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投資理財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富翁之所以成為富翁,一定有他與眾不同之處,創造財富的訣竅在哪裡?快來仔細學學:

------------------------------------------------------------------------

有錢人改變一生的好習慣

 

所謂的「富習慣」包括,每天列出必做事項的清單,而且提出具體的行動策略、每天至少花半小時閱讀等。柯利指出,若想要成為有錢人,「關鍵」就在於,你必須把50%以上的習慣變成「富習慣」

 

《富翁的習慣:有錢人每天的成功習慣》的美國作家托馬斯·柯利在2010年表的研究報告

 

(摘錄今週刊-20141110日)

=============

**想看ESI教學相關影片,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

**想了解更多ESI課程:英文單字文法快速記憶/快速記憶法/心智圖法/全腦式速讀/考試高手特訓/曼陀羅思考法/魅力演說與簡報/中小學天才冬夏令營等,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http://www.mindmap-tw.com/

 

=============

***「天才夏令營TM」、「天才冬令營TM」與五天課程大綱為ESI廣翰思惟針對中小學所設計的學習方法學課程,目前僅提供台北救國團、台中救國團、高雄學苑做為共同招生使用,並無授權其他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學習高手TM」、「考試高手TM」完全無授權給任何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文章標籤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善用好工具,來幫我們身價增值。讓我們快來看一看有錢人都是怎麼做。

------------------------------------------------------------------------------

 

有錢人改變一生的好習慣-筆記當工具-謝健南

 

「工具決定一個人的智慧。」習慣用手抄,因為抄的時候有感覺、有記憶。當看到或想到有趣和重要的事情時,會先寫在便利貼,並貼在筆記本封面上;過一段時間再看到,若還是覺得重要,就會貼進內頁;再過一段時間,假設仍覺重要,才會謄寫下來。筆記本的資料,可說是經過時間淬煉的精華(摘錄今週刊-20141110日)

 

=============

**想看ESI教學相關影片,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

**想了解更多ESI課程:英文單字文法快速記憶/快速記憶法/心智圖法/全腦式速讀/考試高手特訓/曼陀羅思考法/魅力演說與簡報/中小學天才冬夏令營等,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

***「天才夏令營TM」、「天才冬令營TM」與五天課程大綱為ESI廣翰思惟針對中小學所設計的學習方法學課程,目前僅提供台北救國團、台中救國團、高雄學苑做為共同招生使用,並無授權其他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學習高手TM」、「考試高手TM」完全無授權給任何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文章標籤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菲特說,他有三個孩子,他們做的事情都不相同。

 

找一個你願意全心去做的工作,這就是我正在做的,我都八十歲了,我選擇繼續我的事業。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二十三歲時找了份工作,我不會太關心薪水問題,只對我做的事感興趣。

 

選擇喜歡的事後,接下來還必須注意到你是不是有好的夥伴幫忙,是否能追隨一位成功大師學習,並且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堅持到底等。這些都是巴菲特強調成功必備要件,缺一不可。

 

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失敗」

 

賈伯斯以瘋狂的高標準著稱。就連客戶看不見的內部設計,一顆螺絲釘的位置,賈伯斯也要求必須做到美觀。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曾說過:「促使我進步的,全都是挫折!

 

幾乎是全世界最賺錢公司之一的波克夏,巴菲特卻坦承當年的收購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錯誤。巴菲特勇敢面對錯誤,停止了紡織廠的投資,並用資金去購買保險公司、優質資產,成為巴菲特金融控股旗艦。

 

華爾街一位投資大師戴維斯,在辦公室的牆上專門設了一個「錯誤牆」。他將自己犯的錯誤整理出來,掛在牆上。當客戶來訪時,看到戴維斯犯過這麼多錯又勇於面對,認為他在未來犯的錯會越來越少,更放心地把資金交給他打理。

 

翻開全球資本市場的歷史,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失敗」。

 

發明大王愛迪生是這麼為「失敗」下定義的:「這並非失敗,只是嘗試了九九九次邁向成功的方法。」(節錄自今周刊779 2011-11-23)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愛錢,卻常常亂花錢,賺錢比花錢難多了,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盲點,把好不容易賺到的錢做有效率的運用,這一點真的應該好好想想。(monica)

────

 

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 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

1.風險性資產偏低

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

 

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機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

 

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

 

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

 

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

 

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

 

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

 

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賽門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

 

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

 

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

 

4.購買過多耐久財

 

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洛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

 

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

 

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

 

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

 

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

 

 《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

 

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

 

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升,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

 

6.過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

 

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

 

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

 

7.不願面對錯誤

 

摩根富林明統計指出,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

 

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

 

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

 

8.用不相關的資訊來做投資決策

 

貝萊德證券投顧董事長張凌雲發現,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資訊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

