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感觸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年後最有名的人…..就是林書豪了!

 

曾經被數個有名大學球隊都不要的球員,現在大家都想跟他沾上邊。

 

本周的今周刊報導林書豪,雖然才23歲,但發展個人的過程中有很多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讓不被看好的尼克隊大大進步。(一個人就可造成極大的影響力 , 幸好....是好影響)

 

在書中講到他.......

面對挫折  怎樣保持信念

面對壓力  怎樣堅持進步

面對掌聲  怎樣謙虛反省

面對起伏  怎樣維持平靜

 

同時他也跟賈伯斯一樣---

不為錢工作,只為信念工作。

( 因為做的事情是利益眾生的,不是來混飯吃的 )

所以老天爺就把大筆金錢給了他

 

別小看你的任何一個小動作,每個小動作都有無限的影響力。

各位老師,一起加油囉~~~

用更專業的態度與能力,帶給學生更好的。

 

ESI 廣翰思惟-ESI中小學天才-冬令營課程/夏令營課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 廣翰思惟-超強快速記憶/心智圖/速讀訓練/考試高手王/魅力演說與簡報/曼陀羅思考法,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list/node/1304002487000/

文章標籤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我在看這些腦科學的研究時,會很感慨,很多商業廣告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常常模糊了對人有害的部分,或是僅講出部分事實,更嚴重的就是散播完全不實的論點。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這幾年來,許多的腦科學證明-腦神經可以不斷的再生,但依舊常在電視上或是廣播上看到不專業的記者,繼續傳達錯誤的訊息。暴力遊戲對人類行為的負面影響,也是一樣常被商人或是不專業的記者給隱藏了。

 

家長自己如果只是看電視,而不看專業書籍的話,恐怕就容易被置入性行銷節目或商業廣告牽著鼻子走。

─────

 

研究稱暴力遊戲會降低大腦對暴力敏感度

 

科學家早就認識到,玩暴力類的電子遊戲會使人變得更具暴力傾向。美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由於此類遊戲降低了玩家大腦對暴力行為的敏感程度。

 

更重要的是,如果實驗對象以前很少玩暴力類遊戲,他們在實驗中玩過此類遊戲後再看圖片時,大腦對圖中暴力內容的反應程度降低了。而且大腦對暴力圖片的反應程度越低,他們在對抗性任務中表現出的暴力傾向就越高。

 

新華網報道,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隨機讓70名年輕的成年人玩暴力類或非暴力類的電子遊戲,時間為25分鐘。然後立即讓他們觀看一些圖片,其中有普通圖片,也有含暴力內容的圖片。最後,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參與對抗性任務,允許他們用強度可控的噪音來對付對手。實驗對象實際使用的噪音強度,就成為衡量其暴力傾向的指標。

 

結果顯示,與玩非暴力類遊戲的人相比,實驗對象如果一開始玩的是暴力類遊戲,在最後的對抗性任務中,他們會使用更強的噪音來對付對手,也就是說,他們表現出的暴力傾向更強。

 

另外,在參與研究之前就經常玩暴力類遊戲的人,無論在實驗中玩的是哪一類的遊戲,其大腦對暴力圖片的反應程度都較低。

 

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應著重研究怎樣減輕電子遊戲等媒介中的暴力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對那些經常接觸暴力內容的人。(中國評論新聞中評社北京2011/6/3)

 

ESI 廣翰思惟-冬令營課程/夏令營課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 廣翰思惟-超強快速記憶/心智圖/速讀訓練,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list/node/1304002487000/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新聞証實了一句老話:一知半解的知識比沒有知識更危險。

愛因斯坦好可憐,他的理論跟曾經講過的話,常常被人家拿來錯用或是亂用。

──────

生活科學(Life Science)網站報導,許多捉鬼人認為能在現代物理學中找到論點來支持鬼的存在。近來用Google搜尋可以找到將近800萬筆資料,指愛因斯坦涵蓋能量守恆的研究成果,和鬼的存在兩者之間相互關聯。

 

這本科學期刊指出,不僅許多頂尖捉鬼專家都一再主張此論點,幾乎在所有靈異類網站上都看得到此論點被用來證明鬼的存在。

 

