會費神記住不易從網上找到的材料。

研究人員做了記憶實驗。要求參與者把諸如「鴕鳥的眼睛大過牠的腦袋」等40則瑣事,逐項打字輸入電腦,一半實驗對象被告知那些資料會在電腦儲存下來,另一半人則以為資料會被刪掉。結果發現,以為資料會被刪掉的參與者,明顯較能記得瑣事內容。

第二項實驗中,參與者須記住瑣事的陳述,和相關資料儲存於5個電腦檔案中的哪一個。結果發現,參與者較能記得電腦檔案位置,而非之前的問題或陳述。專家將此稱為「交互記憶」(transactive memory),一般來說,人們能記住從哪裏獲取信息,而不是信息本身。

斯帕羅說,今趟研究證明不了搜索引擎使人變笨,只顯示我們會揀網上不易找到的東西去記。人類的記憶已非仰賴純粹的牢記,而是由資訊所在和電腦技術所湊成。情况如我們把腦袋的搜索功能,「外判」給電腦去做。此外,人們一旦毋須費神去死記日子、名字等「事實」,非但無損記憶力,反而有助集中精神,掌握抽象概念和在創意上動腦筋。

研究員指出,這種記憶法其實無異於人類自古以來依靠親友、部落的「集體記憶」﹕「我們或者記不起姑媽的生日,高中老師的名字……但生活圈子裏的人,肯定會知道某些事。我們需要時,會去探索他們所知的。我們讓別人負責去記,一如我們用電腦的方式」。(明報 –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上午6:02)

仰賴網路、GPS,人腦明顯產生改變了

網際網路已全面改寫人類生活,網路搜尋、手機通訊錄、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生活不可或缺的大幫手。不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顯示,Google的興起,已改變人腦記憶資訊的方式。英國研究也發現,過度仰賴衛星導航系統(GPS),人腦逐漸退化,反而變得不會認路了。

哥大助理教授史派羅(Betsy Sparrow)說,搜尋引擎出現後,人腦越來越仰賴網路存取記憶,就如同以前我們會仰賴朋友、家人、同事、筆記等幫我們記憶。

換言之,現代人懶得花心思記住可以在網路輕易找到的資訊,對於不容易在網路找到的資訊,人腦才肯費心記憶。

史派羅解釋,網路已成為心理學家稱之「交換記憶」(transactive memory)的工具,亦即人腦不再記憶資訊本身,轉而記住存放資訊的資料夾。

史派羅的研究認為,Google出現後,記憶力不見得會變差。她說:「人類記憶正在適應新的通訊科技。我們不是不會思考、再也記不住東西的傻瓜。但我們卻變成是,只善於記得去哪兒找東西。」

她指出,改變人腦記憶模式未嘗不是好事,因為人不用再費力背誦一些網路隨手可得的資訊,可將大腦花在更須創造力的事務上。

不過,英國蘇格蘭鄧迪(Dundee)大學教授蘭斯頓(Rosamund Langston)研究GPS對人腦的影響後發現,過度仰賴GPS,人類天生的方向感以及對環境的認知能力,卻出現明顯退化。

她舉《糖果屋》故事主人翁為例,小鳥吃掉了他們用麵包屑作成的路標之後,主人翁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蘭斯頓說,人若只會依照導航器上的指標箭頭開車,一旦導航當機,就完全失去方向感,甚至寸步難行,實在非常荒謬。

她指出,聽導航單調的指令開車,只是在聽命行事,完全沒動腦也沒啟動任何記憶,下次再經過同樣的路段,一樣認不出路,只好更依賴導航。【中國時報鍾玉玨2011-07-17】

Google已改變人類記憶方式!

科學家說,由於現在人們全依賴手指去尋找資訊,導致潛意識裡再也懶得去記住資訊本身。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Google崛起後,已經改變了人類學習和記憶的方式。大家變得懶得去記東西了!

科學家說,由於現在人們全依賴手指去尋找資訊,導致潛意識裡不太願去記熟這些資料。他們正密切關注網路在改變「人類記憶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為何會改變記憶的方式?很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很容忘記一些我們有信心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的東西(既然隨時隨地都找得到答案,何必要記?)。反之,我們比較會記住一些我們認為在網路上找不到的東西。再者,我們比較記得在網上的什麼地方可到找到東西, 勝過記住所要尋找的資訊本身。

這項研究的領銜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派蘿(Elizabeth Sparrow)說:「由於Google的搜尋引擎功能十分強大,讓我們重組了記憶的方式。」

史派蘿團隊的這項研究,據信是有關「搜尋引擎對人類記憶的衝擊」的第一例研究。研究指出,上述現象雖然是心理認知造成的行為改變,不代表生理記憶能力變差。但在行為上,不再刻意「記憶」的反射心理,卻會影響大腦記憶區的運作。

儘管這個研究還無法說明,大腦記憶區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改變,但史派蘿認為,網路已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以及跟這個世界溝通的方法都變得不一樣了。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2011年7月18日 19:44)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紅色使肌肉動得更快、更有力。

色彩在許多方面都能影響我們,看到紅色能讓肌肉動得更快、更有力,這對於需要快速爆發能量的運動或其他活動有重要的影響。

美國羅契斯特大學的Andrew Elliot教授表示,紅色能增強身體反應,因為它被視為一種危險的提示。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紅色對他們的身體表現有增強的效果,但是,能量快速爆發可能對情緒會有影響,研究人員認為,紅色所帶來的威脅感也會引起擔憂、分心、以及只注意自我等,這樣會妨礙表現。

這篇發表在情緒(Emotion)期刊的研究以兩個不同的實驗比較學生的肌肉反應,第一個實驗是讓30名四年級到十年級的學生,在看完用紅色或灰色蠟筆寫的參加者號碼後別上並公開舉出金屬夾;第二個實驗是讓46位大學生在看到電腦螢幕出現紅色、藍色、或灰色背景「壓」的時候,就用力緊握手把。

以前的研究結果顯示,看到紅色對已熟練的動作和心理上會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與穿紅色的運動員同台競技比較可能會輸,在考試前看到紅色的學生表現較差等等。

但最新結果顯示,在兩種情況下看到紅色都會讓參與者的抓力變強,在第二個實驗中,紅色更使得參與者的反應速度加快。(更新日期:2011/06/30 16:23 24drs網站)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感冒就算沒有接受真的治療,相信療法有效的人,可能真的很快就會感覺好些。

 

研究人員在「家庭醫學年鑑」(Annals of FamilyMedicine)上寫道,普通感冒沒有解藥,研究發現證明的是所謂「安慰劑效應」在感冒恢復上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說,人們相信雞湯、維他命C有助於治療感冒,如果這些療法無害,人們就會堅信這些療法有用。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Madison)主導研究的巴瑞特(Bruce Barrett)寫道:「研究發現與一般看法相謀合。大家普遍相信、覺得治療是重要的,在做出醫療決策時,或許也應該考慮到這些。」

 

巴瑞特與同僚研究719名具有感冒初期症狀的民眾,獲得這些發現。(路透紐約13日電更新日期:2011/07/13 18:15中央社翻譯)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