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弗朗索瓦·米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
- 1814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Gruchy),富裕的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
-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 1832年-18歲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
-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 1839年-離開德拉羅什的畫室。
-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註在鄉村題材的作品。
-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裏耕作。
-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並以此畫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畫家梵谷等。
-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 1858年-《晚鐘》﹙米勒死後,法國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
- 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逝於巴比松。
外部聯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