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提升腦力 (5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NMDA受體 有助消除恐懼記憶

聯合 更新日期:2008/05/30 16:00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毛盛駿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投與NMDA受體這種可使人體及動物興奮起來的成分,可消除記憶。將來也許可像橡皮擦一樣,擦去一些不愉快的記憶,進而協助像四川大地震後併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災民,走出傷痛。

毛盛駿因這項成果獲得第三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的肯定。本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有三個獎項,「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是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及郭悅雄教授;「青年科學家學術研究獎助金」得主為鄧述諄、施修明及譚婉玉;「傑出論文獎」有八名得獎者,除毛盛駿外,另七名年輕得獎者分別是朱伯振、林怡伶、林暉皓、楊慕華、劉浩屏、蔡國旺及藍心婕。

記憶是伴隨人類成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但有的記憶溫馨甜美,有的卻讓人不堪回首。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團隊紛紛投入這個研究領域,期能留住好的記憶,抹去不好的記憶。毛盛駿等人也在成大簡伯武教授指導下,展開「如何消除恐懼記憶,開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藥物治療」的研究。

毛盛駿表示,NMDA受體是人體及動物興奮的接受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它,在消除記憶過程中也常見它的蹤影。在以大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中,他們先以光電配對來引發大鼠的學習,每看一次光,就電擊腳底一次,讓它們痛得不停跳動,因此只要一看到光,這些大鼠就想到電擊的不愉快記憶。

隔天,當記憶形成了,再讓這些大鼠只看光,卻不去電擊它。結果發現大腦杏仁核部位先前曾被從腦部注射NMDA受體的大鼠,逐漸學習到這些光是無害的,忘記舊有記憶,並形成新的記憶,跳動頻率明顯減少;反觀未注射NMDA受體的大鼠,疼痛記憶依舊鮮明,還是不停跳動。

毛盛駿表示,許多證據顯示,記憶消除的訓練模式,並非真的把舊有記憶消除,而是形成一個新的抑制性學習,來防止原有記憶的表現。

他說,NMDA受體以前曾用來治療肺結核,後來醫界意外發現這種成分竟有助於緩解懼高症,研判具有消除記憶的潛在作用,因而積極朝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方向研究。毛盛駿強調,NMDA受體只是個開端,透過藥物化學的不斷研發,今後應可研製出更多類似藥物,再透過這些藥物活化的機制,消除某些不愉快記憶,加速患者心靈重建速度。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不足  大腦短路    (內容取自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05/26 10:30

 

    美國科學家表示,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腦不穩定,使大腦突然短路。

 

    新華網報導,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說,大腦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就好比是燈亮著和熄滅的狀態。當睡眠不足時,大腦會在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間頻繁快速轉換。在轉換過程中,大腦會出現瞬間功能喪失現象,就好像大腦短路。

 

    研究人員透過核磁共振技術,觀察二十四名成人大腦。在一夜沒睡情況下,大腦多個區域都發生明顯瞬間功能喪失現象,像是注意力下降和視覺處理程序突然中斷等。而當這些人得到很好休息後,這些短路情況就不會發生。

 

    研究人員警告,睡眠不足導致的大腦短路在生活上會有危險,例如汽車駕駛人,在行車過程中一旦出現幾秒短路,就可能釀成重大交通事故。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元智慧的音樂智慧

(本文已於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社3月號發表)

一、什麼是音樂智慧

聽力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最早發育出來的感官能力,也是出生後已經發育最完備的能力。出生後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懂得運用發聲創造出不同的音調節奏;二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模仿大人的歌曲;音樂的旋律、節奏是對人類腦部發展是很好的刺激,可幫助發展肢體的協調、平衡,對於訓練聽力、語言、理解認知、記憶力和節奏感也有助益。

音樂智慧是指一個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慧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音樂智慧是綜合並協調各項感知器官的能力,對於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和創作能力。最主要的是聽覺能力,發音能力,觸覺能力(演奏樂器)

加納博士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慧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也就是說音樂需要運用數理、邏輯去理解節奏、樂譜上的節拍,又需要運用感性去感受音樂中傳達的情緒。

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指揮家等是特別需要音樂智慧的幾種職業。且音樂智慧好的人能將各種生活經驗融入在自己的音樂之中。像音樂之父巴哈的音樂具備高度的數學性;巴哈藉由平均、切分、對位等數學概念,轉化為具有靈性與和諧性的音樂。

 

二 音樂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比較具有敏感性,擅長捕捉聲音。喜歡回憶旋律,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幫助學習。

音樂智慧好的人通常有下列的表現:

1.    歌曲聽過一次就會跟著哼,或是聽過幾次就能準確的跟著唱、記住

2.    常常一邊做事、一邊開車,然後一邊哼唱歌曲或是聽音樂

3.    會演奏樂器

4.    對節奏變化很敏感,也能跟著打拍子

5.    對音調變化很敏感

6.    喜歡唱歌,也喜歡聽人唱歌

7.    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樂器旋律

8.    聽到音樂的時候,會不經意的打拍子或扭動身體

9. 常常在腦中浮現電視電影主題音樂或廣告歌曲

10.喜歡在有音樂的環境下工作

11.喜歡且能創作音樂作品

12.識譜能力佳,儘管沒有樂器伴奏,仍能感受其音樂及旋律

13.能辨識、重複、摹擬某些特殊的聲音、音調、曲調、節奏,音樂走調時會有反應

14.有能力藉由音樂、旋律來表達、抒發想法與感受

15.藉由學習,有辦法創作出不同的節奏、歌曲、旋律

16.瞭解各種不同的音樂、曲風、旋律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17.能把不同的曲調、節奏、聲音,與情緒做結合與聯想

18.喜歡不同的曲風或是特殊的旋律、節奏

19.瞭解樂理

20. 講話或動作很有節奏感

 

三 發現寶寶的音樂智慧

音樂智慧好的兒童在學習時,會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這些兒童如果在學習時可以搭配樂器、音樂錄音帶、CD唱遊時間、聽音樂會、 彈奏樂器等活動,對於其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音樂都會跟文學作品相關,如民謠、歌曲、電影主題曲、音樂劇、歌劇等等,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一個旋律或歌曲,就會聯想到某部作品,另外, Armstrong (2000) 也指出,如果教師講課時有背景音樂當襯托,學生可以有效地記憶資訊,以巴洛克音樂及四分之四拍的古典音樂,來舒緩學習情緒最為有效。程度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K檔案,

美國曾研究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顯示一年級學生若曾學過一年音樂,比沒有學過音樂的同學,在閱讀程度上將接近於二年級的程度;而學過兩年音樂的學生,其閱讀成績則相當於三年級的程度。 (Campbell, Campbell & Dickinson, 1996)

Sosniak發現音樂家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是音樂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家長從小孩很小的時候就安排音樂課程,並讓音樂課變成家庭例行活動。音樂家多是獨自學習、練習以達到音樂領域的進步,小孩願意花很多的時間練習並參與表演的機會。而音樂老師展現出對音樂的熱情也讓孩子更加願意上音樂課。Sosniak強調這些早期發展經驗對音樂資優兒童形成自發性動機、紀律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兒童的發展是需要家庭的物理經濟和心理環境的支持。

家長可以從下列寶寶的小動作中發現是否具有良好的音樂智慧:

1.    愛唱歌、聽歌曲、歌唱節目
2.    記憶音樂旋律能力強、學習歌曲很快
3.    沒事時會自己哼哼唱唱的
4.    喜歡打節拍、喜歡有節奏的敲擊東西
5.    對語音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很敏感
6.    特別喜愛某ㄧ首歌曲,或是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很高興
7.    聽到音樂會靜下來聽,或隨著旋律會手足舞蹈
8.    喜歡玩耍樂器,也願意學習樂器
9.    會自編、自哼一些歌曲
10.一邊玩一邊敲打節拍或哼哼唱唱,或是可以把許多玩具或東西變成打擊樂器
11.容易分辨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聽覺敏銳
12.有個好嗓子,唱起歌來有模有樣
13.對有組織的音調高低及聲音長短變化,聽覺敏銳
14.能運用想像力將聽到的音樂做豐富的聯想

 

四 莫扎特(Mozart)效應真的讓孩子更聰明?

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他們讓36名大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448協奏曲後,再給學生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的空間推理能力有大幅度的增加;很多家長也開始期望莫札特的音樂對寶寶的腦部發育有正向的影響。於是,「莫札特效應」這個名詞便成為了各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台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復健音樂治療師楊嬿璿卻表示,這個研究的結果是有待商榷的:1.實驗中大學生能力的增加,是否就能直接說應用在寶寶身上也一樣有效?2.「空間推理能力」只是「認知功能」中的一部份,不能就此推論對整體智力的改善3.在聽完音樂的10分鐘後便進行智力測驗,無法真正判讀該音樂在長久效益上的影響。4.這項實驗對亞洲人的影響是否相同?目前並無相關的實驗證明。

雖然「莫札特效應」仍待進一歩實驗證明,但在美國和加拿大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中,証實了莫札特的某些特定曲目,可以調適EQ情緒智商與壓力抒解,甚至可增加免疫系統之功能及防禦疾病發生之能力。

 

如何培養寶寶的音樂智慧?

Armstrong (2000) 指出有五種用來活躍學生音樂智慧的主要教學方法:(1)旋律、歌曲、饒舌歌及吟唱;(2)唱片分類目錄 (discographies);(3)超記憶音樂(supermemory music);(4)概念音樂化(musical concept);(5)心情音樂(mood music)。也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傾聽、聲音、震動型態、節奏以及音色的形式,樂器、環境的聲音、各種音質合鳴、各種生活中的節奏、聲帶發出的聲音,來培養音樂智慧。

<方式一>讓孩子習慣生活中隨時有音樂的存在,無形中訓練孩子的音感與聽力

1.    選擇帶有輔助音樂的玩具。

2.    播放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與歌曲,古典樂、流行樂、大自然音樂、歌劇、獨奏曲等,並且可以偶爾詢問寶寶是否能區分其中的不同與告知聲音的特色,並與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

<方式二>陪孩子欣賞音樂劇、舞台劇、相聲、說唱藝術,藉由文字與音樂的結合,讓孩子感受情緒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也了解語言的語調、節奏與情緒的關係

<方式三>跟孩子玩歌唱接龍,挑選熟悉的歌曲,一人唱ㄧ句。也可以以一人唱兩句的方式試著改編歌詞。

<方式四>參加音樂欣賞的活動,不僅了解創作者的動機與背景,同時也能了解音樂的三種層次:一為感官性;由聽覺產生的快感;二為感受性:意境內涵的感受;三為音樂性:音樂的旋律、音色、音質等探討。這三個層次,這也是音樂家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方式五>閱讀音樂家的故事與自傳,激發孩子對音樂的好奇心。

<方式六>讓孩子學習樂器或唱歌,也能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與對事物的投入。並鼓勵孩子隨時以哼哼唱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方式七>跟孩子一起玩模仿歌唱大賽,看誰模仿的最像。電視上常見的廣告歌曲簡短但是印象深刻,就是很好模仿的題材。也可以延伸成改造歌曲大賽,將廣告歌曲的歌詞做更改,變成是賣另ㄧ項產品。

<方式八>固定一周一次全家歌唱或音樂表演時間,不僅大人紓解壓力,孩子也能在其中得到表演的機會。讓孩子唱歌時也跟著打拍子。

<方式九>挑選跟音樂有關的遊戲光碟,跟孩子一起玩。

<方式十>讓孩子試著用家中的物品製作成打擊樂器,還可以玩聽聲音猜猜看是哪個物品所發出的聲音。必要時輔助一些打擊樂的音樂或是影片,讓孩子學習自己模仿打擊。

<方式十一>跟孩子一起自製音樂錄音帶,將孩子的歌聲或表演錄下來。並鼓勵孩子自己創作歌曲,並錄製下來。歌曲可以表達情感,是音樂智慧轉換到語言智慧的具體方式。

<方式十二>幫孩子將喜愛的音樂或歌曲錄在一起,讓孩子可以ㄧ邊玩遊戲ㄧ邊聽。

<方式十三>運用各種不同的樂器或是物品所敲擊發出的聲音,讓孩子用動物或是交通工具等來做想像。例如鑼想到消防車,也想到救難犬。大鼓想到大卡車,也想到聖伯納犬。

<方式十四>跟孩子一起隨音樂起舞,運用肢體的運動讓孩子對於節奏與感覺有更深的感受。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害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也表演給孩子看。

<方式十五>寫作業播放舒緩的樂曲,控制在50分貝左右,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會幫助孩子功課記得牢。

 

 

六 音樂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逼迫孩子必須學習音樂要達某一個程度才行

Sosniak(1985)指出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

通常音樂神童或傑出表現者的家長,大都歷經過以下三個階段或歷程;1.關心並給予孩子接觸音樂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玩遊戲中,產生對音樂的樂趣與興趣。2.找一位瞭解孩子的音 樂 老師,學習正確的音樂技巧。3.當孩子樂在其中後,找尋大師級的專家指導,讓孩子更上一層樓。

音樂是很隨性的,沒有一定標準,是跟著每個人的喜好與品味而改變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必須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引導孩子學習音樂;逼迫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對音樂的挫折或恐懼感。

<誤區二>女孩子在唱歌跳舞方面總比男孩更有才能與興趣

女孩在語言和身體動作協調上要比男孩發展早些,讚美跟鼓勵常常讓女孩子越做越好。家長應該主動給男孩子較多的鼓勵和機會,讓他們對音樂的更有興趣。若想提升音樂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方嘗試,並且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孩子的內向與外向特性,鼓勵或協助他挑選出喜歡的音樂及活動,才能真正達到啟發的目的,讓他有均衡的發展。

<誤區三>音樂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師,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心情、內心感覺、安全、自由、被尊重、愉快等,均可以蘊釀孩子擁有良好的音樂氣質。建立能夠避免嗓音的環境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同時也要容忍孩子玩音樂所產生的聲音。

 

備註:

  Sosniak(1985)指出音樂資優兒童的特徵如下:

  1.對音樂與旋律自然地產生反應。

  2.喜歡唱歌和自創歌曲。

  3.對於音調有強烈的感受。

  4.聽力敏銳。

  5.在音調和視覺符號連結上有好的記憶能力。

  6.對聽過的音樂具有很強的記憶力。

  7.常以音樂表達情感。

  8.能配合音調。

  9.有良好的鑑賞能力。

  10.能分辨音樂結構的不同。

  11.喜愛上音樂課和演奏樂器。

  12.對音樂十分專注。

  在鑑定方式上,Sosniak則指出學校應該以音樂性向測驗鑑定音樂資優兒童。

 

參考書目:

1. Thomas Armstrong,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遠流出版社

2.超強學習力訓練法胡雅茹

3. 讓幽雅樂聲提昇孩子的音樂智慧-陳龍安

4.音樂藝術才能特質檢核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元智慧的音樂智慧

(本文已於三月份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發表)

 

一、什麼是音樂智慧

聽力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最早發育出來的感官能力,也是出生後已經發育最完備的能力。出生後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懂得運用發聲創造出不同的音調節奏;二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模仿大人的歌曲;音樂的旋律、節奏是對人類腦部發展是很好的刺激,可幫助發展肢體的協調、平衡,對於訓練聽力、語言、理解認知、記憶力和節奏感也有助益。

音樂智慧是指一個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慧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音樂智慧是綜合並協調各項感知器官的能力,對於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和創作能力。最主要的是聽覺能力,發音能力,觸覺能力(演奏樂器)

加納博士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慧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也就是說音樂需要運用數理、邏輯去理解節奏、樂譜上的節拍,又需要運用感性去感受音樂中傳達的情緒。

