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不是一種罪惡!是一種過程!

 

今天「模仿」似乎是一種罪惡的行為,因為商業上的複製品(仿名牌包包、山寨機)的流行,促成了道德感加入批評的行列,使得「模仿這個動作變成是罪不可赦的行為。

 

但是在教導創意啟發的課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很多人會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不要跟人家一樣,就刻意去凸顯跟人家不同的地方。

 

在我過去學習「設計的學生生涯中,我深深的體會到「設計跟「藝術不一樣,設計要可以被使用,那才是叫做好的設計。如果可以被大量拿來複製的,就是好的商業設計。藝術就沒有這種限制了。

 

朱銘大師曾經學習傳統木雕的技術,學習到某種程度了,轉拜楊英風為師,向楊英風學習如何進行藝術的創作。畢卡索最讓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就是讓大家難以馬上看懂得野獸派風格,我的朋友甚至開玩笑說:我家兒子畫的還比畢卡索還像,在台灣比較少人知道畢卡索的素描寫生能力也是很棒的。

 

沒有技術的模仿來打底扎根,怎麼會有「突破」的機會呢?創造力就是那股突破的力量!突破了就是一種新的創意(創新)的開始。

 

我想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家稱之為「抄襲者」,也不希望自己為了「創新而創新」!如何不淪陷於「模仿」之中呢?如何走出「模仿打底的階段」呢?

 

終極目標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我們先設定好自己的願景,現階段中或許因為自身能力(技術)的不足必需要先模仿他人的成果(或技術),但是同時把「終極目標」僅記在心中,當技術備齊了,就要用這樣的技術去「實現這個終極目標」,而不是沉溺於「享受模仿所帶來的獲利」!

 

這股終極目標,也可稱之為願景,這股往終極目標邁進的力量,就是一股願力。

 

當然要有這股願力,就必需要備齊兩種心態-「接受批判與接受被批判」,「接受挑戰與被挑戰」。

 

其實「接受批判與接受被批判」與「接受挑戰與被挑戰」,可以說是一體的。是整體家庭、社會、教育、文化所造成的。

 

「接受挑戰與被挑戰」的心態來說,在美國是一個高度自由的國家,學校裡的老師、教授、博士,都是歡迎學生提出相反的論點的,因為學生要提出相反的論點,就必須大量去蒐集資料與融會貫通才能在課堂上提出來,當老師、教授、博士在課堂上被駁倒、被挑戰時,老師、教授、博士就會回去蒐集更多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這是一種正向的、積極的互動。

 

以台灣傳統教育下成長的環境來說,因為承襲許多強調上下不平等的觀念,例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家庭與學校的「權威教育」、強調服從上級與長輩的「服從教育」,所以被挑戰權威是普遍不被接受的,服從權威是應該的。雖然這一點慢慢的有幾位學校的老師開始在課堂上願意被學生挑戰,但是生活中有更多的老師、長官、父母、同事、朋友依然不願意「被挑戰」。

 

「接受批判與接受被批判」這一點就更難做到了,因為「批判」這個字眼本身就隱含了「我對你錯「的觀念,我批判你就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想這一點不管東西方一樣都是會讓被批判者感到不舒服的,當人被批判的時候,就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想辦法去捍衛自己的想法,想辦法去打擊批判我的人,反而容易落入「不論對錯,只論你死我活」的負面情況中。如果被批判者是所謂的「上位者」,這種誓死捍衛自己的想法會更加明顯。

 

帶領幾年的「創意課程」下來,我深深的感覺到何謂「東學為體,西學為用」在課程討論的最後,我們雖然用的是各種引進自西方的訓練方法,但是藉由一群台灣人(台灣長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也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互相腦力激盪的結果卻是-渴望追求自己本來的傳統文化,並期望從自己的傳統文化土壤中,藉由西方的澆水灌溉技術,讓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能長出新品種的花朵。這就是台灣人的願力!!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李明芬 教授說得很棒:我們已經太習慣接受西方的語彙與思想了,所以我們開始用西方說的詞「關心care」,而忘掉了中國人本來就說的詞「慈悲」。

 

或許開始找回我們傳統文化本來就在使用的語彙,是開始豐富這塊傳統文化土壤的第一步!

 

PS:中國文化講中庸之道,凡是太過與不及都不好,過於強調某一面就會導致另一個問題的產生。在這幾年與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藉由觀察學生的反應,來了解原來我自己與我們自己,很感謝多年來這些學生所帶給我的成長。

 

():在我的第一本書「超強學習力訓練法」(大陸出版的名稱是「學習力超強訓練法」)提到-創造力=創意+可被執行的方法。

 

(本文作者: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本文受國際法保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