 

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

 

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

 

9.羊群效應

 

摩根富林明的財富報告還指出,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

 

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說得一口好財經

 

匯豐中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時彥指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

 他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資訊,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

 

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

 

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2007-04 天下雜誌 370 作者:楊淑娟)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04 天下雜誌 370 作者:楊淑娟

相關關鍵字:

超能力學堂

其實,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

 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 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

1.風險性資產偏低

 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

 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機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

 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

 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

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

 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

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

 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賽門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

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

 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

4.購買過多耐久財

 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洛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

 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

 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

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

 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

 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

 《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

 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

 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升,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

6.過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

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

 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

7.不願面對錯誤

 摩根富林明統計指出,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

 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

 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

8.用不相關的資訊來做投資決策

 貝萊德證券投顧董事長張凌雲發現,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資訊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

 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

 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

9.羊群效應

 摩根富林明的財富報告還指出,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

 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說得一口好財

匯豐中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時彥指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

 他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資訊,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

370期上班族的中國愁

 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

 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2007年天下雜誌)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心理: 兩堆狗屎=1000GDP

 

兩個聰明的經濟學天才青年,經常為了一些高深的經濟學理論爭辯不休。

一天飯後一起去散步,為了某個數學驗證的證明兩位傑出青年又爭執了起來,正在難分高下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

甲就對乙說:「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願意出五千萬。」

五千萬的誘惑可真不小,吃還是不吃呢?

乙掏出紙筆,進行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很快得出了經濟學上的最佳報酬率解:

『吃!』

於是甲損失了五千萬,當然,乙的這頓加餐吃的也並不輕鬆。

兩個人繼續散步,突然又發現另一堆狗屎,這時候乙開始劇烈的反胃,而甲也有點心疼剛才花掉的五千萬了。

於是乙對甲說:「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給你五千萬。」於是,不同的計算方法,相同的計算結果--『吃!』

甲心滿意足的收回了五千萬,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點心理平衡。

可是突然間,天才們同時嚎啕大哭:鬧了半天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卻白白的吃了兩堆狗屎!

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只好去請教他們的教授,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泰斗給他們解釋原因。

教授聽了兩位高足的故事,沒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來。

好不容易等情緒穩定了一點,只見經濟學泰斗顫巍巍的舉起一根手指頭,無比激動地說:

「一億啊!~一億啊!~我親愛的同學,我代表國家感謝你們,你們僅僅吃了兩堆狗屎,就為國家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了一億的產值!

(注意喔,政府公佈的GDP背後通常有這種陷阱,因為光是買空賣空雖然增加數字但並無法增進百姓的真正福祉, 絕大多數的受薪階級,平均薪資提高才比較有意義...)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保DRG新制上路,小心健康險保費白花了!

 

與舊的健保給付制度相比,之前的給付方式是「用多少錢治病?就付多少錢」,而新的DRG制則是「看什麼病?就付多少錢」。也就是說,每一種疾病狀況都只有一種最高給付金額,醫院讓病患住院越長,並不能領取更多的給付。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友專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的預估,現在台灣醫療院所平均住院天數是9天,DRG制度實施之後,很可能會縮短到只剩下4天的時間。

 

正因為健保新制對民眾的醫療權益及費用支出將產生重大影響,不論是買過健康險,或是準備買健康險的民眾,都必須有一套正確認識,以及迴異於以往的因應策略才是。

 

日額型住院醫療險首當其衝

 

首先,新制會降低民眾平均住院天數,而絕大多數健康險的給付前提在於「有住院事實」。因此,過去買的日額型住院醫療險,將是新制下影響最大的一類保單。

 

因為這類保單還是以「住院」為理賠前提,在健保新制住院天數縮水之下,保戶想像過去一樣透過商業保險來彌補一定金額的損失,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一番。

 

更糟糕的是,通常健康險多半沒有保單價值,除非是一年一約的定期險種,否則,保戶將面「繼續繳費會吃虧很大」、「無法轉換成其他險種」與「停繳後,之前的保費等於有去無回」等等騎虎難下的局面。

 

至於新制下較不受影響的健康險,主要是採取「一次性給付」的險種,例如「罹病就一次給付」的重大疾病險與少數癌症險,因為給付的前提不在「住院天數」,而在「罹病與否」。另一個不受影響的保單,則是長期看護險與失能險等等不以「住院」為給付條件前提的保單。

 

一、已經購買健康險的民眾:如果原本買的日額型醫療險,是一年一繳的定期險種,可以考慮轉成保費比較便宜的實支實付型保單。但有些保險公司賣的實支實付型保單,其實是保費較貴的「(日額給付或實支實付)二擇一」的險種,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問清楚。

 