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指揮家等是特別需要音樂智慧的幾種職業。且音樂智慧好的人能將各種生活經驗融入在自己的音樂之中。像音樂之父巴哈的音樂具備高度的數學性;巴哈藉由平均、切分、對位等數學概念,轉化為具有靈性與和諧性的音樂。

 

二 音樂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比較具有敏感性,擅長捕捉聲音。喜歡回憶旋律,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幫助學習。

音樂智慧好的人通常有下列的表現:

1.    歌曲聽過一次就會跟著哼,或是聽過幾次就能準確的跟著唱、記住

2.    常常一邊做事、一邊開車,然後一邊哼唱歌曲或是聽音樂

3.    會演奏樂器

4.    對節奏變化很敏感,也能跟著打拍子

5.    對音調變化很敏感

6.    喜歡唱歌,也喜歡聽人唱歌

7.    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樂器旋律

8.    聽到音樂的時候,會不經意的打拍子或扭動身體

9. 常常在腦中浮現電視電影主題音樂或廣告歌曲

10.喜歡在有音樂的環境下工作

11.喜歡且能創作音樂作品

12.識譜能力佳,儘管沒有樂器伴奏,仍能感受其音樂及旋律

13.能辨識、重複、摹擬某些特殊的聲音、音調、曲調、節奏,音樂走調時會有反應

14.有能力藉由音樂、旋律來表達、抒發想法與感受

15.藉由學習,有辦法創作出不同的節奏、歌曲、旋律

16.瞭解各種不同的音樂、曲風、旋律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17.能把不同的曲調、節奏、聲音,與情緒做結合與聯想

18.喜歡不同的曲風或是特殊的旋律、節奏

19.瞭解樂理

20. 講話或動作很有節奏感

 

三 發現寶寶的音樂智慧

音樂智慧好的兒童在學習時,會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這些兒童如果在學習時可以搭配樂器、音樂錄音帶、CD唱遊時間、聽音樂會、 彈奏樂器等活動,對於其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音樂都會跟文學作品相關,如民謠、歌曲、電影主題曲、音樂劇、歌劇等等,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一個旋律或歌曲,就會聯想到某部作品,另外, Armstrong (2000) 也指出,如果教師講課時有背景音樂當襯托,學生可以有效地記憶資訊,以巴洛克音樂及四分之四拍的古典音樂,來舒緩學習情緒最為有效。程度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K檔案,

美國曾研究音樂教學和閱讀成就的關係,顯示一年級學生若曾學過一年音樂,比沒有學過音樂的同學,在閱讀程度上將接近於二年級的程度;而學過兩年音樂的學生,其閱讀成績則相當於三年級的程度。 (Campbell, Campbell & Dickinson, 1996)

Sosniak發現音樂家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是音樂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家長從小孩很小的時候就安排音樂課程,並讓音樂課變成家庭例行活動。音樂家多是獨自學習、練習以達到音樂領域的進步,小孩願意花很多的時間練習並參與表演的機會。而音樂老師展現出對音樂的熱情也讓孩子更加願意上音樂課。Sosniak強調這些早期發展經驗對音樂資優兒童形成自發性動機、紀律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兒童的發展是需要家庭的物理經濟和心理環境的支持。

家長可以從下列寶寶的小動作中發現是否具有良好的音樂智慧:

1.    愛唱歌、聽歌曲、歌唱節目
2.    記憶音樂旋律能力強、學習歌曲很快
3.    沒事時會自己哼哼唱唱的
4.    喜歡打節拍、喜歡有節奏的敲擊東西
5.    對語音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很敏感
6.    特別喜愛某ㄧ首歌曲,或是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很高興
7.    聽到音樂會靜下來聽,或隨著旋律會手足舞蹈
8.    喜歡玩耍樂器,也願意學習樂器
9.    會自編、自哼一些歌曲
10.一邊玩一邊敲打節拍或哼哼唱唱,或是可以把許多玩具或東西變成打擊樂器
11.容易分辨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聽覺敏銳
12.有個好嗓子,唱起歌來有模有樣
13.對有組織的音調高低及聲音長短變化,聽覺敏銳
14.能運用想像力將聽到的音樂做豐富的聯想

 

四 莫扎特(Mozart)效應真的讓孩子更聰明?

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他們讓36名大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448協奏曲後,再給學生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的空間推理能力有大幅度的增加;很多家長也開始期望莫札特的音樂對寶寶的腦部發育有正向的影響。於是,「莫札特效應」這個名詞便成為了各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台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復健音樂治療師楊嬿璿卻表示,這個研究的結果是有待商榷的:1.實驗中大學生能力的增加,是否就能直接說應用在寶寶身上也一樣有效?2.「空間推理能力」只是「認知功能」中的一部份,不能就此推論對整體智力的改善3.在聽完音樂的10分鐘後便進行智力測驗,無法真正判讀該音樂在長久效益上的影響。4.這項實驗對亞洲人的影響是否相同?目前並無相關的實驗證明。

雖然「莫札特效應」仍待進一歩實驗證明,但在美國和加拿大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中,証實了莫札特的某些特定曲目,可以調適EQ情緒智商與壓力抒解,甚至可增加免疫系統之功能及防禦疾病發生之能力。

 

如何培養寶寶的音樂智慧?

Armstrong (2000) 指出有五種用來活躍學生音樂智慧的主要教學方法:(1)旋律、歌曲、饒舌歌及吟唱;(2)唱片分類目錄 (discographies);(3)超記憶音樂(supermemory music);(4)概念音樂化(musical concept);(5)心情音樂(mood music)。也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傾聽、聲音、震動型態、節奏以及音色的形式,樂器、環境的聲音、各種音質合鳴、各種生活中的節奏、聲帶發出的聲音,來培養音樂智慧。

<方式一>讓孩子習慣生活中隨時有音樂的存在,無形中訓練孩子的音感與聽力

1.    選擇帶有輔助音樂的玩具。

2.    播放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與歌曲,古典樂、流行樂、大自然音樂、歌劇、獨奏曲等,並且可以偶爾詢問寶寶是否能區分其中的不同與告知聲音的特色,並與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

<方式二>陪孩子欣賞音樂劇、舞台劇、相聲、說唱藝術,藉由文字與音樂的結合,讓孩子感受情緒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也了解語言的語調、節奏與情緒的關係

<方式三>跟孩子玩歌唱接龍,挑選熟悉的歌曲,一人唱ㄧ句。也可以以一人唱兩句的方式試著改編歌詞。

<方式四>參加音樂欣賞的活動,不僅了解創作者的動機與背景,同時也能了解音樂的三種層次:一為感官性;由聽覺產生的快感;二為感受性:意境內涵的感受;三為音樂性:音樂的旋律、音色、音質等探討。這三個層次,這也是音樂家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方式五>閱讀音樂家的故事與自傳,激發孩子對音樂的好奇心。

<方式六>讓孩子學習樂器或唱歌,也能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與對事物的投入。並鼓勵孩子隨時以哼哼唱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方式七>跟孩子一起玩模仿歌唱大賽,看誰模仿的最像。電視上常見的廣告歌曲簡短但是印象深刻,就是很好模仿的題材。也可以延伸成改造歌曲大賽,將廣告歌曲的歌詞做更改,變成是賣另ㄧ項產品。

<方式八>固定一周一次全家歌唱或音樂表演時間,不僅大人紓解壓力,孩子也能在其中得到表演的機會。讓孩子唱歌時也跟著打拍子。

<方式九>挑選跟音樂有關的遊戲光碟,跟孩子一起玩。

<方式十>讓孩子試著用家中的物品製作成打擊樂器,還可以玩聽聲音猜猜看是哪個物品所發出的聲音。必要時輔助一些打擊樂的音樂或是影片,讓孩子學習自己模仿打擊。

<方式十一>跟孩子一起自製音樂錄音帶,將孩子的歌聲或表演錄下來。並鼓勵孩子自己創作歌曲,並錄製下來。歌曲可以表達情感,是音樂智慧轉換到語言智慧的具體方式。

<方式十二>幫孩子將喜愛的音樂或歌曲錄在一起,讓孩子可以ㄧ邊玩遊戲ㄧ邊聽。

<方式十三>運用各種不同的樂器或是物品所敲擊發出的聲音,讓孩子用動物或是交通工具等來做想像。例如鑼想到消防車,也想到救難犬。大鼓想到大卡車,也想到聖伯納犬。

<方式十四>跟孩子一起隨音樂起舞,運用肢體的運動讓孩子對於節奏與感覺有更深的感受。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害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也表演給孩子看。

<方式十五>寫作業播放舒緩的樂曲,控制在50分貝左右,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會幫助孩子功課記得牢。

 

 

六 音樂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逼迫孩子必須學習音樂要達某一個程度才行

Sosniak(1985)指出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

通常音樂神童或傑出表現者的家長,大都歷經過以下三個階段或歷程;1.關心並給予孩子接觸音樂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玩遊戲中,產生對音樂的樂趣與興趣。2.找一位瞭解孩子的音 樂 老師,學習正確的音樂技巧。3.當孩子樂在其中後,找尋大師級的專家指導,讓孩子更上一層樓。

音樂是很隨性的,沒有一定標準,是跟著每個人的喜好與品味而改變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必須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引導孩子學習音樂;逼迫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對音樂的挫折或恐懼感。

<誤區二>女孩子在唱歌跳舞方面總比男孩更有才能與興趣

女孩在語言和身體動作協調上要比男孩發展早些,讚美跟鼓勵常常讓女孩子越做越好。家長應該主動給男孩子較多的鼓勵和機會,讓他們對音樂的更有興趣。若想提升音樂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方嘗試,並且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孩子的內向與外向特性,鼓勵或協助他挑選出喜歡的音樂及活動,才能真正達到啟發的目的,讓他有均衡的發展。

<誤區三>音樂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師,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心情、內心感覺、安全、自由、被尊重、愉快等,均可以蘊釀孩子擁有良好的音樂氣質。建立能夠避免嗓音的環境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同時也要容忍孩子玩音樂所產生的聲音。

 

備註:

  Sosniak(1985)指出音樂資優兒童的特徵如下:

  1.對音樂與旋律自然地產生反應。

  2.喜歡唱歌和自創歌曲。

  3.對於音調有強烈的感受。

  4.聽力敏銳。

  5.在音調和視覺符號連結上有好的記憶能力。

  6.對聽過的音樂具有很強的記憶力。

  7.常以音樂表達情感。

  8.能配合音調。

  9.有良好的鑑賞能力。

  10.能分辨音樂結構的不同。

  11.喜愛上音樂課和演奏樂器。

  12.對音樂十分專注。

  在鑑定方式上,Sosniak則指出學校應該以音樂性向測驗鑑定音樂資優兒童。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損害大腦十大不良習慣

 

1長期飽食: 導致腦動脈硬化、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2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 久之對大腦有害。

 

3甜食過量: 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4長期吸煙: 常年吸煙使腦組織呈現不同程度萎縮,易患老年性痴呆

 

5睡眠不足: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糊塗起來

 

6少言寡語: 經常說富有邏輯的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練大腦的功能。

 

7空氣污染: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工作效率。

 

8蒙頭睡覺: 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溼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9不願動腦: 思考是鍛練大腦的最佳方法。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速大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10帶病用腦: 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元智慧的身體運動智慧

(本文已刊登於二月份廣州孩子寶貝雜誌)

 

什麼是身體運動智慧

 

古希臘人將體操視為鍛煉心智的重要方法。因為有意義的體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身體運動智慧是指善用身體及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聯繫著身體心靈,從自動化和有意識控制動作開始,掌握我們身體的活動過程。

 

身體運動智慧也是一種善於運用身體動作來表達製作事物的一種智慧。身體運動智慧是人類認知的基礎,源於我們體驗生活時所獲得的感官經驗。需要有敏銳的時間感知,並把意向轉換為行動。

 

身體運動智慧包括兩種主要的能力:一是以技巧控制自身動作,運用身體或肢體動作來表達想法、感覺,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和諧、準確性以及對外界事物的感受性、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如運動員、舞蹈家、演員

 

二是以技巧控制自身以外的物體,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如畫家、雕塑家、工匠、裁縫、外科醫生、發明家、珠寶工匠、工藝師、工匠等。

 

 

二 身體運動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身體運動智慧好的人,更常利用自己的身體去學習、探索世界,從小具有體操、跳舞或運動的天賦;喜歡玩運動性質的遊戲,對身體動作協調和控制都能做得很好,運動技巧學得又快又好,而且喜歡不斷的練習,精益求精。可以從下面幾點來發現自己的能力。

 

1.喜歡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所以運動、舞蹈方面表現優異。

 

2.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所以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如果從事表演工作的人,這方面的能力會更加強。

 

3.喜歡動手做東西,對於學習各項技藝、使用工具、需要動手操作的事務對他們而言一點也不困難。

 

4. 能表演出不同難度、複雜的肢體動作,或能利用肢體表演出不同場景、情境、想法、概念。如:體操表演、舞蹈。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觸摸來思考,像舞蹈家、運動員、外科醫生、機械工程師或演員,都有很好的肢體運作智慧。

 

5.有辦法從事創意的肢體活動,例如表演默劇、舞蹈。或發明創新的活動。

 

6.可以利用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來適切的表達心中所思所想。

 

7.能做出不同難度、複雜的肢體動作,如運動競賽。

 

8.喜歡各種不同的體能挑戰。

 

9.有辦法從事不同目標的行動,以得到心中所願。

 

 

如何發現孩子的身體運動智慧

 

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有多動、坐不住的傾向,其實這有可能是家長的多慮了,這正是孩子具有身體運動智慧的特徵。在學習的型態中,動覺型的孩子大概就是讓 家長跟 老師最為頭疼的孩子了,因為他們必須藉由肢體的動,來增強學習的吸收,通常沒有辦法乖乖的一直坐著不動。但只要進行動態的活動時,家長可能就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大增或是表現相當好,因為這種孩子通常具有較佳的身體運動智慧。

 

家長可以從很多生活中的小細節來觀察孩子的身體運動智慧:

 

1. 每次在體能活動中肌肉動作協調,都會顯露出優美的平衡感以及靈巧性。

 

2.手眼協調表現能力好。

 

3.聽到音樂的聲音,全身都會動起來,跟著手舞足蹈、打拍子。

 

4.喜歡演戲或角色來扮演活動。

 

5.描述某些事情的時候會手舞足蹈,用各種肢體語言以及豐富的表情,肢體擺動、甚至跳舞。

 

6.喜歡運動、戶外活動,例如:騎車、爬山、溜冰等,或是動的遊戲

 

7.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喜歡跑、跳、碰,擅長於運動。

 

8.喜歡動手做東西,如縫紉、編織、雕刻木工、種花、剪紙、組合模型、積木、泥巴、捏黏土等。只要是親自操作過的,大多都會記得一清二楚。

 

9. 喜歡觀看運動性質的節目,如看球賽轉播或運動新聞,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運動時常常會有好的想法。

 

10.說話時常使用手勢和其他肢體語言。每次在遊戲、表演的活動當中,都喜歡做一些誇張的動作。

 

11.喜歡親自動手“做”而不是看說明書或錄影帶,來理解、記憶、吸收資訊。有觸覺傾向的幼兒喜歡觸摸、操作、體驗所學的內容。總是喜歡把東西好好摸上一番。

 

12.喜歡驚險娛樂活動的身體刺激經驗。

 

13.比別的小孩早爬和早走。

 

14.跟同伴一起玩時,常會有一些自己發明的遊戲、想法。

 

15.喜歡實作、參觀、採集、設計的學習活動。

 

16.看到別人的動作,一學就會,能模仿「秀」出來,常讓人感到惟妙惟肖。

 

17.喜歡將一些東西拆拆裝裝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身體運動智慧?