靈異研究員柯楚巴2007年的「獵靈人」(Ghosthunters)一書指出,「愛因斯坦證明,宇宙總能量恆常不變,能量無法創造和摧毀那麼人死後能量到哪去了?假如能量不滅,那麼根據愛因斯坦的論點,一定是轉換成另一種型式。那新型式能量又是什麼?我們可以稱它為鬼魂嗎?」

 

報導說,其實答案非常簡單,而且一點也不靈異。人死後,體內能量便跟所有生物死後能量的去處是一樣的,也就是都到了自然環境中。

 

人死後,體內儲存的能量便以熱能的型式釋放,並且轉移到啃食屍體的動物身上,或是由植物吸收。

 

人死後留下的「能量」,有絕大部分會以食物的型式重新進到自然環境當中,不過過程需時多年。

 

報導指出,一再宣稱愛因斯坦的理論為鬼魂提供充份根據的捉鬼人,不但沒有道出鬼魂存在,反倒凸顯他們對基礎科學的理解不足。

鬼魂可能真的存在,但是無論是愛因斯坦或是他的物理學法則,都沒有說明世上真的有鬼。(中央社 – 20111111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

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持續追蹤手機到底會不會讓我們得癌症的人,看到這篇報導一定會覺得很困惑,在幾個月前不是才說高度使用手機會容易得腦瘤,怎麼現在又說不會得癌症呢?讓我們仔細看下去。不過,這種關乎健康的事情,寧可相信手機會讓我們得癌症,也不要拿自己當手機研究的小白老鼠。

────

 

研究:長期講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報告指出,針對使用手機所進行的最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腦部腫瘤風險增加之間並無關聯。

 

丹麥研究人員對逾35萬手機族的健康狀況進行超過18年的追蹤後發現,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人罹患腦瘤的風險會增加。

 

過去針對使用手機與罹癌之間有無關聯的研究,一直未得出定論,部分原因在於缺乏長期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今年6月將手機釋出的無線電磁波歸為「可能會使人類致癌」。

 

先前有1項研究將丹麥約42萬手機族面臨的罹癌風險與其他成年人做一比較。

 

在新研究中,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Society)的博士後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與同僚追蹤了358403名手機族19902007年的健康紀錄。

 

總體而言,其中1729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被診斷出腦瘤。

 

不過當中使用手機最少達13年的人,罹癌率幾乎等同於未使用手機者。

 

然而這項發現無法排除重度使用手機或已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可能「具有輕度到中度的罹癌機率增加」。((法新社巴黎20111022電)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丹麥研究:長期使用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英格蘭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今天(21)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行動電話與罹患腦部腫瘤之間沒有關連。

丹麥研究人員將大約42萬名丹麥手機用戶與其他成年人口進行罹癌風險比較。

 

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等人檢視了358,403名手機用戶的1990年至2007年健康紀錄。

1萬又729人接受中樞神經系統診斷,結果發現,至少有13年長期使用手機經驗的人與那些非手機用戶的情況幾乎相同;這項研究作出結論說,長期使用手機不會升高罹癌風險。

 

不過,這項發現並不能排除頻繁使用手機和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會增加罹癌機率。

 

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表示,手機所產生的輻射頻率電磁場可能導致人類罹患癌症。

 

世衛組織的專家沒有就此發出正式建議,但提出一些可以降低風險的意見,包括以傳送簡訊和使用免持聽筒裝置取代直接以耳朵接聽電話,至少可以降低10倍的曝露風險。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1021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文章標籤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有些人來說,未來未知一點都不可怕,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樂觀,而是他們知道未來未知可能會是怎樣子的,或是準備好處理未來未知了。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就是-閱讀。

 

我回想起曾有ㄧ個禪修多年的長輩很訝異地問我:你那麼年輕,怎麼會有這些好的想法呢?我當時的回答就是:因為我很喜歡看書,這些想法都是我看完書之後的心得。

 

我ㄧ個月讀50本書。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閱讀克服對未知的恐懼

 

不懂、不會嗎?沒關係,這世上總會有相關的書。

 

書的內容很少說錯,傳遞的知識比談話更有系統;而且,良師難尋,好書卻很多

 

