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點變成一種賣點

/Monica

 

自從「女人我最大」節目,要明星當場卸妝,再重新上妝,展現化妝的修飾效果後,「康熙來了」節目也跟進,要年輕女藝人當場卸妝,讓觀眾瞧瞧美麗動人的背後的真相會不會很驚人?從此造成ㄧ股電視節目的跟風,要女藝人在螢光幕前面卸妝,尤其是卸妝後落差越大,或是素顏越嚇人的節目效果越好。觀眾轉變了收視胃口,與其看明星毫無缺點的ㄧ面,倒不如看明星充滿缺點的ㄧ面來的有趣。

 

這種拿缺點當賣點的現象,已經延燒ㄧ段時間了,例如:小胸部的女藝人現身說法、明星瞎買紀錄、明星的家居服、明星的失敗戀史、明星整形經驗、拿出小時候的醜照……等;明星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再是夢幻情人,而是真真正正被當成是一種職業,一種平凡人也可以從事的職業。

 

造成這樣的結果,我想狗仔文化與電視名嘴文化也算是貢獻良多;狗仔文化代表大家喜歡偷窺不完美的ㄧ面,電視名嘴文化代表了大家喜歡評論別人缺點的ㄧ面。當大明星大大方方的在所有觀眾面前,展現自己的不完美,直接滿足觀眾的偷窺與評論的需求後,自然收視率又是節節高升。

 

漸漸地觀眾的心理更容易做情緒上的轉換;不再盲目崇拜大明星,明白藝人假戲真做與眞戲假做之間的微妙身分,可以輕輕鬆鬆的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做轉換。

 

當藝人沒有「必須維持完美」的刻板印象後,明星可以更貼近真實的自己,不需要隱藏自己。明星可以不必被神化,他也是平凡的ㄧ般人,我想以後應該就不會再出現類似像影迷為成龍或是劉德華自殺的現象產生。麵包店的「NG蛋糕」不會因為有了缺點,就變的完全不值錢,它還是可以賣的,只是賣的價錢比較低一點而已。而藝人現在卻是因為自曝缺點,反而更加有賣點。

 

這是一項三贏的賣點。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胞胎資源瓜分  IQ差一點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08/06 07:40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雙胞胎課業表現不如單胞胎?馬偕研究發現,雙胞胎考大學錄取率比單胞胎低,國文、數學及自然科表現也較差,推測可能與雙胞胎出生時體重較輕,家庭、學校的資源分配,及父母經濟負擔相對較重有關。

研究團隊另挑出三百七十七對同年考大學的雙胞胎研究,龍鳳胎課業表現有體重差異,體重較重的男生往往比體重輕的女生表現好,同性雙胞胎則無明顯差異。

這是國內首度對雙胞胎課業表現的大規模世代研究,馬偕、奇美醫院及台大經濟系合作,以民國七十二年到七十四年間出生的一千六百八十七名雙胞胎以及廿一萬八千九百七十二名單胞胎為研究對象,比較他們參加大學指考成績及大學錄取率,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最新一期英國醫學期刊上。

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鄒孟婷說,控制懷孕周數、排行順序及父母社會人口特性等變項後,雙胞胎在國文、數學跟自然學科的表現明顯比單胞胎差,英文、社會科則無顯著差異。錄取率也有差異,雙胞胎比單胞胎低了百分之二點二。

值得留意的是,出生時體重過低的雙胞胎比體重正常雙胞胎的錄取率低八點五個百分點,而同樣是出生體重過低的單胞胎,差距只有三點二個百分點。

「體重過低對雙胞胎的不利影響比單胞胎明顯。」鄒孟婷推測,雙胞胎的課業表現不如單胞胎,可能跟胎兒的子宮內環境、出生體重較輕及出生後家庭跟學校環境及資源分配有關,像雙胞父母的經濟負擔相對較沉重,要同時照顧兩名同齡小孩也很吃力。

研究團隊提醒,單、雙胞胎的表現差距並非不能彌補。歐洲曾追溯一九三○到五○年間出生的單、雙胞胎課業跟智力,雙胞胎表現確實不如單胞胎,但在一九八○年出生的單、雙胞胎身上,已看不到智力跟學業的顯著差距。

鄒孟婷建議,懷雙胞胎的孕婦應該接受更密集的衛教,對於雙胞胎發展也要格外注意,一旦發現有任何異常或延遲現象,要儘早尋求專業協助。她還表示,政府應在社福、醫療跟公衛上提供雙胞胎家庭更多協助。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健腦 油炸物…破壞腦

聯合 更新日期:2008/07/29 07:50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美國洛杉磯加大(UCLA)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食物不僅能防治心臟病和癌症,均衡的飲食及運動還能保健大腦,有助學習成效,其中鮭魚、核桃及奇異果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功不可沒。

 

UCLA神經外科及生理學教授Fernando Gomez-Pinilla長期專研於食物、運動及睡眠對大腦的影響,經多年研究發現,上述3個因素對大腦健康及精神產生重要影響;飲食對提升人的認知能力、預防大腦損傷及對抗衰老有明顯作用。

 

他指出,鮭魚、核桃及奇異果中都發現Omega3脂肪酸,科學證明它能改善學習、記憶及幫助對抗精神性疾病,例如抑鬱、精神分裂及失智症等。

 