 

寶寶的翻滾動作、爬行活動,不僅是刺激大腦發育的重要運動,家長不要怕孩子弄髒,讓孩子在各種不同材質的地上爬、滾、跳,例如沙攤、水泥地、磨石子地板、木頭地板、地毯、布面床上、皮面沙發椅、草地等,更是刺激寶寶的身體運動智慧的好方法。

 

3歲是學習身體運動智慧的最佳時期,因為身體柔軟,容易學習許多動作,加上喜歡模仿,喜歡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動作,不怕失敗、不怕被笑。只要能積極地加以指導和訓練,學前兒童可以獲得許多動作技能。

 

1.學習跳高、跳繩、單足跳躍、跳彈簧床等跳躍式動作。跳躍主要是學習保持身體平衡,可以促進孩子大動作能力的發展。

 

2.學習製作工藝品。像是摺紙、剪紙、編織、縫紉等可以訓練孩子的耐心與精細的動作。

 

3.學習堆積木,讓孩子懂得肢體的穩定性與平衡感。

 

4.組織家庭球隊或是鼓勵孩子參加各類體育運動、競技或競賽性遊戲,例如賽跑、打球、跳舞、溜冰、跳繩、體操。訓練孩子慢跑、游泳等,不僅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優美,還可以訓練孩子自我突破的意志力。

 

5.跟孩子玩模仿的遊戲。先從動物的特徵模仿起,再到電視上的人物模仿。

 

6.鼓勵孩子參加編舞等創造性的活動。

 

7.讓孩子參加兒童劇團的表演活動。

 

8.讓孩子學習一項樂器。例如鋼琴、打鼓、小提琴、古箏、薩克斯風等。

 

9.教導孩子自己做家事。例如擺放碗盤、縫鈕扣、整理蔬菜、收拾垃圾、摺疊衣服、擦桌子等。

 

10.讓孩子親自種植植物,例如鬆土、澆水等。或是教孩子包水餃、包粽子。

 

11. 教導孩子組合模型、拼圖遊戲。組合模型必須先看著完成圖,然後依圖示一步步完成作品,同步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耐性、操作技巧、小肌肉手眼協調多種能力。

 

12.比手畫腳的遊戲:給孩子一個詞語,讓孩子運用肢體動作(不可用言語暗示)表演出來,讓大家來猜一猜這個詞或成語是什麼。

 

13. 家庭默劇:自訂一小段時間,不可以開口講話,大家只能用手勢、肢體語言來表達意見,或是出題讓孩子表演默劇。

 

14.模仿盲人走路:在家中蒙上雙眼,只能用自己的四肢去感受週遭環境,走到指定的位置。也可以同時訓練孩子對殘障人士感同身受的能力。

 

15. 汽球比賽:讓孩子自由的在空中將氣球拋起與接球、拍打與接丟。再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如雙腳、雙手、肘、頭互相傳球,邀請大家一起來玩傳球接龍,可排成一直線或圍圈來傳球。

 

16.利用手電筒玩影子遊戲,也可以玩皮影戲。

 

17.玩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也可以用腳來代替手做猜腳活動。

 

18.丟沙包、騎馬打仗、跳房子、扯鈴、呼啦圈、採高蹺等童玩,都是很好的訓練遊戲。當然現在新式的跳舞機、WII等運動式遊戲機,更能吸引孩子的運動意願。

 

 

身體運動智慧的誤區

 

1.怕孩子受傷,弄得衣服髒髒的,所以限制孩子活動量。家長常怕孩子磕著、碰著,而過度保護,拒絕孩子參加一些活動,反而抑制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其實孩子受點小傷,反而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及運動能力。在參加活動前跟孩子訂好安全規則,或是做好安全準備後,就要放手讓孩子盡情的玩樂。

 

2.鍛鍊活動的時間量,不等於品質。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與喜好,選擇適當的形式、活動量、運動強度,讓孩子得到真正地鍛煉到每一條肌肉與神經。

 

備註:Kough(1961)列出具有演員的天才兒童在小學時可能的特徵:

  1.能在角色間快速轉換。

  2.對戲劇活動感興趣。

  3.以聲音呈現情緒的轉變。

  4.當有演出機會時能瞭解和描繪情境中的衝突。

  5.藉由臉部表情、肢體、身體動作來表達、溝通情感。

  6.喜歡觀眾的反應。

  7.誇張感情和表現。

  8.當敘述故事時,能醞釀故事情緒並適時作結尾。

  9.從演劇中可獲得滿足和快樂。

  10.寫作劇本或改變故事成為劇本。

  11.能模仿他人或動物。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內容節錄自 超強學習力訓練法 晨星出版社

=====================================================

總括來說,有11項原因會降低我們的專注力,只要克服這些因素,就能產生良好的專注力。

缺乏興趣或動機:不知為何要學習?

拖延:沒有理由的把不喜歡的工作自動往後面延期。

目標或計畫不清楚: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大腦就不會下學習指令。

事情過多:選擇太多目標,反而不知下手。

健康不佳:疲倦。

情緒影響:緊張、剛吵架後。

悲觀:覺得自己一定學不會。

被打擾:噪音、電話、週遭走動的人

缺乏訓練:專心是一種技巧、習慣。年紀大的人常會忘記東西在哪裡?不能持久的專注。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難以集中專注力,不是不能專心,也不是頭腦生理機能退化,而是缺少專心的訓練或習慣。

習慣不專心:很多人把自己的行程排的滿滿的,經常同時進行好幾件事,以為這就是效率的表現,其實這種方式養成了不專心的習慣,當需要專心時,腦袋反而自動轉了起來,一大堆的思緒湧入腦中。

覺得要專心很難:如果只是「覺得必須專心」是不能夠專心的,要「想專心」才行,說服自己現在要專心。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本人做研究是出名的完美個性,看日本的綜藝節目,常常會看到針對某些傳說或是理論,當場以簡單的實驗讓觀眾了解,不像台灣老是用一大堆的專家來說明,並無法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這篇研究,雖然不是日本的綜藝節目所做的實驗,但是結果也讓科學家嚇了一大跳。

 

過去教育專家總是告訴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可以讓人成長,可以能越來越聰明,可以讓人進步神速。

 

但是我們都沒有想過,一向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擁有高度的智慧,竟然輸給訓練有素的黑猩猩,也讓我們更加相信,經過良好的訓練,加上重複的練習,是可以讓每個人成為某方面的天才。

 

在訓練課程中,我的學生常常上課到最後會有ㄧ種很深的感悟,原來記憶力是人類很容易表現給別人看的一種能力,要自然而然的表現出好的記憶力之前,要具備良好的創造力、聯想力、觀察力、邏輯力、專注力,這些基本能力綜合起來,就能表現出很好的記憶力。

 

凡事總有ㄧ體兩面,記憶能力不好的人,學什麼東西都會學習的很慢,學習的沒有效率,學了又忘,忘了又學。

 

=====================================================================

 

日研究︰黑猩猩記憶力 打敗大學生(完整內容轉載自yahoo新聞)

 

自由時報2007/12/04 04:09〔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讓接受過數字訓練的年輕黑猩猩,與大學生比賽瞬間

記憶事物的直觀記憶力,結果黑猩猩不論準確率或速度都略勝一籌,就連歷經半年直觀記憶訓練的大學生也難以勝出。相關研究將發表於四日出刊的美國科學期刊「當今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主持該研究的京都大學教授松澤哲郎,在日本黑猩猩智能研究領域享譽盛名。他說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力高於黑猩猩,但是實驗結果證明其實不然,他本人也對此大感意外。

 

松澤讓接受過數字訓練的七歲黑猩猩阿優姆,以及另兩隻五歲的黑猩猩,分兩階段與大學生比賽。第一階段中,電腦會在畫面不同位置秀出一到九各數字,當受試者根據數字大小按下第一個數字後,其他數字就會變成白色方塊,緊接著必須憑藉記憶力根據數字大小依序按下其他數字。結果,黑猩猩的完成速度皆高於人類。

 

第二階段中,電腦會瞬間秀出五個數字,然後立刻變成白色方塊。當數字秀出時間為○.七秒時,阿優姆以及大學生準確率均約八十%,不過當秒數縮短為○.二至○.四秒時,阿優姆仍能維持約八十%的準確率,而人類的準確率卻滑落至四十%。

 

據說少數人類孩童擁有像黑猩猩的優秀直觀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喪失,而年輕黑猩猩的表現也優於年長黑猩猩。松澤指出:「此能力應該源自於在自然界必須一眼辨識出敵友或果實成熟等需求。人類可能為發展語言等其他能力,而在進化過程中慢慢喪失此一能力。」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 省 智 慧

(本文已於20081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一 什麼是內省智慧

 

內省智慧是指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優缺,明白、區辨自己的情緒、內在感受、自我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望並對自己的行為有自律、自我評價、自制的能力;加上瞭解如何有效發揮這些能力,並發展可靠的自我運作模式,藉以引導自己的行為之能力。加納博士認為內省智慧就是對自己心理的理解和調控,並能區分這些情感,且根據情感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內省智慧其實是類似於許多智力學者所主張的社會智慧,或Goleman(1995)所提出的情緒商數(EQ),他們同樣是處理人的能力,而不是處理事、物的能力。一般的評估標準為德育、情緒、群性、常規的自律、尊重、愛等。

 

換句話說,“內省”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內省智慧就是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價值存在敏感、發展良好的自我感覺(自信的產生)、有直覺力、會自我激勵、懂得設定目標並完成。培養內省智慧將有助於每個人學習去瞭解自己的優缺點,認識自己的情緒、動機、興趣和願望,以及自尊、自省、自律、自主等。

 

從出生的一刻起,寶寶開始與父母、他人產生行為互動。寶寶的自我認識主要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正確的認識自己”對一個人的立身處世及心理健康成長十分重要;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真實的自我,一個是自己認為的自我。這兩個自我常常差距很大,因此“自知之明”、“認識自己”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培養。

 

認識自己的過程,必須在社會實踐、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但是,個體很容易原諒自己或者過高、過低估計自己,故需要嚴以律己,對自己堅持高標準;同時要時常跳出自己的觀點來看自己。如同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內省智慧分成兩種層次,一是對於事物成敗的總結。一是將事件的成敗和價值觀聯繫起來自我審視。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內省有助於提高自我控制和調節情緒、行為的能力。經常地自我覺察、體驗、分析,就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什麼行為上的缺失。因此,就可能預測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不至於犯錯誤或是再犯錯誤。像是文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神學家、心理輔導師等都必須具備較高的內省智慧。

 

二 內省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內省智慧是分辨自己內心世界的智慧。內省智慧強的人,能夠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緒、動機、脾氣,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特點、長處和短處,並依此做出適當的行為。會有比較強的自律、自控能力,並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較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群體生活,也較易於在社會上功成名就。他們會從各種人際互動中明白自己的優劣,截長補短,常思考規劃人生目標、喜歡夢想或是做計劃,傾向於獨自工作或是喜歡獨處,用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具有內省智慧能力的人,常會有下列的行為表現:

  1. 喜歡獨處、靜思
  2. 習慣在睡覺前反省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
  3. 寫日記的習慣
  4. 喜歡透過課程、閱讀、命理等各種方式,來瞭解自己的優缺點
  5. 自信、自立
  6. 習慣事先做好計畫,再行動
  7. 喜歡在事後做討論並總結。
  8. 在行動中有明確的自我目標。
  9. 有確切的人生目標,經常沉思反省或思考人生重大問題。
  10. 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和興趣。
  11. 認為自己意志堅強。
  12. 可以感受到週遭的人對自己的期待。
  13. 對外界好奇,敢於失敗後再嘗試。
  14. 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如何發現孩子的內省智慧

 

  1.小時候就能洞察或是喜歡瞭解自己的想法、長處、弱點。

2. 能辨別自己和別人的差異。

3.喜歡獨處,喜歡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喜歡成人過多的干預。

4.願意瞭解別人的看法以便更瞭解自己。

5.想法獨特、與眾不同,常會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是看法

6.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有自己的興趣及喜好的物品或活動。

7.意志堅定,有時候有點固執。

8.能獨自面對挫折。

9.在學習或遊戲中有自己的計畫和安排。

10.不喜歡人多的觀光地點。

11.喜歡把自己的想法用紀錄下來。能堅持寫日記。

12.有自己的祕密基地,當心情不好時會跑去那裡。

13.常說他將來長大之後要做什麼。

14.自尊心及自信心都很強。

15.做事負責任、答允的事都會做到。

16.會自動自發去體驗不同的事情。

17.遇到不愉快的事會想辦法去紓解。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省智慧?

 

年齡越小的孩子,由於言語的限制,培養的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上,明白自制的重要性與認識自己上。

  1. 要求寶寶說出自己的心情,並表現出符合心情的表情,以訓練寶寶的自我發覺其情緒表達能力。或是運用繪畫的方式,讓孩子畫出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情。
  2. 要求寶寶觀察、描述、畫出自己的身體,培養其自我意識。
  3. 讓寶寶參與做家事的過程。
  4. 讓寶寶自己收拾玩具。
  5. 固定寶寶的用餐時間。
  6. 用鏡子照寶寶情緒變化時的表情。
  7. 每天對寶寶講些肯定勉勵的話。

年齡大一點時,就可以讓學習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優缺點,懂得截長補短,一步步培養其自信、自立、自律。

  1. 引導訂立個人目標及計劃,並懂得做事後的總結,培養自律性。學習並懂得如何做計劃與事後總結,是對於孩子最基礎的自省、自理、自律的訓練。
  2. 與孩子討論、分享個人的想法、感受及夢想。家長只要花心思多和孩子談心,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內心感受,將會發現孩子的內省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3. 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平時家長也要主動觀察並適時的輔導他們認識、瞭解自己的內心活動、行為能力及情緒表現。當孩子說出負面的評價時,家長應該引導為正面的評價。例如,孩子形容自己是一個動作很慢的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修正為“我是一個做事情慢慢來,不急躁的人,但是需要趕時間的時候,我也能加快我的速度”。這樣家長不僅表現出認同孩子的特點,也加入對孩子的期望在內。
  4. 讚美的遊戲;生活中每當爸爸說出媽媽的一個優點;媽媽表揚孩子一個長處;孩子讚美爸爸的一個優點。一次迴圈之後,還可以多次迴圈。關鍵在於讓孩子能發展正確的自我評價,獲得自信,同時也注意到別人的長處,正確評價他人。
  5. 每天寫生活心得日記。
  6. 記載讀書心得。
  7. 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嗜好。
  8. 張貼孩子表現好的作品或獎狀。
  9. 和孩子一起讀名人傳記,鼓勵孩子主動發現並討論主角的特質。
  10. 買衣服時,家長說出自己選擇衣服的搭配方式與考慮因素,也讓孩子自己搭配並練習表達說出原因,讓孩子明白不同的選擇背後的不同原因,同時家長也可借此瞭解孩子的想法,認識孩子的特點。但此時家長千萬不要用批評的方式,或是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了。
  11. 教導孩子生氣時,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牽著鼻子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生氣感覺,不要打人和毀壞物品,適當發洩或是暫時離開,教會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12. 參加一些訓練自信心或自我挑戰的課程。
  13. 結交一切自我肯定及積極樂觀的朋友。

研究表明,家長本身的自信心強、對孩子要求高、又提倡民主,主動對孩子關懷、信任、鼓勵,這樣的家長最易培養出自信心強,並懂得自律的孩子。

 