用跟一餐飯差不多的價格(台灣商業書平均定價約260元),就可以買到成功者累積多年的經驗,閱讀可說是最划算的自我投資,購買金融商品可能會虧損,但讀書所產生的效益永遠不會是負的。

 

真正困擾的是:「『如何』讓閱讀產生效益?」

 

若排除單純為了娛樂而讀書,幾乎所有談論閱讀的書籍,都有一個共通前提:閱讀是有策略、互動的行為,不是單方面聆聽作者,而應該抱持「對話」的心情。這是提升理解力,把知識內化的訣竅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則認為,「閱讀的基礎在於,讀者要提出問題,並在閱讀過程中嘗試回答。」因此,讀者必須能夠回答以下4個問題,才算是真正「讀完」一本書: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2.詳細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如何表達的?3.這本書的論點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與你有什麼關係?

 

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讀書力》作者齋藤孝建議,想要提升閱讀效率,最好懂得善用80/20法則抓出重點。不一定要把書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只讀了兩成,卻能掌握其他八成的內容,可以說是很會讀書。

 

就書籍的內容屬性或難易程度而言,的確有些書需要用很慢的速度閱讀才能理解,但不可諱言地,有些書只需快速讀過即可。因此,經理人不宜把速讀與精讀一刀兩斷,只選擇其中一種,真正要追求的目的應該是「多讀、廣泛讀」。

 

讀書的範圍太狹隘,很容易將單一的想法視為絕對的真理,削弱自己綜合判斷的能力。商業世界的本質就是變化,廣泛閱讀是與趨勢脈動同步、充實常識的好方法。

 

盡可能接觸大量的書,也有助於解決「選不出好書」的困擾

 

「作者都是基於一個或一連串的問題開始寫作,所以每本書都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但作者不會告訴你問題是什麼,有賴讀者自己去發現,」莫提默‧艾德勒因此主張,多讀,才能找出「作者的問題」,鍛鍊「選書眼」。

 

例如,許多書籍都提到的共同內容,某種程度上就可被視為真正的重點;而比對過多本作品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觀點後,也才能判斷出究竟孰優孰劣,進一步確認書本的價值。

 

「如果老是覺得『有空時再讀書』,那你就會老是抽不出時間;就是因為沒讀書,才會沒有時間。」本田直之認為,藉由閱讀,後人可以遵循成功者留下的捷徑,不用耗費時間,凡事從頭摸索。

 

真正想讀書、喜歡讀書的人,隨時隨地都能利用零碎時間讀書。

 

經理人的閱讀行為,就像運動選手的日常練習──不練習,不可能成為一流選手。以「一周一本,持續兩年」為目標,選定幾個主題,規定自己讀完100本稍有難度的書,當閱讀成習慣,就能日積月累地練就一流商業人的基本功。(摘錄自經理人雜誌2011-09-10

 

ESI 廣翰思惟-速讀理解力特訓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獎名單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news-detail/id/64/

 

ESI 廣翰思惟-36小時提升思考學習力,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看這2篇報導的標題大概讓很多員工都很開心吧?~~因為證明了自己的老闆或是主管都是無血無淚的冷血動物,不過很多人不是都想往上爬嗎?那是不是說一定要把自己變得無血無淚才能當上高階主管或是老闆呢? 我想這個問題又轉變成了道德問題.不過研究中的冷血老闆才佔4%,代表有96%的老闆其實是很熱血的喔!(monica)

─────

 

最近美國有一項心理研究,針對當地公司進行調查發現,有將近4%的高階主管,心態結構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專家發現這些老闆的性格,因為大腦結構的關係非常冷血,所以不容易有罪惡感。

 (TVBS更新日期:2011/09/04 13:19 )

 

25位上司 就有一人患精神病

 

上班族經常暗罵老闆是神經病。不過心理學家說,這可能不是氣話,而是事實。因為最新調查發現,企業領導人是精神病患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四倍。在這些企業界的野心家當中,每廿五人就有一人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不過他們會利用職場的權位、魅力與操控手法來掩人耳目。

 