澳洲的研究也發現,3966-12兒童在食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含有Omega3脂肪酸以及鐵、鋅、維他命AB6B12C的飲料後,學業表現比另一組沒有飲用營養飲料的學生要優秀。

 

相較之下,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則對大腦認知能力及學習能力有負面作用。Gomez-Pinilla教授說,研究發現,經常食用不健康的油炸類快餐對大腦神經原及腦分子可能有破壞作用。

 

Gomez-Pinilla分析,日本經常食用魚類並積極運動的民眾,罹患精神性疾病的比率極低。

 

Omega3脂肪酸外,葉酸對大腦的保護作用同樣不容小覷。葉酸大量存在於菠菜、橙汁及酵母中,如果缺少葉酸可能導致神經紊亂,進而造成抑鬱症和認知能力下降。

 

Gomez-Pinilla綜合分析160多個食物與大腦健康相關研究,該文章刊登在7月的「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期刊上。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大腦100%已用上 智商與腦袋大小無關(轉載)


人類的大腦複雜、神秘,人們對它雖不陌生,瞭解卻非常有限。

英國神經學家表示,人類的大腦有90%未被利用是不正確的,其實100%都已被使用上。

 

而打哈欠可以讓頭腦保持清醒,運動比益智遊戲對腦力的增加更有效,而人的智商與腦袋大小沒有多少關聯,與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大腦突觸的形成有關。

英國神經學家桑德拉阿莫特和薩姆王出版新書《歡迎來到你的大腦:時差、愛情等背後的科學》,在向讀者揭示大腦奧秘的同時,糾正一些關於大腦的謬論。


有一種說法是,再聰明的人也只使用了大腦的1/10,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兩位作者卻在新作中推翻這一說法,他們說,其實人們每天都在使用大腦的全部。「1/10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向人們傳遞了一條樂觀資訊:「如果大腦的90%都沒被利用上,那麼想想看,哪怕能再開發其中的一點點,都會給人們帶來無限可能。」


研究證實,即便是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人都要充分動用全部腦組織。


對大腦的另一個常見誤解是,人們打哈欠是因為他們感到疲憊或無聊。但實際上,打哈欠恰恰使人們更加清醒。打哈欠的動作使氣管擴張,讓更多空氣進入肺部,血液和大腦便能獲得更多氧氣,使人精力提升。


所以下次你哈欠頻頻時,不妨把它看成是大腦在幫你打起精神。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循環速度逐漸放緩。腦細胞由於供血量下降,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葡萄糖。這時,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就會下降。


兩位作者指出,延緩這一進程的最佳方法是運動。比起腦力益智遊戲,運動其實更有效,因為它能向大腦提供較為充足的血液。研究發現,定期進行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比久坐者思維敏捷得多。

作者建議人們每周至少進行 3次體育鍛煉,每次不少於30分鐘,這樣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作者認為,鍛煉的強度不需要很大,快步走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一個人腦袋大是否意味著比其他人聰明?雖然有人這樣認為,但《歡迎來到你的大腦》一書卻指出,人的智商與腦袋大小沒有多少關聯,而與人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大腦突觸的形成有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999 期 作者:陳雅玲)

你可以「靜坐修煉」 打坐一萬小時的僧侶,理性腦超活躍

科學家發現,我們對負面感覺比正面的更強烈。在神經心理學的實驗中,出示高興和悲傷的圖片給受測者看,他們全都不自覺的對悲傷圖片反應比較強烈,這從腦波的劇烈振幅就可以看出。

這種預設態度,也是從演化過程中保存下來的:我們的祖先一聽見草叢裡有簌簌聲,就算再肥美的獵物也會立刻丟下,並躲到安全的地方。到了今天,負面思考還是比正面思考更容易浮現在我們的大腦。

幸好我們還有「理性腦」可以控制負面情緒,「當我們練習自我克制時,我們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腦。」 柯萊恩 博士在《不斷幸福論》書中指出:因為練習讓腦子中「刺激」與負面「反應」之間的連結減弱了。我們因此改變了腦的結構——結果是,處理自己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容易。

至於,如何藉「練習」自我克制?其一,可參考九七四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正面思考的威力」;其二,靜坐。透過腦波圖顯示,規律靜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靜坐,讓大腦左側額葉(理性腦)更容易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感性腦),讓身體和精神平靜下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曾透過達賴喇嘛協助,邀請一位西藏僧侶,從亞洲搭飛機去美國接受測試,結果,這位打坐時數超過一萬個小時的僧侶,其左側額葉的活動,是大衛森二十年研究生涯中所測量到最強的一位。

其實,不論是一位禪僧、瑜伽弟子還是基督徒,在專心一志的祈禱或念誦經文中,始終把感知集中在一個焦點,並阻止心思轉到平日的煩憂上。根據哈佛大學的神經學者班森(Robert Benson)與華勒斯(Herbert Wallace)的研究,此時因為思想平靜,肌肉會鬆弛,腦的電波會轉變為比較平靜的所謂α波。

當我們了解大腦與我們情緒、感受,以及心智、意志的關係,就知道塑造自己的大腦永遠有機會。想要打造自己的成功人生——不管你對成功的定義是追求卓越,或是內在情緒常常平和,擁有幸福感,大腦都等待人更多的跟它溝通與互動,來達成這項使命。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