孩子內省智慧的發展受其學業能力、交往能力、教師、同伴和父母的態度等很多方面的影響。同時跟其他項智慧不同的是,這需要家長主動的觀注孩子並表達自己給孩子做榜樣。家長也應該要自我檢視,看看自己有無成為孩子的自省智慧發展的絆腳石。

 

1.不要過度照顧、保護,造成依賴、軟弱。

2.不要過分嬌慣,使孩子情感脆弱,一離開家人產生情感危機。

3.放開手讓孩子多走出去活動,接觸外面環境。

4.常與孩子一起感受快樂,讓大人的樂觀去感染孩子。

5.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承認自己的不知道,跟孩子一起研究。

6.對孩子許下的諾言要認真對待,若不能實現要對孩子有所交待。

7.孩子為大人做了事,大人要說謝謝,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8.傾聽孩子說話,不要耐不住性子的制止、打斷。

9.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強迫他公開自己的秘密。

10.表揚孩子要及時,但不要濫用表揚,讓表揚有價值。

 

五 內省智慧的誤區

1.過度擔心孩子能力不足。用“等你長大一點再讓你做”的話來禁止孩子自我嘗試。家長過多地干涉孩子只會養成孩子的不自信,造成對自己的懷疑和對父母的依賴的心理。挫折能鍛煉孩子膽量,給他機會總結經驗教訓,孩子會更加堅強,面對未知便不會手足無措。

2.對幼兒的錯誤不可過分責備,應該幫助他們分析失敗原因。幼兒對大人給的評價是百分之百相信的,會將大人的評價就當成自己的評價。家長也不要揠苗助長,不切實際地對幼兒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孩子思考原因、訓練總結能力,讓孩子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評價。

3.幼兒自我認知智慧發展過程中,常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能力好,這是正常的。成功的經驗對於4歲兒童的建立良好自我概念、自信心是很重要的。父母要多給孩子創造一些獲取成功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勝利的喜悅。

4.若家長做錯了,應該真誠的向孩子說“對不起”。有些家長以為向孩子道歉,不僅沒面子,以後就會管不住孩子了。其實孩子很聰明,這樣的家長反而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不尊重,在心中認為家長自己都不反省自己。家長也要養成尊重孩子的行為,家長尊重孩子的每一個小動作,將會成為日後孩子尊重他人的行為。

5.家長常會覺得孩子是屬於自己的,自己可以任意支配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家長想要培養孩子專心,就不要打亂他正專心做的事情,安排安靜環境給孩子。

參考書目

多元智能理論--王為國

提昇幼兒內省智慧--陳龍安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 學 邏 輯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12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一 什麼是數學邏輯智慧

數學邏輯智慧為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慧數學邏輯智慧也包括能計算、分類、分等、概括、推論和假設驗證的能力,可以說是用來分析問題和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像是我們學習時以推理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做實驗找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

數學家、稅務、會計、統計學家、科學家、電腦軟體研發人員等,都是特別需要數學邏輯智慧的幾種職業。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大概算是福爾摩斯偵探了;福爾摩斯偵探的故事風靡了全世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擁有很強的洞察力與推理分析能力,能從看來沒有關係的各種現象中找到線索,運用推理、聯想,找到了兇手,獲得成功。

數學邏輯智慧可再細分三個次智慧:包括數學智慧、科學智慧及邏輯思考智慧;

1.數學智慧即是與數字的計算與處理的能力。

2.科學智慧是經學習而獲得的科學概念,像是熱帳冷縮、地心引力等科學知識。

3.邏輯思考智慧即是探究事物的本質或因果關係的能力,例如假設、控制變因、觀察、操縱變因、紀錄數據、統合及分析實驗後所得出的數據、分析、作結論、建議改善的方法。

三 數學邏輯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數學邏輯好的人喜歡透過概念化、計算、排序、歸納原理原則、演繹推論、批判能力、數學推理、分類、公式運用、邏輯、抽象符號、設計問題、以及型態辨識等方式,來尋找和發現型態及解決問題。

也喜歡概念化和抽象化思考;喜歡找尋事物的規律和邏輯順序;熱愛挑戰解決複雜的問題;喜歡可以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

在生活中可能喜歡保持收支平衡;買東西時能很快的判斷哪一種方式合算;喜歡依據事實判斷做決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喜歡解決難題;喜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喜愛以邏輯的方式做實驗,通過各種實驗來尋求答案,看看自己的想法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小時候可能洗澡時會在浴缸裡面用蓮蓬頭模擬海上狂風暴雨的樣子。

喜歡數學或自然科學類的課程,會認真有條理地做筆記。

喜歡找出規律及邏輯順序,喜歡分類或分級。像是將家裡的鞋子或是圖書做分類等。

喜愛數學遊戲或對電腦感興趣,對於科學的新發展很感興趣。例如看新聞只要有機器人或是基因複製等科學技術的報導,都能特別吸引你的目光。

會從別人的談話中找出不合邏輯之處。自己說話的時候也會注意用詞嚴謹和準確,展現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

相信事物都有合理的解釋,對可以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相信。雜亂無章的內容或方式會讓你覺得無趣而不想去學習;喜歡抽象思考、推理遊戲、邏輯推理或智力挑戰的難題,像是象棋、數獨、數學遊戲等。

喜歡組織什麼事情;在組織的過程中需要周密的思考,考量各種情況,及相應對的措施。

對於數字很敏感,也講求數字的精確,不會在計算等方面粗心大意。對數字的記憶能力很好。會心算,而且心算能力很好。

喜歡參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科學博物館等科學方面的社教機構。

四 發現寶寶的數學邏輯智慧

數學邏輯較好的孩子,比起同齡兒童更具有下列能力:

  1. 對因果關係有概念性。條理性好。思考方式比同齡兒童更抽象化、概念化。
  2. 聽的懂別人說話的重點
  3. 做事情較細心、不會丟三落四
  4. 喜歡推理的故事或是遊戲或做問題解答。
  5. 喜歡玩棋。
  6. 喜歡數學或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7. 喜歡自己安排生活中的事情。
  8. 喜歡將事物分類或分等、排列整齊。
  9. 喜歡數學。心算快。
  10. 喜歡問問題,尤其是新鮮的事物,好奇心強。
  11. 對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一套整理與找尋東西的方式。
  12. 對電腦的使用很好奇。
  13. 善於解答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14. 對於測量、歸類、分析都很感興趣。
  15. 喜歡動手做實驗。

五、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邏輯智慧?

1.      陪孩子一同閱讀或是觀看推理故事。

2.    跟孩子玩撲克牌、骰子、賓果遊戲等數字遊戲。例如21點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加法與補數的觀念。

3.    教孩子玩策略性的遊戲:像是中國象棋或是國際象棋都是需要佈局與推理對手的策略。

4.    購物時讓孩子幫忙計算花了多少錢。也可以給大一點的孩子一筆金額,讓孩子決定想要買的東西與數量。或是讓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零用錢,並記帳。順便培養孩子的財商。

5.    固定帶孩子參加科學館或博物館活動。

6.    多要求孩子數數、教孩子多背誦帶有數字的童謠或兒歌。例如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

7.    在家中玩學數數、看時鐘、看溫度計、看體重計等數學遊戲。像是遊戲時間為長針由27之間,讓孩子養成時間的觀念。或是要求孩子背電話號碼。

8.    多做物品的比較:哪一個大?哪一個多?哪一個紅?水果哪一個成熟?

9.    陪孩子一起看新聞,並且跟孩子討論事情的演變,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找出合理邏輯的能力。

10.   多讓孩子將所見的東西,做分類並數出數量。例如讓孩子幫忙收拾衣服,並要求孩子將衣服做分類。要求孩子整理鞋櫃,培養量詞與分類的觀念。或是要求孩子每天數家中的水果數目,讓孩子觀察數量的變化。走路時要求數出步伐數。

11.   讓孩子平均分配食物。同時也可以培養其人際關係智慧。

12.   讓孩子多閱讀數學家與科學家的故事培養孩子對數學、科學的好奇心與追根究底的精神。同時數學中有許多的符號與公式都是屬於抽象的概念,因此要多多培養孩子的語言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孩子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

13.   學習心算與珠算,能增加孩子對於數字計算的敏銳度。

14.   讓孩子多閱讀一些思維訓練的書籍或參加這類的課程訓練。

15.  多問問題或反問孩子所提的問題:生活中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的方法,多問孩子「你想下一步會怎樣?」「你會怎麼解決這個難題?」讓孩子有機會自己思考解決方法。

16.  56歲以上的孩子可嘗試有關數學的電腦遊戲。

17.  多帶孩子前往大自然中做關於數字的觀察:例如百合花有3瓣,毛莨有5瓣,許多飛燕草屬植物都是8瓣,萬壽菊有13瓣,紫菀有21瓣,而大多數雛菊都是34瓣、55瓣或89瓣。

18.  要求孩子用幾何積木將眼睛所見到的物品組合出來,培養其幾何能力與分析能力。

19.  可以結合之前所說的視覺空間智慧的訓練方法,因為孩子的邏輯理解首先來自對於週遭生活的觀察經驗。

六、數學邏輯智慧的誤區?

1. 小學數學不好,以後物理、化學、數學也會不好:實際上小學數學多著重在計算的能力,乘除法計算只要將九九乘法表背熟,計算並不易出錯。而加減法牽涉到進位、退位的觀念與視覺處理,對有些孩子而言比較容易出錯。物理、化學、初中程度以後的數學,運用的是孩子的理解、推理、歸納、觀察、數學計算等綜合能力。

2.數學訓練越多,孩子能力越好:當孩子理解其邏輯關係後,多做類似的數學題目只是讓孩子更熟練解題速度,並不會增加其理解能力。孩子越小,訓練時間應該越短,才不至於讓孩子產生反感,一般5歲以下的孩童每次時間在10分鐘以內。

3.孩子想不出來時應該告訴他答案:家長應該將重點放在孩子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結果上。當孩子想不出來時不一定要告訴他答案,讓孩子多想幾天也沒有關係,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否則孩子只是得到一項知識,而不是得到一項技能或是智慧。

 

 

參考書目

1.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

2.多元智能在早期療育的運用  作者:張淑娟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 際 關 係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11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一、什麼叫人際關係智慧

人際關係智慧是留意個人差別的能力,特別是察覺及分辨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感受、性格、動機、目的的能力。什麼是他人的動機?他人是怎樣工作的?如何才能與他人更好地合作?

人際關係智慧也可以說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使我們瞭解別人,掌握與別人溝通時,注意他們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情緒、氣質、動機方面的差異並能運用語言、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方式與他人相互交流資訊、溝通情感的能力。能在團體中扮演各種角色,如團體成員或領導者。人際交往智慧使人更好的與他人一起工作。 (註一)

具有熟練的社交技巧的人能夠表露心聲,並善於提高別人生活品質的人,都具有積極、正向的人際關係智慧。

人際關係智慧也包含洞察自身的能力。它意味著能否傾聽內心的聲音並採取適當的措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如何計畫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註二)

二、人際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人際關係智慧發展較好的人可以理解他人及其關係、識別他人隱藏的需要和意圖。善於傾聽、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通常在人群中十分自在,喜歡和朋友一起;喜歡參與團體活動,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善於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並能發現其個別的特質。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應來思考

擅長人際關係技巧的人喜歡和年齡相仿或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由於具有影響同伴的能力,他們在小組工作、集體攻關與合作中經常有優異的表現。有些人很能體會別人的感覺,對多元化民族的差異感到好奇,或對課堂學習與社會的關聯感興趣。有些人則能對任何社會或政治議題持有獨特的見解、並且能夠經常幫助他人、尊重不同的價值與意見。

領導者、政治家、外交家、心理諮詢人員、公關人員、演員、推銷員、教師政治家宗教領袖律師管理人員人類學家仲裁人員法律顧問護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校長臨床醫生旅遊代理需要具有較高的人際智慧。

 

三、如何判斷孩子的人際智慧情況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慧的寶寶喜歡看到陌生人,充滿好奇。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愛笑喜歡與人互動,討人喜歡。會主動靠近其他的寶寶想要接觸、並和他一起玩。

兒童時期,人際交往表現為善於體察家長的喜怒及心情,懂得察言觀色,能識別他人的情緒變化,善於與他人合作等。可以從下面行為發現;

1.                  能夠關注安慰照顧教育別人

2.                  勇於承擔責任,積極地進行分工合作而不注重在遊戲中競爭

3.                  在小組中扮演領導角色,表現出組織和指揮團隊的才能。組建團隊,或者在同伴中推動團隊關係

4.                能夠解決他小朋友的衝突,使得每個人開心

5.                喜歡和別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歡一個人待著)

6.                在人群中既能擔當領導人,也能扮演好服從的角色。

7.                  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

8.                能夠傾聽他人說話。通過傾聽明瞭他人的動機、意圖,自己才能作出合適的行動,對他人作出適當的反應。

9.                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

10.              喜歡交新朋友

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智慧

兒童的人際智慧,取決於家長在兒童早期成長的過程的培養與開發。1歲以下的寶寶,見到自己喜歡的人會要求抱抱,也會對著陌生人微笑。

1歲過後,能區分自己與別人,也能區分媽媽和旁人。不願與陌生人多接觸,在新環境裏他也表現出木訥、不能適應。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環境可以讓他感覺安全和放鬆。3歲開始自己獨立,從獨自遊戲到喜歡與同齡兒童遊戲,這是兒童人際關系發展的關鍵時期。

1.      多參加集體活動邀請小朋友來家做客去別的小朋友家玩

拉著孩子的小手跟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打招呼孩子感覺通過語言和動作與人互動的快樂。在互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用眼睛看著對方,讓他體會與人在視覺上的交流。

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他們會相互學會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以及人際問題的解決方式。家長需要做的是教育孩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提醒他多與周圍的小朋友進行溝通,協調好人際關係,引導他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若孩子內向,只要孩子的行為改變一點點,不管家長滿意與否,你都要鼓勵讚美他努力的勇氣。

2.讓孩子參與接待適當地帶他參加各種聚會

家長會給孩子好的人際交往示範:你同鄰居熱情地打招呼,和小朋友問好,然後寒暄,最後道別說再見,整個過程都被孩子記在心裏。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這些社交經驗,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身教是最重要的部份,不管是對待親近的家人、或是附近的鄰居,孩子自身也要與各種人交往,給孩子帶來更多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也讓孩子學習與大人打交道。這樣次數多了、自信心增強了,孩子在人前也就落落大方。

3.和小朋友一塊玩耍,一起回家

孩子與其他孩子接觸和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只要有機會,就要盡可能創造一起遊戲,讓孩子能夠深切地體驗到與同伴合作的樂趣。逐步培養他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的精神,從而獲得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意帶孩子找鄰居同齡小朋友玩,想玩別人的玩具時先把自己的玩具同別人交換,不可硬性奪過來,讓他漸漸學會一些交往技巧,再慢慢擴大他的交友範圍。

4.通過鏡子認識五官和觀察人的表情。讓他用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建議你經常抱著孩子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認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並讓他用手摸自己的臉和五官,讓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使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特徵,幫助他快速識別出電影或電視裏的人物是否反面角色。鼓勵他演短劇和小品。看過電視後談談戲中的角色,儘量要求他將戲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徵述說一遍。

從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去覺察和接納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學會參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體會別人的感受;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5.鼓勵他主動地幫助別人

如當別的小朋友生病後,可讓他去主動看望,或者多讓他經歷一些困難和失敗的考驗。

6.培養社交禮儀

隨時隨地把握學習機會,教導孩子瞭解『禮貌』。在不小心踩到孩子時,家長也要記得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貼心,逐漸建立孩子對人的同理心。