美國心理學家巴比亞克(Paul Babiak)博士,與全球精神病權威、加拿大卑詩大學的海爾(Bob Hare)教授,以問卷調查超過二百位企業高層,用來辨識可能被貼上「成功精神病患」的公司主管,結果發現四%上司符合精神病患的定義,一般人只有一%。

 

巴比亞克指出:「這些人都位居高層,擔任經理、執行長,因此結果令人錯愕。」他說,這類精神病患上司的管理能力多半蹩腳,但對升官極為在行,因為他們會巧妙地以魅力迷惑上司和部屬,遮掩自身的弱點(中國時報更新日期:2011/09/05 05:30 蔡鵑如/綜合報導 )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化海嘯來了!台灣人口正以「三級跳」方式快速老化,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十一日公布台灣「老化地圖」,嘉義、雲林、澎湖名列「高齡縣」;全國有廿三個「老扣扣」的鄉鎮,每四到五位居民就有一位老人,其中新北市平溪區是全台最老的鄉鎮,老年人口占四分之一。

 

國健局表示,台灣人口老化有的地區差異明顯,根據內政部今年五月底的統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人口十.七五%,但老化最快的嘉義縣、雲林縣、澎湖縣,老年人口都超過十四%,是典型的「高齡縣」。

 

全台五個最年輕縣市依序是:桃園縣、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連江縣,老年人口都低於十%。

 

值得注意的是,全台有廿三鄉鎮老年人口超過廿%,屬於「超高齡社區」。新北市雖比其他縣市年輕,但平溪、雙溪、坪林三個區都是「老扣扣」社區,平溪的老人更高達廿五.八%,名列全台榜首!

 

其他「老扣扣」的超高齡社區包括台南市龍崎、左鎮、後壁、白河、大內、東山六區;嘉義縣六腳、鹿草、義竹、溪口、東石五鄉;苗栗縣獅潭鄉、西湖鄉;高雄市田寮、美濃區,新竹縣峨眉鄉;雲林縣水林鄉、花蓮縣鳳林鎮、彰化縣大城鄉、及台東縣長濱鄉。

 

國健局長邱淑媞指出,第一批戰後嬰兒潮(民國卅五年出生),今年邁入六十五歲,宣告台灣正式進入「人口老化潮」。

 

台灣老年人口在民國八十二年達七%,邁入「高齡化社會」;推估到民國一六年達十四%,進入「高齡社會」;民國一一四年將達廿%,成為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邱淑媞說,國際上以老年人口由七%增至十四%的年數代表「老化速度」,台灣將不到廿五年,人口老化速度超乎一般民眾想像。

 

和各國相比,法國歷經一一五年才「慢慢變老」,瑞典花了八十五年,美國將花七十三年,台灣卻「三級跳」只花廿四年就快速變老。若不及早做好準備,國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將面臨極大危機。【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2011/7/12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知道一個男人是否值得信賴,就仔細端詳他的臉。美國研究指出,寬臉男人較會騙人,長臉男人較誠實。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說,寬臉男人較不光明正大,而且比較會騙人。長臉男人比較誠實與坦率。

 

這項研究結果暗指,像是英國演員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與主演「怪醫豪斯」(House)的休勞瑞(Hugh Laurie)等名人,會比花名在外的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或有馬鈴薯臉的足球明星魯尼(Wayne Rooney)還值得信賴。

 

但科學家說,雖然這個發現會讓人想起顱相學-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認為,個人特質在頭型上表露無遺-但這項調查發現是根據兩個合理的科學實驗。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UniversityWisconsin-Milwaukee)領導研究的海斯霍恩(MichaelHaselhuhn)博士說:「我們證明了,有寬臉的男人讓人覺得比較有權威,權威感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行為較不檢點,包括說謊與欺騙。」

 

也許有些男人真的是壞到骨子裡。但大部份的演化科學家,駁斥外表可透露一個人誠不誠實的看法。

 

如果身體特徵,像是寬臉或眼睛細長,真的能透露負面人格特質,這些人就比較難找到伴侶並生下小孩。

 

經過幾千年來的物競天擇,這些特質應該會消失。

 

