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早學習一些屬於認知方面的課程,其實只會短暫地滿足父母親的虛榮感,以長期表現來說是沒有差異的,更危險地是會排擠孩子隨著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予的正常發展,比如人格養成與情緒發展等等。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適應力的馬拉松長跑,當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時,反而會讓孩子累死在起跑點上。

有非常多發生在周邊或報導中的實例:生長在多種語言環境下的孩子,可以非常自然地以多種語言同時交替著講話,而且語調語音也非常純正,在孩子上了高年級或國中,會感覺到他們的英文程度似乎沒有更好,反而退步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母語以上,絕大多數的人,在大腦發育到十歲以後,就會強迫我們選擇一種母語,因為大腦的空間與運作,必須留給人類其他更且更複雜的學習之用,因此在十歲以前原本可以很自然切換不同語言模式交談的孩子,就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學一種語言,是在學一種生活方式。」也因為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惟模式,所以人最後也只會選擇一種語言,一種文化來當作母語,否則就無法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研究也指出,字與思想是一體兩面的,因此孩子的母語(中文)基礎若是不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理解與學習成效。

這也是過度花時間在英語最大的後遺症:「會排擠其他能力的養成」。因為孩子的學習時間有限,你花在這一部份,勢必就沒辦法照顧到另一部份,何況許多非知識性的潛在學習的關鍵時刻就在孩子十歲之前,這或許是有人說「讓孩子有發呆玩耍的時間比坐在教室上課來得重要」的原因吧!

何況,假如你覺得讓孩子學好英語,是為了讓他更有國際觀,假如這理論成立的話,那麼是否在美國土生土長講得一口道地英語的小流泯小混混也非常有國際觀了?

我想真正的國際觀是要能夠有開放的胸襟能包容多元文化,甚至瞭解他們文化形成的原因,而且能夠理解別的國家正在關心什麼?他們的政治社會制度是如何?又怎麼演變成的?

語言只是工具,父母千萬不要把使用工具當作追求的全部,而錯失了真正重要的東西。(摘錄自李偉文文章)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I廣翰思惟 的頭像
    ESI廣翰思惟

    mind map|心智圖|速讀法|單字記憶法|演說簡報技巧|曼陀羅思考法|冬夏令營-ESI廣翰思惟,全腦思考競爭力學院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