假設原本買的是有保單價值的終身醫療險或還本型醫療險,倘若只差個幾年就繳完保費,仍值得考慮續繳到期滿為止。如果才剛開始繳費沒多久,或是覺得保費負擔較重,則可以將部分或全部保費,轉買其他「實支實付型」,或是「一次給付」性質的保單。

 

二、準備買健康險的民眾:儘量以「非住院才會理賠」的保單為主,例如給付項目有「門診手術」,或「住院或罹患疾病採一次或分期給付」,而應該避免購買「住院一天給付一定金額」的「日額給付型」住院醫療險(不論是終身型、定期型或還本型都一樣)。

 

事實上,保戶應該藉此機會學到:買保險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彌補費用的損失。此外,保險真的不是「買越多,買越貴就越好」,而是能夠「用最少的錢,買到最佳的保障」。( 2010/01/21 12:11 作者 :李雪雯 )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花錢、想賠錢,只要順著人性就好。

想成為富足的人,非要克服人性才行-(上)

【高風險&高報酬】的迷思

 

不只是金錢投資,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學習也是一種投資,投資的成本到底都花在哪裡去?才能控制你的風險。

美林有句名言:「我能在一小時內,教您如何選擇股票,但要教會您如何應付投資風險,卻要花上五年以上的時間。」可見學投資容易,應付投資風險是困難的。

「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這句話代表了兩種思考角度,一種是「高報酬的背後扮隨著高風險。」,一種是「因為你承擔了高風險,所以你值得獲得高報酬。」但很多人卻只對這句話理解了第一種角度,乍看之下,這兩句話似乎是一個是正面思考,一個是負面思考,但隱含在這兩句話背後的意義,卻不是這麼簡單。

金錢的市場就是人性的市場,以下先從金融投資的觀點切入比較好讓各位了解風險會躲在哪裡。

 

意義一:高報酬的背後扮隨著高風險

高報酬的投資人人愛,高成本的投資人人不愛。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五十多歲的人,想要我投入他的事業,先是大嘆之前的外匯投資在一個月內賠了200萬,接著馬上大聲地說,這次的商機就看你有沒有真正看懂,這個機會不要你拿很多錢出來,所以沒有風險的,只要你投入時間去做就可以了,但是這個事業的報酬驚人,有智慧的人都會看懂這個機會,就看你要不要趁現在好好把握。

當時我心裡卻是想著:「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聽你的哩。

因為這個人只有將金錢的成本考量進去,卻將時間成本視為一文不值,他沒有想清楚,時間是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每天的時間都是獨一無二的,200811過去了,永遠不會再有第二個200811。ㄧ塊錢美金可以用28~35塊的新台幣就可以買到了,但是一個人生命中的一秒鐘浪費了,卻是永遠沒有機會可以買回來的。

所以舉凡有「報酬」都是有著「成本」的存在,成本分成有形的金錢跟無形的時間、健康,成本給的越多,無法回收的風險就越大。在看待一項投資的機會時,千萬不要忽略了世界上最貴的風險就是時間。

我曾經有投資過一項產品,前幾年都是套牢的,過了七年的時間,最後賺了20%,看起來平均一年才賺3%,但是這項商品我除了購買時跟賣出時簽名要花點時間外,這七年間買賣前後都完全不花任何的時間去管他,七年過去了,扣除手續費後,我就淨賺了20%。請問這樣的投資有風險嗎?我認為我付出的成本很低,所以風險也很低,當然平均一年只賺3%,這是合理的,所以這是一項「低風險,低報酬」的投資。

同樣的七年時間,我的朋友為了減少貸款壓力,先存一大筆錢,買了房子後,每年交貸款、找房客、收房租、房屋維修、房屋納稅,七年後找買家轉手賣給他人,扣除手續費跟稅金後,一樣是淨賺20%。但是這七年間他所付出的時間成本比我多,所以他這七年間所承擔的風險比我還要高。

像我朋友這種「看似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事實上卻是「低報酬,高風險」世界上比比皆是。

如果你是用下列的心態投資房地產,那肯定是「低報酬、高風險的投資」;很多人買房子時都有一個迷思,以為買了房子就算以後沒有賣掉獲利或是被套牢了,但至少手中握有一個實體的房子,心理比較安心。可惜心理的安慰不代表實際上能真正安心,因為時間不僅會向你要成本,也會向房子要成本,時間的成本會轉換成金錢的成本。因為房子會折舊,維修費用會增高,稅今年年都要交,持有房子的時間越多,要付出去的金錢也越多。

另外還有大學生抱持著大學為爸爸媽媽讀,碩士為自己讀,免得快從國中開始,慢從高中開始,都要為了要念什麼科系而跟父母吵架,於是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等於是報酬率超低的一項投資。