不過,海斯霍恩主張,不誠實的身體線索可以留存下來,只要這跟女性視為正面的特質扯上關係,像是有魅力與足智多謀等。((中央社台北2011/7/6日電張曉雯)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聽過「大象怕老鼠」的說法,到底大象是不是真的怕老鼠?研究大象行為的專家認為,這個說法有點荒謬,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能夠證明這一觀點的證據。

 

「大象怕老鼠」的說法,可能是源起於幾千年前的古希臘人傳說,他們說,一隻老鼠鑽進大象的鼻子,結果把牠逼瘋了。泰國大象保護中心國際顧問理查說,大象只要稍微一吹氣,就會把小老鼠噴出來,而且老鼠也不可能爬上大象的鼻子,所以這說法有點可笑荒謬。

 

康橋大學的大象行為及智商研究人員、泰國金三角亞洲象基金會會長喬西則說,在野外,如果有什麼東西突然跑到面前,大象是會被嚇一跳。不只是老鼠,任何動物在大象腳下突然移動,都會驚嚇到它們不過,大象並不是害怕老鼠,只是他們視力不好,突然出現的快速移動會讓他們感到吃驚。(更新日期:2011/07/05 18:25)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專注在你所擁有的本能

2. 永保參加競賽的心情

3. 專心做你想成為的人

4. 做你真正感興趣的事

5. 傾聽你心底的聲音

6. 誠實面對你的錯誤,扭轉劣勢

7. 勇於承擔你的所做所為

8. 確知你為了什麼而努力

9. 該放棄就放棄,再重新開始

10. 別讓別人替你的努力下評斷

11. 勇於接受挑戰

12. 眼觀四方,積極抓住機會

13. 做別人不做的事,變成你的專長

14. 不要害怕當先鋒

 

(內容摘錄自《你的成功專屬名詞》一書出版日期:20065)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暢談讀書與生死: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死的事情。我家裡人丁不旺,只有七個人,十六歲的時候阿嬤突然過世,我開始想人為何會死、死了又如何。

 

後來我讀到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三本書,就是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哥德的《浮士德》,這三本書都是在講人活著的意義,尤其《衣裳哲學》的第二部分讓我最受用,書中的教授歷經失戀、失去學校地位,到全世界遊歷、吃苦,但卻愈來愈悲哀,進入「永遠的否定」階段,後來了解到人的一切是怎麼回事,就進入「永遠的肯定」階段,人就能在現世中安身立命。

 

佛教、基督教的升天也都是從否定一切到肯定一切。(節錄自375期《財訊雙週刊》)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十分奧妙,自有其完善的調節機制,但必須有個良好的環境來運作才能發揮功效。松果體是掌握人體良性運作非常關鍵的器官。松果體因為充滿視網膜色素而被稱為「第三隻眼」,例如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員萩原正輝(Masato Yoshizawa)等人發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魚即是利用松果體來「看」世界。

松果體位在頭腦的中間偏後一點的地方。許多低等脊椎動物,以松果體當做光接受器,並且也是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褪黑素(melatonin),它在黑暗中會被誘導產生,而在光亮中會被抑制,以此調節機體的晝夜節律。

人類發現了褪黑素的作用後捲起一股熱潮,它曾常被用來治療睡眠障礙。近來還發現適量的褪黑激素除了可穩定情緒,紓解壓力、降低憂鬱症、季節性情緒障礙等的發生機率;還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升免疫力,而可能達到「抗老化」的作用。唯其臨床上之真正療效仍有待證實。

但1999年5月美國化學會出版的期刊《毒理學化學研究》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褪黑激素在正常人體的含量非常低,如果藉由健康食品而攝取過多的褪黑激素,反而會產生傷害人體的“衍生自由基”,造成健康危害。德國學者發現給兔子注射褪黑激素後,還可能導致不孕。英國已把它歸類為應嚴格控管的處方用藥,因此建議有意服用的人,最好先徵得醫師的同意,並且只做短期而適量的使用。

當然,如果能從飲食與運動中自然的增加褪黑激素分泌,那應該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狀況了。天然食物中的番茄、洋蔥、黃瓜、香蕉、燕麥、米、玉米、芝麻、南瓜子、黑核桃、薑等都可以攝取到褪黑激素。另外食用甜椒、葵瓜子、香蕉等也能補充褪黑激素合成時所需要的維生素B6。

