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為何會越來越窮?匱乏的心理學

 

學者早就描述過窮人的行為傾向,例如喜歡玩大樂透、不理會救貧方案、存錢太少、借錢太多。目前有兩種方式解釋這些行為。第一個方式是觀察窮人的處境、環境,例如教育程度、健康、生活條件、政治處境,以及其他人口學與地理因子。結論是:窮人生活在促進貧窮的環境中。第二個方式是強調窮人的人格特質。

 

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3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理論:貧窮會創造一種心態,那種心態使人無法有效面對問題、籌劃合宜的解決方案。

 

他們的基本觀點不難理解。人有錢的時候,不會覺得基本開銷是個問題;他們會隨手解決問題,不計較、不在乎,想都不會想,也不放在心上。但是,要是手頭很緊、不敷開銷,花錢就必須錙銖必較。盤據心頭的是日常開銷,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簡言之,匱乏使人只著眼於當下。這種心態與窮人的處境、環境都沒有關係,也與窮人的人格特質無關。這種心態源自貧窮最基本的特徵:匱乏。

 

匱乏是比貧窮更為普遍的特質。窮人的全部注意力都被物質匱乏鎖定了;就像飢渴的人對食物與飲料特別敏感;忙碌的人(缺乏時間的人)、受制於期限的人會專注於手上的事。

 

這個匱乏的心理學理論強調的是:匱乏導致特定心態;那種心態再導致窮人的行為。例如專注於張羅每天的飯菜,忽略下個月要付的房租。低收入戶往往顧不到維修房子的事,結果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物質的匱乏牢牢抓住窮人的心,使他們忽視現實的其他面相,無法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資源,往往做出次佳而不是最佳的決定。簡言之,匱乏影響決策品質。

 

根據這個匱乏心理學理論,關於窮人的許多研究發現就變得容易理解。例如極端貧窮的人,價值判斷與常人不同。他們不在乎基本的預防醫學措施,例如吃打蟲藥、預防接種、消滅床褥的害蟲。在肯亞做的研究顯示,極端貧困的人對於錢最敏感,對任何商品的價值判斷都以價格為判準;非價格因素無法打動他們,例如有關商品品質的資訊。

 

3位學者建議,針對窮人的教育,應就匱乏心態設計教材。例如不只對他們強調儲蓄的一般好處,而是鼓勵他們設定具體目標,為達成目標而儲蓄。摘錄自《科學發展》201212月,480期,科技新知專欄

 

ESI 廣翰思惟-英文單字文法快速記憶,台北區請按此處

ESI 廣翰思惟-超強快速記憶/心智圖/全腦式速讀/考試高手王,台北區請按此處

ESI 廣翰思惟-魅力演說與簡報,台北區請按此處

ESI 廣翰思惟-中小學天才冬令營課程/夏令營課程,請按此處

**「天才夏令營TM」、「天才冬令營TM」與五天課程大綱為ESI廣翰思惟針對中小學所設計的學習方法學課程,目前僅提供台北救國團、台中救國團、高雄學苑做為共同招生使用,並無授權其他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MOD(52)寰宇新聞台-兒童周報上看到採訪ESI廣翰思惟影片的內容,請見http://tw.myblog.yahoo.com/monica-2862/article?mid=282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ESI廣翰思惟
    全站熱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