不只是金錢投資,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學習也是一種投資,我想大家還是要好好的仔細去思考一下,投資的成本到底都花在哪裡去?才能控制你的風險。

 

(本文作者:monica本文著作權仍歸屬作者本人,切勿複製以免觸法)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金單位淨值』
淨值代表基金的每單位淨資產價值。基金的每單位淨值是根據基金所投資之標的物,如股票、債券、現金等,每日的收盤價扣除基金所支付的費用後,除以該基金全部發行的單位數計算而來的。因此隨著股市行情的波動,基金的淨值也會隨之漲跌。
2006smart雜誌的報導:調查台灣人的投資習慣與績效如下,投資股市的人賺錢佔7%,賠錢佔93%。投資基金市場的人賺錢佔75%,平均獲利有16.8%,賠錢的人佔7%,不知道賺或賠的人佔18%。
基金跟股票不一樣,選好的基金不如學會正確的投資方式唷
很多人有一個迷思,當基金單價跌下來的時候,往往會想趕快脫身,不想讓自己的基金不賺反賠。
正常來說當基金跌的時候其實正好是基金投資賺錢的好時機,市場下跌越多,可以買到的單位數就越多,當市場回升時,就會有更多的單位數一起回升,因此累績單位數才是王道,當單位數多的時候贖回時,是不是賺的比較多呢?
        基金跟股票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股票跌了不是認賠出場就是選擇住套房,而基金是市場越跌的時候,越是適合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批將自己的基金投入,等市場一回升的時候,反而賺的比股票還要多。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現很多人買基金,卻不懂到底什麼是基金。到底基金安不安全?
下面是針對何謂基金何謂信託大家一起長知識吧!
 
信託
信託法第一章第一條: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
à也就是說想要將財產交付信託的人要先定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受到這項委託的人,依照這項來”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à簡言之,被信託的財產是專款專用,是財務獨立的信託帳戶。
 
基金
共同基金發源於 19 世紀的荷蘭,百餘年來,可說是歐美地區最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
基金就是一種代客操作的概念。大家都在做投資,但是有一個人每次投資的獲利都是比我們好,於是我們把錢一起交給他,由他來幫我們買賣,幫我們賺到更多的錢,然後我們給他一點錢做為幫我們賺錢的酬勞。
只是我們把錢交給個人是很不保險的,他拿了我們的錢跑了怎麼辦?於是透過法令來約束這個人。
於是延伸出財務背景雄厚的基金公司,依據信託法,成立一個信託帳戶,設定好投資的目標,找專業的投資人員來透過這個基金信託帳戶,幫投資這個基金帳戶的人代為操作投資,投資的獲利就依據每個人投資的比例作分配。基金公司就負責做各項的行政報表等,於是從中收取相關的行政費用、手續費、代為操作的費用,這些費用都是%來計算。
假設您有 10 萬台幣想投資股市,在買了一張台積電後,剩下的錢卻已經不夠再買一張台塑,更別提 Google 了。但如果向一萬人各募集十萬元,總共十億元的資金,不僅能投資台灣股市,更能同時投資海外各地的績優股。
也就是說,雖然只投資了十萬元,但透過專業經理人的操作,您也能分享多檔國內外績優股的成長,還能經由分散投資標的,降低投資風險。這就是基金的好處。
也因為基金本身就是透過信託的方式在管理資金,所以完全獨立於基金公司、保管銀行、信託公司的財務之外,沒有人可以不依照信託的事先規定而動用基金平台內的錢。對客戶來說資金是被保護的,因此相當安全。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菲特選股神功

低利率、高通膨,目前的環境可說是定存族最寒冷的冬天,但是若持有股票資產,卻又面臨經濟不景氣、股市從多頭轉向空頭的大修正階段,資產一樣大縮水。

不過,想想股神巴菲特此時會怎麼做?去年美國次貸風暴中,巴菲特就開始趁機撿便宜貨了,後來他又去歐洲考察研究,等著看有什麼跳樓大拍賣的好東西。

「不只是挑好股票,還要挑好價格」,面對著直直落的股價,千載難逢的買股時機有些已經出現了,但是,誰才是真正巴菲特會撿選的好學生呢?這就要謹守巴菲特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投資心法了。

巴菲特投資心法其實很簡單,但是悟透的人不多,實踐的人更少。大部份人只是在股海中載浮載沉,不然就在不同的小船上跳來跳去,沒有搭上能抵擋風浪的大船。即使搭上大船,遇到風浪來襲,又有幾人能忍住不棄船逃逸?