另外適當的日曬太陽也有助於晚上比較好入眠,這是在都市工作的白領階級需要提醒自己的。遠離吸煙與好酒量,不讓吸煙與酒精來破壞人體褪黑激素的自然循環。褪黑激素在深夜11時至次日凌晨分泌最旺盛,所以盡可能在11點前上床睡覺,將未完成的工作利用清晨完成,效能應該會更高。

辦公室中常可遇到的電磁波也可能會干擾夜間褪黑激素的分泌,所以如果養成開機前先喝一大杯的白開水,會因需要離席去洗手間而自動離開電腦,睡前少接近電腦,則也能盡量保持一個安眠的身體狀態。(摘錄自大紀元2011-04-30 08:48:49 AM作者﹕陳彥玲 美國心身醫科大學副教授)

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www.thinksmart.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電台專訪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老師

主題:閱讀怎麼帶來快樂人生?

影片請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1rkfPNLSAnY

 

ESI 廣翰思惟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報告指出,追蹤8000多位受訪者長達20年後,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智商的關係,結果發現,素食者不分男女,幼時智商成績平均比習慣吃肉的人高5分,在考慮教育程度和工作背景之後,這樣的智商差異仍具統計上的意義。

 

研究人員推測,素食者飲食中豐富的蔬果可增進腦力,計劃主持人蓋爾博士甚至不排除,可能因為這種飲食方式有助於統合能力的表現。

 

楊淑惠指出,目前國內尚無研究證實吃素能使人更聰明或長得較高,但即便如此,素食對於兒童健康的益處仍然顯而易見。

 

她曾針對台北市學齡兒童的健康狀況進行小型研究,結果發現,高達41.6%的孩子膽固醇偏高,若採行素食飲食可大幅改善這個問題。(摘錄自康健雜誌148期)

 

ESI 廣翰思惟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公民素養的基礎;合宜地說話與應對進退,拿捏分寸,由小學起。

 

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節錄自2008/08/27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採訪專家學者整理)

 

ESI 廣翰思惟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

 

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果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節錄自2008/08/30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鄭朝陽採訪專家學者整理)

 

ESI 廣翰思惟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樂活高中生-競爭力來自大量吸收知識?

請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VEeVSa6kQ&feature=related

ESI 廣翰思惟相關課程內容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錢到底能不能買到快樂,一直是個爭議話題。然而研究人員長久以來便瞭解,有錢確實能讓人快樂;但是研究快樂的專家也發現:「經驗」比「物質」,更能讓人喜悅。最新一項研究則提出三項創見,教您如何聰明花錢,用有限的金錢作最有效的運用,不必成為億萬富豪也可以長保快樂。

第一是貴量不貴精。與其苦苦存錢六個月,才到城裡最棒的餐廳揮霍一次,不如經常去鄰近您最愛的小吃店吃東西。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不管您是大肆採購,還是小買小進,所取得的快樂都一樣,而且最後也都會消退。因此,不如常常花小錢買快樂,增加快樂的頻率;不要刻苦積攢,久久才花大錢享樂一次。

第二是跟流行。您不曉得什麼能讓您快樂嗎?瞧瞧四周,看大家現在最風行什麼,如最賣座的電影或最熱門的餐廳。

人對自己的品味總是太孤芳自賞,其實很少有人真的那麼獨特,因此流行是很好的指標,如果大家都說讚,其實應該也能讓您享受到快樂。

第三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多和朋友們出去玩,別老是一個人形單影隻。芝加哥大學學者發現,團體休閒娛樂的經驗,可以降低寂寞感,擴大社交網,兩者合在一起,可以為人生帶來更大樂趣。(中國時報2011/01/02 02:26潘勛/綜合報導)

ESI 相關課程請見http://esi.iproducts.com.tw/ (直接點選”課程名稱”就可見到內容)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過這篇文章就知道難怪劉墉會是長銷書冠軍,因為每寫一本書就先捐50萬,老天透過他來募集金錢,好去分享給更多人。

 

 

很棒的觀念…..是分享不是施捨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54

 

一手畫畫、一手寫作的劉墉,七月升格當了爺爺。他在孫女千千出生前後,陸續捐出一百萬元, 因為「感謝老天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他說。