讓問候和感恩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以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就會很自覺地打招呼和說謝謝,而這正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

8. 培養團體感

在家中凡是有好東西每人都有份,誰也不許挑。

9.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媽媽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試著多讓孩子獨立做家事,像是拿紙巾、塑膠碗、書本等,並且多鼓勵孩子把自己丟的東西撿起來;每當孩子做了這些要求的小事,別忘了稱讚他,並且重複唸一遍他的好行為,這樣自然會讓孩子覺得「幫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為避免孩子以後在團體中難堪,要培養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則因小事被小夥伴嘲笑而變得害羞,不合群。

10. 問孩子問題,為什麼他們會對他人的動作和情感做出這樣的反應

1-3歲的寶寶還不懂得「同理心」,他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處境,這時候故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媽媽可以藉著說故事,和寶寶一起討論故事的內容,引導寶寶瞭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行為、動機和感覺。

寶寶有了安全感和同理心,媽媽才能適時的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例如:這時候媽媽告訴寶寶:人跟人相處要有禮貌、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等,寶寶才能夠理解。你為什麼覺得他會這麼想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會怎麼想呢?”“你曾經這麼想過嗎?什麼時候?“為什麼他會這麼做呢?”“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為什麼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麼使他成為領導者的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開始理解人們的行為。(有時在看電視和電影的時候問這些問題,考察他們的個性,比談論現實中的人物會更簡單些。)

11.通過角色扮演來學習人際互動。

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來和寶寶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來和寶寶對話通過布偶將一些日常對話和小故事講給寶寶聽,不僅可以讓他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視覺力和想像力。

12. 看病遊戲

這個遊戲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戲一個做醫生,一個做護士假裝玩具娃娃生病了,醫生給它看病、護士照顧它學會了解決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修養使用與分配等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13.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個人經歷與孩子討論有關人際關係的話題。

大人們經常不向孩子們解釋他們的行為。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爸爸或媽媽的感受會那麼特別,他們的行為那麼特別。不管這種表現是表達對別人行為的失望、對自己行為產生的挫敗感,還是由於學成了一些東西而感到高興,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們談談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這麼做。 

14.幫助孩子瞭解別人對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15.讀有關動機及人格特質的故事給他聽,或與孩子討論故事人物的需求。

 

五、家長在人際智慧智慧方面的注意事項

1.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根據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利用周圍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來為寶寶創設各種條件從而培養他們的人際社會智慧。

媽媽們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寶寶特別愛說:「這是我的」,他們會當著別人的面前盡所能地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來拿或碰等等。如有好吃的東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吃。看到新奇玩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先玩,他們並沒想到其他小朋友也想玩。因為自我中心是幼兒期的特點,孩子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4歲幼兒對朋友的理解是,「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人」。要給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與同齡人充分交往。

2.      用口頭語言、表情語言和肢體語言來鼓勵和支援寶寶。

外出作客或家中來了客人時。孩子一般都喜歡聽好話,不願在別人面前出醜,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別人面前揭短處,多談優點,並恰當地提出自己的希望。

在困難、失敗的時候,家長應做的是「肯定成績」,而不是訓斥、嘮叨。這時孩子最需要的理解、同情、體諒,不能批評指責。對不足之處幫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走出困境。這樣孩子會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別人。

3.      要敏感地注意到孩子受到的傷害。

小孩子可能願意向你傾訴他們的煩惱,大孩子會感到尷尬而將痛苦隱藏起來。因此不要對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輕易放棄。

 

六、家長在人際智慧智慧方面的認識誤區

1.    怕孩子受欺負,所以成天把孩子關在家裡

家是天堂,不是避難所孤獨中長大的兒童,不適應環境,缺乏自我控制,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感,內向、孤僻情況將持續到少年。

2.    要求孩子時間用於彈鋼琴、學外語、寫字等,不讓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玩耍。

獨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夥伴,家長更要在孩子的交往方面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孩子走向夥伴。

3.    過於嬌慣溺愛過於嚴厲

家長不恰當地贊賞孩子,使孩子容易高傲,不願意和其他小孩子玩耍。也不要對孩子打罵,這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孤獨的性格。

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孩子就失去了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家長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家長先開口,教他叫叔叔或姨姨。家長常喜歡拿孩子來炫耀,次數多了則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家長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當孩子頑皮時,家長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4. 總是希望他們的孩子扮演領導的角色

  雖然有時孩子也是這麼希望的;其實讓孩子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成為一個領導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被管理者。

5. 成人過度的直接干涉將剝奪幼兒的發展機會

家長怕孩子吃虧,過分保護,使孩子膽小怕事、遇事畏縮、躲避、愛哭泣、不敢與人接觸。家長應該加強孩子的應付能力,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孩子發生爭執時,家長的引導方式和態度將會影響他未來的人際發展。建議用轉移的方式來解決,比如:用玩具或有趣的食物來吸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問題,有時在孩子眼中卻往往被看得很重,不管家長有多焦慮,也不要表現出對這種事情的過分關注。家長應該是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之後,談一談解決辦法,然後結束這個話題。

曾被別人拒絕的孩子往往是工作最努力、最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人。她們從兒時的經歷中學到了應付人生逆境的手段,也許因此會更加容易成功。

 

註一: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H. Gardne出版「心理結構」(Frame of Mind)一書所提倡的多元智慧,將人際智慧列入個人智慧的重點之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沙洛維(P.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梅耶(J. Mayer)乃創立情緒智能一詞,提出情緒智能五大要素:

1. 認識自身情緒:某種感覺一產生,就能覺察到;較能瞭解自己情緒的人,較能駕馭自己人生。

2. 妥善管理情緒:情緒激勵時,能夠保持冷靜,加以自制。

3. 激發自己:積極樂觀、建立明確目標,激勵自己追求成就。

4. 認知他人情緒:覺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具有同理心。

5. 人際關係管理:善解人意,與人相處良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網路,幫助自己成功。

註二:

根據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緒智商)管理學家的研究,構成人際智慧的四大要素是:組織的能力、協商的能力、聯繫的能力、分析的能力。

組織的能力:把人凝聚成同一志向目標的團體,把事情理出頭緒來掌握,把言詞歸納成清晰的重點,這些就是對人、事、語文的組織能力。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要件。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劇院的導演與製作人、軍隊指揮官及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多具備這種能力。

協商的能力:人際的排難解紛,事情的相生互補、化異為同善於仲裁與排解紛爭。是從事外交、公關、法律、咨詢等專業必備的能力。

聯繫的能力:即表現同理心的能力。這種人很容易將心比心、易地而處、善體人意、方便溝通。適於團體合作,更是忠實的伴侶、朋友與事業夥伴。其中教師、推銷員、管理者、宗教家、慈善家、社會工作員等更不可缺。

分析的能力:敏察他人的行為動機與情感,客觀解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正確詮釋別人的語言文字,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是心理醫師、諮商輔導師、專業顧問、小說家、劇作家的必備要件。

 

參考資料:

親子相處時間長短與幼兒人際智慧發展的相關研究——徐中偉

變色龍低能兒 宇光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 言 文 字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10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一 什麼是語言文字智慧

Gardner說語言是使別人信服其行動過程的一種能力;人類天生具有語言智慧。在我們大腦的一個特定區域,負責產生合法的語法句子。這個區域受到損傷的人,能夠理解單詞和句子,但他們幾乎不能將單詞組成句子。

令人吃驚的是,兒童語言能力的進展,在各種文化和社會中都是一致的。即使是沒有接受過啞語訓練的聾啞兒童,也會發明他們自己的語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智慧是獨立存在的 

我的外甥女在吹熄四歲的生日蛋糕蠟燭後,對他的爺爺說:「以後我也要跟你一樣當董事長,因為我很懂事。」說完之後當然是大家笑成一片。許多家長大概會覺得這階段孩子的童言童語最有趣了。像剛剛的童言童語為什麼會有趣?就是來自於兒童試著用有限的辭彙去描述大多數的事情。不過如果一個小學生還說著這樣的童言童語,我想家長大概會笑不出來了。

語言文字智慧是指掌握語言文字,用以思考、表達、傾聽、傳遞訊息、達成有效溝通、欣賞語言意義的能力或激發、取悅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了對文法、發音、節奏、對語言有良好的理解能力,還有自主性的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言文字智慧可分成三種型態:(1)口語表達,說的語言或是聽的語言;(2)書面文字,書寫的文字,看到的文字;(3)心中思索的想法,可以說是別人聽不見的語言。仔細的觀察兒童表達,可以發現孩子的發音、用詞、表情、說話速度都反映了他的出生家庭文化背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都是藉由模仿的方式,先從聽、說開始,再到讀、寫一步步的發展溝通能力。

 

二、語言文字智慧是八大智慧中的第一智慧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人際溝通的工具;在與外界人、事、物溝通交流過程中,會產生需要將自己的經驗、情感、願望表達出來,這時就需要積極運用語言文字能力。地球村中訊息高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交流增多,溝通表達的能力重要性益發增加。

某些工作特別需要優秀的語言文字智慧,例如:詩人、文字人員、校對人員、相聲演員、喜劇演員、演說家、電臺播音員、新聞記者、秘書、老師、圖書管理員、檔案管理員、作家、編劇、打字員、作家、新聞播音員、律師等。語言文字智慧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莎士比亞。

語言讓我們可以跟別人溝通交流,讓我們可以記錄、記憶、表達情感。知識的傳承通常是透過口語或文字的方式,口語能力好的人,可以將抽象的思維清楚的運用豐富的辭彙,以具體的描述表達給對方知道,讓雙方誤解程度降到最低。同樣的對於語言理解程度高的人,不易錯解對方所傳達的訊息。

閱讀能讓我們透過別人的紀錄,來認識、接觸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經驗、物體、事件、程式、觀念、想法。相反的,文字書寫的能力讓我們可以跟他人進行非面對面接觸式的交流,將我們的意念、想法傳送給他人。雙方透過語言文字交流,讓知識生長出更多的知識。藉由語言文字能力,我們人類才能有組織的記憶、分析、解決問題、規劃、計畫、創造發明。

 Gardner認為語言文字智慧是八大智慧中的第一智慧,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由聾啞人士獨立撫養的小孩,通常其語言發展能力緩慢,連帶的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探索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等的發展也跟著緩慢。

想想看,當孩子出生之後,我們不是常常迫不及待的敎孩子說:「叫爸爸、叫媽媽」,當孩子會說「爸爸、媽媽」時,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是樂壞了?人際的交流如果缺少了語言互動,就像對著牆壁打網球一樣無趣。

常有家長跑來問我,怎樣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常常細問下去就會發現孩子在做數學題時,只要遇到文字題就常出錯,或是看不懂題目的意思,如果是算術題就會百分百正確。這就是因為語言文字能力不足,所以孩子沒有辦法正確理解題意。有時孩子在大量做題之後,會開始記憶解題方法,而誤解自己已經理解數學邏輯觀念,長久下來孩子的數學就會越來越差了。

 

三 語言文字智慧好的人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

家庭,是兒童最初的生長環境,也是人生中第一個課堂。家庭環境不僅包括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結構及關係,還包括了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感情和父母的職業類別。藉由善用父母的優勢,可以協助寶寶建立同樣的優勢。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思想都可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

具有高度語言文字智能的人,對語言運用及文字書寫有優良的駕馭能力。善於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喜歡文字遊戲、閱讀、討論和寫作。他們具有多語的能力,同時學習一種以上的語言,並不會覺得太困難。

語言文字能力高的人其特徵是:

1善用文字、對文字的組合順序、聲音和韻律,有著敏感度並瞭解

2善以文字表達,常常以語言文字思考。

3喜歡閱讀,看書對我很重要

4喜歡玩文字遊戲,語言式的幽默(謎題、雙關語、笑話)。

5喜愛寫作、寫詩

6積極投入討論活動

7熱愛學習新辭彙

8書面作業表現良好

9記憶資料

10記電話號碼時,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數字,並且要讀出聲才行

11喜歡猜字謎

12喜歡辯論

13擅長克漏字、語文接龍

14喜歡說或是聽相聲

15擅長寫生活扎記或是口述心得

16喜歡演講

17喜歡說故事或編劇本

18在讀寫說某些字之前,腦子裏可以聽到他們的讀音

19喜歡聽收音機、錄音帶勝於看電視

20喜歡跟別人公開討論、聊天。愛說話是一大特色。能言善道。

21在談話時常引用看來或聽來的資訊

22很容易記住別人的名字

23喜歡講電話勝於跟人面對面說話。

24對於說過的話語、意見,記得相當牢靠。

25喜歡哼歌

26喜歡用說的指導別人如何走到目的地。

27藉語調、聲音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28一個人自言自語

29對瑣事有很好的記憶力

選自《超強學習力訓練法(第二部大腦的功能)

四 發現寶寶的語言文字智慧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之後,有些學的又快又好,不停的講話,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喜歡聽不同的聲音、讀文字,對學習新的詞彙或複雜的語句都難不倒他。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很早就開始閱讀和寫作,也愛與人交談。

1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或是讀書給他聽

2喜歡問問題,特別是喜歡問 什麼? 為什麼?

4喜歡跟任何一個人談話

5永遠希望聽到更多的答案(不管答案是否正確)

6會在腦中想像出他所聽到的景象

7一個人自言自語

 

如何培養寶寶的語言文字智慧?

1歲半到3歲是兒童積極語言活動的階段,幼兒從說得很少發展到說得很多,也很喜歡說。到3歲時辭彙量已達1000左右,是語言發展的一個加速期。語言文字這一智慧主要是通過書寫、口語和閱讀得到提升。

一個人在語言上的智商與他在嬰兒時期聽到的辭彙量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對寶寶說的話越多,寶寶辭彙量就越豐富。由於嬰兒的思想還局限在具體的事物上,所以話語要儘量簡短,多說些和寶寶有關的話題,比如他的嬰兒車或他的玩具等。在寶寶試著和你交流時,你也可以用話語描述出他的意圖(比如:你要不要我幫你將娃娃拿過來呢?)

<方式一>口語描述眼睛所看到的場景或是心中感受

父母要常帶幼兒走出家門,與親戚、朋友及陌生人接觸,鼓勵他們大膽與人交談。並且抓住時機引導幼兒去觀察。

例如問問寶寶今天幼稚園的情況;認識哪幾個小朋友?他們叫什麼名字?老師今天上什麼課?學到哪些新的知識?

