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薪水被低估了?

 

想拿高薪前,你必須先認清老闆出價的邏輯。根據一項調查,許多人以為老闆虧待自己、薪水低於市場行情,其實問題是出在「頭銜膨風」了,也就是老闆美化了員工的頭銜,但實際上,員工所領的薪水並沒有低於市場行情。究竟在「頭銜」與「薪水」之間,企業如何管理?

 

美國著名薪資調查網站Salary.com,曾在20052006年間做了一項「員工工作滿意與留任意向調查」,發現高達65%的受訪者想在未來3個月內換工作,理由又以「目前薪水太低」最為普遍。

 

在比對所屬產業的實際情況後,Salary.com指出,這些不滿意薪水的受訪者中,薪資確實低於市場行情的只佔18.7%。換句話說,超過8成受訪者都「誤會」老闆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被虧待。

 

與其說是薪水太低,倒不如說是頭銜不切實際,與工作內容不符,自然也就領不到這個頭銜「該」領的薪水。Salary.com因此建議:「下一次當你因為不滿意薪水想離職,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永遠不會有人認為自己薪水太高,然而,Salary.com的調查點出另一個角度的現實:你對薪水的不滿,經常只是緣於一種「錯覺」,這錯覺的背後是:你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該值多少錢。

 

1. 頭銜好聽高薪

大多數人仍習慣透過職稱來認識工作、定義薪水。但企業運作的實務是:「頭銜」與「職務」早已脫節。頭銜好聽不一定百分百等於高薪。

 

外商比較重視頭銜在對外觀感上發揮的策略效果,本地企業對職稱的管理就比較嚴謹,頭銜偏重於對組織內宣示的權力、地位。傳統、大型的製造業,由於組織層級複雜,又對頭銜的態度最保守。

 

企業為了吸引人才,大方給頭銜變成最簡單又不花成本的做法。於是,就業市場上,同樣叫「行銷經理」,有人一個月領15萬元,手下帶領一個大團隊;有人可能月薪4萬元,做的只是專員或助理的工作。如果光看名片上的職稱,當然很容易令人困惑,引起混淆。

 

2. 學歷、年資、經驗與薪水脫鉤

2個要打破的迷思,則是認為學歷、年資、技術等衡量「個人品質」的因素,仍然是主導薪資水準的要角。它們的確有影響,但是影響力正逐漸縮小。

現在企業獎酬制度的趨勢,是把工作職責、對內貢獻度、市場行情、雇用價值,這些工作本身的客觀指標比重拉高,用它來畫定每項工作薪水的上下限。個人的學歷、年資,只能讓薪水在上下限中做微幅調整,很難有「破格」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看工作本身來決定付多少錢,不會因為來的人是誰、有多少經驗而多付太多,」。

 

用「職等」取代「職位」」,為的是破除頭銜的迷障。企業運用這些機構提供的數據,把工作轉化成職等來給薪,而不是職稱。

 

25個職等的7大指標:專業知識、營運知識、領導責任、解決問題複雜程度、對營運影響程度與範圍、人際關係複雜度。

 

以美商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為例:

界定營運規模
1.
營業額 2.員工人數 3.市場、國際化程度 4.產品、服務多元性

決定層級
1.
根據25個策略性問題來決定層級。 2.釐清職涯歸屬,是管理職或是專業、技術職。

評定職等:7項評等因素
1.
專業知識 2.營運知識 3.領導責任 4.解決問題複雜度
5.
對營運影響程度 6.對營運影響範圍 7.人際關係複雜度

評定分數,得到職等。

統計受調企業中,每個職等工作的薪資分布,得到市場行情的範圍。

企業再依據自身情況,決定個別薪資水準。

 

(摘錄自cheers雜誌2006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