一邊不斷的回想自己投資時常犯的錯,也有不少恍然大悟的領會。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疲弱不堪,股市即使反彈,可能都還要再經歷多次向下探底的嚴苛挑戰,不管好公司壞公司股價都大幅修正,但好股票難得出現了好股價,信奉價值選股的投資人正可開始慢慢佈局。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999 期 作者:陳雅玲)

你可以「靜坐修煉」 打坐一萬小時的僧侶,理性腦超活躍

科學家發現,我們對負面感覺比正面的更強烈。在神經心理學的實驗中,出示高興和悲傷的圖片給受測者看,他們全都不自覺的對悲傷圖片反應比較強烈,這從腦波的劇烈振幅就可以看出。

這種預設態度,也是從演化過程中保存下來的:我們的祖先一聽見草叢裡有簌簌聲,就算再肥美的獵物也會立刻丟下,並躲到安全的地方。到了今天,負面思考還是比正面思考更容易浮現在我們的大腦。

幸好我們還有「理性腦」可以控制負面情緒,「當我們練習自我克制時,我們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腦。」 柯萊恩 博士在《不斷幸福論》書中指出:因為練習讓腦子中「刺激」與負面「反應」之間的連結減弱了。我們因此改變了腦的結構——結果是,處理自己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容易。

至於,如何藉「練習」自我克制?其一,可參考九七四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正面思考的威力」;其二,靜坐。透過腦波圖顯示,規律靜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靜坐,讓大腦左側額葉(理性腦)更容易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感性腦),讓身體和精神平靜下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曾透過達賴喇嘛協助,邀請一位西藏僧侶,從亞洲搭飛機去美國接受測試,結果,這位打坐時數超過一萬個小時的僧侶,其左側額葉的活動,是大衛森二十年研究生涯中所測量到最強的一位。

其實,不論是一位禪僧、瑜伽弟子還是基督徒,在專心一志的祈禱或念誦經文中,始終把感知集中在一個焦點,並阻止心思轉到平日的煩憂上。根據哈佛大學的神經學者班森(Robert Benson)與華勒斯(Herbert Wallace)的研究,此時因為思想平靜,肌肉會鬆弛,腦的電波會轉變為比較平靜的所謂α波。

當我們了解大腦與我們情緒、感受,以及心智、意志的關係,就知道塑造自己的大腦永遠有機會。想要打造自己的成功人生——不管你對成功的定義是追求卓越,或是內在情緒常常平和,擁有幸福感,大腦都等待人更多的跟它溝通與互動,來達成這項使命。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999 期 作者:陳雅玲)

以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為例,讓我們假設以斷層掃瞄影像,觀察在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國際票券出事時,他的大腦運作情形。

當有人告訴他,他所負責會計簽證的國票出事了,他立刻打開電視,「台灣金融史上最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視神經接收了螢幕上斗大的標題,直接刺激了他的杏仁體(感性腦),負面感受油然而生:「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的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

這是一個關鍵:失敗者,也就是多數人,其腦部的杏仁體(感性腦)會持續產生負面情緒,產生遁逃之念;成功者(經過訓練的人)不同,這時候,其理性腦會產生力量。 深陷危機的薛明玲感受到自己的恐懼,但訓練有素的大腦額葉(理性腦)立刻發出阻力脈衝,杏仁體的活動逐漸減弱,一個聲音慢慢浮現,「我應該冷靜思考事情的本質,解決問題。」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讓額葉(理性腦)接管自己。

腦神經系是人體內最耗氧的器官,占了全部耗氧量的三%以上。特別是在不安或緊張時,腦部活動異常活躍,氧的消耗量也隨之大增。

深呼吸幾口氣,補充了腦部的氧氣需求後,薛明玲的額葉恢復了平時的活動能力。他開始思索自己在這件事情的位置是否構成違法,將疑慮點一一拿筆寫下來,如果負面情緒出現時,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999 期 作者:陳雅玲)

 

情緒是演化的產物,藉以讓生物能快速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例如讓我們看見毒蛇猛獸,不假思索拔腿就跑。不過,現代人類每天要面對的事,不管是投資、購物,還是人際關係,都比叢林生態更加複雜,不能單憑感情用事。

科學家發現,雖然人類的情緒主要由杏仁體引發,但人類後來演化出來的理性腦,卻有控制情緒,提高EQ的功能。

根據斷層掃瞄影像研究,有一條神經路線從左側額葉(理性腦)出來,連接杏仁體(感性腦),可以看到兩者的活動有互相均衡的作用。額葉左側的活動一增加,杏仁體裡的刺激就會減少,反之亦然。科學家認為,額葉左側可藉著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讓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美國Mclean醫院的Todd博士研究發現,青少年由於額葉(理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杏仁體(感性腦)的主導性大,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的反應。成人以後,我們就擁有一個可以關閉負面感受的開關,只要經過訓練,提高額葉左側(理性腦)的活動力,就可以有效管理情緒。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999 期 作者:陳雅玲)