<方式二>重複所聽到的故事內容,或是所看到的戲劇內容

藉由觀賞兒童戲劇、兒歌、聽故事的活動,要求能記住它們的內容,而且能理解所描述的內容。

和寶寶一起閱讀,能使他順利地掌握有關讀寫的一些基本資訊。另外,如果你平時注意多給他看些老虎、輪船、飛機等平時不常見的東西的圖片,也可以讓寶寶學到很多新東西。你可以邊讀邊指著書上的字,讓寶寶意識到你讀的東西從哪來,以及你閱讀的順序是按照從左到右、從前往後的。

一本書讀完一遍後,你可以再給他讀第二遍、第三遍,每讀一次,孩子的印象就加深一些,不用擔心他會聽得厭煩,能夠預知下面的故事會讓寶寶感到興趣盎然。這樣一起閱讀有助於在你和寶寶之間建立起一種精神上的關係,而且對寶寶學習新事物很有幫助。

<方式三>多用「問句」跟寶寶談話。

語言能力影響寶寶的表達能力,加強寶寶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問寶寶,「這是什麼動物?」、「這是一隻長的什麼樣的小貓?」、「牠在做什麼?」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問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因果關係。例如「這個人為什麼可以把事情做好?」,讓孩子回答「因為他用心認真、努力工作,所以把事情做好。」

<方式四>看圖講話是促進孩子辭彙豐富的快捷方法。

要求寶寶盡量用完整的句子詳細說出故事書上的圖片。也可以描述圖片內容後,引導孩子一面觀察一面重複父母的話,使寶寶的語言豐富。

<方式五>背誦兒歌、唐詩、廣告詞、繞口令

家長可以針對一些關鍵字,讓孩子跟著念並在練習中逐步加快速度,直到孩子能正確流利背下來為止。

<方式六>跟孩子玩猜謎遊戲,學習自編謎語

<方式七>說故事接龍

睡覺前是很好的機會,可以為寶寶講故事,在故事講到一半時,讓孩子想像,自己把故事講完,慢慢地學會自編故事。同步訓練想像力與語言文字能力,為日後寫作能力打好基礎。

<方式八>討論電視節目

大ㄧ點的孩子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思想情感。在這種談話討論過程中,父母應注意自己的用字遣詞,措詞要準確又生動,並且思路要清晰。

<方式九>說笑話

把你聽到的一些笑話,向孩子口頭講述一遍後,要求孩子記憶下來。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並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方式十>小型辯論會

家長可以利用最近爭論的小問題,把問題寫下來。要求孩子將理由列在左邊,右邊寫家長的理由。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條理性的思維學習能力。

<方式十一>反義詞訓練

運用一些圖片,引導孩子說出反義詞。例如大象跟小貓,引導孩子自己說出「高矮」、「大小」、「輕重」等。再慢慢進步到「善惡」、「好壞」、「冷暖」等更抽象的形容詞。

<方式十二>跟共同擬定閱讀計劃、寫作計劃

 

六 語言文字智慧的誤區

孩子的口語表達不夠流利,不代表孩子的語言文字思考也不夠流利。

引導孩子與人自由交談時,要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願望、經驗。父母千萬不要心急在旁邊督促,或是幫忙回答,以免讓孩子的心理緊張。

幼兒有時在交談中表現出結結巴巴,這可能是由於幼兒不知該如何措辭,或是正在思索更好的辭彙,偶爾的停頓可能正是他思考的過程。

 

 

參考資料:

多元智能理論-王為國

提升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沈蔚穎

全方位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趙李婉儀

透過科學專題研習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展-蘇詠梅、鄭美紅

超強學習力訓練法-胡雅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元智慧 自然探索智慧

(本文已於20079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發表 作者:胡雅茹)

一、什麼叫自然探索智慧

3-4個月的嬰兒就開始學習看自己的手和辨認眼前目標。5-7個月的嬰兒會想用手捕捉想要的東西。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連串對外在環境不停地探索的過程。

H.Gardner(1995) 補充加入第八項智慧-自然探索智慧,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探索智慧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且此種智慧在其他動物身上亦可發現,藉此種智能,人類得以便是植物、觀測天氣與及找尋糧食資源,進行採集、狩獵進而以農耕的方式求取生存。(1) 所以說自然探索智慧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H.Gardner並進一步說明,自然探索智慧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如奧地利修士孟德爾(G.J. Mendel)由碗豆實驗察覺遺傳定律,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D.Mendeleyev,1869)由當時地球已知元素發現週期表的存在,並預測未來可能被發現的元素,都是這種能力的極致表現。

自然被認為是知識的核心。就如同美國一位自然學家John Muir曾經說「假如你拾起一片樹葉然後思考它,你會瞭解這片葉子與地球上其他每一樣東西的關聯」。只要孩子花點時間來享受及辦別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即能夠充份啟發所有的洞察力及經驗。當然,這也是家長能提供給小孩及自己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

二、自然探索智慧的發揮

簡單的說,自然探索智慧是指人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即是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並且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

或是指對自然特別瞭解或有志研究自然的人,特別能理解自然界的變化,如動植物學家、海洋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環境生態學家、環保人士、生態攝影家、園藝工作者、國家公園巡邏員、動物園管理員等。

這項能力較為優異的人,能夠輕易的區別動、植物、天文星象,喜歡接近大自然,喜歡種植、飼養動物、登山、潛水、旅遊等活動。

像孩子喜歡戶外活動,深深喜愛自然界的生物,從一隻小昆蟲到一棵巨齡的大樹,都是他研究的對象;還會花很多時間運用放大鏡、望遠鏡做不同的觀察;喜歡收集標本,對動植物如數家珍。

常接觸大然的孩子較尊重生命且情感豐富,心胸也較開闊,懂得惜物、愛物。有時連一顆小石頭,在孩子的心中,都可能是活的,甚至是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

三、家長如何做好引導孩子的準備

<事前準備>

每次都要與孩子討論時間和去處,討論到那裏玩什麼?做什麼?事先應當準備什麼?準備的內容應包括閱讀或講解關於目的地的資料、科普常識或傳說,準備好玩時必帶的工具、儀器和生活用品;還要預料到遊玩時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如氣候突變,遇到蛇等危險物),應作哪些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接受磨煉,勇敢探險,保證安全。

貼近大自然得從小開始,興趣才能持久;喜愛大自然得從家長開始,若家長本身就老嫌泥土髒,孩子多半免不了會對大自然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事後紀錄>

活動當晚,引導孩子寫旅遊日記和觀察日記,把所做所想、所見所聞的真實而細微的感受寫下來,把發現的問題、思考過程和解決結果記錄下來,以加強思維、記憶和想像。一二年級的孩子如果還不會寫日記,可以要求他口述活動和感受,家長幫助記錄,然後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寫。

<輔助設備>輔助可以測定感覺器官感覺不到或感覺不精確的一些事物。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三棱鏡、指南針、尺、量杯、秤、溫度計、濕度計、地球儀等。

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然探索智慧

生至六歲的孩子是感覺的探險者,透過感官來獲得知識。要讓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分類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飼養、採集、製作等動手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認識自然界的能力。認識和瞭解自然事物和現象,離不開實踐,大自然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好課堂,不要把孩子留在教室裏,要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去。

平時刻意詢問孩子問題像是馬路邊的小草如何生長?行道樹樹枝如何發芽?樹葉怎樣掉落?牆縫裏怎麼會長出小草?螞蟻怎樣搬食物?蜘蛛怎樣結網?小鳥怎麼飛?

觀察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春夏秋冬不同的天空,區別晴天、多雲、陰天,觀察月亮的圓缺,認識四季星座的變化,雲彩的變幻。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屋裏也有大自然,如蚊子什麼時候叮人最厲害?鹽怎麼潮濕了?菜刀怎麼生了鏽?屋角怎麼長出了綠苔?山的顏色為什麼會變化?收音機變換了方向為什麼聽不見廣播了?下雨前家裏為什麼悶熱?爺爺為什麼腰疼?

要搶在兒童習慣了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之前,啟發他們多提問,多思考,多討論,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從小給他們一雙帶疑問的眼睛,一副帶疑問的耳朵,一個善於思索、對問題追根求源的大腦。這樣,他們將來才有可能去揭開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奧秘,做出重大的發現、發明和創造。

<方式一>跟新生兒進行面對面遊戲

邊微笑邊緩慢地將臉轉向右側或左側,讓孩子的視線隨著你移動,至少停留幾秒鐘。幫助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意識,培養他的好奇心。

<方式二>平時鼓勵孩子在家庭附近的自然環境中玩

<方式三>安排一年四次,需花費半天時間以上的出遊

讓孩子接觸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大自然的變化。盡可能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不同的面目,接觸多種自然現象,尤其是要多接觸原始的自然狀態,如大海、沙漠、森林、沼澤等等平時較難見到的去處

另外,每12年最好到較遠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即使天氣不好也可以出遊,讓孩子感受各種天氣的變化。

<方式四>採集大自然

小魚、小蝦、昆蟲、樹葉、野花、種子、各種石頭、礦物及凡是孩子覺得好奇的大自然產物。這些採集來的物品要保存好,有的可以飼養,有的做標本,有的將來做實驗,如種子可以種植,樹枝可做盆景,樹葉可做剪貼畫等。

收集標本,利用標本與觀察大自然玩比較、比對和分類的遊戲。

<方式五>跟孩子說有關大自然的故事或神話

例如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故事、麥哲倫、哥倫布環遊世界的探險故事等。還要多閱讀詩詞文章中描寫大自然的名篇,多學習反映大自然規律的成語。

<方式六>陪孩子閱讀大自然攝影集、旅遊介紹

<方式七>把大自然引進家裡,指導孩子處處留意、細心觀察和記錄。

種豆芽、做麵包餅乾、做菜前解剖雞鴨魚肉、摸自己脈搏與心臟的跳動,觀察燃燒的火焰。

養蠶寶寶、養寵物等給予孩子機會學習責任感及培養對自然學習的態度之外,更直接的建立了孩子們的信心;當孩子們能夠成功的照顧它們之後,也就可以照顧其他及其環境。

<方式八>在家種植物

只要孩子會說話、有自由行動的能力時,就可以開始嚐試著讓他種植植物,一般上幼稚園之後就是很恰當的時機。孩子的喜好有90%受父母親影響,所以想培養孩子喜好植物,父母本身也要有興趣。舉例來說,徜若父母本身就不愛種植,不斷地嫌泥巴髒,那麼長期下來寶寶多半也會抱持這種想法。

香草植物的用途廣,不僅可以入菜還可以泡茶、做餅乾;並有其特殊的味道及外型,對寶寶來說較新鮮、好辨認。

柚子、龍眼、蘋果、橘子等常吃的水果,也是寶寶最棒的大自然初體驗。但水果成長需耗費較長的時間,寶寶的耐性不一定可以維持,因此重要的是過程,藉由發芽、開花的過程,寶寶可以認識生命的源起。

小朋友平時常接觸的蔬菜。如:高麗菜、青江菜、茼蒿等,可以現採現吃的,對寶寶都有頗大的吸引力。媽咪只需找一處陽光充足的陽台,及一個較深的大盆子(如:寶寶的小澡盆,先在底部打幾個洞),拉著再倒入培養土、植入種子,就大功告成。

做觀察日誌也是培養孩子觀察力的好方法。除了親自到戶外認識花草,每天從圖鑑上認識一種植物,也是很棒的經驗。由父母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使植物自然地融入孩子的世界中,才能使孩子的喜好得以延伸,待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還能保有愛惜花草的好習慣。

<方式九>玩泥巴

可讓孩子自然地接觸大自然,還有助於其末稍神經的觸覺發展,好處不少。當然如果您真的不方便帶孩子至戶外,陶土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不用擔心孩子接觸過多的化學顏料。

<方式十>想辨法解決日常遇到的難題

  孩子總喜歡摺紙飛機,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嘗試找出怎樣摺紙飛機能滑翔得最穩定而達至飛得最遠的效果。或是在玩飛盤時,如何把飛盤丟的高或是丟的遠?怎樣才能又高又遠

家長可以試著在生活活動中問孩子,跟孩子一起想怎樣解決問題,培養孩子觀察這個世界,並思索如何協助世界更美好。

<方式十一>幫他複習學過的動物、植物。

五、培養自然探索智慧的誤區

<誤區一>到大自然中去

常見父母帶孩子春遊夏旅,到風景優美的地方玩耍。孩子穿著漂亮衣裳,背著大包零食,還塞滿了零花錢,出去奔跑了一天,嬉鬧了一天,吃喝了一天,甚至在公園裏踐踏草坪,隨處拋撒廢棄物,最後高興而又疲憊地回家了。

這樣出去玩但所受教育實在是膚淺得很,甚至還產生相當的負效應,如孩子極易養成見美不美、見奇不奇、浮躁不羈、講究吃喝的不良心理。

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有目的性,根據遊覽地的特點、地理條件、季節,確定做什麼,觀察什麼。

到大自然中去不僅要看、要玩,更可貴的是同時要做,如去學習照相、素描、採集、認物、鋤地、釣魚、划船、溜冰、滑雪、爬樹、野炊、露宿、堆雪人、植樹、登山、游泳、放風箏等。

大自然中許多現象是短時間出現的,必須隨時注意,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和活動,不可放過。例如曇花一現,櫻花盛開,油菜花遍野,荷塘月色,大雪覆蓋,電閃雷鳴,暴風驟雨,日食月食,日出日落,蠶結繭,蛇蛻皮,樹發芽,雛雞出殼等等,這些現象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天就消失了,特別要提醒孩子抓住機遇,注意觀察。

<誤區二>怕回答不出問題而逃避孩子的發問

相信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時就很頭痛。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喜歡提問,並能提得出各種問題,這是他們求知興趣和聰明才智的表現;而善於提問又是推動深入實踐和觀察,充分發展思維和想像,掌握豐富知識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動力。所以學問是又學又問的結果。

如果家長不知該怎麼回答,或是不知道答案,其實正是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引領孩子一起查字典、上網詢問、到圖書館找資料,讓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始終要鼓勵孩子善於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和討論問題,懷疑不科學的解釋,學習查閱資料和正確解答問題,養成觀察提問的良好習慣。

<誤區三>不需要給小寶寶獨處的時間

  不要無時無刻地拿個玩具在寶寶眼前晃來晃去,這樣做不但不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反而會令寶寶疲憊不堪,甚至會讓寶寶的觀察範圍縮小,只注意自己眼前的玩具,而減少對其他資訊的攝取。有一種觀點認為,小寶寶需要爸爸媽媽夜以繼日地關懷和照顧,但也不時需要地一些自我空間,一個人玩玩具,或者到處爬一爬。

一旦寶寶確認家長是值得信賴的,並可隨時從家長得到愛和幫助,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旅程。也許你會發現,寶寶經常會拉著你,把一朵花指給你看,或者是拼命地讓外婆去看他發現的一顆星星,其實這些行為都反映了他想建立一種親人支持他走向外面世界的關係。這時家長應該多和寶寶目光交流,這樣可以激發寶寶想要與人交談,進而進行交流的欲望。只有更多地探索和與外界交流才能更好地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讓他們越來越聰明。

 

1:Barkman,1999;Burke,et.al.,1994;Glock,et,al.,1999;Roth,1998)

 

參考書目:

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張湘君、葛琦霞

透過科學專題研習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展-蘇詠梅、鄭美紅

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 覺 空 間 智 慧

 

(本文已於2007年8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視覺空間智慧是什麼?

視覺—空間智慧就是指人透過眼睛看到外在的事物與空間,並產生相應的反應,也就是眼睛對於線條、顏色、形狀、立體感與空間關係的敏感度,並能不能將視覺所接收到的訊息,在腦中呈現出來。是觀察力、圖像力、美感、空間感、方向感等多種能力的整合能力。 [1] 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能接受又能表達。

 

二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優勢

視覺—空間智慧突出的人視覺非常敏銳,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間感、色彩感、線條感,在日常生活中認路記人的本事大,對視覺元素的把握較好。擁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智慧的幼兒在繪畫、制模和建造、服裝搭配、圖形記憶方面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將來在職業偏向方面更傾向於設計類工作,如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雕塑、攝影師、美術設計……甚至還可能會成為發明家哦!