 

相對於最近在電視節目上,暢談他和紐約長島住家旁兩隻大雁相遇、相戀,而寫成的最新著作 《啊啊》,面對「行善」這檔事,劉墉卻顯得很低調,堅持是「分享」。

 

劉墉九歲父親過世,十三歲時家被一把火燒光,他形容那之後的人生「慘透了」,但他卻將「財富」 看得很透徹,在大陸巡迴演講募款蓋希望小學,每出版一本書,事先捐出五十萬給公益團體,遇到婚喪喜慶更代親朋長輩捐出紅白包。

 

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收到的第一筆婚禮捐,就是劉墉在兒子劉軒結婚時所捐出。

 

「我的人生態度是,對待人、對待自己,都是不負我心、不負我身,」劉墉說,「既然我這麼幸福,為何不和大家分享這個快樂?」劉墉如何將快樂分享出去?以下是他的訪談摘要:

 

父親在世時就教我行善。只要看到乞丐,父親會把錢給我,讓我輕輕放在盆子裡,他若跪著或趴著,就蹲下來放,因為這不是施捨,這是分享。

 

中學時,我看到報紙上登,一個女孩眼睛快瞎掉,我把寫稿領到的一點點錢捐出,從此後就每天翻報紙。我發現雖然是小小的一件事,世界卻突然變大了,就像心愛的貓或狗不見了,你會去沒去過的巷子、沒去過的草叢找,會發現更大的世界。愛孩子,也要她付出愛女兒第一次到亞洲,是全家去北京等貴州一個瞎眼女孩。她是我捐的希望小學中的一個孩子,我在貴州看到她,托人帶到當地醫院檢查,醫院說沒救了,北京協和、濟南醫院也說不行,但同仁醫院願意試試,所以我們去北京等她動手術,沒幾天一隻眼睛復原了,到現在都沒問題。

 

女兒當時拉小提琴,女孩說好好聽啊,希望爸爸、媽媽、同學都能聽到,我女兒說「沒問題」。我跟女兒說說話要算話,所以隔一年全家都到貴州深山。那女孩出生後,因為是女娃,外公把她放在籃子裡,要拿到山邊活埋,途中被姑姑搶過來養大,她後來治好眼睛,變成媒體焦點,父母又跑出來要認孩子,但孩子不要。這對我女兒,一個紐約來的孩子,心中是多大的衝擊,體驗到鄉間的貧苦和無奈,對她的成長有多大幫助!

 

我不是試圖改變孩子,只是帶她去現場,愛她,也要她付出愛,而不是光靠嘴上說要她行善。我太太說一句有意思的話,「你等著瞧,將來說不定哪天,我們沒捐,女兒卻全捐掉。」因為她的心會比父母來得更大,我是小咖,孩子有可能變成大咖。

 

我的兒子高中時,曾經到台南德蘭啟智中心幫助孩子。我到德蘭看兒子時,抱起一個十三歲的腦性麻痺女孩要上樓,發現她大概只有六歲體重,那種震撼令我體會到,把錢匯出去多大數額,都不等於真正的接觸。

 

一串蕉一袋米的感動

 

就像我這幾年看新竹德蘭啟智中心寄來的刊物,誰誰誰捐兩串蕉、誰誰誰捐一袋米,這才是真的感人。

 

躲在遠遠的地方把錢丟過去,這是一種作法,親自參與也是種作法,一串蕉一袋米,給人的感動可能比一百萬來得更多,就像聖經中「寡婦的銅錢」,耶穌說這比什麼都大。

 

人要感覺幸福就會感恩,感恩就會回饋。有些人感恩只會回饋自己人,但自己人已經夠了就要幫助別人,很可能你帶著孩子去給乞丐一塊錢,卻是你的孩子未來給人幾千萬的契機,這是種子萌芽的開始。

 

關懷使得你的世界變大,不要一心想著「行善」,而是「分享」,也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少就不做。

 

年輕人即使捐五元、十元,都是很大的,而且放的時候不要叮咚響,而是要蹲下來放,這才是平等,千萬不要有施捨的想法。

 

ESI廣翰思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