大腦科學家發現過去人們的經驗之談,如「三思而後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靈光乍現」,其實都有科學的根據。善用多接觸、多練習、多思考的方法,刺激我們的大腦連結,可以幫助我們打造周密而靈活的思慮,達到所謂的成功。

但,這是有前提的——學習必須夠寬、夠深,才可刺激腦子創新。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大腦照影科技,對人腦的電波監測,結果發現受測者在苦思時,大腦右側顳葉的「前上顳回區域」活動明顯增強。並且,在「頓悟」前.三秒左右,突然產生出高頻的腦電波。

科學家推測,這正在於促使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進行集結,使人們在其中找到先前沒有發現的聯繫,從而「頓悟」出答案。

對照張忠謀的苦思經驗,這個高頻的腦電波也可能出現。在一次專訪中,他解釋自己的思考方法:「半導體是很大的產業,受世界大國財經變化的影響很大,一個知識系統是一個金字塔,所以我需要好幾個金字塔。然後經過苦思,突然像電光一閃,或靈機一現,才會有洞察。有了洞察,就有創新、發明。」

除了上述的探討重點(成功人士的腦部如何運作學習力、思考力),成功人士的另一個特質是情緒掌控力、正向思考力,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研究報告顯示,優秀領導人的成功,有九%可歸因於情緒智力。用EQ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準確度可以高達八成。而神經科學家發現,情緒掌控力也可經由大腦的學習而獲得。 你可以「動心忍性」 青少年易情緒化,導因額葉發展未成熟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台灣人真的很好騙(五)

最近我針對台灣人對於「投資」這兩字的想法,做了一些訪問溝通,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賠錢的最大一步,期待賺到最大獲利卻受不了賠到一毛錢

大家都知道投資市場上不變的真理就是-賠錢都是因為貪婪跟恐懼,但是依然常常貪婪跟恐懼,所以投資其實必勝的心態就是-打敗人性就對了

一個朋友被股票套牢了,已經虧了30%我問你的停利點設定在哪裏?他回答我沒有設定停利點,我問他那為什麼不乾脆認賠出場,等時機再進場賺回來?他說:說不定現在就是底部呢?現在賣掉了,馬上就賠錢,再放一陣子,說不定會補回來呢!或是現在反彈了,再等一等說不定價錢會再高一點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投資心態,賠了30%捨不得賣,繼續放,直到賠70%,一共放了七年,才將本金賺回來。

另一個朋友卻是買點很漂亮,一路往上漲,一直都捨不得賣,期待可以賺更多的錢,卻在幾年後開始往下跌,跌了已經六年了還是沒有回本。

我印象最深的是,問過一個問題:賺錢的話,年獲利率多少你覺得賺夠了?如果賠錢的話,賠多少是你可以接受的?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賺錢的話當然越多越好,沒有上限。賠錢的話,當然是一毛錢都不能賠。很多人都誤解了好的投資的意義;什麼叫做好的投資?就是當大家都賺錢的時候,可以幫你賺的比別人多,但是當大家都賠錢的時候,可以幫你賠的比別人都要少,那就是好的投資。

同時也誤解了風險跟報酬的關係;「高報酬就有高風險」是錯誤的認識!應該改為「因為你承受了高風險,所以你值得擁有高報酬」才對。相反的「因為你只承認了低風險,所以你只能擁有低報酬」。很多投資人就誤解了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加上恐懼跟貪婪,以為自己做的是低風險高報酬的事情,結果卻是高成本低報酬的投資。

我的好友TONY擔任銀行理專三年,就告訴我他的觀察是-台灣人對於可預見的獲利(不夠吸引他們)、年期長的商品不感興趣,為追求高流動性(自主性投資),寧願承受高風險。

很多賠錢或是受創的人都是聽到賺得快一些、獲利沒有上限、甚至可以翻好幾倍的財富,就把大筆錢丟進去投資,沒時間了解投資標的究竟是在做什麼、前景怎麼看好!

TONY有一個客戶近來坦承在次級房貸前曾經受到誘惑,看著別人資產快速累積、望塵興嘆,但是客戶在今年到銀行來辦事的時候跟他說:感謝你當初叫我投資平衡型基金,把我的資金鎖住了,才沒有機會讓我把這些錢拿去投資股市,不然這筆錢的栽入,今天不知所剩有幾?TONY相當感動的跟我說:第一次遇到這種投資這麼理性的客戶,即使大跌前獲利沒能及時落袋還知感恩。

另一個朋友卻是已經有一堆的人壽保單,卻被保險員說動了再買了一張變額年金保險,卻是只拿到年利率4-5%的獲利,而且要20年後才可以領年金,等於資金被閉鎖了20年不能用。後來發現同樣的資金如果純粹用在投資上,獲利可以超過10%。為了不要再繼續花錢買投資獲利不高的產品,只好就把那張保險解約了,只能拿回極少的錢,這種情形下那張年金保單,根本就是一件賠錢的投資。