 

三 測測你的視覺空間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空間智慧有許多表現形式,對照下面的表現,你可以大致瞭解一下自己的視覺—空間智慧狀況。

1.做數學題時幾何問題學習得比較好。

2.注重外表的穿著,服裝的搭配常常被別人稱讚。

3.無聊的時候喜歡隨手塗鴉。

4.可以用圖形來表示討論中的問題。

5.喜歡組合模型玩具。

6.喜歡做白日夢。

7.喜歡自己閱讀、看電影、看電視,喜歡看書籍的插圖。

8.當別人轉述內容時,會注意看著對方的表情。

9.對人的臉孔記憶能力很強,只要看過一次,就很難忘記。

10. 喜歡利用地圖來找尋目的地。

11. 說話時臉部表情很多。

12. 喜歡寫作,繪畫,設計,塗鴉,製作表格。

13. 喜歡直接看到東西,而不是藉由別人的描述。

14. 喜歡跟人面對面接觸、談話。

15. 說話的速度比較快,但也可以很安靜,不說話。

16. 回憶事情時,會在腦海中重現當時的畫面。

17. 注意細節,喜歡制定企劃、計畫之後再開始行動。[選自《超強學習力訓練法(第二部大腦的功能)]

 

四 判斷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情況

***日常觀察

當寶寶大一點的時候,爸媽可以通過觀察寶寶平時的習慣來瞭解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發展狀況。例如寶寶喜歡塗鴉,看插圖比看文字有興趣,喜歡用鮮豔多彩的顏色來塗鴉,對於馬路上發生的事情記得很牢靠,喜歡自己搭配衣服,喜歡玩拼圖或迷宮,喜歡照相或被照相等,就說明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發展得較好。

 

***遊戲測試(適用於3歲左右的寶寶)

媽媽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哪一個在前面或哪一個在上面。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上、下、前、後。

隨意拿兩個玩具,問寶寶喜歡左邊的玩具還是右邊的玩具(問的時候搖一搖玩具,讓寶寶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觀察寶寶能不能分辨左右。

跟寶寶玩藏寶遊戲,讓他先去房間外面,告訴他等媽媽說藏好了,就可以進來找兔子娃娃。觀察寶寶知不知道內外的概念。

玩積木時要求寶寶把積木排列成一長排,並按媽媽的指示,依序將最遠、最近、中間的積木取來,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遠、近、中間的概念。

跟寶寶玩躲貓貓遊戲,指定寶寶躲的位置,如“你去躲到電視跟音響中間的位置,用右手捂住右耳,左手抱著肚子。” 觀察寶寶能不能理解。

 

 

五 如何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

媽媽可以通過遊戲或結合生活中的細節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從培養方位的概念、顏色的概念、幾何的概念開始進行,如果寶寶還不太會說話,媽媽可以讓寶寶用手指指出正確的答案。

 

***<方式一>方位遊戲

1.在跟寶寶溝通、遊戲的過程中加入方位概念,例如用“你用左手去拿在媽媽前面的紅色小熊給媽媽!”來取代“你把小熊給媽媽!”

2.看圖畫書時,媽媽可以指著書中的插圖要寶寶說出或指出哪一隻小熊在最前面,哪一隻小鳥停在樹枝的最上面。

3.照鏡子的時候,跟寶寶說說話,例如“動動你的左手,就可以看到鏡子裏的人也動動左手。”

 

*** <方式二>指出插圖的內容物

看圖畫書時,要寶寶說出書中的插圖都畫了些什麼,指出的東西越多越好。也可以要寶寶說說書上的鳥跟一般常見的麻雀、鴿子有哪里長的不一樣,以此來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注意在挑選圖畫書的種類時,一定要有認識環境的相關書籍。

 

***<方式三>一起逛街

帶寶寶逛街是培養視覺—空間能力最好的時候,媽媽只要刻意地多跟寶寶說話就行了。例如經過櫥窗時,問寶寶他看到什麼,他最喜歡什麼,離我們最遠的是什麼,最大的是什麼,寶寶自己覺得最可愛的是什麼等類似這樣的問題,之後要求寶寶用手指出來或說出來。如果是走每天帶寶寶散步的路線,可以讓寶寶想想下一家店會是賣什麼的店,或是經過櫥窗時讓寶寶說說有沒有哪些佈置跟昨天不一樣。也可以常常變換散步的路線,讓寶寶有機會從不同的方向行走來認識周遭環境。

 

***<方式四>自己搭配衣服

毎天早上幫寶寶穿衣服時,媽媽可以先挑選兩套衣服讓寶寶自己決定想要穿哪一套。等寶寶大一點會自己搭配衣服時,讓寶寶自己決定穿著,來訓練他的美學能力。

 

***<方式五>佈置家裏的環境

在家裏設置一個小角落,讓寶寶自己決定要放什麼東西來進行裝飾。

 

***<方式六>按主題找物品

每天選定一種主題,要求寶寶找出符合的物品。例如:在客廳裏面帶有紅顏色的東西有哪些?在房間裏面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戴在頭上的?這可以培養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

 

***<方式七>隨意塗鴉

在家中固定擺放一些紙、色筆,供寶寶隨意塗鴉時使用。寶寶有時塗鴉並沒有特定目的或是主題,有時只是色塊的表現。可以鍛煉寶寶對線條、色彩、形狀的把握,是提升空間智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方式八>填色

要求寶寶畫畫時將顏色填滿,或許寶寶在填色時會用跟線條不同的顏色來填充,這正是想像力的發揮,也是探索環境的開始,媽媽千萬不要要求寶寶畫出跟真實物品一模一樣的顏色。有些填色的書籍也可以買來讓寶寶填色。

 

***<方式九>自己觀察作畫

指定寶寶畫出生活中的物品,或是要求他以積木組合出來。千萬不要“指導他應該怎麼畫,寶寶畫出來後,也不要批評他畫得像不像,只要叫寶寶解釋他的圖就好了,在必要時給予細節方面的提示,讓寶寶重新觀察,並補充畫出。如果有媽媽的讚美,寶寶會更有興趣去完成。

 

***<方式十>畫出故事的畫面

媽媽說故事給寶寶聽後,要求寶寶畫出剛剛聽到的畫面,或是他最喜歡的一段情節。

 

***<方式十一>畫地圖

要求寶寶畫出家裏空間擺設的地圖,或是畫一畫到爺爺家去的路線圖。

 

 

視覺—空間智慧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視覺空間能力發展好的父母,所生養的寶寶這方面的能力也會比較好。

寶寶的視覺空間能力完全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與父母的遺傳沒有多大聯繫。父母只要在生活中多多引導寶寶,讓寶寶充分接觸環境,再加上合適的培養方法,就一定能看到寶寶的進步。

 

***<誤區二>寶寶美學表現不好,一定要糾正他。

有時寶寶的服裝搭配結果可能不盡理想,但是既然讓寶寶自己選擇了,媽媽就不要干預或推翻寶寶的想法,或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寶寶身上,而要讓寶寶自己試著從錯誤中尋找經驗並建立美學能力。

寶寶畫畫的美觀與否還牽涉到手指肌肉發展的狀況,所以媽媽千萬不要急著批評寶寶畫得歪七扭八的。

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這樣的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

 

1: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空間智慧系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 現 孩 子 的 多 元 智 能

 

(本文已於20077月廣州「孩子寶貝」雜誌刊登  作者:胡雅茹)

智商怎麼來的呢?1905年由法國比內設計,先找出各年齡層兒童的所知所能,依此設計可以客觀計分的題目。將測驗結果稱為「心智年齡」,原始目的在找出智能不足兒童,然後加以合適的教育,只是適用小孩子,而且是一種教育評估工具。

後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塔曼,將之改良成「史丹福比內測驗」,內容包括現代智力測驗中常見的語文、推理、邏輯、數字測驗等。適用於大人跟小孩,並將心智年齡換成一個明確的數字,稱為「智商」(IQ),就是將「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乘以100」。一般人都落在「100」左右,智商的數目多少,只是排名而已,智商140的人不等於是智商70的人的「兩倍」智力。

智力測驗種類繁多,但它只能測出「你已經知道的」技能或知識,無法測出一個人如何形成答案的「思考過程」;換句話說,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一個人學習或行程新觀念、新知識的能力。智力測驗高的人,只能說是他們知道的比較多。

再者到目前為止的智力測驗都受到設計者的文化背景所影響。智力測驗或許可以準確測出一個人在學校課業的表現,以及吸收知識的速度。但天才需要比單純吸收知識更多的東西,天才有躍過已知知識界線,創造出新東西的能力。

有個老生常談的例子:物理老師在一次期末測驗中要求學生寫出如何測量一幢高塔高度,在老師的標準答案中,必須利用氣壓計,測量塔頂的氣壓與地面的氣壓,依據氣壓差直就可換算出塔的高度。其中一個學生,卻寫出了十個答案;例如從屋頂將氣壓計擲下來,觀察記錄其下跌速度,再計算出建築物的高度。或是將氣壓計送給高塔的看守人,請他告訴我們他的高度。或是用氣壓器ㄧ個接一個的,用氣壓器的高度慢慢測量出塔的高度。

孩子與生俱來都是充滿好奇的,幾乎沒有家長不被幼童問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過。孩童也是充滿創意,與對週遭環境事物充滿直覺及想像能力。假如我們就是 那位 老師或是這位孩子的家長,我們是否接受這些偏離標準答案的答案?你是否會表示你的欣賞,並鼓勵孩子對自己的想法作出驗證?或是鼓勵孩子遵守老師所教導的標準答案,以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優異成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的角色之時,無不希望自己過去或現在所無法實現的需求,可以在下一代呈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不僅中國父母有,西方教育也同等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品質。當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時,讓教育從業人員與家長得以從智力測驗的迷思中解脫,更加懂得發覺與欣賞孩子的不同潛能。

現代的許多教育學者不斷的提出新觀念,打破對於『智商』的迷思。我們必須要先就什麼是『智能』做ㄧ個了解,才能更真切的理解人類的智能潛能。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者Gardner(1983)對智能的定義:「在某種文化情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能力」,這個定義強調智能的社會文化性,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價值觀,因而人們對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現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台灣的老ㄧ輩長者普遍性認為男幼童會比女幼童晚ㄧ點學會說話,所以當一個男孩子到了ㄧ般開口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時,家長並不會擔心這個男孩子是不是說話能力有問題,或是學習能力有問題。

Gardner1999)更進ㄧ步對智能的解釋是:身心潛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是一種處理訊息,這種潛能是在某種文化情境下能主動地解決問題或創造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這種定義中智能是看不到也無法測量的,這些潛能能否被引發出來,要視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及所提供的機會而定,以及一個人自身、家庭、老師或其他人影響下所作的選擇和決定。

從此看來社會對於智能的評價就像對美麗的評價一樣,會隨著時空、社會背景、當代的社會需求而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愛迪生,在他發明電燈與留聲機之前,他的爸爸與學校老師無不把愛迪生當成是一個笨蛋,因為他ㄧ直沒有辦法在學校的測驗中取得及格的成績。

Gardner博士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特色有著下列幾項:每個人都至少有八種智能、智能以統合方式運作、大多數人的智能可以發展到適當的水準、適當教育可以提升智能的發展。

在跟家長接觸的經驗中,許多家長常常誤解了多元智能理論,而將孩童貼上標籤,例如ㄧ味的將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全都歸咎於孩童本身的數學智能較低。

或是只重兒童較為優異的智能的學習,忽視弱勢智能之學習。例如有些家長認為孩童有音樂天份,積極的提供孩童學習音樂的機會,而忽略了人的ㄧ生尚需要其他項的智能來協助解決問題。

也有些人誤認多元智能教育就是要強調分科才藝教育,拼命的送孩子學習各項才藝與技能,期望孩子能方方面面具備。其實在人類學習的過程中,本來就需要使用到多種的智能,才能完成一項新事物的學習。舉例來說:球類運動不僅訓練兒童肢體運作智能,也訓練空間智能,在團體的球類運動中更需要運用人際、內省、語言智能,來凝聚團隊精神與團隊合作。

語文智能

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以表達自己想法和瞭解他人的能力。

把語言的結構、發音、意思、修辭和實際使用加以結合,並能運用自如。

音樂智能

Garnder(1983)認為音樂智能需要敏銳的聽力及對旋律結構的敏感度。

Sosniak(1985)指出音樂才能通常很早即顯露出來音樂神童通常很早就能表現出成人的水準,並且遠遠超越一般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Sosniak在研究音樂家之後發現他們通常來自推崇音樂的家庭。音樂被視為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

肢體運作智能

肢體運作係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感覺,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邏輯數學智能

為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能計算、分類、分等、概括、推論和假設驗證的能力。

數學智慧下有三個次智慧:包括數學智慧、科學智慧及邏輯思考智慧。

 

多元智能

理論

   人際智能

即是許多智力的學者專家所主張的社會智能,或新近Goleman(1995)所提出的情緒智能(EQ),他們同樣是處理人事的能力,而不是處理物事的能力。

擁有這種智能較能自我省察與自我肯定,也較亦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群體生活,也較易於在社會上嶄露頭角。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係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其間相關之敏感性,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空間矩陣中很快地找出方向。

Guilford1977)將視覺藝術才能視為視覺圖形智慧,Gardner(1983)將之視為空間智能。

視覺藝術才能的兒童未必有高成就和高智商,但在空間能力測驗中則能獲得高分。

自然探索智能

自然者智能的能力包括觀察、分類和組型辨識等。這些能力經由與自然的互動獲得。能夠瞭解自然環境並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關切自然,對萬物有強烈好奇,喜歡觀察自然,對大自然的美有深刻感受。

H.Gardner(1995)認為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自然者智能是人類基本求生存能力,是人類為求生存演化而來,

內省智能

指了解自己內在感受、夢想和觀念,並能自省、自制的能力。

多元智能雖然表示大多數人都完整的擁有八種智能,但每個人都還是顯露出某些智能的較為優異(郭淑賢,陳淑惠,2000)。所以,GardnerCarbo等著名學者,主張向兒童傳授新知識時,最好由其最強的能力或發展得最好的智能作切入點(Carbo, 1987; Gardner, 1991),再利用其第二優異的能力或智能去強化學習。例如:以語言為主,感覺為輔的學生而言,最好能先透過語言、聲音等聽覺渠道去接觸新事物,再輔以實踐活動(hands-on activity)作配合,在真實場景或充滿實物的環境下進行,讓兒童透過觸摸及參與其中去「感受」知識。

家長不妨先在家中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現情況。做ㄧ下紀錄,往後我們會再將各項智能的優異點做說明,來發掘兒童的智能潛能。

 

參考文章:

超強學習力訓練法-胡雅茹

多元智能理論-朝陽科技大學 王為國

全方位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趙李婉儀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

捕捉聯想力,提升邏輯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ㄧ、聯想力奠定知識吸收與思考的基石

當外在的刺激由我們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接收,進入神經系統中,大腦將訊息傳送到潛意識中跟過去的經驗做比對,然後辨別出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遇到什麼樣的東西。如果過去的經驗量不夠做線索的比對,我們的頭腦就無法辨識與創造出新的想法。這樣的腦部運作過程,最容易看出來及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記憶力的好壞。

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艾倫研究發現,記憶靠的是聯想力,和智商沒關係。在兩千五百年前,希臘就出現一位過目不忘的遊唱詩人西蒙德。只要是他到過的地方,他都能夠清晰地記住當地的一草一木。其實,西蒙德只是靠聯想的方式來幫助他進行記憶。

在我們的學習之中,常常需要動腦筋思考,思考就是為了某個目的或是某個題目,所做的認知、想像、分析、判斷、演繹、歸納、推理、創造等。聯想力就已經包含了上述的部份動作,自某種記憶、感覺、印象而回憶起另一種觀念或記憶。我們所具備的聯想力,其實對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

創造是有效的組合各種資訊,再根據新的資訊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定義中第一句話所需要具備的其中一種能力就是聯想力,將各種零零散散的訊息,利用聯想力一一組合起來。

聯想力跟個人的生活經驗有絕對的關係,能不能在過去所見所聞之中,找到跟現在相關的事物。

聯想力好的人,能夠對同一問題啟發出多種方面、不同角度的構思。原有的資訊越豐富,構思的數量應該也要越多,但常常是因為對我們的聯想力缺少訓練,習慣循著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而無法流暢的連結出不同的構思。

