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是個愛家的女生,因為爸爸重病,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因此小蘭扛起全家的生計,詩云知道要訂好未來一年的工作計畫,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她把這樣的概念用在生活中,決定訂好未來一年的生活計畫,希望能改變自己的總體生活。

 

沒想到詩云的新年新希望,連續好幾年都一樣,因為每年訂計畫,卻每年都沒有落實,當然新年新希望也就無法實現。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 M. Wegner有個有名的「白熊效應」,告訴我們越想著「不可以想白熊」,反而越意外地執著在白熊上。

 

你是不是也跟詩云一樣,這樣訂計畫的,例如:

「不要拖拖拉拉」

「不要睡前吃消夜」

「不要浪費時間」

「不要亂買東西」

「不要常常滑手機」

 

雖然這些計畫的目的都是好的,但因為「白熊效應」反而刺激了大腦反覆上演不要做的事情,加強了負面行為的神經迴路。

 

另外思考與行動不一致-思考是「想要更健康」,行動是「拒絕吃消夜」-會消耗腦力與精力,讓我們更難落實新年新希望。

 

應該把思考跟行動的用語改成一樣的,例如:

「不要拖拖拉拉」「即知即行」

「不要睡前吃消夜」「早點睡,多喝水」

「不要浪費時間」「依照時間計畫表去做」

「不要亂買東西」「依照購物清單買東西」

「不要常常滑手機」「想要聯絡對方時才拿出手機」

「不要玩沉迷手機遊戲」「周六日才玩手機遊戲」

 

有了正面用語的行動目標,接著,就是要擬定出時間表。沒有時間表(或稱截止日期)的計畫,是不會有實現的一天。(本文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貼請註明原作者,避免盜用嫌疑。作者:廣翰思惟教育長)

 

arrow
arro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