認清自己的恐懼點與貪婪點在哪裡,認清楚風險與報酬的平衡點,就是讓人賺錢的開始。

(本文作者:廣翰思維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台灣人真的很好騙(4)

最近我針對台灣人對於「投資」這兩字的想法,做了一些訪問溝通,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賠錢的第四步,台灣人喜歡聽來的消息

很多投資人賠錢怕了,把投資視為洪水猛獸,乾脆把自己的耳朵封閉起來,一律把錢放在銀行做定存,誰來跟我講投資,一律都用「你敢保證投資ㄧ定會賺錢嗎?」來拒絕。完全不顧現在是負利率的時代,不做任何投資動作就等於是賠錢,反正就是定存就對了。

之前因為銀行的連動債形象很差,產生有保險公司不用連動債的名稱,改用結構債或是其他名稱,實際上就是連動債的商品。我就有遇過保險業務員還很無知的跟我強調,這不是連動債喔,拜託~連賣連動債的人都搞不清出什麼是連動債了,天呀!難怪投資人要賠錢了!如果不是因為他對理財也不專業,是保險公司敎他這麼說,他就這麼賣的話,那麼他就是那種不肖業務員,為了自己的獎金而在賣商品。

也有遇過幾個好心的人,聽到我投資連動債的時候跟我說:連動債千萬不要買,會賠的很慘喔!甚至本金都會拿不回來喔!遇到這種善心人我都會問他:你知不知道連動債有分成保本的?還有不保本的?通常這個問題就問倒他了。因為他只是從新聞中看到連動債賠錢的消息,就認為連動債=賠錢。

台灣人喜歡傳播聽來的消息,然後人云亦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消息,人們總是不會去查證,回家就講給家人、朋友聽,尤其是這個消息聽起來好像是個秘密的,消息傳播速度越快。

因為怕賠錢的心態,反而被有心人利用。很多投資人自己根本也看不懂投資的商品的內容,也不想自已花心思好好的將內容弄清楚,了解什麼情況下可以賺?什麼情況下可以賠? 賺,會賺多少? 賠,會賠多少?很多人就只會問可以賺多少?保本不保本?這時就全憑對方怎麼說囉!

我曾經遇過一個人,一直跟我說他的事業多有遠景,多會賺錢,說我特質很好,一定要跟他一樣去賺通路的錢,這樣才會賺到大錢。後來我問他如果現在有一項很安全的投資產品,保本又保證利息,現在能不能拿出一萬美金,投資十年都不要拿出來用?結果對方跟我說他沒有辦法拿出一萬美金出來放個十年都不用。

聽到這樣的回答,你覺得我還會認為他的事業是真的超級賺錢的嗎?但是他早就用這樣的包裝方式,已經找了不少的人加入他的事業,卻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去了解他的事業是真的很賺錢嗎?

繼續那句話-懶惰思考導致破財-賠錢的人要翻身就是要趕緊充實正確的財務知識才是賺錢之道。

(本文作者: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台灣人真的很好騙(3)

最近我針對台灣人對於「投資」這兩字的想法,做了一些訪問溝通,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賠錢的第三步,台灣人聰明反被聰明誤

台灣的媒體都是盡量報導一些煽動性的消息,比較有收視率,因為台灣人愛看嘛! 而台灣的媒體記者層次已經不如過去很久了,很多媒體不做真實性查證的動作就直接報導,就因為要搶麻辣的新聞嘛! 連電視名嘴也可以手上沒有事實,就發揮想像力去推測做新聞評論。難怪國際認為台灣仍屬於資訊不夠自由。

想要知道什麼訊息,打開電視每一家都會報導,或是上網都會有人把訊息放在網路上。所以台灣人已經習慣接受被媒體挑選後的新聞很久了,以為世界就是這麼大。已經習慣被餵養訊息,而不是自己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

一山還有一山高,人不可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加上網路發達,要知道什麼事情反正上網查就好,奇摩的知識,什麼問題都有,什麼問題都不奇怪。

卻也因為網路是虛擬的世界,並非真實的,每個人躲在網路背後發表訊息,又有幾分真實呢? 像是奇摩等網路服務平台,本來就只能提供網路訊息的服務,又不具法律執行與評斷能力,並不能提供訊息真實性的刪選,缺少自己獨立判斷能力的人,是很容易被網路訊息給騙了。

台灣人的頭腦真的很靈活,我曾遇過有人不斷的搬出各種問題來質疑某個計畫是騙人的,要我提供書面證明這個計畫是不是騙人的,同時證明是資本雄厚的公司提出的計畫。當我找了很多證據給他看的時候,也拿出很多相關法律規定做證明的時候,他還是懷疑他看到的證據,寧願相信網路上的謠言。