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情引伸到其他地方,和其他相關的事情串聯起來;當點子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當我們能從越多種角度去構思。以上就表示我們的聯想力很不錯。在學習上也更能旁徵博引的將曾經學習過的內容作良好的串聯。

 

二、聯想力的分類

聯想力是一種思考上的聯結能力,它能促使我們產生水平思考、跳躍思考、逆向思考等重要的關鍵,所以聯想力豐富的人,其思路敏捷,反應快速,創意的泉源。亞里斯多德幫聯想下了一個定義:「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具備有大自然的規則性,也就是根據聯想而來的東西。」聯想力可以分為幾項,簡單的說明如下:

看到狗想到貓,看到雞想到鴨。藉著感覺、印象,依照事物類別的類似性去做聯想的結果。

說到夏天就想到冰淇淋、游泳。看到小鳥就想到鳥籠。從時間、空間、觀念的角度去做聯想。

還有從相反的方向來作思考角度。看到男生想到女生,看到黑色想到白色等。也就是人家常說的逆向思考。

看到颱風想到泥石流,說到得獎想到獎金。也就是兩者的關係是從因為所以….而來。

還有一種是在特殊事件中,或個人的生活經驗中,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例如:曾經到過北京天安門的人,只要說到天安門,在他的腦海裡「天安門」不只是一個廣場而已,還代表著北京。

 

二、聯想力之水平思考

傳統的思考方式,指的就是「垂直思考法」;人假定一個目標或是角度,然後像堆積木般,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依對錯的邏輯推理方式架構起來,就像電腦的操作一樣。

每個人都可以經由訓練而得到較佳的思考方法。訓練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打破既有的僵化思考,利用各種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管你所提想出來的答案是多麼的荒謬,不必先有「對錯」的判斷,只要放心大膽地去聯想,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狄伯諾極力鼓吹的「水平思考」,已經成為牛津英文辭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了。「水平思考」是指「透過非傳統方式尋找棘手問題的答案的思考方式。」

而「水平思考」是在思考的起點就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假設,像是積木一樣,再試著找找看這些積木有沒有可能有連接之處。像是發明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的方法,就比找尋如何治療天花的方法,不僅省時也省錢,且直到今天醫學界還找不出好的治療天花的方法。

 

三、邏輯力開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接收到很多的訊息或知識,如果沒有用自己的邏輯加以判斷,再多的訊息對我們而言也是無用的。

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都是「對」、「不對」的問題,除了肯定與否定之外,還有很多選擇。也因為事情的發生不僅是有一體兩面,還有一些條件不清楚的模糊地帶出現,有時讓人思考混淆不清,反而模糊了焦點所在。這時就必須要依賴邏輯力幫我們釐清事件的本質或本意。

「邏輯」是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整理出來的「基本」的思考原則,沒有學過邏輯的人,也能正確的思考;就像沒有學過物理學的人也會打撞球、游泳、騎腳踏車一樣。但是學過物理學對這些活動有幫助。

當兩個人在吵架的時候,常會聽到一方說:「這是什麼道理呀!」「這個人實在是不講理!」一個被人家說是「不講道理的人」和被人家說是「不講信用的人」,都是很沒面子的事。講道理就是講邏輯。有邏輯力的人,就可以更簡潔、準確、合理的思考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懂得邏輯思考的人能靜下心來聽取別人意見;心平氣和的婉轉說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很合理、很有條理、容易被理解、能化繁為簡,就具有說服的力量,能不被各種意見所混淆,使事物得到圓滿的結果。如果不懂邏輯的人,常常面臨困難,卻想不出方法。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沒有耐心,經常打斷別人的好意。容易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會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學習,我們想要找到最安全的方式,去完成我們的目的,所以我們會去上課、去聽演講、去看書、去請教別人,就是希望別人的經驗,給我們看他所走過的路,有沒有成功?夠不夠安全?但是光請教別人的經驗,不代表我們自己也能夠套用這樣子的成功模式。想想看,很多成功的商店經營成功之後,就會開放加盟連鎖,讓別人也能依循自己的成功模式同樣獲得成功,但是加盟商真的100%也跟著成功了嗎?

 

四、只是複製思想並不會讓你成功

複製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複製成功不是,複製思想(就是學習)也不是;放到學習這件事來看,學習者本身的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學習者本身的邏輯力。

當我們面臨失敗時,我們會知道原來我們用錯了解決方法。但我們學習效果不好時,我們就應該知道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錯了方向;不管事情或思想,一定都有先後順序,想清楚彼此之間的關連性,就已經踏出思考的第一步。

曾經有一位窮光蛋努力的思索為什麼我會貧困?是因為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如果財務沒有問題,那我就不會這麼窮的。為什麼我的財務狀況有問題?那是因為我沒有很多財產,工作收入也不多,沒辦法存下什麼錢,所以財務狀況有問題。我為什麼會又沒有錢,又沒有財產呢?原來就是因為我窮。

很多人常常被自己的非邏輯思考給耍的團團轉,而找不出糾結的線頭,陷入思考困境。我們做任何學習都一樣,老師所說的話或書本所寫的內容,大家的接收都是一樣的,但是聽進每個人的腦海中,所理解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成效就有所不同。好的學習成果,根基在好的學習能力,向外求來的捷徑,不ㄧ定是我們合用的。

蘇格拉底被處決的前一晚上仍跟學生侃侃而談,有一個學生對他說:「老師,我不忍心看你被不公平的處決!」蘇格拉底說:「難道你忍心看我被公平的處決嗎?追求真理!愚昧是罪惡的來源。」蘇格拉底一生秉持獨立思考,不斷的去探究真理,並且在雅典街頭上教導年輕如何思考。

所有眼睛、耳朵所接受的外在學習內容都是資料,資料進入腦中經由邏輯理解做出比較、分析、整理、歸納,才會變成知識,知識需要經由使用、運用、轉化才會累積成智慧。閱讀跟邏輯力之間呈現互為因果的關係,邏輯力高的人,理解力就高,自然閱讀吸收會比較好;大量的閱讀並比較相同主題之間的差異性,可以提升我們的邏輯理解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提升我們自己的邏輯能力,才能確保我們接收到的內 容是 老師所要給予我們的內容,我們也能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具體行為。如果我們本身的邏輯理解度不夠,再怎樣努力思考或是用功,還是達不到我們的目標-運用所學知識。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優等獎文章

 

展 現 創 造 力

者:胡雅茹 (台灣)

本文部分內容已於台灣晨星出版社所出版的“超強學習力訓練法”中發表。

 

一、創造=創意+可行的做法

觀察力是一切思想活動的源頭,觀察力就像樹木的根一樣,不斷的從外在環境吸收訊息;聯想力就像樹木的樹幹一樣,不斷的把各項訊息輸送到樹枝上;邏輯力就像是樹木的樹枝,決定了樹木的生長形狀;創造力就像是樹葉跟花一樣,是我們所看到最美麗的部份;邏輯力跟創造力都是思考能力的一種,缺少邏輯力就長不出創造力,缺少創造力就像樹木只剩光禿禿的枝幹一樣,ㄧ點生命力也沒有。

創造是將新的事物引出的過程。以過去沒有使用的新鮮方式來看待任何事物,或賦予任何事物前所未有的新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包含有三個部份;一是高度的觀察力,從生活周遭中辨別出別人可能會忽略的有意義事物;二是高度的聯想力,以有意義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事物串聯起來的能力;三是勇氣,表現出新結果的勇氣。

 

二、習慣是創意的殺手

你最近的創造力如何呢?是否每天都會產生並運用新的創意?你會去參加跟自己所學無關的課程或會議?你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問一個人相同的問題,發掘對方心中真正地想法?你是常問「如果」之類問題的人?或是你常常說出以下列出的12句話呢?

………..這不是那樣的情形;

………..這不可能作做的到;

………..這絕對是不行的;

………..這不是一個對我們最好的結論;

………..這個想法我們用不到;

………..這個點子曾經想過了;

………..這成本太高了;

………..這緩不濟急;

………..這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

………..我們不能忽略了現實;

………..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這真是個笑死人的想法。

創意跟一個人的人格、習慣、態度、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因素常常會成為阻礙一個人創意思考的障礙。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創意的人,可以過著創意的生活,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開始穿鞋子、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打招呼、走路、開車、綁安全帶、搭捷運、刷卡、洗澡、睡覺、甚至談話、上網,幾乎99%的動作都屬於慣性的動作,動作一再地重複就慢慢變成是我們固定的習慣。習慣讓我們不用事事都依賴大腦一步步去思考跟下決定,例如天冷了多穿衣、早上遇到人說早上好,習慣讓我們的生活輕鬆又便利,可是這些行為是最沒有創意的。任何事情不管它原先的處理方式是多麼地有創意,只要一旦成為習慣,反而會變成扼殺我們創意的來源。

我們現在試著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注意一下,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現在換過來用跟原本相反的方式去做,雖然可以做得到但是覺得怪怪的。如果要你用你最舒服的方式交叉雙手,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原來的方式。第一次我們交叉雙手的方式,應該都只是隨機產生的動作,一次兩次慢慢地養成習慣之後。習慣讓我們覺得舒適,只要跟原本習慣不一樣時,剛開始總是覺得不舒服。

事實上習慣有很多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還影響著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人類是唯一有創造衝動和創造力生物。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新風格、新發現、新突破的科學家或是藝術家才有創造力。創造力跟天賦或是智商無關,人人都有創造力,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現出來。例如有一次家裡的漏斗一時找不到,我的媽媽就拿了一個紙杯,在底下鑽了一個洞,然後把杯子稍微壓扁,就可以把糖順利裝進罐子裡。

 

三、想像力是創造力之母

創造力會跟想像力有很密切的關係,想像力跟創造力一樣,都是將已經有的觀念加以分析、綜合,而創出新的構想,兩者是一體的兩面。至於想像力在學術上的分類很多,在這裡簡單的舉例說明:

臆測性想像-從來沒有實際經歷過,只根據片斷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而想出新的構想或是推測。例如:有一天媽媽跟姐姐在廚房洗碗,爸爸跟弟弟在客廳看電視,忽然聽到一聲碗盤落地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弟弟就說這一定是媽媽打破的,因為媽媽沒有罵人。或是台灣選舉季節常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命理師,根據所學的命理學說來推論選舉結果。

創造性想像-不管是舊東西賦予新的風格或是改良,將東西從無到有的思考過程。不被過去所限制,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想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創舉。例如:美國畫家海曼,畫素描時常常要修改時就找不到橡皮擦,非常生氣。於是他就把橡皮擦綁在鉛筆末端,後來朋友建議他申請專利,海曼成了「有橡皮擦的鉛筆」的發明人。

再現性想像-根據過往的經驗做延伸,重新做定位。例如味精的發明,日本 池田菊苗 教授分析於海帶的獨特風味,發現了「麩胺酸」,並且將之產品化(就是味精、味素)。或是富蘭克林帶著風箏與萊頓電瓶在雷雨中放風箏,閃電時風箏上鑰匙發出火光,富蘭克林兩手痠麻:「高興大叫,我被電到了!我被電到了!」證實天上的閃電,跟我們用的電是一樣的。

構造性想像-分析任何找出各種因素中合理而且有意義的組織或架構。例如:牛頓看天上的月亮每天都高掛在天空,不會掉下來。炮彈卻會掉下來,他怎麼想也想不出為什麼。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很久,看到成熟的蘋果掉下來落到地上,突然高興的跳了起來,因為他發現了地心引力了。就是從月亮、蘋果、砲彈這三樣東西所推理出來的。

替代性想像-改良現有的事物不合意的地方。例如要跑得快,就必須選運動鞋代替皮鞋。例如:萊特兄弟對於人不能飛這件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鳥,發明飛機。對於飛機需要滑行跑道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蜻蜓的飛行樣子,發明了直升機。對於夜間行動視線不良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蝙蝠以聲波掌握物體的所在,發明了雷達。對於哺乳類無法在水中長期生存的事實不滿意,於是模仿哺乳類海豚的換氣及潛水方式,發明了潛水艇。

 

四、投資時間去捕捉創造力

創造力常常被人形容的好像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難以捉摸、無法具體形容的東西。事實上,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理論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魔術。創造力其實是把過去存放在我們腦中的舊觀念,應用在新場合、新方法、新組合。

很多人常常說他們很忙,一大堆事情等著馬上去做好,抱怨著沒有時間好好的思考。實際上,不願意花時間去想新方法的態度,也是一種習慣。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思考得越多,就會越有時間。」告訴我們如果願意多花點時間,去想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自然就會幫我們節省很多做事時間。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像鋸木工人一樣,陷入下面的困境之中;面對堆積如山的木材,鋸木工人埋頭苦幹,一直不停地鋸木頭完全不敢休息,沒有時間想什麼其他的方法,也沒有時間去將鋸子磨利,因為木頭實在太多了,只能將時間全數花在鋸木頭上,不能讓浪費,於是斧頭越來越鈍,效率越來越差。很多人面對問題時就像鋸木頭工人一樣,不願意投資額外的時間去磨利他們的創造力。

達文西小時候就是腦袋中充滿幻想的小孩子,因為想像力太過豐富了, 常常 老師跟家人都認為達文西愛說謊,而跟達文西的爸爸告狀。幸好,達文西的爸爸都會這樣回答:「他不過是個愛作夢的小孩罷了!」如果達文西生長在現在,可以想像的是,可 能會被 老師跟家長認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甚至常常被處罰或是被要求作業要重寫,需要被嚴加管教。想像力、創造力、學習興趣、嘗試錯誤的勇氣就這樣的被扼殺了。

不管學術上的分類如何,「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是要從過往的生活經驗中,讓我們找出對未來有幫助的地方。創造力豐富的人,生活角度會越來越廣,於是生活態度會越來越美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活動都可以保養我們的創造力。當我們看完電影之後,買個電影原聲帶回家聽,聽的同時在腦海中重現原本的情節畫面。如果喜歡閱讀小說的人,可以試著閱讀科幻小說,讓自己的想像力一起進入超現實的環境中。喜歡動手做東西的人,可以學習一些理論少、創意高的活動。例如插花、變化髮型、手工藝等。

 

五、生活創意小故事

網路上有一個笑話,說明了創造力隨時都會出現,只要你能用心去探究問題,創造力無所不在;

乍聞朋友「佑道」的兄長名字分別為「圖道」、「焉道」時,心中暗自猜想命名者定是學識淵博,且對於中國人所謂之「道」有深厚的研究,更臆測其名必定出自於古書的某一章節。

終於有天難掩好奇心,將滿腹疑問請教同事佑道,佑道聽完我的問題之後哈哈大笑,然後娓娓道來其「道」。

原來佑道的兄弟名字都是父親所取的,佑道的父親是位純樸莊嫁人。生大哥時,正是他家的花生田收成時節,為了慶祝花生豐收、又生了兒子的雙喜臨門,他父親決定為兒子取名為「圖道」,因為用台語發音,跟花生(土豆)同音,用字也不俗,所以老大就叫「圖」。

後來生了二哥,覺得「道」字頗為文雅,希望也將此字放到名字裡,二哥生來白胖可愛,日後肯定是個大帥哥,於是命名為「焉道」(音似台語的「英俊」)。

媽媽懷老三時,眾人都依照肚子的形狀猜測這一胎一定是女孩,父親獨排眾議,堅信一定是男兒,後來不出所料,果然生了一個胖小子,既然是猜對了,於是就有了「佑道」(因同台語的「猜到」)的名字。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