後來我在房仲業的朋友也有類似的經驗。客戶懷疑這是一間凶宅,於是朋友到警局去調閱相關資料來證明這不是一間凶宅,結果客戶還懷疑我的朋友手上資料的真實性。

台灣人真的很奇怪,要求對方拿出證據,結果又不相信對方的證據,以為這樣就不會被騙。

同時自己又不循正常的管道去查證屬實與否,把事情切切實實的弄清楚、了解清楚。就像網路上的謠言訊息的點閱率都很高,或是網路謠言的轉寄率都很高,而政府提供的網路謠言破解網站的點閱率卻很低的意思ㄧ樣。

還是那句話-懶惰思考導致破財-賠錢的人就是要盡速加強充實正確的相關觀念,才是賺錢之道。

(本文作者: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台灣人真的很好騙(2)

最近我針對台灣人對於「投資」這兩字的想法,做了一些訪問溝通,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賠錢的第二步 台灣人只想坐著等獲利

台灣人常常只想坐享其成,所以才愛聽明牌。

積極型的投資人看到別人投資賺了錢,就迫不及待的跟著投資,就算是自己完全不懂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也敢大把大把的拿出錢來。

或許剛開始有賺到錢,甚至賺很多,但是因為對投資工具的不了解,所以賺了也捨不得賣掉,一直放到賠錢了就更不能賣,情況好一點的賺了利息,賠了本金,差一點的就是本金利息全沒了,因為公司下市了。或是遇到吸金公司、詐騙公司血本無歸。

保守型的投資人,看到別人賠了錢雖然很羨慕,但是自己不敢買,等到別人賠了錢,就更加證明自己的想法,投資都是很危險的,根本都是賠錢的。

多數的台灣人都很勇敢,但都很多是有勇無謀。別人賺到錢,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自己卻沒有先好好的研究好這項投資工具,用什麼方式賺錢?沒有先撤底了解這項投資工具,到底是怎樣的條件下才能穩賺不賠的?

多數人都是願意拿錢出來,但是不願意花時間先充實自己的金融知識。所以賺了錢也不知道為什麼,賠了錢也不知道自己哪裡出問題,歸咎於ㄧ切都是市場多變,害自己賠了錢。

至於遇到吸金公司或是詐騙公司的人,因為自己沒有充分的金融知識,所以不懂得分辨什麼是正常的投資?什麼是騙人的投資? 上當之後,就歸咎於自己賠錢是因為倒楣+人心險惡。

懶惰的思考導致破財,賠錢的人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動-自己應該充實正確的投資觀念才是解決之道。

(本文作者: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台灣人真的很好騙()

最近我針對台灣人對於「投資」這兩字的想法,做了一些訪問溝通,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賠錢的第一步,台灣人只想聽明牌

坊間有許多敎你投資致富的課程、書籍、電視節目、演講,這類型的活動不外乎是-教導正確的投資觀念與知識,但是每次會後總是有人發問:我買的賠了錢,現在該怎麼辦? 我買的賺了錢,現在可以加碼? 你有沒有推薦的?

很多投資名嘴最後都一定有人問他這種問題,希望獲得『明牌』。本來是一個投資的觀念教導的活動,最後一定會有這種『報明牌』的需求產生。

舉例有次我去聽證券公司辦的選擇權講座,在場將近20人有19個從來沒有買過選擇權的人,聽完之後我依舊聽不懂選擇權到底是怎麼買賣的? 風險性在哪裡? 買賣的成本在哪裡? 買賣的判斷依據在哪裡? 選擇權怎樣跟股票搭配做避險?

在場其他的阿公阿媽,我相信都跟我一樣一頭霧水。最後,演講人說現在他可以帶大家試著操作選擇權,加入會員一個月免費,入會的門檻是50萬元,結果有十個阿公阿媽當場索取填表參加。

不是投資大師都跟我們說,我們也很耳熟能詳:不要投資你不熟悉的產品或市場嗎?  但是一看到別人賺到錢時,就想也不想的就跟著買。而且等幫我操作賺錢也很棒。

這種情況其實常常發生,看到同事買了什麼東西賺到錢,自己也跟著買。看到電視上說什麼行業很賺錢,就想是不是該轉行去了。

最糟糕的情況是,看到對方穿著光鮮亮麗、店面開的又大又豪華,就以為對方一定很會賺錢,就把錢交給對方幫你投資,只想坐著等獲利,很多吸金公司不是就是有美麗的店面嗎?

店面開的越大的,就是要讓你放心用的,亞歷山大店面也很大,你看的到也摸的到,但是倒閉前一天還在賣會員卡呢!

(本文作者: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 教育長)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